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回答韋曉麗之問
韋曉麗託付的事,最難的前半段已經成功攻下,剩下的後半段說實在也不簡單,畢竟韋曉麗中意的人選是許志飛。然而許志飛自己卻胸有成竹,儼然一副行則將至,做則必成的模樣。
當然他也給自己留了醞釀的時間,一個人在辦公桌前閉目靜思了許久,自覺萬事具備後,撥通了韋曉麗的電話。
熟悉的電話號碼,熟悉的聲音,這個讓韋曉麗盼望了很久的人終於出現了,她立忙停下手中的工作,叫空辦公室里的無關人員,只想安安靜靜,不受打擾地享受兩人的通話時間。
「志飛,終於等到你的電話了,真是等的好辛苦。」
對於這樣的稱呼,許志飛已經不再驚訝,隨著兩家合作的增多,他和韋曉麗之間的聯繫自然也就多了很多,俗話說,日久生情,志飛的稱呼到現在早已不再生硬和不習慣,反而更像是關係近的一種諧稱。
反而讓許志飛驚訝的倒是韋曉麗隻字片言語中散發出的那種「情」,他說不情楚但感覺得到。
許志飛寧願相信這是一種客戶間的「交情」,人世間的「人情」,希望對方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
「韋董,早想給你打電話了,這不一直忙。」
「你啊,現在當領導,都快忙的把我忘記了。」
「哪有啊,瞧你說的,這不想到第一時間就給你來電話了。」
......
兩人的熟絡不僅是友好的開場白,更是正事的鋪墊。誰都沒有忘記還欠一個回答,就等著誰開口來把拆封這個遲到的結果。最後還是韋曉麗開口啟封。
「志飛,你給我來電話,是不是想好了來我地方。你的辦公室一直給你留著,隨時歡迎你。」
韋曉麗原以為這個電話許志飛本應該為這事而來,沒想到事是這個事,人卻不是那個人,到頭來搞得竟是一廂情願。
「韋董,葦董.....」許志飛拿捏不定的情緒蔓延在每一個吐字之間,他無法預見說出真實意見後的結果,無論對自己,亦或者對工廠,對業務。但他另一面也認定韋曉麗是一個有格局的女企業家,不至於因為我給他的人選不是自己而把這個因素嫁接到其它事情之上。他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主見,既然想好了打這個電話,就應該想清楚把答案說給對方!「我想和你推薦一個人,他可能更適合你提出那個崗位和那個角色。」
「推薦一個人,誰!」
韋曉麗語速加快,落音的「誰」字更是帶有明顯的質疑和不高興。這股不高興傳遞在電話聽筒的兩段,似乎響起了暫停鍵,讓雙方的交流在期待誰中進入了沉默時間。
不過很快,電話兩端同時響起了三個字「劉玉良」。
「劉玉良,為什麼選他!許志飛,他可是你師傅,你這樣在自己牆角挖人,不怕人家說你吃裡扒外,見利忘義?」
許志飛給自己預留的沉思時間裡,想過韋曉麗的無數個問題,也預答過無數個提問,當然也包括關於為什麼人選是劉玉良。備選答案其實有很多條,有實事求是的,也有打擦邊球進一步美化的,但是選哪條許志飛早就有了決定,那就是如實告知。
「韋董,您別激動。聽我慢慢說。」
許志飛一邊耐心地等待著韋曉麗聲音中略有激動情緒的平復,一邊徐徐鋪展著事情的全貌。
「劉玉良是我們廠中最早來到南方,來到深圳,最先感受到改革開放氣息的員工,你看我們這些人也是在他的宣傳和親歷下,才慢慢感知改革開放給一個城市,一個產業甚至一批人帶來的深度變化,才讓我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我雖然是他的徒弟,現在可以算是坐了他的位置,成了他的半個上級,但是說實話,我就認他的大格局和大思變。劉玉良的很多想法放在大的框裡想,改革,求新都是正確的,但是放在小框裡做,這些想法不一定應景全廠的現實實際。」
