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招不到人?
因為天生對於勛貴階層的不信任,以及對這種新生事物的本能不理解。
於是乎工坊在貼出招工告示後的第1天,竟然一個人都沒有招到。
「你快想想辦法,這一天了,淨是圍觀的一個主動上不來報名的都沒有。
再這樣下去,咱這買賣遲早得關張。」
當天晚上賈琮,薛蟠和賈芹三個人坐在了工坊的會議室裡面。
這個會議室當初設計的時候是按可供100人共同開會使用,只不過現在裡面空晃晃的,就只有他們三個。
「點那麼多蠟幹什麼,錢多燒的話。」
薛蟠走過去別將桌子上點著的一排蠟燭,吹滅的只剩兩盞。
一時之間原本就極為空曠的場地里更是變得詭異起來,三個人6隻眼睛在兩盞燭光的映襯之下,宛若鬼魅。
薛蟠話裡有話,賈琮也是聽得出來。
明理是說著點浪費錢,實際上是在指責他賈琮把錢亂花,現在卻一點成果都見不到。
「你急什麼,這不才招工第1天嘛,百姓們看了總得糾結一下。
設身處地的去想,任誰見到這種高出市場行情好多的工錢心裡都會打怵,懷疑這是不是個騙子。」
賈芹最近也算是跟薛蟠混的熟了,再加上這二人真的是臭味相投,興趣愛好已經沒有一個能鬧出矛盾的地方,因此一來二去這二人之間也熟稔了起來。
而賈琮同樣也能聽得出來,賈芹這明面上是在給薛蟠解釋,實際上還是在吐槽自己工錢開的太高。
現在按京城裡邊一般的行市價格,熟練工也就是二兩銀子一個月。
按照賈琮現在開的這個工錢,這攻防除非造的是官營,恐怕遲早都得被吃空了。
「你們兩個快拉倒吧,你說我哪能想得到這工錢給的高了,反倒被人當成了騙子。」
賈琮站起身來,衣袖揮出的風,竟將面前的那一盞蠟燭也給熄滅。
一時之間本就昏暗的會議室,這個時候更是只有一盞蠟燭苦苦支撐,以至於這三個人甚至互相連對方的表情都看不清。
「原定的方案不動,這工錢一文錢也別想降。更何況現在招牌已經打了出去,再突然更改的話,就憑空叫人覺得咱們不講信譽。」
賈琮此刻下定了決心在桌子上狠狠一拍,結果那唯一剩下的一盞燈也隨著他的使勁,大幅度搖擺了兩下。
火光一下子縮到了極點,而這幾個人的心也不由得跟著這火光一起驟然收縮。
好在搖擺了兩番之後,燭光中是重新亮了起來。
「是得想個法子了。
賈芹,明天找兩個機靈的和尚裝扮一下,讓他們假裝成附近的莊戶到報名處報名。」
無奈之下,賈琮也只好玩起了手段。
於是第2天中午時分,當忙了一早上的百姓,終於利用著能暫歇片刻功夫又聚集到工坊門口繼續看熱鬧的時候,賈芹給了站在人群中的兩個小沙彌一個暗示。
這兩個早已換作普通農夫打扮的小沙彌,便在眾目睽睽之下邁過了工廠大門的那條白線。
「這倆誰呀?怎麼不曾見過。」
「你管人家倆誰,現在趕緊勸勸,都是土裡刨食的主,現在能救一個就救一個吧。」
於是各種勸告的聲音從人群中響起。
「兩個兄弟,你們三思。」
「你們兩個別看著工錢標的那麼高,可進去了之後誰知道呢。這世道早就不是前幾十年那樣了,到時候你們倆辛苦了一個月,命丟了半條卻一文錢都拿不到,那時候才知道什麼叫不聽老人言。」
一個頭髮花白的老者喊道。他手裡杵著鋤頭,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一雙破爛的草鞋,都磨掉了半個腳後跟卻依舊還穿著在地里幹活。
「就是就是,你們倆就聽我們的,咱能在地里刨食,就在地里刨食,橫豎這莊稼不會欺騙了咱。」
「我們沒讀過書,卻也明白一個道理,事出反常必有妖,他能掛出這麼高的工錢,指不定就是直接買你命嘞。」
然而眾人的勸告卻一點作用都沒有起,之前那兩個人走到了掛著報名處招牌的地方之後,便走出來兩個滿面笑意的管事。
「煩勞二位在此登記下姓名和保甲。」
