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感謝京礦和分包制,終於邁入了窮鬼帝國主義的門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583章 感謝京礦和分包制,終於邁入了窮鬼帝國主義的門檻

  早在北伐之前,吳廷內部已經達成了共識——把不便殺、不便重用、又不放心留在老家的人全部遷去江南。

  放在蘇州府,有礙觀瞻。

  放在隔壁的松江府,距離不遠不近,既方便監視,又不污聖眼。

  此舉,彰顯了帝國的文明程度~

  黃浦江畔一座新城拔地而起,從規劃到建築全是新的。主打一個近代化新城,消費昂貴。

  當然,不存在浪費。

  所有投資都折算入新宅子, 5倍售價,由遷居之富戶買單。

  一句話:

  黃浦江畔不養閒人,不養窮人,也不養好人。

  ……

  吳軍在直隸、華北一路接收,一路甄別。

  投降之當地官紳 3成被翻舊帳,以私通清廷罪入獄,斬殺家族成年男丁,發賣家眷,抄沒家產。

  其餘 7成可赦免,但必須主動交出所有不動產,允許攜帶全部浮財舉家去松江府黃浦江畔,購買宅子,在那裡定居。

  吳皇的恩情,必須接受。

  畢竟帝國的文明很有限!

  激怒一個半文明人的後果,很嚴重。

  ……

  李郁平靜的望著送上來的抄家帳冊。

  京畿周邊,得浮財 5300萬兩,官紳良田 110餘萬畝,皇莊土地 280餘萬畝,旗田 80餘萬畝。宅子 2萬多座,莊園 800多處。

  盛京,得浮財 3800萬兩,皇莊土地 100多萬畝,旗人土地不計其數。

  李郁大筆一揮:

  「關外土地無需細查,一概重新分配。」

  「京畿、華北、華中還需仔細發掘。以清廷之反動,寡人認為,少於 1000萬畝都是不合理的。」

  「為了天下蒼生,為了重塑健康的小農經濟。抄家工作小組務必以十二分的責任感,窮追猛打。」

  硃筆一揮。

  寫到這個程度,從前清官紳手裡釋放出 1000萬畝土地是肯定的。

  ……

  不過,偌大的燕京才抄出了 5300萬兩浮財,李郁頓生狐疑。

  說好的和珅富可敵國,那幾個億的家產呢?

  難道是因為抄家時間太早,和大人斂財不夠?盛京那也對不上數啊?

  「把和珅召來。」

  在府邸待罪的和珅匆匆趕到紫禁城,他很坦然的走進養心殿,雙膝跪下。

  既不求饒,也不哀嚎。

  李郁瞬間有些惱火。

  冷冷的問道:

  「和珅,你有多少錢?」

  「啊?」和珅懵了,抬起頭很茫然。

  「拿去看看,數字對得上嗎?」

  說罷,侍衛轉交給和珅一張三法司抄家時聯名簽署的清單。

  ……

  「回陛下,數額對不上!」

  「差多少?」

  「差一半。」

  李郁起身來回踱步,突然停住腳步,扭頭問道:

  「現在給你一個悔過的機會,為寡人籌募軍費。願意嗎?」

  和珅沉默許久,終於艱難地開口了:

  「奴才願意,唯有一請,能否讓奴才葬了舊主子?」

  「寡人准你把清徽宗低調地葬到京郊的野三坡!所需銀兩,你自己出。」

  「謝吳皇。」

  李郁笑笑,問道:

  「聽說你有個兄弟在四川?」

  和珅並不覺得奇怪,這才是他能活下來的關鍵因素。沒有和琳在四川,自己算個 p,永琰早就出手宰了自己。

  磕頭道:

  「奴才願勸他棄暗投明。」

  於是,和大人當場寫書信一封,由情報署與和自己的管家劉全一起潛入四川。


  ……

  「是永琰抄了你的家,而不是寡人下令抄了你的家。而且以你的天資把握不住這麼多的錢,寡人收了是為你好,你要想得開,不要恨寡人。」

  「奴才不敢。」

  李郁說的很坦然,很理直氣壯。

  這就叫——《論封建帝王的自我修養》。

  和珅得了個抄家工作小組協辦的差事,瘋狂咬人。三法司參與抄和府的所有人,全部破家。

  和大人出手不俗,在他的指點下,吳軍士兵們尷尬的發現明明已經抄過的宅子裡還有很多遺漏。

  吳軍低估了京爺的豪富。

  例如士兵們挖開池塘找到了大量銀子,想不到旁邊的假山底下也埋著銀子。

  這就是沒有效仿李自成的壞處。

  如果吳軍進城後,直接拷餉,就能按圖索驥,少有疏漏了。文明的壞處,還是蠻多的~

  ……

  用和珅的話說:

