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婦女能頂半邊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見無論是路上的行人,還是門口坐著的人,以及窗戶前的人,基本都是女子。

  當然還有孩童和老人。

  孩童和老人可以理解,他們不是年紀大了,就是年紀還小,無法出門勞動,只能呆在家裡。

  可女子們大都年輕,正是「幹活」大好年華,卻也只能呆在家中,無事可做。

  簡直是浪費青春!

  朱慈煊一番思考,發現如今大明最重要的工作是「搞基建」,基本都是體力勞動。

  這些工作確實不太適合女性。

  所以,他們呆在家裡或者在街上閒逛,也算情有可原。

  然而,「婦女能頂半邊天」。

  讓這麼多女性呆在家裡無事可做,那就是「勞動資源」的巨大浪費。

  如今的大明百廢待興,可不能如此浪費,得給她們找點工作干。

  可是,該給她們找點什麼工作呢?

  朱慈煊在心裡琢磨起來。

  中國古代有許多在世界上廣受歡迎的產品,比如陶瓷、茶葉,還有絲綢。

  對了,絲綢!

  或者說是織物。

  朱慈煊記得,明朝時期,江浙地區的婦女都會織布,從而賺錢補貼家用。

  當時,中國產的布匹在世界上廣受歡迎,大規模出口到南洋,乃至歐洲地區。

  中國絲綢就更不用說了,和瓷器一樣,都是古代中國的重要出口產品。

  正因為因此,據說當時許多家庭中女性的收入比男性都要高,以至於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想到這裡,朱慈煊心想:「一個家庭,不能一條腿走路,而是要男女雙方都出來工作才行。」

  於是,他決定解放女性生產力,開展「織布大業」。

  待回到宮殿之後,他便開始著手這件事。

  要想開展「織布」大業,首先就需要有原材料。

  或者是棉花,或者是蠶絲。

  當然麻、動物毛皮也可以。

  不過當前情況下,還是棉花和蠶絲最靠譜。

  因此,朱慈煊決定開墾出一片土地,種植棉花。

  加里曼丹島氣候炎熱、降水豐富、土地肥沃,十分適合種植棉花。

  於是,他叫來一些暫時沒啥重要任務的男性勞動力,讓他們在之前種植的耕地旁邊再開墾出一片田地,用於種植棉花。

  棉花的種子就向周邊的蘇丹國購買。

  這個時代,棉花種植已經十分普及,在東南亞地區也可以輕易買到棉花種子。

  在種植棉花,以織造普通棉布的同時,朱慈煊也不忘價值昂貴的絲綢。

  於是,他開始鼓勵家庭養蠶,也鼓勵「有夢想的商人」開設養蠶廠。

  對於養蠶的人,無論是家庭還是工廠,都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

  「重獎之下,必有勇夫」,自從頒布了鼓勵養蠶的法令後,許多家庭開始養蠶。

  朱慈煊甚至都不知道他們在哪裡找到的蠶!

  種植了棉花並養了蠶,紡織的原材料算是有了。

  剩下的就只剩下兩樣東西了。

  一種是「織布」的設備。

  去籽的攪車,攤棉的彈弓,紡紗的紗車,織布的花機……

  這些都是「織布」必須的設備。

  沒有這些設備,就無法編制出優良的絲綢和布匹。

  好在明朝織布業極為發達,許多工匠都懂這些設備的製造和使用。

  於是,朱慈煊決定由國家出資,製作這些織布設備。

  同時,開設大明第一家「國有公司」——大明國營織布廠!

  之所以直接國營,還是因為朱慈煊知道這玩意指定是穩賺不賠。

  根據自己上一世的歷史知識,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全球貿易在各地開花,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水漲船高。

  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對穿著有了更高的要求,紡織業逐步開始發展,並且越來越繁榮。


  歐洲各國在美洲地區大規模創建種植園,其中許多種植園就是種的棉花!

  朱慈煊令人在工業區一處交通便利的地方劃了一塊地,然後開始建廠。

  一邊令土木行業的工匠建設工廠,一邊令了解紡織業的工匠製作各種織布機器。

  此時的歐洲還沒有研究出「珍妮機」,紡織設備遠遠落後於中國。

  所以,這個工廠待建成後,絕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工廠。

  有了「織布」工廠和設備,剩下的一種東西就是「織布」技術了。

  即使有最好的織布設備及原材料,若是織布技術不過關,所織出的物品也不會好,在國際上也賣不出昂貴的價格。

  所以,必須讓女工們擁有嫻熟且先進的織布技術。

  這件事對以前的大明來說,自然不是難事。

  明朝江浙一帶紡織業極為發達,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織布,甚至一些女孩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織布。

  所以,那時的大明自然有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技術。

  可如今情況卻有所不同。

  因為如今大明的女子大都是之前從緬甸征繳而來,人家原本壓根就不是大明人,所以自然不會織布。

  當然,其中有些緬甸女子也懂些織布技術,但都是緬甸傳統技術,遠不如土生土長的大明女子織布技術高。

  所以,朱慈煊決定好好培養一下這些原緬甸女子的紡織技術。

  如今,這些原緬甸女子大都已學會漢語,交流不是問題。

  而且現在蠶絲、棉花等原材料尚沒有產出來,大明國營織布廠也還在建設中,還有足夠的時間開展技術培訓。

  因此,朱慈煊令那些土生土長且懂紡織技術的中國女子開展教育培訓,對不懂織布的所有女子進行教育,爭取讓所有人都學會先進的大明織布技術。

  同時表示,等到大明國營織布廠開工後,就會僱傭她們進廠工作,並給予很高的工資。

  這些女子本來就沒啥要事做,此時聽到能學技術,以後還能進廠賺錢,自然是高高興興的參加培訓。

  待廣大婦女同志都參加紡織培訓之後,朱慈煊發現居住區的大街上就只剩小孩子最多了。

  沒有了父母的管教,他們在街上四處亂跑,大喊大叫,玩的不亦樂乎。

  看著他們開心玩耍的樣子,朱慈煊掏出懷裡的一本「教科書」,笑著說道:

  「你們這些小屁孩也開心不了多久了,因為馬上就要開學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