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好大喜功 (5)
計程車駛達汪洋預訂的餐館,三人剛下車就看到有個敦實的男人在門口朝他們招手。黃暉推推眼鏡,走上前去介紹:「這是審計的兩位同事,柳軍和李明。」柳軍上前與汪洋握手寒暄,李明則跟在後面點頭問好接著三人跟隨汪洋上到餐館二樓。剛一坐下,汪洋就招呼服務員過來點菜,點好菜又詢問三人:「今天,喝點啤酒?」
柳軍豪爽地回應:「我們一般不喝酒,不過今天可以喝一點。」
黃暉也說道:「上次來和你沒喝成,今天補上。」
服務員拎上來一打綠瓶青島,汪洋拿起開瓶器砰地打開一瓶,給三個人分別倒上大半杯,剩下的全倒在自己跟前的啤酒杯里,然後端起來喝了一大口,咽下去後說道:「我來建農公司,是圖長久發展的。建中集團在A市投資,我原本希望可以跟建中集團一起在A市發展。唉,這都三十七八歲了。」
三個人點點頭也端起杯子,李明淺淺抿了一口,問道:「你老家哪兒的?」
「長春。」
「今天你從哪兒過來的呢?」柳軍問。
「長春家裡。」
「開車過來的?」
「坐高鐵。」
汪洋感嘆:「建農公司今年水稻種植虧成這樣,明年不知道建中集團還要不要繼續種呢?」說完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接著說道,「我知道你們去了萬江,還去了達豐廠。可是你們來一趟又能了解多少建農公司的情況呢?」
李明心裡一驚,調查組在A市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著呢,然後又看了一眼柳軍,正好迎上他也不太相信的目光。
汪洋搖搖頭,又打開一瓶啤酒,把三個人的酒杯緩緩斟滿後,就往自己的杯子裡噗通噗通地倒,啤酒泡沫很快溢滿了杯。緊接著,他勾著頭吸溜走杯中的泡沫後,也緩緩地斟滿了自己的杯子。剩下的瓶底酒,他直接用嘴對著瓶口,一仰脖子喝盡了,接著又說:「今年秋收,雖然從9月26日開始,但是直到10月5日才在第一階段秋收總結會上確定現場負責人。而且,負責人是8月19日剛加入建農公司的一名基層員工。」
「秋收這麼重要的節點,怎麼交給一個新員工做負責人呢?」李明不能理解這種安排。
「有人不想擔責吧。」柳軍分析。
「活兒都還沒開始干,就已經想著逃避責任了?」李明接著又問,「是誰安排新員工做秋收負責人的?」
「總經理助理田志來得最早,剛開始以為自己是一把手,雖然不懂農業,但是一直衝在前面親力親為。可是到項目總結劃分責任的時候,他就退縮了。4月底,建中集團下屬農業集團副總裁羅建,掛職建農公司總經理。5月中旬,尉遲鳴來做副總經理。兩人都沒有農業種植管理經驗。田志對他招進來的人說,建農公司5月份之後的事情就與他無關了,也不要再來問他了。公司管理層三個人各自為陣,平時互相推諉,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汪洋搖搖頭。
「尉遲鳴應該不是羅建招進來的吧。」李明猜測。
「人力說是羅建推薦的,而且建農公司招人大多是內部推薦的。」柳軍補充。
「就算是內部推薦,像子公司副總經理這類關鍵崗位,人力也應該做充分的背景調查啊。」李明心想眼前的汪洋舉報尉遲鳴有服刑記錄,又想起下午去達豐廠一無所獲。
「我就在想,秋收負責人放在財務也比新員工合適啊。要是供應商不好好干,我好歹可以掐緊錢袋子呀。」汪洋意難平。
「不管怎樣,先鎖定推諉卸責對象。」黃暉輕抬左眉嘲諷道。
四個人心照不宣地又一齊碰杯喝酒。汪洋又說:「春耕和秋收這些重要節點,老田、老尉、老羅,有誰駐點村委跟進情況的?辦公室應該租在村里,租在市中心多高的費用啊。這兒的糧企沒這麼幹的,真是胡鬧!」
「新成立的公司,經營管理不應該這麼亂啊?」李明有點疑惑。
「秋收運輸的招標採購,都是他們推薦的人來投標,既不交投標保證金,定標後也沒有履約保證金。」汪洋憤憤不平。
「運輸中標結果是怎麼定下來的?」黃暉問道。
「9月26日開始收割,9月24日定標運輸公司要求解除合同。」
「為什麼?」
「為什麼!對方說是價格太低做不下來。」
「那定標的時候怎麼不說?」
「臨到收割時,人家就說做不了,然後就不來了。他們趕緊詢問其他公司還能不能接單,當時收到的回覆都是價格太低接不了。」
