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非暴力溝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來聊一聊溝通,為啥第一篇文章寫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最近帶給我是最大最快最改變的一本書吧。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日常溝通變的很人性化,對,就是很人性化

  還是提一嘴,都是自己的拙見,不喜可噴,做個人即可!

  非暴力溝通作者是馬歇爾•盧森堡,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我剛開始讀他的目的是那幾天壓力很大,心情異常煩躁,就想找本書來打發時間,還未翻到目錄,便被前言其中一句「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而打動,因而拋開打發時間的目的,專心去讀它。此一讀,覺得以前的生活像是精神病人一般,不過,來者可追嘛。畢竟,才剛過弱冠之年沒多久。這也是為什麼把他放開篇的理由。

  作者說非暴力溝通的關鍵就是:感謝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真的慚愧,因為回看前面的歲月,好像對我來說抱怨占了多數,理所應當的做著很多錯的事。不過,從這段時間我明白了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

  談一談書吧,讀完它,我大腦中在不停的放電影,畫面基本上都是經歷過的事情中一些對話的場景。畫面越多越是冒冷汗,原來我一直在使用「暴力」溝通。常常在用批判和評價性的語言去與對方溝通,卻往往沒有把內心的需求闡述清楚。也許當時並不認為自己的說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話語常常引發自己和對方的痛苦。這種隱蔽的精神暴力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交流最大的障礙,這也是與別人產生各種誤會和爭端最深刻的原因。我還專門去翻了翻聊天記錄,看著以前的我是如何去表達的,嗯……總結下來就是,一個精神病人式的聊天。

  本書講了很多,作為一個說書人,也不敢不能說完整講完講好一本書,只能說給大家一個影子,可不敢妄自菲薄,把作者的事幹了,沒這個福氣,更沒這個實力。

  那我就提一提書里內容吧,不然賣再好的瓜,吃的人覺得不甜,這也是壞瓜。

  非暴力溝通中其一要素為觀察,在平時的溝通中,我們首先應做到的是觀察,然後陳述事實,這在溝通中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觀察細緻,或陳述的準確,溝通就會出現問題。比如書中講到父母在還沒詳細了解和觀察到孩子的行為動機、心理動因時,往往就會輕易的做出孩子不行、孩子不好、孩子太調皮等等諸如此類的判斷,其實這種判斷是基於自己的理解,可能正跟孩子的內心真實心理截然相反,這樣就是對孩子的一種不理解和不尊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並且深受其害!作者說的第一點,如實表達觀察結果,不帶判斷和評論。我常常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溝通中,一張口就是「我覺得、我以為「,熟不知將觀察和評論混淆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批評,並反駁我。

  其二三要素是感受和需要,我就一起說了,畢竟這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書里有個例子,父母平常會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的不快樂或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所以看到父母的傷心,孩子可能會產生內疚,所以孩子會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遺憾的是,這種調整隻是為了避免內疚,而不是真正對學習的熱愛!所以挺深入我心的,因為我就是這樣過來的,幸好目前,懶散的我對於讀書是真正熱愛而且願意花費時間的。不幸的是,至今這個問題還在影響著下一代人。

  在我看來,一些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但不幸的是,更多的是指責,傾向於從別人身上找到自我價值,病態但又現實!所以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就是教會我怎樣不去指責別人,而是去談論需要。

  書上說「如果自己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看了很多名人的視頻,都在說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人際交往的時代,但根源還是在自身。

  有一個例子我覺得很通俗易懂,剛談戀愛的時候,對戀人的關心是自發的,彼此的相處到了形影不離、無處不在的狀態,隨著關係變得「嚴肅「,開始互相有責任。於是,愛情開始沉重起來,甚至有些難以為繼。更讓我沉重的是,總覺得和父母無法說出我的需求,遮遮掩掩成了常態,可悲卻又現實!在內我無法與家人說出請求,又怎能要求在外能有向別人提出需求的勇氣呢?很多事情確實讀完書才知道本身就是自己造成的。不過我還算走運,不早也不晚!

  而本書用很專業的文字給我解答很多我想知道的困惑之處。如,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如果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我們幫助他人,是出於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或慚愧。那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只有自己讀了才知道原來應該這樣去做。


  最後一要素為請求。首先,請求別人幫助,請求越具體越好,如果意思含糊不清,沒人能理解我到底想要什麼。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快時代,沒人願意等別人,這時候就必須提升自我修養,深化自我認識,讓別人能一目了然的通過我的請求,來給予我反饋。裡面有個例子我覺得很好,公司經理對員工說,「我希望你們和我在一起,不要有什麼壓力,什麼話都可以說。「老掉牙的鼓勵方式,有人做嘛,我認為會很少,表達的請求很抽象,然後書中說了換一種請求方式,聽聽看,「你們是否可以告訴我,我怎麼做,你們在和我談話時可以放的開「,會感覺關係更接近,更能去交流。

  現在的社會在我眼裡很現實,總是依照社會的期待去做,總會感到沮喪,本書給我解答了這個問題,沮喪是我迎合社會而付出的代價。

  以前對於交談沒有概念,因為小,沒有正兒八經和誰談心啊,儘是一些諞閒傳、吹牛逼式交談。現在就我而言我總覺得大環境都是不愛去交流內心真正的感受,都願意藏在心裡,反正我是如此。導致了一個什麼問題呢,我總是在真正交談中很迷茫、很局促不安,看完這本書,了解到了原來是談話沒有目的,表面上,是在於人談話,實際上像是在自說自話。

  書中還講了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因為我本身在集體中就鮮為人知,一是不想,二是沒法想。但這個社會就是他媽的這麼「矯情「,就是需要少數人來領導,多數人來當追隨者,所以得學,而且有用!這又不得不提出關鍵的兩個詞請求與命令,好的leader一定得懂兩者區別,而且得完美應用,這可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但即使沒有leader的心,也得懂啊,畢竟說了嘛,這是個「矯情「的社會。書比我說得更好,更值得去買一本品一品,畢竟,你不讀,也不知道我說的是真是假啊。

  書里還有很多內容,前面說了,我只是個簡簡單單的影子。如果最近心情很差,抽個刷抖音的時間,這本書也不長,三四個小時可讀完,不說受益匪淺,治個心情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我想,這比抖音上的美女帥哥更好更容易接近!

  請記住這個溝通公式: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

  這個時代是溝通的時代,「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做到有效溝通不是易事,但也不難。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要心懷感恩、不急不躁,用平和的心態和充滿愛的語言去進行交流,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不愉快和衝突,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說了這麼多,還別說,有那味了,但言盡於此了,畢竟,好的東西總是得自己去慢慢品嘗,慢慢體會其中酸甜苦辣。

  用一句名人的話結尾吧,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梵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