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二 地形
局面的穩定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也包括丁渭、沈明和吳雅芸。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還未完成,接下來要踏上增援遼東李成梁的路途。
當戚繼光詢問他們需要什麼準備時,沈明猶豫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說道:「將軍,我有個不情之請。看在我放棄戰功的份上,可不可以賣兩門虎蹲炮給我?我知道這有些為難,但虎蹲炮在戰場上的威力我親眼見過,如果有了它,我們的戰鬥力一定會大大提升。」
戚繼光凝視著沈明那張與昔日死敵汪直酷似的臉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往昔的種種歷歷在目,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與倭寇浴血奮戰的年代。
那時,戚繼光初戰倭寇,也是勝少敗多,局勢一度十分危急。然而,在胡宗憲的堅定支持下,他得以訓練出一支新軍。這支新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他們的出現,立刻扭轉了戰局,橫掃浙閩兩地的倭寇,讓戚繼光名聲大噪。
但戚繼光心中清楚,儘管他在陸地上戰無不勝,但在海上,他根本不是汪直這個海盜之王的對手。汪直的海盜艦隊驍勇善戰,靈活多變,讓他屢次吃虧。這一點,戚繼光一直耿耿於懷。
戚繼光感到沈明就是汪直再世,只不過從死敵變成戰友。他深吸一口氣,開始向沈明解釋虎蹲炮的事情:「沈賢侄,這兩門虎蹲炮,我送你都可以。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兩門炮在李成梁那裡可能發揮不出什麼作用。」
沈明聞言一愣,不解地看著戚繼光。戚繼光繼續說道:「虎蹲炮之威,只有在我手中,或者在我訓練的軍隊手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李成梁的軍隊雖然勇猛,但他們並沒有接受過使用虎蹲炮的訓練。而且,遼東的戰場環境與薊門截然不同,虎蹲炮在那裡可能並不適用。」
戚繼光緩緩續道:「我們薊門地區多山,地形複雜,因此我的戰術往往是以守為攻,利用山地的險要地勢來抵禦敵軍的進攻。而李成梁在遼東地區,那裡多為平原,地勢開闊,他的戰術則是以攻為守,通過主動出擊來打破敵軍的攻勢。
「李成梁將軍是個極富戰略眼光的人,他根據不同的戰場情況而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其中,他最為擅長的就是『搗巢』之策。作戰時,他正面戰線以大軍阻截敵軍,自己或部下則從側面率領精騎迂迴奔襲,直攻敵方老巢。這一戰術在戰爭中屢建奇功,讓敵軍聞風喪膽。
「在這種戰術下,火器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李成梁將軍對火器的運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詳細制定了火器部隊與步兵部隊的配合方案,確保兩者能夠無縫銜接,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火器部隊負責遠程打擊和火力壓制,為步兵部隊創造有利的進攻條件;而步兵部隊則負責近距格鬥和清理殘敵,確保戰鬥的徹底勝利。
「此外,李成梁還在邊境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堡壘和防線,並在這些工事中布置了大量火器。當敵軍進攻時,這些火器可以從有利位置進行火力壓制,極大地提高了防禦效果。這種立體式的防禦體系,讓敵軍難以突破我們的防線,也為我們贏得了更多的戰略主動權。」
沈明好奇地問道:「戚將軍,李成梁將軍為什麼不像您一樣裝備統一的騎兵呢?」
戚繼光輕輕嘆了口氣,解釋道:「騎兵作戰有兩大優勢,一是速度,二是遠程火力薊門地形多山,山路崎嶇,蒙古騎兵的速度在這裡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無法發揮出他們應有的衝擊力。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地形,我們統一裝備的騎兵火器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
「就像這次柳河之戰,我們千方百計地引誘董其昌進入我們的戰車陣。在戰車陣的掩護下,我們的火器部隊能夠充分發揮出遠程火力的優勢,對敵軍進行猛烈的打擊。而統一裝備的騎兵,則能夠在火器部隊的掩護下,迅速包圍並殲滅敵軍。這樣的戰術配合,正是我們能夠在柳河之戰中取得勝利的關鍵。」
戚繼光重重嘆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遺憾,他緩緩說道:「正因為這套陣形是依照薊門的地形以防守為主,所以我的銳騎兵雖然裝備了火槍,但裝備重量過大,火器又極度依賴後勤補給。這樣的配置,讓我的騎兵在戰場上更適合包抄敵軍,而不適合長途追擊,更無法深入大漠作戰。不然,我真恨不得直接搗毀朵顏部落的老巢,一勞永逸。」
丁渭在一旁聽了,不禁調侃道:「所以說啊,你戚繼光在薊門練兵五年,幾乎可以說是寸功未立,是不是有些鬱悶啊?」
