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面的世界
20世紀九十年代,深圳已經是一片開放的熱土。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鼓舞下,創下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每一個來到深圳的外來客都把這裡當成了實現夢想的伊甸園,努力奮鬥的啟航地和掙錢致富的淘金池。在他們看來,深圳每天都是新的,高樓天天撥地而起,工廠天天全荷運轉,訂單天天紛至沓來。
然而在山海村,那時的許志飛還在騰飛箱包廠里當一個產品設計員。騰飛箱包廠屬於鎮辦工廠,主要生產各式男女箱包,而他的每天工作就是把各個客戶公司的詢單轉換成實際樣品,爭取客戶最終下單訂貨。許志飛是當時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雖然不是985,211畢業,學歷也就是個大專,可就這般成績,走在村里,鎮裡的小道上,都會收穫路人羨慕的目光。
許志飛當年還是屬於比較宅的文藝青年,一直覺得自立能力比較差,怕一人出去闖蕩最後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所以一畢業就回到了村里,謀得了這個職位安耽地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那時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規跡就如作圖一般,已經描摹的淋漓盡致——學習、工作、結婚、生子、健康、相伴,守老。
這樣的鏡頭放在現在,也許是很多人逃離城市想選擇的陶淵明般的田園生活,而在那時,許志飛生活里的主色調就是綠色,山綠、田綠、樹綠,滿山的綠構成了成片的景。
劉玉良當時是許志飛的同事,在廠里做銷售,那時叫供銷科,論職務算個供銷科長吧。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許志飛設計的各種形形色色的箱包給推銷出去。一年365天幾乎300天都在外面,可以說他是當時廠里最見過世面的,也是最能說會道,故事最多的。每次一回到廠里,中午吃飯時候,很多工友同事都會自動自發地坐到他的身旁,聽他講講外面的世界,路上的見聞。
許志飛第一次知道深圳也是從劉玉良的口中得知。有那麼一段日子,劉玉良經常往南方走,深圳是他必到之處。據說那時他在攻幾個香港老闆,想把幾款新箱包打進去,爭取把訂單給拿過來。
「你們知道嗎,深圳,那是現在多少人嚮往的地方。」
劉玉良一說到深圳就帶勁了,拿現在話來說就跟來電了似的,再加上做銷售練就的聲情並茂,一下子又把自己變成了人群中的C位。
「我真不是吹牛,深圳真的遍地是黃金,大馬路、大高樓、工資都比這裡高了。香港老闆都跑深圳去開廠子,你說他們的眼光會不准?所以啊要掙大錢去深圳,要拿大單,對我來說,也要去深圳。」
......
劉玉良滔滔不絕地說著,連跟前的飯菜涼了都絲毫沒有覺察到。倒是之前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的「聽眾」最後都自顧自地吃著飯菜,顧及著自己的餓感,劉玉良說著什麼,到最後他們也都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說實在的,很多人對於劉玉良說的都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個別消極點的直接點破他在吹牛忽悠。而對於許志飛而言,猶如井底之蛙的他,世界在他眼中就是這山與那山的距離。純樸、祥和、安靜、平實就是真實的世界模樣。所以他的態度和大多數人也一樣,信其有,也信其無。
能說歸能說,有時用到刀刃上也的確可以起到好馬配好鞍的功效。劉玉良對待工作還是認真拼命的。為了拿下單子,在客戶廠門口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為了攻下客戶,宴請客戶時,面對客戶單位的來賓,一律自罰三杯已示尊敬。為了服務好客戶,對方的每一次修改意見,他都從未說不。就這樣,劉玉良拿命一樣把自己豁出去,贏得了香港客戶的認同,山裡的產品也得以經由客戶走向海外。
貨出了,劉玉良倒了,在家裡休養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劉玉良想過退出,也想過手把手帶出幾個徒兒徒孫,讓自己可以在幕後不離崗。然而退出心有不甘,帶徒又沒物色到好的人選,一邊又還有客戶向他詢盤。直到許志飛來慰問看望他,劉玉良心裡糾結的選擇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方向。
「劉科長,好點了嗎?」
「好多了,謝謝你能來看我。」
「謝啥,多見外,給你帶了點水果。」
......
