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坐吃山空 總有盡頭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月1日。

  「很好看吧?」見小姑娘看呆了,吳師傅很是驕傲。

  周銅說不出話來,這不是「好看」能夠形容的景象。

  經過人們幾十年的辛勤勞作,這裡的開發早已結束,山間的銅已進入千家萬戶,搖身鑽進無數人的手機和電腦里,成為生活水平提高、經濟飛速發展的引擎之一。如今的西區只剩自然的遺蹟。

  周銅眼前的山體被剝去了外衣,只剩下斑駁的石堆,不見青黃。那情形,實如蝗蟲過境後的農田,一片狼藉。

  怪的是,這片山地讓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卻不是「滿目瘡痍」「觸目驚心」這樣的詞。

  因為,稍稍抬高視線,周銅發現,這片山野實在廣闊,又並非雜亂無章。放眼四望,除去單個礦坑內的石堆無人收斂外,山林中人工改造的痕跡十分工整,高低起伏,被鑿出的道路也最大限度地維持了原有地形。從大處看,西區礦山形態線條根根分明,看上去井井有條,更容易讓人想起連綿的梯田、茶園,或是人工種植林。儘管,它們除去由人工大力打造外,並沒有更多共同點。

  它不是好看,是讓人無法忽視的壯觀。

  「真大……」周銅小聲說時,腦海飛快閃過一念——當年西區的礦石,賣了很多錢吧?繼而心頭浮出隱約的不忿,她卻完全不知道為什麼。

  「我們青谷可是全國都排得上號的,這一代接一代的人都靠它活,不大怎麼行?」吳師傅說著說著,忽然問了一個不大相關的問題,「你說這裡能做成地質公園嗎?」

  「嗯?」

  吳師傅指了指眼前空蕩蕩的礦坑,解釋:「我聽說,好些礦山石頭挖完之後,做成地質公園,很受遊客歡迎。你們搞投資的人懂得多,你看青谷能不能做地質公園?」

  「這我倒不知道。「周銅意外能從他口中聽見這番話,忍不住問,「想不到你也會考慮這樣的事情。啊,你是股東嗎?」不然,一個員工哪裡犯得著操這份老闆心。

  吳師傅被她說得有點臊:「哪裡哪裡,我就是普通工人,平時愛瞎想。不過……」

  說接下來的話時,吳師傅憂心忡忡的:「雖然我是個工人,礦場賺多賺少跟我沒關係,幾代人下來,我們一家人早就習慣了給礦場打工,沒別的生計。可道理我是知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總有盡頭。有時候我會想,我爺爺我爸吃西區,我吃東區,我兒子這輩吃南區,到我孫子那輩,他們吃什麼?有人說,很多由礦起家的地方,礦一旦挖完,那裡的經濟就垮了。可只要規劃得好,有些地方石頭挖完了,照樣能發展得好。」

  說到後面,吳師傅顯然陷入了某種杞人憂天的情緒困局中,跟先前的熱情輕快全然不同。

  周銅看不得他連聲嘆氣,便說:「西區是我見過壯觀的礦場,做地質公園應該問題不大。」

  吳師傅語帶忐忑:「真的?」

  「真的。」

  聽了周銅的肯定,吳師傅高興了,笑:「你說這話,我就放心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讓我孫子招待你們。」

  西區很壯觀,很美,改成公園沒問題。可遊客來不來,就難說了。海灘那邊好不容易搞出點名堂的旅遊業不就是因為青谷的醜聞涼得差不多了?

  這麼想著,周銅好心建議:「吳師傅,你既然知道靠礦場過活不長久,怎麼不讓後輩去學學別的本事,走走別的路呢?」

  吳師傅攤手,無奈地說:「沒那個條件啊。這麼多年,大家都是靠給礦場打工過日子,在家裡能做的生計也是圍著礦場的。稍微想做點別的,就得背井離鄉,人要到別處生根發芽,多難啊……人家說,當幹部好,當青谷的幹部更好。只要考上編制,不但職級天生比周圍同水平縣裡的人級別高半級,往上爬、往外面調也比別人容易。這條路好,可也得家裡有能讀書的好苗子才上得了道。我們家沒有……」

  羅蝶燕站在一個深而大的坑沿招手,附近有施工隊。周銅走下山崗,跟她匯合,尾隨其後的吳師傅正要表達不滿。

  羅蝶燕先笑著道歉了:「不好意思啊,吳師傅。我天生分不清東南西北,一不小心跑到這裡來了。礦山可真大,我走了很長一段路都沒見到人,空空曠曠的嚇死了。這不,好不容易看到人,我生怕亂走又迷路了,才讓您找過來。吳師傅可千萬別生氣。」

  伸手不打笑臉人,吳師傅的牢騷被堵在嗓子眼,肚子裡的火氣發不出來,最後生硬地說:「虧你運氣好,西區今天留了人,不然我可找不著你。」

  「是啊是啊,多虧了吳師傅。」


  「好了,往後跟著我。這山里大得很,野東西多,你再丟了,誰也找不回你來。」

  羅蝶燕連連稱是,起腳跟著吳師傅走。

  周銅卻邁不動步子了,拉住一個穿著工作服的人:「你們幹什麼呢?」開採殆盡的西區荒廢多年,凌亂的石堆處甚至能看到雜草,照道理不該有施工隊。

  工人看了一眼吳師傅,不言語。看來吳師傅在礦場還不是個普通工人。

  周銅回頭換個人問:「吳師傅,不是說西區的銅已經挖完了嗎?怎麼還有個施工隊?」

  吳師傅答:「是這麼回事,前段時間有個叫什麼焦點的節目說廠里排污不達標,要我們停工整頓……」

  「後來這事不是解決了?」

  比起羅蝶燕,吳師傅對周銅和顏悅色多了,話被打斷也不見不耐煩:「當時只解決了一半。小周老闆請人做了一套污水處理的方案交上去,才暫停了處罰。我們得在一個月內完成改造、投入使用,這事情才過去。喏,這塊施工就是方案的一部分。」

