第1章 話說蘇南與蘇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突然發現,美國學者韓起瀾的代表著作《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引起了不小的讀者潮,微信的朋友圈好多人都在討論這個蘇南與蘇北的問題。可能是蘇北人在蘇南歷史上有些被歧視的原因,蘇北人往往特別在意「蘇北人」這種帶著地域歧視的標籤,我自己因為是BJ出生長大的,但之後在蘇北東台生活過不短的時間,也被蘇北所融化了,意識上的立場有著天然的蘇北立場,但寫這篇隨筆時應該還是公正、客觀、理性的。

  話說蘇南與蘇北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一跨越國界與文化的詩句,傳遞著共情的溫暖,亦為我們審視江蘇大地之上蘇南與蘇北的關係,開啟了一扇獨特的視窗。同屬江蘇這方鍾靈毓秀之地,蘇南與蘇北,恰似長江與淮河孕育出的雙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自流淌出獨特的軌跡,於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維度,既有著鮮明的差異,又緊密相連,難解難分。

  經濟維度:差距與潛力並存

  長久以來,蘇南蘇北在經濟版圖上的差距,猶如一道醒目裂痕。回首 2024年經濟數據,蘇州以約 2.4萬億元的 GDP總量,傲然領跑全省,無錫緊隨其後,超 1.5萬億元,二者宛如強勁引擎,帶動全省經濟高速前行。而蘇北的徐州,儘管在蘇北地區獨占鰲頭,經濟總量約 9000億元,卻仍與蘇南頭部城市存在明顯落差。人均 GDP方面,差距更為顯著,蘇南的南京、蘇州等地,人均 GDP超 18萬元,彰顯出高度發達的經濟水平與居民的富足;蘇北部分城市則在 10萬元左右徘徊,凸顯出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然而,經濟數據只是一時的映照,無法禁錮蘇北的未來。《周易》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智慧,恰似蘇北發展的指南針。當下,蘇北正積極投身轉型浪潮,以創新為驅動,全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從大力引入高新技術產業,到深度挖掘數字經濟潛力,蘇北正以昂揚之姿,探尋專屬發展路徑。近年來,蘇北經濟增速持續上揚,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其未來潛力不可估量。假以時日,蘇北必將在經濟領域華麗轉身,縮小與蘇南的差距,攜手邁向繁榮。

  展望未來,蘇南在鞏固現有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與科研資源,蘇南有望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與此同時,蘇南將秉持「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理念,加強與蘇北在產業轉移、技術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共建產業園區、共享科研成果等方式,助力蘇北經濟騰飛,共同構建江蘇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

  蘇北則會緊緊抓住產業轉型的機遇,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後發優勢。一方面,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改造,提升產業附加值;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新材料等。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蘇北將進一步加強與蘇南以及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吸引更多的投資與人才流入。蘇北還將借鑑蘇南的成功經驗,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言:「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馳於空想,不驁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蘇北將憑藉務實的作風,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歷史人文:濃墨重彩的文化傳承

  在歷史人文的長河中,蘇南蘇北皆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文化底蘊深厚而獨特。科舉時代的輝煌成就,深刻展現出二者的文化積澱。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廢除科舉,蘇南地區宛如一座人才輩出的寶庫,共孕育出 70餘名狀元,進士更是數以千計。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科舉領域獨占鰲頭,狀元數量多達 35名,進士約 2500名,當之無愧地被譽為「狀元之鄉」。江南貢院,這座承載著無數士子夢想的中國古代最大科舉考場,見證了蘇南學子們的十年寒窗與登科之喜,成為蘇南文化繁榮的生動註腳。

  相較而言,蘇北地區在科舉成就上雖不及蘇南,但在文化傳承方面獨具特色。以徐州為代表,作為華夏九州之一,徐州堪稱著名的帝王之鄉,孕育了劉邦、項羽等多位改寫歷史進程的風雲人物。劉邦,這位出身布衣的豪傑,手提三尺劍,歷經無數艱難險阻,最終奪取天下,開創了大漢王朝,其豐功偉績不僅奠定了漢民族的根基,更彰顯出蘇北人雄渾豪邁、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項羽,雖霸業未竟,但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至今仍在蘇北大地迴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蘇北人。