寒喧之間,充滿了小輩與前輩的尊敬與關懷,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許志飛打心裡都想當面去謝謝劉玉良,不僅僅是因為他為公司爭取來了訂單,重點是他讓許志飛對眼下這份工作更加充滿了信心。得知訂單簽訂的那幾天,許志飛興奮地幾夜都沒睡,腦海中時常浮現出自己遊走世界,看著路人甲路人乙使用著自己設計的箱包叫口稱讚。
劉玉良走南闖北這麼多年,說心裡話他什麼人沒見過。與許志飛閒聊的同時,劉玉良也間接在打量這個「未來」徒弟是不是入眼自己的標準。他目光對視對方的時候,發現眼前這個年輕人的眼神里充滿著光,自信之光,前行之光。
「志飛,想不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外面的世界真的像你說的這樣嗎?」
許志飛就這樣懵懂而又天真的反問著。也許在那一刻,他真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而這般天真對於劉玉良而言,只需給許志飛加持走出去的動力,就可以萬事俱備。
「你一個大學生,又年富力強,你就甘心一輩子把自己困在這山里?」
劉玉良其實在等著許志飛的回答,但是許志飛看似沒有明白劉玉良的苦心用意,依舊天真的等著眼前這個前輩把話講完。見狀,許志良只能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也期待著相互間能培育出默契感。
「不說其它地方,就說深圳,你可能不相信,那裡除了五湖四海來的打工妹,打工仔外,像你這樣的大學生也是遍地都是,他們都能遠離父母,遠離家鄉,為自己的理想去打拼,你又為何不行?」
「我和你也算一個單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那種,你就相信你劉大哥這次,試試做銷售,順帶到處去看看,見的多了,格局也就大了,到時自然而然也就會明白我說的用意了。」
最終許志飛沒有當場給出選擇,卻給了劉玉良一個點頭和微笑。劉玉良一直信心滿滿,他告訴自己,讓時間去證明一切,是自己的選擇終歸最終會來到自己身邊。
劉玉良的那番話也在許志飛的心中泛起了漣漪,他現場好幾次都有直接答應對方的衝動。好在他內向加嚴謹,衝動的快感很決被理智細胞征服和糾偏。直到他看到了人民日報的頭條上刊登的《深圳隆重慶祝特區成立十周年》的報導,讓他終於相信,深圳確實是劉玉良口中的深圳,他決定跟著劉玉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許志飛記著那一天是1990年11月27日。那一天報紙上這樣描寫著深圳——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特區,在十年當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各項設施比較齊全,經濟昌盛,市場繁榮,內外經濟交流十分活躍的現代化城市。
然而在山海村,那時的許志飛還在騰飛箱包廠里當一個產品設計員。騰飛箱包廠屬於鎮辦工廠,主要生產各式男女箱包,而他的每天工作就是把各個客戶公司的詢單轉換成實際樣品,爭取客戶最終下單訂貨。許志飛是當時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雖然不是985,211畢業,學歷也就是個大專,可就這般成績,走在村里,鎮裡的小道上,都會收穫路人羨慕的目光。
許志飛當年還是屬於比較宅的文藝青年,一直覺得自立能力比較差,怕一人出去闖蕩最後連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所以一畢業就回到了村里,謀得了這個職位安耽地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那時他甚至把自己的人生規跡就如作圖一般,已經描摹的淋漓盡致——學習、工作、結婚、生子、健康、相伴,守老。
這樣的鏡頭放在現在,也許是很多人逃離城市想選擇的陶淵明般的田園生活,而在那時,許志飛生活里的主色調就是綠色,山綠、田綠、樹綠,滿山的綠構成了成片的景。
劉玉良當時是許志飛的同事,在廠里做銷售,那時叫供銷科,論職務算個供銷科長吧。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把許志飛設計的各種形形色色的箱包給推銷出去。一年365天幾乎300天都在外面,可以說他是當時廠里最見過世面的,也是最能說會道,故事最多的。每次一回到廠里,中午吃飯時候,很多工友同事都會自動自發地坐到他的身旁,聽他講講外面的世界,路上的見聞。
許志飛第一次知道深圳也是從劉玉良的口中得知。有那麼一段日子,劉玉良經常往南方走,深圳是他必到之處。據說那時他在攻幾個香港老闆,想把幾款新箱包打進去,爭取把訂單給拿過來。
「你們知道嗎,深圳,那是現在多少人嚮往的地方。」
劉玉良一說到深圳就帶勁了,拿現在話來說就跟來電了似的,再加上做銷售練就的聲情並茂,一下子又把自己變成了人群中的C位。
「我真不是吹牛,深圳真的遍地是黃金,大馬路、大高樓、工資都比這裡高了。香港老闆都跑深圳去開廠子,你說他們的眼光會不准?所以啊要掙大錢去深圳,要拿大單,對我來說,也要去深圳。」
......