  燕京畢竟是元明清三朝舊都,底蘊不同,講究一個深挖洞廣積銀。

  他其實沒好意思講:

  江南,偏安一隅。

  江南人,靠著讀書、經商、做官掙了點銀子就以為自己挺豪富?其實從思想到行為都透著一股子小家子氣。

  江南的富裕,就像是漂浮在碗裡的一層油花,看著不錯,吃著味道也還行。

  但,

  和地道的京瓷比起來,呵呵呵,有點不好意思。

  地方上的人,想像力有限,所能想像的頂峰,大約就是沈三萬的聚寶盆。

  殊不知,

  在四九城,各家的聚寶盆能從前門樓子一直擺到御花園。

  京爺天天掛嘴邊的地道,當是說著玩的?那是真的有地道!

  ……

  殺氣騰騰的吳軍傾巢而出,放下槍,拿起鐵鍬。

  將搜過的宅子再挖一遍,他們震驚的發現廢枯井內、祠堂底下、假山底下、糞坑底下、池塘底下無處不藏銀。

  在什剎海,士兵們先築起大壩,然後分區排水,最後清掉湖底淤泥,露出了石條。

  鑿開石條,底下全是銀錠。

  所有人都傻了。

  這不是什剎海,這是他娘的銀海。

  只有和珅很淡定,天下財富聚於四九城,這很奇怪嗎?

  ……

  2日後,

  當李郁見到最新的抄家帳冊時,目瞪口呆。

  正如和珅心裡嘀咕的,人無法想像自己沒見過的世界。吳廷君臣終究是小家子氣了。

  吳皇穿越前,也沒富過。

  李郁咬牙切齒,拍著桌子大罵:

  「寡人大抵是太過文明了。又挖出 3500萬兩?寡人都不敢想,繼續挖下去還能挖出多少金銀?合著這四九城地底下都是聚寶盆?」

  「查!」

  「給和珅配 1000兵,你們抄家小組多聽聽他的。南北移民、撫恤傷殘、賞賜勇士、工業科技、海軍擴艦、出海殖民,到處都需要錢,需要大量的錢。給我挖,掘地三尺。」

  抄家工作小組面紅耳赤。

  ……

  吳軍對前清舊人們,有三種待遇:

  第一類,殺。

  第二類,流放南洋。

  第三類:遷居松江。

  第四類:日子照舊。

  如今,改了。

  沒有第四類,全部流放。

  凡官紳旗之宅門,無論大小,牆破開,地挖開。

  四九城,再次喧囂沸騰。驚喜無處不在,收穫無限滿足。。

  ……

  自從吳軍拿下燕京。

  南城百姓最淡定,每天還是得自己出門找飯轍。甭管前門樓子掛啥旗,和咱沒關係,咱就是個窮漢,誰來了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不過,


  給吳軍幹活,能日結,拿到銅錢。

  就沖這點,南城的爺們一心擁護吳皇。

  ……

  而李郁預定滯留燕京的時間一再延長。沒辦法,白花花的銀子不挖乾淨怎麼捨得走?

  介踏馬的不是京城,應該改名叫京礦。

  世界上含銀量最高的富礦。

  每天,自己都要看《抄家工作每日日報》——每日新增少則三四十萬兩,多則近百萬兩。

  這礦,還得深挖吶。

  請...您....收藏6...9...書....吧....!

  眼見為實,

  御駕來到距離紫禁城 5里的一處內務府小小筆帖式私宅,目睹了士兵挖掘的全過程。

  當士兵們發出集體歡呼聲時,李郁走過去望了一眼那擺列整齊重見天日的金銀錠,長嘆一聲,拂袖而去。

  他算是明白了,京爺的底氣來自哪裡,老家江南的那點富庶算個 p。

  唉~

  ……

  李郁終於放棄了底線。

  什麼文明啊,規則啊,底線啊,確實很重要。但是和挖礦比起來,一文不值。

  抄家所得的銀錠連起來能繞江南三圈,寡人的眼睛都紅了,你跟寡人談文明?

  如此盛事,豈能袖手旁觀。

  於是,

  在李郁的指揮下,禁衛軍在紫禁城內開工了。

  李郁總覺得每天走過的地方,底下都是銀錠。如果不挖一挖,怕留下遺憾。

  ……

  吳廷吃的腦滿腸肥。

  當然,這麼說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吳廷實打實的拿出了很大比例的真金白銀。

  有銀子,就能辦事!

  辦大事!