戚繼光的臉色一正,眼中閃過一絲傲然之色,他堅定地說道:「哼,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極其重視這場即將到來的戰鬥,這場戰鬥之後,那些朝中說我無能、浪費軍餉的文官們,就可以徹底閉嘴了。我戚繼光雖然不能像霍去病一樣飲馬塞外,征戰四方,但我一定能夠保證將敵人御於國門之外,守護好這片土地和人民!」
沈明好奇地接著問道:「那李成梁將軍就沒有把火器大量用在騎兵上嗎?」
戚繼光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緩緩說道:「李成梁豈能沒有嘗試?他的用法與我確實不同。李成梁將軍訓練了一支高度機動的火器部隊,這些部隊配備有輕型火器和快速交通工具,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到達指定戰場進行支援。這種快速機動能力,使得火器部隊在戰鬥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他戰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至於他的騎兵隊伍,」戚繼光繼續說道,「李成梁將軍也裝備了少量的火器。他多次利用這些火器在夜間發動突襲,火光和槍聲不僅能夠擾亂敵人的陣型,還能造成敵人的恐慌,使得敵人在混亂中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這種夜間作戰戰術,在多次戰鬥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讓敵人聞風喪膽。」
「不過,」戚繼光話鋒一轉,「李成梁將軍的主力騎兵部隊,還是以弓弩為主。這是因為在遼東平原上,弓弩更適合快速機動,減少後勤負擔,便於持久作戰。火器雖然威力巨大,但在現在的條件下,其後勤保障和彈藥補給相對複雜,難以完全滿足大規模騎兵部隊的長期作戰需求。」
沈明聽了戚繼光的解釋,心中豁然開朗。他明白,不同的戰場環境和作戰需求,需要不同的武器裝備和戰術策略來應對。李成梁將軍和戚繼光將軍,都是根據各自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火器和騎兵,發揮出了最大的戰鬥力。
沈明並沒有因為戚繼光之前的解釋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他沉聲說道:「戚將軍,您和李成梁將軍確實是根據地形對火器做了不同的安排,這我完全理解。但火器的運用之妙,更在於人如何靈活使用它。我還是堅持要那兩門虎蹲炮,我相信,在遼東平原上,我能夠發揮出它們的最大威力。」
戚繼光看著沈明那充滿自信和決心的眼神,心中不禁暗暗讚許。他拍了拍沈明的肩膀,笑著說道:「小伙子,你講的對。火器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它的人。兩門虎蹲炮就給你了,希望它們在你的手中,能夠在遼東平原上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相信你的能力和智慧,期待你的佳音。」
當戚繼光詢問他們需要什麼準備時,沈明猶豫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說道:「將軍,我有個不情之請。看在我放棄戰功的份上,可不可以賣兩門虎蹲炮給我?我知道這有些為難,但虎蹲炮在戰場上的威力我親眼見過,如果有了它,我們的戰鬥力一定會大大提升。」
戚繼光凝視著沈明那張與昔日死敵汪直酷似的臉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往昔的種種歷歷在目,他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與倭寇浴血奮戰的年代。
那時,戚繼光初戰倭寇,也是勝少敗多,局勢一度十分危急。然而,在胡宗憲的堅定支持下,他得以訓練出一支新軍。這支新軍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戰鬥力極強。他們的出現,立刻扭轉了戰局,橫掃浙閩兩地的倭寇,讓戚繼光名聲大噪。
但戚繼光心中清楚,儘管他在陸地上戰無不勝,但在海上,他根本不是汪直這個海盜之王的對手。汪直的海盜艦隊驍勇善戰,靈活多變,讓他屢次吃虧。這一點,戚繼光一直耿耿於懷。
戚繼光感到沈明就是汪直再世,只不過從死敵變成戰友。他深吸一口氣,開始向沈明解釋虎蹲炮的事情:「沈賢侄,這兩門虎蹲炮,我送你都可以。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兩門炮在李成梁那裡可能發揮不出什麼作用。」
沈明聞言一愣,不解地看著戚繼光。戚繼光繼續說道:「虎蹲炮之威,只有在我手中,或者在我訓練的軍隊手中,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李成梁的軍隊雖然勇猛,但他們並沒有接受過使用虎蹲炮的訓練。而且,遼東的戰場環境與薊門截然不同,虎蹲炮在那裡可能並不適用。」
戚繼光緩緩續道:「我們薊門地區多山,地形複雜,因此我的戰術往往是以守為攻,利用山地的險要地勢來抵禦敵軍的進攻。而李成梁在遼東地區,那裡多為平原,地勢開闊,他的戰術則是以攻為守,通過主動出擊來打破敵軍的攻勢。
「李成梁將軍是個極富戰略眼光的人,他根據不同的戰場情況而採取不同的作戰方式。其中,他最為擅長的就是『搗巢』之策。作戰時,他正面戰線以大軍阻截敵軍,自己或部下則從側面率領精騎迂迴奔襲,直攻敵方老巢。這一戰術在戰爭中屢建奇功,讓敵軍聞風喪膽。
