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夏
2004年夏
隨著新年的鐘聲漸漸遠去,老三的生活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一年對他來說,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和經歷。首先,他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新角色——舅舅。他的姐姐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老三看著這個小生命,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責任感。然而,家庭的和諧並非處處可見,大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似乎總是有些緊張,這讓老三感到有些無奈和擔憂。
與此同時,大哥的生活也發生了轉變。他遇到了一個心儀的對象,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大哥決定為了愛情和更好的生活前景,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旅程。二哥也不甘落後,他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開始在建築工地上學習手藝,成為一名辛勤的小工。家裡的男人們都開始為了各自的夢想和責任而奔波,而老三則依然在學校里繼續他的學業。
在學校,老三的生活似乎比家裡的其他成員要輕鬆許多。他每天按時上課,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儘管如此,他的學習成績卻一直不是很理想。老三似乎對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和動力,成績總是處於班級的中下游。即使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期,他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緊張和焦慮。與過去害怕留級的自己相比,現在的老三似乎變得更加從容,或許是因為他開始意識到,學習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事情值得他去關注和體驗。
老三的這種態度,讓他的老師和父母既感到困惑又有些擔憂。他們擔心老三沒有足夠的緊迫感,將來可能會錯失一些重要的機會。臨近小升初最後一個月,學校里準備了一次大合照,全班的同學聚在一起,拍了五排照相,老三還想和玲玲挨著一起,可是老三沒有同意安排了女生前兩排,男生在後邊,老三在同學裡算是個高的,所以就排在最後邊了,老三也就老老實實的聽從安排了。合照之後的幾天學校安排了小升初的考試,老三盡力的發揮了,至於結果老三沒有太大期望,數學不在意,語文在意也沒用。考試之後學校還沒有放假,還在學校學一些不太重要的課,反正考試結束了,剩下的等消息就行了,只是最近又傳出去年的非典又冒頭了,二哥也因為這個從外地回來了,就被隔離在老家,老三在學校也被老師問了,老三實話告訴了老師自己二哥從外地回來了,就被老師打發回家,之後幾天就不用到學校去了,還好已經考試過了。老三開心的回到家,
將老師的話告訴了爸媽,事情已經發生他們也就不再說什麼了,只是給老二送飯的活交給老三了,等到老三到老房子給二哥送飯的時候,看到二哥自己製作了一個沙袋綁到愧樹上,很是無語,覺得打它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隔的手疼。將飯給了二哥,和他聊起了天,問他在外邊乾的啥活,咋回家來了?二哥跟他講在外地搬磚,又熱又累不好干要老三珍惜上學的機會,還說現在外邊流感嚴重,工地停工了,在外邊住太花錢,就回家了。說完還給老三一些零錢,讓他先走吧,等過幾天他就可以回家了,不要他在這裡留太久,老三拿著二哥給自己的零錢和用過的碗筷回家去了。
之後的幾天老三每天也就是給二哥送送飯,其他的就是在家自己玩有些無聊,同伴們都去上學了,一天老三聽到二山說他要上初中了,還問老三有沒有收到老師的通知,老三說沒有收到,二山就讓他打電話問問語文老師,老三聽後等到吃飯的時間給語文老師打了電話問了問上初中的事,老師講「小馬,你的語文成績有點差,老師的意思是在上個小六,之後再去上初一比較好,也不是你一個人啊,有好幾個人呢,都是你們幾個偏科有點嚴重的」老三聽後回道「老師我不想上小六,俺們村的這幾個玩伴都上初一了吧,我想上初一,行嗎?」語文老師聽了老三的話也就不再勸了,就答應了老三的請求,給他發了錄取通知書,上邊寫著要交多少學費,老三看到數字都不想去了,還是老爸讓老爸安慰了才同意了,只是在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玲玲了。
隨著學校假期的到來,校園裡瀰漫著一股輕鬆而又略帶憂傷的氣氛。同學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互相道別,臉上洋溢著即將開始的假期的喜悅。教室里,一張張課桌被同學們陸續搬出,仿佛是他們離開學校前的最後告別。老三是在家聽到今天學校放假才匆匆趕來,可是來的已經晚了,同學們都已經離開,他的目光穿過窗戶,凝視著外面的校園,似乎在回憶著過去一個學期的點點滴滴,他緩緩起身,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他的課桌因為長時間無人問津,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灰塵,顯得有些淒涼。老三輕輕地擦拭著桌面,仿佛在擦拭著自己的記憶。他把書本、文具一件件地放入書包,然後雙手用力地搬起課桌,這是他最後一個離開教室。
走出教室,老三站在空蕩蕩的走廊上,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他環顧四周,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室現在變得寂靜無聲,這種寂靜讓他感到有些難受。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搬著自己的凳子和桌子,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學校。