「那實際完成運輸的是哪家?」
「全部投標供應商的最後一名,也是他們推薦的個體戶。」
「那當時定標為什麼不選他家?」
「他家報價太低了,根本不符合市場行情。比如裝卸費,市場上都是25塊,他只要10塊錢。」
「當時報價排名是怎樣的?」
「實際承擔運輸的個體報價最低,然後是定標的那家第二低。」
「那這家運輸個體接單,是什麼價格呢?」
「最後只有他願意接單,簽訂合同時給了第二低那家的價格,後來又給他增加了大額補充合同。」
李明說道:「願意接,不代表有能力接。他們可真是處心積慮地演戲。而且,這家運輸個體還成了建農公司秋收救急的大英雄。」
柳軍感嘆:「唉,我們也只能是推斷。」
黃暉補充:「即使是客觀事實,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就不能成為法律事實,也就無法得出法律結論。」
「所以,收割後的稻穀沒能及時運走,大量堆放在田間地頭,平均每天滯留幾百噸。」汪洋說道。
李明又問:「那稻花香發霉是怎麼回事?」
「整個秋收缺乏統籌,為了完成收割任務而收割。下雨天還要收割稻花香,而且收割後就直接裝袋,再加上運力沒有銜接上收割進度,稻花香無法及時運走,又在地里滯留了兩三天,結果出現發熱、黃麴黴變。」
「稻花香看來只能報損了。」柳軍又感嘆。
「而且,沒有人關注招標採購組織不力,以及不合格供應商給建農公司造成的損失。」李明提醒。
「很多問題你很早就上報建中集團了,可是為什麼沒有得到解決呢?」柳軍疑惑。
「對啊。建農公司不是聘請了農業顧問嗎?那個叫張路廣的專家為什麼『顧而不問』呢?為什麼公司莊稼出現稻瘟的時候,他不積極組織應對?為什麼制定秋收方案的時候,他不提示風險?如果提示出來,至少公司可以提前制定應對方案。現在看起來就是一群外行人做事,造成的損失誰負責啊?」李明不平。
「胡筱融總每次來建農公司,我都很直白地跟她反映公司存在的人員履職問題,還有產生的經營問題和管理漏洞。你們說說,如果真是二十多年資歷的農業專家,要麼在國企待著,要麼是種植能手,怎麼可能到民企來一年領個兩三萬塊錢。只有建中集團以為撿著寶了,實際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建中集團財務,也沒有給你支持?」柳軍也覺得不合理。
汪洋不滿道:「建中集團的岑溪分管建農公司財務,我跟她反映過三五次以上。回想起來她也只是口頭支持,現在卻落井下石。」看著對面三個人,汪洋又問:「你們也聽說我打人了,可是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打採購嗎?」
黃暉默默點頭,而柳軍和李明則放下筷子等著汪洋繼續往下說。
「在運輸商招標採購階段,作為招標小組成員,我多次提出增值稅必須開專用發票。他們定下的這家運輸個體,我還是同樣的要求。採購員董政發起運輸合同線上審批流程,但是合同僅約定提供發票。我線下告訴董政,合同必須寫明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董政轉頭就去找尉遲鳴告狀,說財務審核運輸合同不通過。老尉過來問我情況,他聽我講完後直接讓我在線上審核。第二天我在線上提出財務審核意見,董政查看後,就開始在公司大辦公區罵罵咧咧。我走出財務辦公室,跟他就事論事。可他嘴裡不乾不淨地罵娘,我上去給了他一拳。這小子順勢倒地不起,然後就報警了。」
「站在財務內部控制的角度,你維護公司經濟利益是對的,只是處理方式可能欠妥。」李明分析。
「他都罵娘了。不打他,我還是東北爺兒們嗎?」
「可是這樣對你不利。按照建中集團的員工手冊,在公司打架會被除名的。」黃暉勸道。
「我承認打人不對,公司要開除我,我也沒意見。要說我沒有情緒,那是假的。我就想問問,我到底是差在哪兒呢?明明我在維護公司利益,為什麼集團領導只看到我打人,而不去深究我打人背後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集團人力的處罰不平等,我汪洋重,而他董政輕?如果集團財務領導也認為我管理建農公司財務不力,那就直接通知我,我會離開,而不是在我打人一個星期後,直接空降一個尹紅過來做我的上級!」