「劉玉良腦子轉得快,步子也邁得快,而且膽子也大。這些條件如果放到深圳,放到志緯,我想就一定有了他的用武之地。劉玉良缺的是機會,是舞台。」
「今天和你打電話之前,我和他有過深度交流,他自己也有南下的想法。再說劉玉良怎麼說也不算你我間的陌生人吧。大家熟總可以少磨合多信任,可以更快進入角色。」
上面的這些話,都是許志飛提前預演過很多遍的,但是他也擔心萬一韋曉麗不站在他這一邊,否定了他的意見怎麼辦。於是臨時機動的又補了一句:「韋董,推薦劉玉良雖然是我自作主張,但是你也知道和了解我的人品,我的為人,我為我推薦的人作擔保,你應該可以更加放心了吧。」
或許正是最後一句的點睛之用,讓韋曉麗的疑雲終被打散,韋曉麗向許志飛拋出了三個問題,但是這三個問題不再糾結於人選是不是許志飛,而是關於劉玉良的。可以預見,韋曉麗已經默許同意了許志飛的意見,至少人選方向上不再那麼排斥。
「我給你三個問題,如果三個問題你都有把握答滿分,你就讓劉玉良來深圳見我。一是他能不能做到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來志緯就是志緯人,一切按照志緯的制度行事。二是他能不能做到快則加快,變則加變,今天的深圳沒有時間讓你猶豫,讓你停頓,讓你小打小鬧,你必須時刻做好跑的準備。三是他能不能脫離土氣,接點地氣。志緯,深圳,開放前沿,都些都不再是鄉村、田野,田園風光,要從骨子裡完成「城裡人」,「職業人」的脫變。」
許志飛掛斷了留給自己三個問題的電話,像陽光露頭般地展開了自己合閉已久的笑臉,這笑臉似希望的微笑,他仿佛看見了劉玉良已經站在起跑線上準備開跑的身影,看見了劉玉良和韋曉麗兩人精誠合作的場面。而電話那頭的韋曉麗也搖了搖頭,笑著對自己說:「這小子,不簡單啊。」
劉玉良起身去深圳之前,許志飛側面把這個情況和許建國作了交流。兩許的交流,沒有說太多浮誇的話,只是點到為止的說劉玉良想去深圳發展。至於去哪家公司,做哪個職位也都忽略不提,留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劉玉良去自由發揮。
許建國沒說什麼,就提了句約下劉玉良一起聚聚。這餐飯算歡送會也好,送行酒也罷,劉玉良也爽快地答應了。
那天三人喝了很多的酒,說了很多的話,回憶了很多的事。那天許志飛看見了三人碰杯時久違的笑臉來了,三人之間相互的調侃和說鬧來了,三人抽菸喝酒無所顧及的自在也回來了。那一天是KYY風波以後三人最輕鬆的一晚,直到很多年後,那一晚依然在每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劉玉良的行程也已最後確定,韋曉麗那邊的人事安排也一切就緒,就等著人到位即上崗。臨行前,劉玉良特地把一個信封塞在了劉玉良的手裡,再三叮囑到:「老劉,這封信你可別拆,到深圳後親手交給韋董。」
劉玉良聽到如此「貴重」,便小心接納,放在行李箱的最裡層,安全護送「它」到深圳。
這封信是許志飛親手寫給韋曉麗,也算是給劉玉良南下之行的送別之禮,圍格里文字這樣寫著許志飛的不舍和祝福:
韋董:
見信好。
劉玉良我給你送來了,同時送來的還有這份信。你曾經留給我三個問題,我想我應該給你三個回復,這三個回復的答案我想只有三字:他可以。
劉玉良這次特意破費訂了一張快車票,足以見得他的快。他這次沒有和全廠其它員工道一聲再見,足見他投奔深圳,投奔志緯的毅力和決心。他這次也留有很多的話想到了深圳再和你親口說,足見他已經想好了怎樣做一個城裡人,職場人。
