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麥哲倫文明(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宇宙的舞台緩緩拉開帷幕。

  星系,這些龐大的物質結構,如同散落在黑暗畫布上的光點,緩慢而堅定地成形。它們旋轉、碰撞、融合,唱響著一場持續數十億年的宇宙史詩。

  在這廣袤無垠的舞台上,生命的火種悄然點燃。文明,如同星辰般閃耀,在無數世界上萌芽、成長。每一個文明都是獨特的,帶著自己的夢想和野心,渴望探索更廣闊的宇宙。

  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文明終於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星際航行。他們建造了能夠穿越星際的飛船,跨越光年的距離,將觸角伸向更遠的恆星。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代,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然而,當不同的文明相遇時,衝突似乎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結果。

  利益、意識形態、資源、猜忌等等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引發了一場又一場的星際紛爭,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毫無懸念。

  在宇宙的舞台上,銀河系的鄰居,

  大、小麥哲倫星系貢獻了一場出色的節目。

  這兩個相鄰的星系之間,一條壯觀的星際橋樑橫空出世,延伸五萬光年。這不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獻給文明的禮物。

  這條星路的出現,如同打開了兩個世界之間的大門。兩個星系中的文明得以來到新的世界。

  在大、小麥哲倫星系中誕生出能夠跨越十萬光年的距離,來到銀河系的文明之前,對於其中的文明來說,這條星路仿佛是通向霸主的征途。

  儘管不知道另一個星系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總是有文明毅然組織起力量踏上遠征。

  於是文明的紛爭加劇了。

  無數艦隊在這條並不開闊的星路上相遇、廝殺,有時是為了補充耗竭的資源而爭奪恆星,有時是因為宇宙社會本就如此。

  這條星路儼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競技場。

  狹路相逢,但是決定勝負的並非勇氣。

  超光速航行的速度,資源利用效率,資源儲備,攻擊手段,科研效率都成為了最終決勝的因素。

  各個文明在兩個星系展示實力,較量智慧,爭奪資源。

  勝者將獲得統治兩個星系的權力,這是一個足以讓任何文明為之瘋狂的誘惑。

  在無數次的衝突與融合中,一個強大的文明脫穎而出。他們的崛起並非偶然,而是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挫折與重生。這個文明以其超凡的適應能力和創新精神,逐漸超越了其他對手,最終成為了這片星域的主宰。

  可以稱他們為「麥哲倫文明」,儘管他們不以此自稱。

  這個名字既是對他們起源的致敬,也象徵著他們征服星系的偉大成就。

  另外,麥哲倫文明的生物個體並非是人形,但是有和人類近似的思維速度和感官系統。

  隨後,麥哲倫文明完成了對大、小麥哲倫星系的全面控制。

  儘管其科技水平尚未達到銀河文明的程度,但在這片僅有十分之一個銀河系大小的區域內,他們無需依賴空間科技就能構建完整的統治體系。

  包括建立星系內的文明秩序、實時通訊網絡以及跨文明的學術聯盟等等。

  隨著時間推移,麥哲倫文明的統治模式逐步完善。曾經戰火紛飛的星路轉變為繁忙的航線,各文明的艦隊頻繁往來於星系之間。

  偶發文明間爆發的衝突也能在麥哲倫文明的管理機制下得到迅速解決。

  麥哲倫文明的統治正在將這片星域引領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至少對於麥哲倫文明來是的。

  隨著其治理能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其科技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麥哲倫文明在統治兩個星系的幾千年後,面臨著所有高等文明都會遭遇的困境。

  隨著科技發展和人口膨脹,他們對資源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

  為了維持龐大的統治體系與科研需求,麥哲倫文明開始在兩個星系內大規模開發未開發的恆星系統。他們派出數以萬計的開發艦隊,不分晝夜地在星際間穿梭。這些艦隊所到之處,行星被改造,小行星被採礦,恆星能量被收集。對於那些已有原始文明存在的星系,麥哲倫文明也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開發計劃。

  在一顆藍色的類地行星上,正處於電子時代的文明第一次看到那巨大而神聖的科技造物遮蔽了恆星的光芒。那是麥哲倫文明的開發艦隊。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整個行星,或者說整個恆星系統的資源開發就已經開始了。行星上,生態被摧毀,城市被改造,社會秩序崩潰。這個剛剛開始憧憬星空的文明,就這樣被強行中斷了自己的進化之路。