管事攤開了一本嶄新的冊子,而另一位的手上已經拿起了毛筆。
說是讓他們登記,其實只是讓他們自己念出來,由專門的人進行書寫登記。
畢竟這年代裡百姓識字的本就不多,能寫字的更是鳳毛麟角。
因為這一次賈琮準備招來的工人就是西涼河工坊附近的百姓,所以就只牽扯到他們所在保甲的編號,並不涉及到更複雜的路引的登記。
畢竟還是農業社會,千里迢迢跑到他鄉去給別人做工,這種事情極少發生。
況且這個年代能拿到路引的,那定然不是一般人,如果真一不小心招個這種人過來,恐怕得天天把他當個間諜一樣實時防備。
「這是我們工坊的勞動合同,我給二位詳細念一念。」
管事的說完,周圍圍著的一圈百姓也紛紛聚了上來,甭管報名不報名,這新來的事物聽一聽準是沒錯。
最起碼回去跟自己家人或是村口的其他友人說起來,也算是個不錯的談資。
鄉間地頭一年哪有那麼多的新鮮事,除了每日把汗摔成八瓣撒在泥里,再加上收租交稅服徭役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之外,鄉野的生活疲憊而又空虛。
而這個管事的也是個明白人,他沒有立刻就宣讀所謂的合同細節,而是等絕大多數人都圍過來之後,才在眾人期待的目光當中緩緩展開了冊子。
「一,凡入職工坊者,皆由工坊去縣衙,重新厘定農戶身份。」
一個人從農從工,這原本都是要在縣衙的白冊里進行登記。
只不過大周王朝運行這麼多年,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土地上百姓的身份也隨之發生了更頻繁的變化。
原本鄉里的掾吏還願意去搞這些事,可後來實在負擔太重,再加上上面嫌麻煩也查的少,一來二去之間這項政策便被逐漸忽略。
但賈琮這一回為了防止有些人突然抽風,還是儘可能的在流程上都走一遍。
反正借著賈府的大招牌,搞定這件事兒,倒也不用費太多的口舌。
單純費錢而已。
於是乎工坊在貼出招工告示後的第1天,竟然一個人都沒有招到。
「你快想想辦法,這一天了,淨是圍觀的一個主動上不來報名的都沒有。
再這樣下去,咱這買賣遲早得關張。」
當天晚上賈琮,薛蟠和賈芹三個人坐在了工坊的會議室裡面。
這個會議室當初設計的時候是按可供100人共同開會使用,只不過現在裡面空晃晃的,就只有他們三個。
「點那麼多蠟幹什麼,錢多燒的話。」
薛蟠走過去別將桌子上點著的一排蠟燭,吹滅的只剩兩盞。
一時之間原本就極為空曠的場地里更是變得詭異起來,三個人6隻眼睛在兩盞燭光的映襯之下,宛若鬼魅。
薛蟠話裡有話,賈琮也是聽得出來。
明理是說著點浪費錢,實際上是在指責他賈琮把錢亂花,現在卻一點成果都見不到。
「你急什麼,這不才招工第1天嘛,百姓們看了總得糾結一下。
設身處地的去想,任誰見到這種高出市場行情好多的工錢心裡都會打怵,懷疑這是不是個騙子。」
賈芹最近也算是跟薛蟠混的熟了,再加上這二人真的是臭味相投,興趣愛好已經沒有一個能鬧出矛盾的地方,因此一來二去這二人之間也熟稔了起來。
而賈琮同樣也能聽得出來,賈芹這明面上是在給薛蟠解釋,實際上還是在吐槽自己工錢開的太高。
現在按京城裡邊一般的行市價格,熟練工也就是二兩銀子一個月。
按照賈琮現在開的這個工錢,這攻防除非造的是官營,恐怕遲早都得被吃空了。
「你們兩個快拉倒吧,你說我哪能想得到這工錢給的高了,反倒被人當成了騙子。」
賈琮站起身來,衣袖揮出的風,竟將面前的那一盞蠟燭也給熄滅。
一時之間本就昏暗的會議室,這個時候更是只有一盞蠟燭苦苦支撐,以至於這三個人甚至互相連對方的表情都看不清。
「原定的方案不動,這工錢一文錢也別想降。更何況現在招牌已經打了出去,再突然更改的話,就憑空叫人覺得咱們不講信譽。」