劉玉良滔滔不絕地說著,連跟前的飯菜涼了都絲毫沒有覺察到。倒是之前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的「聽眾」最後都自顧自地吃著飯菜,顧及著自己的餓感,劉玉良說著什麼,到最後他們也都是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說實在的,很多人對於劉玉良說的都持半信半疑的態度,個別消極點的直接點破他在吹牛忽悠。而對於許志飛而言,猶如井底之蛙的他,世界在他眼中就是這山與那山的距離。純樸、祥和、安靜、平實就是真實的世界模樣。所以他的態度和大多數人也一樣,信其有,也信其無。
能說歸能說,有時用到刀刃上也的確可以起到好馬配好鞍的功效。劉玉良對待工作還是認真拼命的。為了拿下單子,在客戶廠門口整整守了三天三夜。為了攻下客戶,宴請客戶時,面對客戶單位的來賓,一律自罰三杯已示尊敬。為了服務好客戶,對方的每一次修改意見,他都從未說不。就這樣,劉玉良拿命一樣把自己豁出去,贏得了香港客戶的認同,山裡的產品也得以經由客戶走向海外。
貨出了,劉玉良倒了,在家裡休養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劉玉良想過退出,也想過手把手帶出幾個徒兒徒孫,讓自己可以在幕後不離崗。然而退出心有不甘,帶徒又沒物色到好的人選,一邊又還有客戶向他詢盤。直到許志飛來慰問看望他,劉玉良心裡糾結的選擇似乎有了一個模糊的方向。
「劉科長,好點了嗎?」
「好多了,謝謝你能來看我。」
「謝啥,多見外,給你帶了點水果。」
......
寒喧之間,充滿了小輩與前輩的尊敬與關懷,但更重要的一點是許志飛打心裡都想當面去謝謝劉玉良,不僅僅是因為他為公司爭取來了訂單,重點是他讓許志飛對眼下這份工作更加充滿了信心。得知訂單簽訂的那幾天,許志飛興奮地幾夜都沒睡,腦海中時常浮現出自己遊走世界,看著路人甲路人乙使用著自己設計的箱包叫口稱讚。
劉玉良走南闖北這麼多年,說心裡話他什麼人沒見過。與許志飛閒聊的同時,劉玉良也間接在打量這個「未來」徒弟是不是入眼自己的標準。他目光對視對方的時候,發現眼前這個年輕人的眼神里充滿著光,自信之光,前行之光。
「志飛,想不想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外面的世界真的像你說的這樣嗎?」
許志飛就這樣懵懂而又天真的反問著。也許在那一刻,他真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化著。而這般天真對於劉玉良而言,只需給許志飛加持走出去的動力,就可以萬事俱備。
「你一個大學生,又年富力強,你就甘心一輩子把自己困在這山里?」
劉玉良其實在等著許志飛的回答,但是許志飛看似沒有明白劉玉良的苦心用意,依舊天真的等著眼前這個前輩把話講完。見狀,許志良只能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也期待著相互間能培育出默契感。
「不說其它地方,就說深圳,你可能不相信,那裡除了五湖四海來的打工妹,打工仔外,像你這樣的大學生也是遍地都是,他們都能遠離父母,遠離家鄉,為自己的理想去打拼,你又為何不行?」
「我和你也算一個單位抬頭不見低頭見的那種,你就相信你劉大哥這次,試試做銷售,順帶到處去看看,見的多了,格局也就大了,到時自然而然也就會明白我說的用意了。」
最終許志飛沒有當場給出選擇,卻給了劉玉良一個點頭和微笑。劉玉良一直信心滿滿,他告訴自己,讓時間去證明一切,是自己的選擇終歸最終會來到自己身邊。
劉玉良的那番話也在許志飛的心中泛起了漣漪,他現場好幾次都有直接答應對方的衝動。好在他內向加嚴謹,衝動的快感很決被理智細胞征服和糾偏。直到他看到了人民日報的頭條上刊登的《深圳隆重慶祝特區成立十周年》的報導,讓他終於相信,深圳確實是劉玉良口中的深圳,他決定跟著劉玉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許志飛記著那一天是1990年11月27日。那一天報紙上這樣描寫著深圳——1980年8月正式成立的深圳特區,在十年當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各項設施比較齊全,經濟昌盛,市場繁榮,內外經濟交流十分活躍的現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