  在另一個正處於類似農業文明的世界裡,智慧生物個體將麥哲倫文明的採礦機器人當作神明來崇拜。他們跪倒在這些冰冷的機器前,獻上自己的作物,甚至開始自相殘殺來取悅這些「神明」。

  這種場景在兩個星系中不斷上演。有的文明選擇了自我毀滅,有的則陷入永久的混亂。

  文明內部對此沒有反對的聲音,因為學者們對資源的需求極為迫切,而學者才是整個文明的核心。

  當然,部分學者還是需要一些完整的文明作為實驗對象。

  或許這些低等文明的命運不過是宇宙社會發展的必然。就像麥哲倫文明曾經戰勝其他文明一樣,適者生存的法則從未改變。

  他們甚至建立了一套評估系統,用來判斷各個原始文明的價值,決定是否要將其完全抹除,還是保留一部分樣本用於研究,又或是成為麥哲倫文明的科研奴隸。

  此時的麥哲倫文明尚未掌握空間科技,只能依靠這條星路航行。航行到另一個星系需耗時成百上千年。這種客觀限制導致兩個星系的行政與科研系統不得不分立運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麥哲倫星系的兩位自由學者郝臣和徐華的故事顯得格外有趣。

  他們的名字遵循著星際交往中通用的譯名規則——姓氏符號化,名字意譯。

  這種命名方式並非偶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

  畢竟在浩瀚宇宙中,並非所有智慧生命都依靠聲音交流,音譯往往失去了意義。

  但是大部分有性生殖的智慧生物,往往都有姓名之分。

  不然對於一些用電磁波交流的生物,他們的名字根本無法有效理解。

  小麥哲倫星系,一艘球形的探索船內。

  可以看到,在這顆球中央的位置有一個明顯的核心艙,兩個智慧生物,正呈坐姿,操縱著各個儀器。

  如果一定要從地球上找一個相似的生物,那麼他們長得就像櫛蠶,俗稱天鵝絨蟲,不過體節沒有那麼多,前端多了一個明顯複雜分化的頭部。

  郝臣和徐華盯著單色顯示面板,科研調配系統剛剛分配了新任務。

  「收集中子星數據?」徐華難以置信地看著任務描述,「他們是想讓我們去送死嗎?」

  郝臣聳聳肩,「或許評估系統終於對我們產生了某種扭曲的幽默感。」

  「就像它決定是否要抹除一個文明那樣隨意,是嗎?」徐華冷笑一聲,「真有意思。」

  郝臣沉默片刻,「上次那個青銅時代文明的事,我聽說了。」

  徐華猛地站起身來,開始在狹小的艙室里來回踱步。「那群該死的開發艦隊!他們眼裡只有礦產,根本不在乎那些文明的研究價值。」

  「我們能做什麼呢?」郝臣無奈地攤手,「在資源與科研的天平上,我們這些流浪學者的聲音向來微不足道。」

  「流浪學者?」徐華停下腳步,嗤之以鼻,「別自欺欺人了。我們不過是消耗品探測器的超智能控制系統罷了。」

  郝臣沒有反駁。他轉向觀測系統,幾光年外,一支開發艦隊正緩緩駛過。巨艦引擎扭曲了恆星的光芒,仿佛一道橫亘宇宙的傷痕。

  「你有沒有想過,」郝臣突然開口,「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變成了那些被抹除的文明呢?」

  徐華愣住了,「你什麼意思?」

  「我是說,」郝臣壓低聲音,「如果有比我們更強大的文明出現,會不會也像我們對待那些低等文明一樣對待我們?」

  徐華沉默良久,「你不應該有這種想法。這是對文明的不忠。」

  「不忠?」郝臣苦笑,「還是求生本能?」

  附近,又一艘巨艦駛過。兩人不約而同地看向艙壁上投射出的模擬艙外影像。

  所經之處,星光位移。

  「也許我們該想辦法改變些什麼。」徐華輕聲說。

  「怎麼改變?」郝臣反問,「我們連自己的命運都無法掌控。」

  徐華眼中閃過一絲狡黠,「誰說的?既然他們把我們當消耗品,那我們不妨就消耗點什麼。」

  郝臣挑眉,「你有什麼主意?」

  「我們去收集那顆中子星的數據。」徐華笑了,「不過,對於我們這種編外人員,上級應該無力審核我們上報的信息。」

  郝臣恍然大悟,「你是說…」

  探索船緩緩駛向未知的深空,攜帶著兩個不安分的靈魂,也許還有整個文明的未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