「一個星期可能空降不了,應該早就在物色建農公司的財務總監了。不過,向上級匯報問題而不同時提出解決方案,很可能你就成了問題製造者。」李明提醒。
「不按集團規章制度辦事,公司利益受損,嚴格履行財務職責,我就得罪他們。」汪洋無奈道,「我給建中集團人力和財務都提過建議,可是上面領導沒有實質支持。我得不到授權推動整改,即便強推也推不動。所以,我只能勉強保證建農公司財務流程符合集團財務規定,但我無法保證建農公司經營的合理性。」
「確實,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通。」李明點頭。
汪洋又接著說:「現在到了年底結帳時間,上周董政拿運輸發票來財務申請付款,我瞥了一眼是普通發票。可是尹紅剛來,她怎麼可能比我更了解具體情況呢?」
柳軍點頭同意,然後問道:「運輸費已經付了嗎?」
「不知道。尹紅來了之後,財務相關的流程,包括付款審核就不再經過我了。你們說說,不經過我這兒,到底是誰受損,誰受益?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經過我也挺好,我跟他們的關係緩和一下。唉,但我打人這件事,集團總部已經定性了。」
「看來公司增值稅進項損失的風險已經很高了。」李明推斷。
汪洋接著又質問:「經營失控,管理失控,今年水稻種植至少虧損3000萬。建農公司管理層,哪個敢出來擔責?」
「也是,田志上個月已經離職了。」柳軍補充。
「今年已經結帳了?」李明問道。
「秋收完成後就能確定了,現在也就差11月和12月的管理費用。」
「稻穀賣了之後還有現金流入啊。」柳軍疑惑。
「已經按照他們上報給建中集團的稻穀售價預估了收入,秋收的收割費、運輸費、倉儲加工費,還沒有支付的,也已經按照合同約定預估了費用。另外,還有一大堆補簽、補充合同會增加費用,虧損3000萬是保守估計。要是我個人的公司,虧300萬就得弄人了。」汪洋直搖頭,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說實話,我現在建農公司每待一天,都是白拿錢。唉,建農公司到今天一分錢進帳也沒有。我也想為公司做點事情,損失太大了。」
「稻穀的買家是怎麼定下來的?」李明又問。
「他們背著我定下的買家,不過在A市的糧食圈一打聽我就知道大概了。」
「他們上報的銷售價格已經被老闆叫停了。」黃暉提醒。
「知道老闆為什麼不同意嗎?」
「賣得賤了?!」柳軍猜測。
「他們打算賣2240,也就是1.12元一斤。」李明回憶著建農公司的業務資料。
汪洋哼笑,搖搖頭,又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問道:「這價格是怎麼來的?」
「他們說是等外糧,還拿檢測報告給我們看了。」黃暉補充。
「如果老闆同意,我願意按五等糧價來收,不過要對縫操作。」
「這正是我們想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擔心他們賤賣公司的稻穀。」柳軍回應。
「以前我在雲天化做財務的時候,採購員收玉米,一噸管對方多要30塊錢,也就是一斤多一分五。採購一萬噸就是30萬元,只要查出來都給送進去。銷售也是一樣的操作。太常見了!」汪洋說完,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砸吧一下嘴後又說,「按他們的價格,有人能拿到三五十個W,我來接也能拿到。」
「建農公司現在帳上庫存稻穀5075噸,假設按5000噸算,即1000萬斤,每斤只多要5分錢,就有50萬了。」李明口算。
「現在國家糧儲收購標準,一斤稻穀,三等糧是1.5元,四等糧是1.48元,五等糧是1.46元。」柳軍補充。
「他們現在一斤賣1.12元,1元或者1.2元,按照他們等外糧的檢測結果,能賣多少已經沒有標準了。而且,建中集團也沒有人懂糧食業務,誰也把握不了這批稻穀的市場行情。」汪洋說道。
