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十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儒釋道

  道者,萬物之始也,天地之本也。夫道無形而可見,無聲而可聞,無物而不在,無事而不為。是以聖人守道而為天下貴,體道而為萬物尊。

  昔者,伏羲氏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神農氏播百穀,興農桑以為民命。黃帝氏制兵車,治百姓以安天下。堯、舜、禹、湯、文、武,皆因道德之光,以明大化之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者,虛也,虛則無所不容。夫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惚之中,有象;恍惚之外,無物。是故道非言說,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大國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夫儒家之學,源遠流長,自孔孟以來,傳承不衰。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云:「仁義而已矣。」儒家之學,以仁為本,以禮為綱,以孝為先,以忠為要。

  仁者,愛人也。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者,不僅愛人,亦愛物。仁者之心,如天地般廣大,如江海般深邃。

  禮者,節也。孔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禮者,不僅是外在的禮節,更是內心的節制。禮者之心,如明鏡般清澈,如止水般平靜。

  孝者,敬親也。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孟子云:「百善孝為先。」孝者,不僅是對父母的尊敬,更是對長輩的敬畏。孝者之心,如山嶽般堅定,如江河般綿長。

  忠者,信也。孔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忠者,不僅是對外的信守,更是對內的誠實。忠者之心,如金石般堅硬,如日月般光明。

  儒家之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者,修其心性,養其道德。齊家者,和睦家庭,教育子女。治國者,治理國家,安定百姓。平天下者,和諧世界,共享太平。

  儒家之學,強調中庸之道。孔子曰:「過猶不及。」中庸之道,不是消極的妥協,而是積極的平衡。中庸之道,是智慧的選擇,是道德的判斷。

  儒家之學,強調知行合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行合一,不僅是知識的理解,更是實踐的體驗。知行合一,是智慧的運用,是道德的實踐。

  儒家之學,強調天人合一。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人合一,不僅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更是人與宇宙的和諧。天人合一,是智慧的領悟,是道德的境界。

  儒家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儒家之學,不僅是學問,更是人生。儒家之學,不僅是理論,更是實踐。儒家之學,不僅是過去,更是未來。

  故儒家之學,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深入思考。儒家之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深入實踐。儒家之學,值得我們深入理解,深入體驗。儒家之學,值得我們深入領悟,深入實踐。

  願我們都能以儒家之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的價值,實現社會的價值,實現人類的價值。願我們都能以儒家之學,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美好。願我們都能以儒家之學,成就自我,成就他人,成就世界。

  夫釋家者,道法自然,以無為為本。其教之要,在乎清淨、慈悲、般若。今吾將細論其義,以顯釋家之真諦。

  首言清淨,乃釋家修行之基。夫清淨者,非獨指身外之潔,亦指心內之淨。釋子離俗塵,剃染納衣,即是去除塵垢,返璞歸真。內心之淨,則需戒律自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以,釋子日中一食,夜臥草庵,以減人之欲,清心寡欲,乃至於無欲,方可心如明鏡台,不染世塵。

  次言慈悲,乃釋家行持之道。夫慈悲者,即心之柔和,對眾生之憐憫。釋子視一切有情如己出,怨親平等,無分彼此。遇弱小者,施以援手;見苦難者,施以慰藉。乃至於捨己為人,割肉餵鷹,此乃大慈大悲之心也。釋子以此為行,廣結善緣,普度眾生,令世間充滿愛與和平。

  終言般若,乃釋家智慧之源。夫般若者,即慧之光,能照破無明,達至真理。釋子修習禪定,觀照自性,以悟道果。般若非世俗之智,乃超越之慧,能見一切法空,了悟生死輪迴,證得涅槃寂靜。是故,釋子以般若為燈,照亮前行之路,直至究竟解脫。

  釋家之學,深奧廣大,非一日可得而知。然其教義,清淨、慈悲、般若,實為修行之要道。吾等當虛心學習,實踐於生活之中,方得其真味。夫釋家之道,貴在修心養性,克己奉公,乃至於利益眾生,和諧社會。願世人皆能體悟釋家之妙理,共赴大道,同證佛果。

  如是,釋家思想之闡述,雖未能盡其精微,然已略述其大意。願後之學者,繼續探求,深入理解,以期達到釋家之道的更高境界。

  儒釋道三教,乃中華傳統文化之精髓也。儒家以仁愛為核心,注重人倫道德,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提倡禮儀之教,以孝悌忠信為人之本。釋家即佛教,講究因果報應,主張六道輪迴,以慈悲為懷,戒殺放生,修心養性,追求涅槃寂靜。道家則崇尚自然無為,主張道法自然,無欲則剛,以清靜無為為本,修煉內丹,追求長生久視。

  儒者,孔子、孟子為代表,其學講究仁義禮智信,以五常之道教化天下,使人心向善,社會和諧。孔孟之道,影響深遠,為後世所宗。

  釋者,釋迦牟尼佛所傳,其教以四諦八正道為根本,講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道者,老子、莊子所倡,其道以道德經為經典,講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追求天人合一之道。

  三教雖各有側重,然皆以修身養性為本,教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共成中華文明之大成。儒釋道三教,各執一端,又相互交融,共同構成中華文化之豐富多彩,為世人所推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