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三 送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臨別之際,丁渭拉著戚繼光的手,語重心長地提醒道:「繼光啊,你要繼續在官場上混,就得和上級搞好關係。這可是官場上的生存之道,你可不能忽視了。」

  說著,丁渭重點介紹了張正,他低聲說道:「張正此人,位高權重,你在官場上的前途,可少不了他的提拔。你一定要搞好與張正的關係,必要時,送禮也是在所難免的。」

  戚繼光深知前朝嘉靖時期,官場腐敗嚴重,自己也曾親眼目睹好友俞大猷因被誣陷而入獄的慘狀。那時,他就意識到,在官場上如果沒有靠山和關係,自己的理想和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脅。

  為了抗倭的理想,戚繼光不得不開始通過送禮來拉攏關係,尋找靠山。他曾獵殺白鹿獻給胡宗憲,胡宗憲又轉手獻給嘉靖皇帝,以此博取皇帝的歡心。有一次為了救助一位名叫沈安生的女子,戚繼光甚至不得不向宦官曹太監送禮,以求得他的幫助。

  這些經歷,讓戚繼光對官場的潛規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知道,在這個腐敗橫行的時代,有時候,送禮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是一種生存的必要。為了在官場上立足,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不得不遵循這些規則,哪怕心中再有不甘和無奈。

  戚繼光深深地嘆了口氣,看著丁渭,點了點頭說道:「我明白了,丁兄。我會注意和張正搞好關係的,必要的時候,我也會送禮。只是,我希望自己能夠保持初心,不被這些腐敗所侵蝕。」

  丁渭拍了拍戚繼光的肩膀,安慰道:「繼光,你能這麼想,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在這個官場上,能夠保持初心的人並不多。但只要你堅定自己的信念,相信你一定能夠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戚繼光和張正間的特殊關係終於隨著張正的辭世而結束。張正死後半年,就有言官說戚繼光不應該老是待在北方,皇上將他調往廣東。鬱郁不得志的戚繼光請求告老還鄉,結果又被告了一狀,最後竟然被削為平民。又過了三年,心情苦悶的戚繼光終於與世長辭,年僅六十歲。

  在戚繼光離世之後,明朝的軍事局勢與財政狀況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財政的困難如同一道無形的枷鎖,緊緊束縛著明朝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曾經威名赫赫的戚家軍。

  軍餉,這本應是士兵們用生命和汗水換來的應得報酬,卻經常因為財政的緊張而發放不足或乾脆被拖欠。這樣的情況,對於依賴軍餉養家餬口的士兵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他們的生活條件因此變得極為艱苦,士氣也隨之大跌。

  長期的軍餉不足,不僅讓士兵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更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不滿和抗議的種子。這種不滿和抗議,如同暗流涌動,最終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薊州兵變。

  薊州總兵王保,本應是維護軍隊穩定和秩序的人,卻在此時選擇了最為殘忍和短視的做法。他誘殺了約1300名無辜的戚家軍士兵,這一行為無疑是對戚家軍忠誠和勇氣的極大侮辱,也是對明朝軍事力量的極大削弱。

  隨後,王保將剩餘的戚家軍遣散回南方,這一舉動標誌著戚家軍作為一支獨立部隊的終結。曾經那支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屢建奇功的戚家軍,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只留下了一段段悲壯和惋惜的傳說。

  戚家軍的終結,不僅是明朝軍事力量的巨大損失,更是對明朝政治和財政困境的深刻反映。它提醒我們,一個強大的軍隊,不僅需要英勇的士兵和出色的指揮官,更需要穩定的財政支持和合理的軍事制度作為保障。否則,即使是最英勇的士兵,也可能在生活的壓迫和不滿中走向反抗和毀滅。

  天啟元年(1621年),渾河之戰的硝煙瀰漫,戚家軍與後金軍展開了殊死搏鬥。這是一場悲壯而激烈的戰役,戚家軍以少敵多,裝備落後,卻依然英勇無畏,展現出了他們作為明朝精銳部隊的堅韌與勇氣。然而,戰場的殘酷與現實卻不容許任何的僥倖與幻想,最終,戚家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場戰役成為了他們最後的輝煌,也悲壯地拉下了歷史的帷幕。

  渾河之戰的失敗,並非僅僅是戰術上的失誤,更是明朝整體軍事戰略失敗的深刻體現。戚家軍在面對後金鐵騎的衝鋒時,雖然奮勇抵抗,但終因兵力懸殊、裝備落後而無力回天。這場戰役的失利,不僅讓戚家軍這支英勇的部隊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更讓明朝的軍事力量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戰役之後,戚家軍的主要兵源地義烏等地因為連年征戰,青壯人口銳減,十去八九,朝廷也不再從這些地區徵兵。這意味著,戚家軍的覆滅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損失,更是對當地社會經濟的嚴重破壞。曾經繁榮的義烏等地,如今變得蕭條破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戚家軍的消失,使得明朝在北方的防禦力量大大減弱。後金得以迅速擴張,不斷侵蝕明朝的領土,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支軍隊的覆滅,不僅是軍事上的失敗,更是明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崩潰的縮影。它揭示了明朝晚期政治腐敗、經濟衰退、軍事疲弱的現狀,也預示著明朝即將走向歷史的終點。

  渾河之戰和戚家軍的覆滅,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它讓人們看到了明朝的衰落和無力,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軍事力量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然而,歷史無法改變,我們只能從中汲取教訓,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英勇獻身的英雄們,珍惜和平與發展的來之不易。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