「如果按他們上報給建中集團的銷售申請,糧販子按一斤1.12元買走,如果要確保他們拿走50萬,按你說的對縫操作,只要下家肯出一斤1.17元。如果還要保證糧販子的利益,假定也是一斤多5分錢,那麼只要下家肯出1.22元一斤,他們和糧販子就都能拿走50萬。」李明分析。
「里里外外建中集團就要多虧損100萬元了。」柳軍一身正氣。
「證據呢?」黃暉發表專業意見,「各位,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即使是客觀事實,也不能成為法律事實,也就無法對相關人員採取法律措施。」
汪洋笑道:「這算是原糧大宗收購和銷售的潛規則了吧。」
「分析判斷還是必要的,最起碼可以提示公司進行風險防範。」柳軍說道。
「說到公司的浪費和損失,先不論浪費和低效的相關性。就說損失,至少可以分為故意造成的和過失造成的。再單說故意造成的,如果有證據,那就看公司願不願意把造成損失的人送進去。如果沒有證據或者沒能找到證據,難道公司就沒有發生損失嗎?損失是實實在在的,只是集團總部高管覺察不到,或者知道但解決不了,或者有些還縱容下屬鑽空子。而董事長,則有可能無暇顧及導致公司割肉的管理漏洞。」李明補充。
「這麼看來,要是把稻穀磨成米再賣的話,現金流入的時間和金額都不確定,但是未來流出去的加工費一經簽訂合同就是實打實的公司負債。」柳軍判斷。
「你們見過建農公司的米嗎?」汪洋問道。
「尉總今天早上給我們看過了。」柳軍邊回答邊從電腦包里取出米樣放在桌上。
汪洋一看,又是一番挖苦:「這都什麼玩意兒,滿是碎米和黃粒兒!給你們吃,你們會吃嗎?這能比稻穀多賣幾個錢?」
「對,還是直接賣稻穀簡單,省事省費用。」李明應和。
「建農公司要是直接賣稻穀,萬江米業肯定不干。」汪洋推斷。
「公司賣自己的糧食,關萬江什麼事?」柳軍反問。
「公司如果不在萬江加工稻米,萬江的倉儲費能收那個價嗎?一噸一個月10塊錢。」
「嗯?」三個人等著汪洋繼續解釋。
「萬江實際是OEM廠商。通常,稻米品牌方利用自身掌握的核心技術,設計和開發新產品並控制銷售渠道,而實際加工稻米的任務委託其他企業生產,承接這一加工任務的就是OEM廠商,其生產的產品就是OEM產品。」
「可是今年賣米並不現實,米那麼差,怎麼會有賣相?」李明不相信。
「我們的米雖然差,但是可以不那麼差的。」汪洋說道。
「怎麼說?」黃暉問道。
「除了種植環節,米的品相還取決於稻穀的晾乾方式和加工環節設備的先進程度。如果是自然晾曬的稻穀,加工成米的過程中不易碎裂。如果是烘乾的稻穀,加工時容易出碎米。如果萬江設備先進,經過除雜和色篩工序等,加工出來的米粒色澤一致,即便是烘乾的稻穀也可以保持顆粒完整。」汪洋解釋。
「萬江不具備這種生產能力?」
汪洋撇撇嘴又搖搖頭,輕蔑地哼了一聲,笑而不答。
「那A市本地有這種設備的OEM廠商嗎?」柳軍問。
「當然有啊,看你們哪天有空,我帶你們去。」緊接著又笑道,「老尉要是知道,還不得把我給宰了。」
「方便的話,你聯繫好對方,我們自己去現場,免得你和他們起衝突。」李明建議。
汪洋搖搖頭,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此時電話鈴聲響起,汪洋急忙咽下啤酒,接起電話應聲道:「哎,周哥!下午過來的。嗯嗯,那是老弟我錯了。嗯,再有二十來分鐘吧。」
見汪洋掛斷電話,李明又問:「當時是怎麼選定萬江的?」
汪洋反問:「現在公司直接賣稻穀,是誰同意給萬江增補大額倉儲合同?」接著又說,「建農公司後來的招投標,都是走形式。他們背地裡定下供應商後,就直接上報建中集團審批。」
李明又問:「那我們打算盤點庫存的稻穀數量……」
不等李明說完,汪洋搶話:「沒必要盤,現在稻子都在倉庫里放著呢。現在不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會有人偷的。」
「假如現在有人要買走我們帳上的5075噸稻穀,他得一車一車地過磅稱重,按實際拉走的重量和我們結算貨款,總不能我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吧。那萬一不夠5075噸,怎麼辦呢?」李明假設。
「那不可能,不會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稻子只會脹庫。」