今提筆寫這封信也視作文字作證,筆墨為見,為劉玉良和您之間的合作道一聲祝福,順祝商祺,一切安好。
許志飛
當然他也給自己留了醞釀的時間,一個人在辦公桌前閉目靜思了許久,自覺萬事具備後,撥通了韋曉麗的電話。
熟悉的電話號碼,熟悉的聲音,這個讓韋曉麗盼望了很久的人終於出現了,她立忙停下手中的工作,叫空辦公室里的無關人員,只想安安靜靜,不受打擾地享受兩人的通話時間。
「志飛,終於等到你的電話了,真是等的好辛苦。」
對於這樣的稱呼,許志飛已經不再驚訝,隨著兩家合作的增多,他和韋曉麗之間的聯繫自然也就多了很多,俗話說,日久生情,志飛的稱呼到現在早已不再生硬和不習慣,反而更像是關係近的一種諧稱。
反而讓許志飛驚訝的倒是韋曉麗隻字片言語中散發出的那種「情」,他說不情楚但感覺得到。
許志飛寧願相信這是一種客戶間的「交情」,人世間的「人情」,希望對方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
「韋董,早想給你打電話了,這不一直忙。」
「你啊,現在當領導,都快忙的把我忘記了。」
「哪有啊,瞧你說的,這不想到第一時間就給你來電話了。」
......
兩人的熟絡不僅是友好的開場白,更是正事的鋪墊。誰都沒有忘記還欠一個回答,就等著誰開口來把拆封這個遲到的結果。最後還是韋曉麗開口啟封。
「志飛,你給我來電話,是不是想好了來我地方。你的辦公室一直給你留著,隨時歡迎你。」
韋曉麗原以為這個電話許志飛本應該為這事而來,沒想到事是這個事,人卻不是那個人,到頭來搞得竟是一廂情願。
「韋董,葦董.....」許志飛拿捏不定的情緒蔓延在每一個吐字之間,他無法預見說出真實意見後的結果,無論對自己,亦或者對工廠,對業務。但他另一面也認定韋曉麗是一個有格局的女企業家,不至於因為我給他的人選不是自己而把這個因素嫁接到其它事情之上。他還是繼續堅持自己的主見,既然想好了打這個電話,就應該想清楚把答案說給對方!「我想和你推薦一個人,他可能更適合你提出那個崗位和那個角色。」
「推薦一個人,誰!」
韋曉麗語速加快,落音的「誰」字更是帶有明顯的質疑和不高興。這股不高興傳遞在電話聽筒的兩段,似乎響起了暫停鍵,讓雙方的交流在期待誰中進入了沉默時間。
不過很快,電話兩端同時響起了三個字「劉玉良」。
「劉玉良,為什麼選他!許志飛,他可是你師傅,你這樣在自己牆角挖人,不怕人家說你吃裡扒外,見利忘義?」
許志飛給自己預留的沉思時間裡,想過韋曉麗的無數個問題,也預答過無數個提問,當然也包括關於為什麼人選是劉玉良。備選答案其實有很多條,有實事求是的,也有打擦邊球進一步美化的,但是選哪條許志飛早就有了決定,那就是如實告知。
「韋董,您別激動。聽我慢慢說。」
許志飛一邊耐心地等待著韋曉麗聲音中略有激動情緒的平復,一邊徐徐鋪展著事情的全貌。
「劉玉良是我們廠中最早來到南方,來到深圳,最先感受到改革開放氣息的員工,你看我們這些人也是在他的宣傳和親歷下,才慢慢感知改革開放給一個城市,一個產業甚至一批人帶來的深度變化,才讓我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我雖然是他的徒弟,現在可以算是坐了他的位置,成了他的半個上級,但是說實話,我就認他的大格局和大思變。劉玉良的很多想法放在大的框裡想,改革,求新都是正確的,但是放在小框裡做,這些想法不一定應景全廠的現實實際。」
「劉玉良腦子轉得快,步子也邁得快,而且膽子也大。這些條件如果放到深圳,放到志緯,我想就一定有了他的用武之地。劉玉良缺的是機會,是舞台。」