「在這種戰術下,火器的使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李成梁將軍對火器的運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詳細制定了火器部隊與步兵部隊的配合方案,確保兩者能夠無縫銜接,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火器部隊負責遠程打擊和火力壓制,為步兵部隊創造有利的進攻條件;而步兵部隊則負責近距格鬥和清理殘敵,確保戰鬥的徹底勝利。
「此外,李成梁還在邊境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堡壘和防線,並在這些工事中布置了大量火器。當敵軍進攻時,這些火器可以從有利位置進行火力壓制,極大地提高了防禦效果。這種立體式的防禦體系,讓敵軍難以突破我們的防線,也為我們贏得了更多的戰略主動權。」
沈明好奇地問道:「戚將軍,李成梁將軍為什麼不像您一樣裝備統一的騎兵呢?」
戚繼光輕輕嘆了口氣,解釋道:「騎兵作戰有兩大優勢,一是速度,二是遠程火力薊門地形多山,山路崎嶇,蒙古騎兵的速度在這裡會受到很大的限制,無法發揮出他們應有的衝擊力。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地形,我們統一裝備的騎兵火器優勢才得以充分發揮。」
「就像這次柳河之戰,我們千方百計地引誘董其昌進入我們的戰車陣。在戰車陣的掩護下,我們的火器部隊能夠充分發揮出遠程火力的優勢,對敵軍進行猛烈的打擊。而統一裝備的騎兵,則能夠在火器部隊的掩護下,迅速包圍並殲滅敵軍。這樣的戰術配合,正是我們能夠在柳河之戰中取得勝利的關鍵。」
戚繼光重重嘆了口氣,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遺憾,他緩緩說道:「正因為這套陣形是依照薊門的地形以防守為主,所以我的銳騎兵雖然裝備了火槍,但裝備重量過大,火器又極度依賴後勤補給。這樣的配置,讓我的騎兵在戰場上更適合包抄敵軍,而不適合長途追擊,更無法深入大漠作戰。不然,我真恨不得直接搗毀朵顏部落的老巢,一勞永逸。」
丁渭在一旁聽了,不禁調侃道:「所以說啊,你戚繼光在薊門練兵五年,幾乎可以說是寸功未立,是不是有些鬱悶啊?」
戚繼光的臉色一正,眼中閃過一絲傲然之色,他堅定地說道:「哼,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極其重視這場即將到來的戰鬥,這場戰鬥之後,那些朝中說我無能、浪費軍餉的文官們,就可以徹底閉嘴了。我戚繼光雖然不能像霍去病一樣飲馬塞外,征戰四方,但我一定能夠保證將敵人御於國門之外,守護好這片土地和人民!」
沈明好奇地接著問道:「那李成梁將軍就沒有把火器大量用在騎兵上嗎?」
戚繼光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緩緩說道:「李成梁豈能沒有嘗試?他的用法與我確實不同。李成梁將軍訓練了一支高度機動的火器部隊,這些部隊配備有輕型火器和快速交通工具,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到達指定戰場進行支援。這種快速機動能力,使得火器部隊在戰鬥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成為他戰術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至於他的騎兵隊伍,」戚繼光繼續說道,「李成梁將軍也裝備了少量的火器。他多次利用這些火器在夜間發動突襲,火光和槍聲不僅能夠擾亂敵人的陣型,還能造成敵人的恐慌,使得敵人在混亂中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這種夜間作戰戰術,在多次戰鬥中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讓敵人聞風喪膽。」
「不過,」戚繼光話鋒一轉,「李成梁將軍的主力騎兵部隊,還是以弓弩為主。這是因為在遼東平原上,弓弩更適合快速機動,減少後勤負擔,便於持久作戰。火器雖然威力巨大,但在現在的條件下,其後勤保障和彈藥補給相對複雜,難以完全滿足大規模騎兵部隊的長期作戰需求。」
沈明聽了戚繼光的解釋,心中豁然開朗。他明白,不同的戰場環境和作戰需求,需要不同的武器裝備和戰術策略來應對。李成梁將軍和戚繼光將軍,都是根據各自戰區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火器和騎兵,發揮出了最大的戰鬥力。
沈明並沒有因為戚繼光之前的解釋而放棄自己的想法。他沉聲說道:「戚將軍,您和李成梁將軍確實是根據地形對火器做了不同的安排,這我完全理解。但火器的運用之妙,更在於人如何靈活使用它。我還是堅持要那兩門虎蹲炮,我相信,在遼東平原上,我能夠發揮出它們的最大威力。」
戚繼光看著沈明那充滿自信和決心的眼神,心中不禁暗暗讚許。他拍了拍沈明的肩膀,笑著說道:「小伙子,你講的對。火器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它的人。兩門虎蹲炮就給你了,希望它們在你的手中,能夠在遼東平原上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相信你的能力和智慧,期待你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