  關外移民,迎來了爆發式的進展,流民分揀站和施粥點暴增上千處。

  在海軍的配合下,第 6軍團用重炮和火箭彈拿下了山海關,打通了移民的陸上最後堵點。

  之後,

  穿著新棉衣的移民沿著規劃的路線越過柳條邊,越過山海關,踏上黑土地。

  前面的人已經望見了大凌河,後面的人還在黃河風陵渡。

  規模宏大,令人嘆服~

  ……

  南洋各國寧可餓暈自家小民,也要把大米賣到北方。幾倍的差價倒是其次,主要是為了表達藩屬國對宗主國的忠誠。

  大米!

  山呼海嘯一般流入北方。金錢的魅力。恐怖如斯。

  北方,思安。

  肉湯泡飯和 50畝地深入人心,前者直擊肚子,後者直擊靈魂。

  當然了。

  那無處不在的吳皇半身戎裝燙金像也很深入人心。

  ……

  南洋各國瘋了,江南更是瘋了。

  各家工廠主為了產能而使出渾身解數,建廠區、擴產能、招募工人都是常規操作。

  認真的講,

  蒸汽工廠對人力依賴還是很大。許多的環節,必須是人力完成。

  在這種情況下,浙江的商人率先搞出了一套新玩法。

  大工廠把訂單拆分成多塊,分包給各個小工廠。小工廠再將產品拆分成若干塊,分包給附近各村,充分利用零散人力。

  ……

  以斧頭的生產舉例:

  一家小型冶鐵工廠利用灌鋼法,得到固定比例的鐵水。之後用大工廠提供的模具澆築。

  快速成型,然後淬火。

  附近,

  A村的村民,負責加工斧頭柄。

  B村的村民,將堆積如山的斧頭柄和斧頭組裝起來。

  C村的村民,負責簡單開刃(無需鋒利,用戶自加工,反正沒有差評)。

  最後,

  先裝箱,後裝船,由海船送去旅順。


  以棉衣舉例:

  由於沒有縫紉機。

  附近的村民們從工廠領取半成品和紐扣之後,拿回家完成針線環節,再送回工廠。

  雖然針線水平參差不齊。

  但想來,流民們也不會挑這個理,依舊沒有差評。

  質量不重要,數量很重要。

  當然,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總營業額看起來很高,工廠的單件利潤率沒有那麼高。但架不住規模大啊,規模是個可怕的的字眼。

  ……

  浙江人「全民皆商」、「全民皆工」的分包制玩法讓同行友商們很焦慮。

  高端的商戰,就是偷師。

  既然浙江人已經摸著石頭過了河,那江蘇廣東也可以摸著浙江人過河。

  派幾個精明的人去當地轉悠打聽一圈就明白了。

  直接照抄作業。

  在熟人鄉土社會,農夫們在農閒時都可以幫著做點活,成為工廠的靈活僱工。這個模式的風險幾乎為 0,雙方的信任度都很高,因為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

  ……

  慢慢的,模式再升級。

  每一家大型工廠周圍都出現了幾十上百、乃至更多的下游小作坊。日常合作,互相信任、逐步磨合。

  工廠主們終於悟了。

  把廠子裡那些沒多少技術含量、但卻十分耗時的零件、生產環節外包出去,才是工廠未來發展的道路。

  不需要自己養那麼多的專業工人,卻能保證在短時間內完成巨大的訂單。

  靈活、方便、快捷。

  分包模式,看似將利潤分給了很多無關的人。

  實際上帳不是這樣算的。

  工廠增加固定工人,是件大事。一來多交稅,二來各種配套措施固定成本都要跟著上漲。

  開過廠的人都懂,短期暴漲的大訂單很尷尬。

  接吧,就得增加工人、廠房、工具的投資,說不定這個訂單結束,就無事可做了。

  不接吧,心疼,總覺得錯過了一個億。

  ……

  自此,吳國的工業化開始一路狂奔。

  大工廠——小作坊~

  眾星拱月的模式大放異彩。

  工業部大臣杜仁對各地陡然暴增的產量頗感意外,親自走訪後寫下了數千字的報告。

  送至燕京。

  李郁看完,啞然失笑。

  這不就是二戰之前,鄰居的窮鬼帝國主義所走的工業路線嗎?

  在 18世紀搞,那是相當的先進啊。

  甭說 18世紀,就算放在 20世紀前期也算相對先進。窮鬼帝國主義,那也是帝國主義。雖然打不過真正的工業國,打農業國就好似刀子切黃油。

  ……

  於是,

  當即批示:

  「工廠——作坊,工廠——家庭的模式很好,既能實現產能暴增,又能帶動農夫增收,實乃利國利民利己之創舉。」

  「首創之工廠主,賞賜御酒一箱。首創之工人(團隊),賞內帑銀 500兩。」

  「值得推廣,大力推廣。」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