「今天和你打電話之前,我和他有過深度交流,他自己也有南下的想法。再說劉玉良怎麼說也不算你我間的陌生人吧。大家熟總可以少磨合多信任,可以更快進入角色。」
上面的這些話,都是許志飛提前預演過很多遍的,但是他也擔心萬一韋曉麗不站在他這一邊,否定了他的意見怎麼辦。於是臨時機動的又補了一句:「韋董,推薦劉玉良雖然是我自作主張,但是你也知道和了解我的人品,我的為人,我為我推薦的人作擔保,你應該可以更加放心了吧。」
或許正是最後一句的點睛之用,讓韋曉麗的疑雲終被打散,韋曉麗向許志飛拋出了三個問題,但是這三個問題不再糾結於人選是不是許志飛,而是關於劉玉良的。可以預見,韋曉麗已經默許同意了許志飛的意見,至少人選方向上不再那麼排斥。
「我給你三個問題,如果三個問題你都有把握答滿分,你就讓劉玉良來深圳見我。一是他能不能做到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來志緯就是志緯人,一切按照志緯的制度行事。二是他能不能做到快則加快,變則加變,今天的深圳沒有時間讓你猶豫,讓你停頓,讓你小打小鬧,你必須時刻做好跑的準備。三是他能不能脫離土氣,接點地氣。志緯,深圳,開放前沿,都些都不再是鄉村、田野,田園風光,要從骨子裡完成「城裡人」,「職業人」的脫變。」
許志飛掛斷了留給自己三個問題的電話,像陽光露頭般地展開了自己合閉已久的笑臉,這笑臉似希望的微笑,他仿佛看見了劉玉良已經站在起跑線上準備開跑的身影,看見了劉玉良和韋曉麗兩人精誠合作的場面。而電話那頭的韋曉麗也搖了搖頭,笑著對自己說:「這小子,不簡單啊。」
劉玉良起身去深圳之前,許志飛側面把這個情況和許建國作了交流。兩許的交流,沒有說太多浮誇的話,只是點到為止的說劉玉良想去深圳發展。至於去哪家公司,做哪個職位也都忽略不提,留一個安靜的環境讓劉玉良去自由發揮。
許建國沒說什麼,就提了句約下劉玉良一起聚聚。這餐飯算歡送會也好,送行酒也罷,劉玉良也爽快地答應了。
那天三人喝了很多的酒,說了很多的話,回憶了很多的事。那天許志飛看見了三人碰杯時久違的笑臉來了,三人之間相互的調侃和說鬧來了,三人抽菸喝酒無所顧及的自在也回來了。那一天是KYY風波以後三人最輕鬆的一晚,直到很多年後,那一晚依然在每個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劉玉良的行程也已最後確定,韋曉麗那邊的人事安排也一切就緒,就等著人到位即上崗。臨行前,劉玉良特地把一個信封塞在了劉玉良的手裡,再三叮囑到:「老劉,這封信你可別拆,到深圳後親手交給韋董。」
劉玉良聽到如此「貴重」,便小心接納,放在行李箱的最裡層,安全護送「它」到深圳。
這封信是許志飛親手寫給韋曉麗,也算是給劉玉良南下之行的送別之禮,圍格里文字這樣寫著許志飛的不舍和祝福:
韋董:
見信好。
劉玉良我給你送來了,同時送來的還有這份信。你曾經留給我三個問題,我想我應該給你三個回復,這三個回復的答案我想只有三字:他可以。
劉玉良這次特意破費訂了一張快車票,足以見得他的快。他這次沒有和全廠其它員工道一聲再見,足見他投奔深圳,投奔志緯的毅力和決心。他這次也留有很多的話想到了深圳再和你親口說,足見他已經想好了怎樣做一個城裡人,職場人。
今提筆寫這封信也視作文字作證,筆墨為見,為劉玉良和您之間的合作道一聲祝福,順祝商祺,一切安好。
許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