走在回家的路上,老三感到有些疲憊。他不時地停下來,調整一下手中的重物,然後繼續前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的身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想起了過去在學校里的日子,那些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時光,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回味。終於,經過一番努力,老三帶著滿身的汗水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家。他輕輕地把課桌和凳子放在了家裡,和老媽說了聲就回到自己床上發起了呆。
隨著新年的鐘聲漸漸遠去,老三的生活也翻開了新的一頁。這一年對他來說,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和經歷。首先,他迎來了人生中的一個新角色——舅舅。他的姐姐生了一個可愛的小寶寶,老三看著這個小生命,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責任感。然而,家庭的和諧並非處處可見,大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似乎總是有些緊張,這讓老三感到有些無奈和擔憂。
與此同時,大哥的生活也發生了轉變。他遇到了一個心儀的對象,兩人感情迅速升溫,大哥決定為了愛情和更好的生活前景,踏上了外出打工的旅程。二哥也不甘落後,他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師傅,開始在建築工地上學習手藝,成為一名辛勤的小工。家裡的男人們都開始為了各自的夢想和責任而奔波,而老三則依然在學校里繼續他的學業。
在學校,老三的生活似乎比家裡的其他成員要輕鬆許多。他每天按時上課,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玩耍。儘管如此,他的學習成績卻一直不是很理想。老三似乎對學習缺乏足夠的熱情和動力,成績總是處於班級的中下游。即使面臨小升初的關鍵時期,他也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緊張和焦慮。與過去害怕留級的自己相比,現在的老三似乎變得更加從容,或許是因為他開始意識到,學習並不是生活的全部,還有許多其他重要的事情值得他去關注和體驗。
老三的這種態度,讓他的老師和父母既感到困惑又有些擔憂。他們擔心老三沒有足夠的緊迫感,將來可能會錯失一些重要的機會。臨近小升初最後一個月,學校里準備了一次大合照,全班的同學聚在一起,拍了五排照相,老三還想和玲玲挨著一起,可是老三沒有同意安排了女生前兩排,男生在後邊,老三在同學裡算是個高的,所以就排在最後邊了,老三也就老老實實的聽從安排了。合照之後的幾天學校安排了小升初的考試,老三盡力的發揮了,至於結果老三沒有太大期望,數學不在意,語文在意也沒用。考試之後學校還沒有放假,還在學校學一些不太重要的課,反正考試結束了,剩下的等消息就行了,只是最近又傳出去年的非典又冒頭了,二哥也因為這個從外地回來了,就被隔離在老家,老三在學校也被老師問了,老三實話告訴了老師自己二哥從外地回來了,就被老師打發回家,之後幾天就不用到學校去了,還好已經考試過了。老三開心的回到家,
將老師的話告訴了爸媽,事情已經發生他們也就不再說什麼了,只是給老二送飯的活交給老三了,等到老三到老房子給二哥送飯的時候,看到二哥自己製作了一個沙袋綁到愧樹上,很是無語,覺得打它那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嗎,隔的手疼。將飯給了二哥,和他聊起了天,問他在外邊乾的啥活,咋回家來了?二哥跟他講在外地搬磚,又熱又累不好干要老三珍惜上學的機會,還說現在外邊流感嚴重,工地停工了,在外邊住太花錢,就回家了。說完還給老三一些零錢,讓他先走吧,等過幾天他就可以回家了,不要他在這裡留太久,老三拿著二哥給自己的零錢和用過的碗筷回家去了。
之後的幾天老三每天也就是給二哥送送飯,其他的就是在家自己玩有些無聊,同伴們都去上學了,一天老三聽到二山說他要上初中了,還問老三有沒有收到老師的通知,老三說沒有收到,二山就讓他打電話問問語文老師,老三聽後等到吃飯的時間給語文老師打了電話問了問上初中的事,老師講「小馬,你的語文成績有點差,老師的意思是在上個小六,之後再去上初一比較好,也不是你一個人啊,有好幾個人呢,都是你們幾個偏科有點嚴重的」老三聽後回道「老師我不想上小六,俺們村的這幾個玩伴都上初一了吧,我想上初一,行嗎?」語文老師聽了老三的話也就不再勸了,就答應了老三的請求,給他發了錄取通知書,上邊寫著要交多少學費,老三看到數字都不想去了,還是老爸讓老爸安慰了才同意了,只是在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玲玲了。
隨著學校假期的到來,校園裡瀰漫著一股輕鬆而又略帶憂傷的氣氛。同學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互相道別,臉上洋溢著即將開始的假期的喜悅。教室里,一張張課桌被同學們陸續搬出,仿佛是他們離開學校前的最後告別。老三是在家聽到今天學校放假才匆匆趕來,可是來的已經晚了,同學們都已經離開,他的目光穿過窗戶,凝視著外面的校園,似乎在回憶著過去一個學期的點點滴滴,他緩緩起身,開始收拾自己的東西。他的課桌因為長時間無人問津,上面覆蓋了一層薄薄的灰塵,顯得有些淒涼。老三輕輕地擦拭著桌面,仿佛在擦拭著自己的記憶。他把書本、文具一件件地放入書包,然後雙手用力地搬起課桌,這是他最後一個離開教室。
走出教室,老三站在空蕩蕩的走廊上,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緒。他環顧四周,曾經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室現在變得寂靜無聲,這種寂靜讓他感到有些難受。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搬著自己的凳子和桌子,一步一步地離開了學校。
走在回家的路上,老三感到有些疲憊。他不時地停下來,調整一下手中的重物,然後繼續前行。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他的身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想起了過去在學校里的日子,那些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時光,如今只能在記憶中回味。終於,經過一番努力,老三帶著滿身的汗水和疲憊,回到了自己的家。他輕輕地把課桌和凳子放在了家裡,和老媽說了聲就回到自己床上發起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