賈琮此刻下定了決心在桌子上狠狠一拍,結果那唯一剩下的一盞燈也隨著他的使勁,大幅度搖擺了兩下。
火光一下子縮到了極點,而這幾個人的心也不由得跟著這火光一起驟然收縮。
好在搖擺了兩番之後,燭光中是重新亮了起來。
「是得想個法子了。
賈芹,明天找兩個機靈的和尚裝扮一下,讓他們假裝成附近的莊戶到報名處報名。」
無奈之下,賈琮也只好玩起了手段。
於是第2天中午時分,當忙了一早上的百姓,終於利用著能暫歇片刻功夫又聚集到工坊門口繼續看熱鬧的時候,賈芹給了站在人群中的兩個小沙彌一個暗示。
這兩個早已換作普通農夫打扮的小沙彌,便在眾目睽睽之下邁過了工廠大門的那條白線。
「這倆誰呀?怎麼不曾見過。」
「你管人家倆誰,現在趕緊勸勸,都是土裡刨食的主,現在能救一個就救一個吧。」
於是各種勸告的聲音從人群中響起。
「兩個兄弟,你們三思。」
「你們兩個別看著工錢標的那麼高,可進去了之後誰知道呢。這世道早就不是前幾十年那樣了,到時候你們倆辛苦了一個月,命丟了半條卻一文錢都拿不到,那時候才知道什麼叫不聽老人言。」
一個頭髮花白的老者喊道。他手裡杵著鋤頭,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一雙破爛的草鞋,都磨掉了半個腳後跟卻依舊還穿著在地里幹活。
「就是就是,你們倆就聽我們的,咱能在地里刨食,就在地里刨食,橫豎這莊稼不會欺騙了咱。」
「我們沒讀過書,卻也明白一個道理,事出反常必有妖,他能掛出這麼高的工錢,指不定就是直接買你命嘞。」
然而眾人的勸告卻一點作用都沒有起,之前那兩個人走到了掛著報名處招牌的地方之後,便走出來兩個滿面笑意的管事。
「煩勞二位在此登記下姓名和保甲。」
管事攤開了一本嶄新的冊子,而另一位的手上已經拿起了毛筆。
說是讓他們登記,其實只是讓他們自己念出來,由專門的人進行書寫登記。
畢竟這年代裡百姓識字的本就不多,能寫字的更是鳳毛麟角。
因為這一次賈琮準備招來的工人就是西涼河工坊附近的百姓,所以就只牽扯到他們所在保甲的編號,並不涉及到更複雜的路引的登記。
畢竟還是農業社會,千里迢迢跑到他鄉去給別人做工,這種事情極少發生。
況且這個年代能拿到路引的,那定然不是一般人,如果真一不小心招個這種人過來,恐怕得天天把他當個間諜一樣實時防備。
「這是我們工坊的勞動合同,我給二位詳細念一念。」
管事的說完,周圍圍著的一圈百姓也紛紛聚了上來,甭管報名不報名,這新來的事物聽一聽準是沒錯。
最起碼回去跟自己家人或是村口的其他友人說起來,也算是個不錯的談資。
鄉間地頭一年哪有那麼多的新鮮事,除了每日把汗摔成八瓣撒在泥里,再加上收租交稅服徭役這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之外,鄉野的生活疲憊而又空虛。
而這個管事的也是個明白人,他沒有立刻就宣讀所謂的合同細節,而是等絕大多數人都圍過來之後,才在眾人期待的目光當中緩緩展開了冊子。
「一,凡入職工坊者,皆由工坊去縣衙,重新厘定農戶身份。」
一個人從農從工,這原本都是要在縣衙的白冊里進行登記。
只不過大周王朝運行這麼多年,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土地上百姓的身份也隨之發生了更頻繁的變化。
原本鄉里的掾吏還願意去搞這些事,可後來實在負擔太重,再加上上面嫌麻煩也查的少,一來二去之間這項政策便被逐漸忽略。
但賈琮這一回為了防止有些人突然抽風,還是儘可能的在流程上都走一遍。
反正借著賈府的大招牌,搞定這件事兒,倒也不用費太多的口舌。
單純費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