  吳師傅說他們和施工隊所在為礦場西區邊緣,距離排放管道不遠。

  原本污水排放管道起至中央區,終於礦場的西南角,污水只在出水口稍加處理(新聞中的小柴油機),便直接排放出去。青江下游的水因此被污染。

  周硼的改造方案,是在污水流出礦山前,對它做徹底的清潔處理,主要措施是建污水處理廠。其中的重點環節為沉澱池。周硼因地制宜,將污水處理廠選址在空間較大的西南角——由採礦挖出的深坑是天然的蓄水池,改造後能成為天然的沉澱反應池。

  「原來如此。小周老闆真聰明。」羅蝶燕贊。

  周銅問:「下去走走沒問題吧?周太太最近狀態不太好,拍張小周老闆的心血給她,也許能讓她好過一點。」吳師傅沒說什麼。

  周銅打開手機的取景框,繞著施工的深坑走了一圈,越接近最低點,心跳越快。

  就在剛剛,她好像明白污水改造計劃書為什麼會在那疊資料里了。

  她們先前還發愁,周青谷的遺書只說了西區,山里礦坑又這麼多,進礦山以後要怎麼找照片拍的那個坑。現在一看,哥哥應該是將沉澱池安排在周青谷的埋屍處,才會把計劃書和照片、遺書放在一起!

  哥哥的照片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步道,有人由近及遠地做上了標記,雜草、石塊或木棍,指向橢圓的中央。眼前這個坑裡雖然蓄上了近期的雨水,周圍多了施工的人群、設備,也少了指路的小標記,但坑的形態與照片十分接近,尤其是從剛才高處的角度看。

  周銅盯著取景框裡的東西,她越向下走,畫面中央圖案越接近照片中的橢圓形。到了最低點,她興奮地拍下一張照片發給羅蝶燕,就是這裡!

  然而,羅蝶燕很快回她:我剛才下去過了,不是這個。你仔細看,背景不一樣。你拍的照片山體背後是空的,但周硼的照片後方有陰影,應是遠處有山群。

  周銅抬頭看天,今天天氣晴朗,無雨無雲。她又看了看照片取景的視角,不僅照片的背景空白,人眼可見處依然是空無一物,所以,不是天氣的原因,也不是拍攝視角的原因。

  她心不在焉地往回走,灰心地想,西區這麼大,哪兒哪兒都是陳年礦坑,如果坑不是施工的這個,她們得到何年何月才能找到哥哥那個?這死老頭既然是認錯,要讓人家入土為安,為什麼不寫清具體地方?折騰人!

  走著走著,她腳下一滑,幸虧有塊石頭擋著,人才沒摔進坑裡。

  等等,石頭?下面墊著布條的石頭?

  周銅走的路是兩個礦坑的中間地帶,她在的地方不僅是左側施工礦坑邊沿的最低點,更是右側無名礦坑邊沿的最低點。右側坑沿的布條因為連日暴雨被泥沙掩了一半,她沒看清,才被絆住了。

  她低頭往坑底看去,墊著布條的石頭往下,是哥哥照片裡的那條有標記的路?她再次拿起手機對準右側,不斷調整手機的角度。漸漸的,標記線,有了,橢圓形狀,有了,山體遠處的灰色背景,有了!

  周銅快步走到高處,回到吳師傅和羅蝶燕身邊,故作平靜:「這地方拍照很好看,忍不住多拍了一會兒。」

  羅蝶燕站在高處,把周銅的小動作盡收眼底,而且比周銅看東西的角度又高一點。原來,她們所在的地方相當接近西區邊緣,但工人正在施工的並不是西區最邊緣的礦坑,周銅最後拍的那個才是。

  等周銅回來,她問:「吳師傅,那邊才是西區最邊緣的地方,修沉澱池為什麼不在最邊上修,反而要修在倒二的坑裡?選在這裡,對西區的風光影響更大吧?」

  還真這麼回事,吳師傅被問住了,然後他想起來了:「小周老闆說,最邊上的礦坑太小了,處理不過來每天產生的污水。既然要花錢修,寧可修得有餘裕,也千萬不能不夠用。」

  原來是這樣,哥哥不是先發現埋屍地,才把沉澱池安排在這裡。而是先設計排污管道時,才誤打誤撞發現了埋屍地方。並且把沉澱池挪了窩,沒在方案設計圖原本標註的地方安排施工。周銅想通了,這麼一來跟周老頭的遺囑也能對上。他光說屍體埋在西區,不說明具體在哪,本來就怪。可如果是西區最邊上,的確不需要多說。

  西區之行結束了,他們進礦場找埋屍地的目的也已經達到。

  趁吳師傅走在前頭,周銅悄悄跟羅蝶燕商量:「我們現在直接出山,然後找那兩個警察就行了吧?「

  羅蝶燕卻說:「不著急,再逛逛。我覺得,礦場的問題不只是周硼那個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