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年月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寫這篇文章之前,請讓我斗膽寫下我所認識的讀書的含義

  我把讀書劃分為三種境界:

  人識境,也稱為人知境。通俗易懂點,即對知識的索取,如基本常識的獲取、職業知識的獲取等。

  人情境,處理人際溝通的能力,人世間的生活百態。

  人性境,對人性的複雜分析,至讀懂人性的複雜!

  分享一些名人對讀書的理解,看看。

  「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楊絳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三毛

  「當你讀書思考得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還很少。」——伏爾泰

  有幸也讀過幾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想的太多,書讀太少。我不明白是這個時代就是這樣,還是「人」有問題,讀書像是要「命」!對於沒讀書之前的我,反正是如此。知足常樂!不扯了,還是來看看書吧。

  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閻連科先生。曾獲得第一、二屆魯迅文學獎及第三屆老舍文學獎,在海外文壇獎項收穫無數,在歐美和日本獲得的評價之高令人咋舌。曾被譽為是繼莫言之後第二個將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其實,我也不明白為啥很多人不知道他更不喜歡他,看了之後,哦,是他的文章戳痛了很多人的心吧。算了,來說說這本《年月日》吧。

  「如果人類的祭日到來了,世界上只還有一個人和一粒種子會是什麼樣?」

  看了簡介以後,我就一直想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起初我也對閻連科先生的作品了解的不多,去查閱了閻連科和他的作品來讀,有褒有貶,暫且不提。倒是這本書更令我期待了!

  這本書更像個寓言故事,通過一株玉蜀黍苗、一個老人、一條瞎狗和一個荒蕪的村莊,寫出了他所需要的一切。小說裡面擬人化誇張化的描寫數不勝數,我真的有一種讀進去就身臨其境的感受。

  一開篇就定下了主基調,那種樸實的,無力的,掙扎的,無奈的情感交匯在一起開始了整個故事的敘述,閱讀中仿佛先爺在我耳邊講故事一樣,我能想像出先爺沙啞的聲音,被日光烤的乾渴的磚紅的臉龐,黃燦燦的頭髮的焦糊味,和指甲燒焦後的黑色臭味兒。能想像得到盲狗因為被祭天求雨而曬化了的空洞的眼眶,因為飢餓奄奄一息而無力地趴在曬的黑焦的黃土地上。

  —你不走了嗎?

  —我家地里冒出了一棵玉蜀黍苗。

  —那能擋住你不餓死呀?

  —我七十二歲了,走不夠三天也該累死啦。橫豎都是死,我想死在村落里。

  第一章的這短短的對話,竟是全書唯一一段對話。

  越往後讀,越佩服先爺。每次剛有一點希望的時候,迎頭而來的必是一番絕望,可先爺不認輸更不認命,我看到了先爺和耗子搶糧食吃,看到先爺為了水和群狼對峙,看到最後先爺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滋養那唯一的一棵玉蜀黍,使我既感到無力,又無奈於人類在面對自然的災害時是那樣的渺小,那樣的無措,那樣的無可奈何,也慶幸於我生活的當今時代的富足與安全。其中我也摘抄了幾句,看看。

  「那一刻,他渾身顫抖一下子,靈醒到一個村落、一道山脈、一個世界僅就剩下他一個七十二歲的老人了。」

  「一對空水桶,在先爺的肩前和肩後,發出乾裂嘰咕的哀怨聲,像枯焦土地的嘆息樣。」

  「活著總比死去好。」

  「狼群被先爺的鎮靜嚇住了。它們忽然都把腳步淡下來,站在溝口不動了。」

  「先爺問著太陽說,你能熬持過我嗎?我是誰?我是你的先爺哩。」

  其實,裡面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作者設下的一個伏筆。最後玉蜀黍結子兒,需要先爺或者盲狗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當肥料,先爺用老銅錢的正反來決定誰做肥料,三次全是有字那面,老銅錢選擇了先爺!到後來村子的人回來有人撿到了一枚老銅錢,「把那綠鏽粗粗糙糙抹了去,發現銅錢的這邊有鑄字,銅錢的那邊也還有鑄字。」給出了上文伏筆的解釋,讓我不禁熱淚盈眶。先爺把自己種進了田地,盲狗也隨著先爺死去。讓我意識希望是不滅的。

  一老人一盲狗挨過一場場天災。絕地逢生中的勇敢和至死猶在的忠誠讓人淚目。

  讀到最後,我看到了先爺用生命維護的那顆玉蜀黍苗終究是沒有辜負一人一狗的期望,在這棒碩大的玉蜀黍穗上,共長了三十七行玉蜀黍。在這三十七行中,只有七粒手指頭肚兒大,玉粒一般透亮的玉蜀黍子。


  先爺用血肉之軀養著的玉蜀黍終於等到了逃荒的人回村,這七粒種子是他們的希望,在第二次人們出去逃荒時,原本只有先爺和一條狗還有一株玉蜀黍的村落變成了七戶人家中的七個漢子,種出了七顆嫩綠如油的玉蜀黍。不斷地有人為希望獻祭,也許,這就是人類延續下去的方式。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悲壯的故事中又蘊含了綿延不惜的希望和溫情。

  寫到這,我想到了至今還不能理解的事,為什麼很多人會因為一場戀情的失敗、一次考試的失利、一份工作的不順等等,就去要死要活,是這個時代變得這麼「矯情」了嘛,哦,前思後想,是人越來越矯情了。所以希望讀了這本書也能讓你覺得:無論面對什麼,還是要執著地活著!因為希望就在明天。

  看完這本書後,引發了我的另一個思考,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讀書,思前想後,最終給出了自己一個答案:提供一種真正的人生勇氣,去面對人生的大風大浪。

  如果現在覺得自身在迷茫中看不到希望,那麼這本小說值得去讀。讀完請再想一想還覺得沒有希望嘛?

  一些雜誌對這本書的評價。

  「從絕望的本質中寫出了一本多麼充滿希望的書。」

  「這部作品用美麗而細緻的詩語,非常成功地表達了所有在貧境、災難、殘酷中的人類精神,其風格堪比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年月日》是一部人類社會永遠不可或缺的小說。」

  和其它文章一樣,我最後用一段話來結尾吧,和本書無關,自己的一絲想法。

  當一個人想到自己的言論,對於所必須涉及的知識,該是如何淺薄、渺小時,便怎好不認真地讀點書、找點材料?而下筆時又怎好不特別使自己的話,說得嚴守分際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