  文化源流:吳越與楚漢的獨特魅力

  蘇南與蘇北在文化源流上,深受不同文化的滋養,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文化風貌。蘇南,浸潤於吳越文化的溫婉細膩之中,「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生動勾勒出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的江南水鄉景致。漫步在蘇南的古鎮,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於一幅寧靜而優美的水墨畫中。這裡的園林藝術更是巧奪天工,以拙政園、留園為代表,將自然美與人工美巧妙融合,一草一木、一亭一榭,皆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精緻細膩的審美情趣。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瑰寶,以其婉轉悠揚的唱腔、細膩入微的表演,被譽為「百戲之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蘇南文化的星空中閃耀著獨特的光芒。


  蘇北,則更多地受到楚漢文化的雄渾豪邁的薰陶。項羽的豪邁氣概,早已融入蘇北人的血脈之中。淮海戲、柳琴戲等地方戲曲,以其質樸的唱腔、濃烈的情感,生動地展現了蘇北人民的生活百態與情感世界。這些戲曲,源於民間,貼近生活,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是蘇北文化的生動體現。

  展望未來,蘇南文化將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實境、數字媒體等,將江南水鄉文化、園林文化、崑曲文化等進行數位化展示與傳播,讓更多的人領略到蘇南文化的魅力。同時,通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吸引全球的目光,提升蘇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蘇南文化將憑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走向世界舞台。

  蘇北文化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以楚漢文化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將徐州的漢文化遺址、宿遷的項羽文化等進行整合開發,吸引遊客前來觀光體驗。此外,加強對地方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培養新一代的戲曲人才,讓淮海戲、柳琴戲等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蘇北還將積極挖掘楚漢文化中的精神內涵,如劉邦的堅韌不拔、項羽的英雄氣概等,將其融入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教育中,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群體心理:打破「鄙視鏈」的藩籬

  蘇北人內部存在的「鄙視鏈」現象,深刻地折射出群體心理的複雜與矛盾。蘇北人對原籍身份的執著,以及試圖擺脫「蘇北」這一被污名化標籤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外界對蘇北的刻板印象。這種內耗,不僅阻礙了蘇北地區的內部團結,也不利於蘇北的整體發展。正如馬克・吐溫所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蘇北人若能摒棄這種無謂的內耗,團結一致,將全部精力聚焦於自身發展,必將創造出令人矚目的成就。當蘇北人攜手共進,共同致力於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與社會進步時,蘇北的未來必將充滿無限可能。

  人口流動:從「孔雀東南飛」到「歸巢」的轉變

  從人口流動的角度來看,過去,蘇北人口大量流向蘇南,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現象。近十年來,蘇北流向蘇南的人口超百萬,這一數據直觀地反映出蘇北在經濟發展、就業機會等方面與蘇南的差距。然而,近年來,隨著蘇北城市的迅速崛起,如宿遷等地經濟增速加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就業機會日益增多,部分外流人口開始回流。這一轉變,不僅為蘇北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預示著蘇北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回流的人口,帶來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術,為蘇北的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來,隨著蘇北經濟的持續發展,就業環境的不斷改善,將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回流,甚至吸引蘇南以及其他地區的人才前來發展。蘇北將逐漸形成人才集聚的效應,為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同時,蘇南也將因蘇北的發展而拓展產業協同的空間,形成人才、技術、資源等要素的雙向流動,促進整個江蘇地區的均衡發展。正如古人云:「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江蘇地區的均衡發展,將從人才的流動與集聚開始,逐步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經濟體系與社會生態。

  跨越偏見:攜手共赴輝煌未來

  偏見,猶如橫亘在蘇南與蘇北之間的一座無形的大山,阻礙著兩地的交流與合作。然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應秉持包容之心,打破地域偏見的枷鎖。蘇南蘇北,如同江蘇騰飛的兩翼,缺一不可。只有二者協同共進,相互支持,才能讓江蘇在新時代的浪潮中展翅翱翔。我們期待著,在未來的發展中,蘇南蘇北能夠攜手並肩,共同譜寫江蘇更加輝煌的篇章。無論是在經濟領域的深度合作,還是在文化領域的交流互鑒,都將為江蘇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江蘇的繁榮發展,也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重要力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江蘇的未來,寄託於蘇南蘇北的攜手共進。在經濟上,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在文化上,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在社會層面,營造和諧共生的發展環境。讓我們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情壯志,共同助力江蘇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江蘇力量,書寫屬於江蘇的壯麗篇章。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