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周天子伐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本的歷史上,去年也就是前256年,因為秦國兵鋒日進的緣故,為了削弱秦國,韓王(一說楚國)忽悠周天子傳檄天下,約諸侯共同擊秦,響應者寥寥。

  最後唯有燕國、楚國出兵,外加周天子反覆動員得來的6000士卒,被秦人打得落花流水。

  周天子伐秦失敗,不僅沒能達成削弱秦國的目的,反被秦國反攻,西周君被迫投降,親自到咸陽叩頭認錯,西周國乃亡。

  同年,周赧王鬱憤而終。至此,周朝名存實亡。

  七年後秦莊襄王時期,時任秦相的呂不韋發兵攻滅東周國,周王室覆滅,周朝滅亡,祭祀斷絕。

  但是在這個時空,秦人謀取上黨地失利,去年攻趙再次失敗,被打得丟失了河東全境,山東諸國無戰爭之憂,自然不會主動發起戰爭。

  但是歷史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不論前因怎麼改變,總會有新的原因促使人踏上原本的道路。

  韓王看到原本勢不可擋的秦人接連兩次被趙國打敗,甚至損兵折將丟失了河東地,還讓趙國占據了原本屬於韓國的上黨地,他心裡的嫉恨就像野草一樣瘋長。

  上黨本是屬於韓國的土地!

  可是韓國的國力卻不支持他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也無力動用武力從周邊的秦國、魏國、趙國身上咬下一塊肉。

  而眼睜睜看著鄰國強大也不是他能接受的。

  正當他絞盡腦汁的時候,他將目光轉向了周王室。

  此時的周王室已經分裂成了東西兩個公國,衰微到僅有洛陽、鞏邑(河南鞏邑)兩部分,僅有幾座成和周邊很有限的區域。

  恰巧,周王室僅剩的地盤就在韓國的懷抱里。

  韓王當然不敢吞併周國,這件並不困難的事會讓韓國陷入危險境地。

  他寫信給周天子,恭維宗周的正統地位,說自己如何欽慕王室,如何懷念當年天子號令諸侯的威勢。

  當然,這些都是屁話。

  周天子理所當然地不敢答應。

  周王延在位已經60年了,他太老了,老到曾經熾熱的血液都已經冷卻,也沒有力氣再折騰。

  韓王沒有氣餒,數次寫信給他灌迷魂湯,吹捧天子在天下人心中的威望,哭訴秦國如何欺人太甚,周王延仍不為所動。

  正當韓王氣餒時,范雎辭去秦國相位回到封地的消息出來,沒過多久又傳來范雎病逝的消息。

  兩年間,秦國接連失去將、相。

  韓王得知消息,頓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契機。

  趙國三公九卿制度推行後,朝會形成了慣例,三日一朝,所有中央千石以上的官員都要參加。

  「韓王邀我共同上書天子,請求天下傳檄天下共伐秦,眾卿以為如何?」

  趙煦面向眾臣高座,穿著赤衣玄裳,目光掃視殿中眾臣道。

  殿中陷入片刻的沉默。

  自從掌權一年多以來,趙煦威勢日盛,殿中群臣雖然大多是他親自提拔,對於這種大事也不敢輕易吐露心聲。

  司寇李斯小心地瞥了趙煦一眼,玉旈遮面看不清表情,他也拿不準趙煦的想法。

  這兩年來,趙煦在國內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外卻很克制,哪怕是又開始進犯的匈奴人,也下令北軍全線防守不得出擊。

  李斯暗道:「這種事您又不可能同意摻和,您還問什麼?」

  果然,有幾個千石小官試探性地進言,說可以接受韓王的請求,趙煦不置可否。

  「韓王然好謀無斷,見小利而忘命。」

  後方有人出列進諫道:「臣以為他只是想借趙國之威勢,狐假虎威,逼迫天子同意伐秦。」

  「我趙國如今,宜靜不宜動。」

  李斯分明看見趙煦微微點頭,面前的玉旈微微晃動,便將方才出聲那人記在心裡。

  趙煦微微點頭的動作並不是只有李斯一人看到,這下子大家都像是收到了明確的信號,爭先恐後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

  趙煦也只能尊重朝堂的意見,回信給韓王婉拒了此事。

  不過並非所有事都是如此有默契,每次朝會到最後都會變成大亂鬥,吵得不可開交。

  比如被封為信平君的廉頗,如今還在河東郡囤兵,他上書請求能將手下五萬士卒的家人也一同接過去安置在河東地,以使士卒安心屯田不再思歸。


  這個請求立刻引起了朝中很多的不滿,紛紛表示決不能答應。

  甚至有人直接道廉頗這是有了異心,先解決士卒的後顧以後,下一步就是擁兵自重,割河東而獨立。

  反對者則認為士卒久不歸鄉難免影響軍心,而且河東地夾在趙國與秦國之間,廉頗瘋了才會想自立,他的宗族妻子可都還在邯鄲。

  立刻就有人辯駁稱廉頗代人出身,不得朝廷信任,素聞他對大王有怨言。況且妻子兒女不過衣服,以他的權位什麼樣的女人找不到?

  每次都是這樣,有了爭議就相互公扞,越扯越遠,有時候甚至彪出幾句粗話,脾氣差點的直接就動手,好好的朝堂便得雞飛狗跳。

  每次這個時候就是虞卿這位御史中丞出馬,以君前失儀的罪名讓黑衣衛拉出去,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趙煦有時候都頭疼。

  真不怪趙國君王總是耳根子軟,總是中離間計做出自毀長城的事。

  就趙國群臣這德行,嘴裡說的全是公事,心裡的打算卻不得而知,而且立場千奇百怪。

  不過好在趙煦對於朝堂的把控很嚴,一經他拍板決定過後的事,不論大小都要嚴格執行,還要抽查進度,事後還有各種審核,如果不能讓趙煦滿意,只有免官一條路。

  因此這兩年來,趙國上下都卯足了勁,也讓他的步子邁的越來越大。道路、統一錢幣、開荒屯田、軍械換新…一件件事都是吞金大戶。

  若非有貨殖司出售紙張源源不斷的有錢財進來,又從東方的齊國購買了大量的糧食,趙國恐怕早就出問題了。

  這個時候,趙煦對發動對外戰爭暫時沒有興趣。

  日子一天天過去,韓王收到了趙國的回信,對於趙國的拒絕雖然不甘,卻也沒有辦法。好在他不只是給趙國發了信,還有南方的大國,楚國。

  楚王不僅答應,並且請求周天子發檄文的信已經送到了洛陽,非常積極。周天子終於心動了。

  不同於弱小的韓國,楚國哪怕不如從前,也有帶甲百萬。

  楚王在信中所說的內容,同韓王然別無二致。但是因為兩者地位的不同,在周天子心裡的份量也全然不同。

  況且楚王在信中承諾,擊敗秦國以後會將一部分秦國領土作為供奉獻給天子,加上秦國如今內部也有些不穩定,周天子考量之下,決定遵從「大家」的意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