「如果真出現呢?」
「就沒出現過。玉米、稻子都只會脹庫,通常還會剩下幾十噸甚至百來噸的。」
李明接著解釋:「扣去袋裝的稻穀,我們想搞清楚其他散存稻穀帳實相符的情況。」
「你們以前怎麼盤點稻穀這類存貨?量體積嗎?」李明問道。
「對,量體積。」
「那密度怎麼確定?」柳軍問。
「就是量體積啊。」
「一立方水重一噸,那麼一立方稻穀重多少呢?」李明問。
「我們量出稻穀堆的體積後還要乘一個數,才能得出稻穀堆的重量。這個數怎麼確定?」柳軍進一步解釋。
汪洋的電話又響起,他接通電話後起身走出去,只聽他又是一聲哥,顯然電話那頭在催他。
趁汪洋出去接電話,柳軍抬起胳膊肘輕輕推了下李明,小聲說道:「我們買單。」李明放下筷子,起身去餐館前台結帳。
柳軍豪爽地回應:「我們一般不喝酒,不過今天可以喝一點。」
黃暉也說道:「上次來和你沒喝成,今天補上。」
服務員拎上來一打綠瓶青島,汪洋拿起開瓶器砰地打開一瓶,給三個人分別倒上大半杯,剩下的全倒在自己跟前的啤酒杯里,然後端起來喝了一大口,咽下去後說道:「我來建農公司,是圖長久發展的。建中集團在A市投資,我原本希望可以跟建中集團一起在A市發展。唉,這都三十七八歲了。」
三個人點點頭也端起杯子,李明淺淺抿了一口,問道:「你老家哪兒的?」
「長春。」
「今天你從哪兒過來的呢?」柳軍問。
「長春家裡。」
「開車過來的?」
「坐高鐵。」
汪洋感嘆:「建農公司今年水稻種植虧成這樣,明年不知道建中集團還要不要繼續種呢?」說完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接著說道,「我知道你們去了萬江,還去了達豐廠。可是你們來一趟又能了解多少建農公司的情況呢?」
李明心裡一驚,調查組在A市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著呢,然後又看了一眼柳軍,正好迎上他也不太相信的目光。
汪洋搖搖頭,又打開一瓶啤酒,把三個人的酒杯緩緩斟滿後,就往自己的杯子裡噗通噗通地倒,啤酒泡沫很快溢滿了杯。緊接著,他勾著頭吸溜走杯中的泡沫後,也緩緩地斟滿了自己的杯子。剩下的瓶底酒,他直接用嘴對著瓶口,一仰脖子喝盡了,接著又說:「今年秋收,雖然從9月26日開始,但是直到10月5日才在第一階段秋收總結會上確定現場負責人。而且,負責人是8月19日剛加入建農公司的一名基層員工。」
「秋收這麼重要的節點,怎麼交給一個新員工做負責人呢?」李明不能理解這種安排。
「有人不想擔責吧。」柳軍分析。
「活兒都還沒開始干,就已經想著逃避責任了?」李明接著又問,「是誰安排新員工做秋收負責人的?」
「總經理助理田志來得最早,剛開始以為自己是一把手,雖然不懂農業,但是一直衝在前面親力親為。可是到項目總結劃分責任的時候,他就退縮了。4月底,建中集團下屬農業集團副總裁羅建,掛職建農公司總經理。5月中旬,尉遲鳴來做副總經理。兩人都沒有農業種植管理經驗。田志對他招進來的人說,建農公司5月份之後的事情就與他無關了,也不要再來問他了。公司管理層三個人各自為陣,平時互相推諉,都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汪洋搖搖頭。
「尉遲鳴應該不是羅建招進來的吧。」李明猜測。
「人力說是羅建推薦的,而且建農公司招人大多是內部推薦的。」柳軍補充。
「就算是內部推薦,像子公司副總經理這類關鍵崗位,人力也應該做充分的背景調查啊。」李明心想眼前的汪洋舉報尉遲鳴有服刑記錄,又想起下午去達豐廠一無所獲。
「我就在想,秋收負責人放在財務也比新員工合適啊。要是供應商不好好干,我好歹可以掐緊錢袋子呀。」汪洋意難平。
「不管怎樣,先鎖定推諉卸責對象。」黃暉輕抬左眉嘲諷道。
四個人心照不宣地又一齊碰杯喝酒。汪洋又說:「春耕和秋收這些重要節點,老田、老尉、老羅,有誰駐點村委跟進情況的?辦公室應該租在村里,租在市中心多高的費用啊。這兒的糧企沒這麼幹的,真是胡鬧!」
「新成立的公司,經營管理不應該這麼亂啊?」李明有點疑惑。
「秋收運輸的招標採購,都是他們推薦的人來投標,既不交投標保證金,定標後也沒有履約保證金。」汪洋憤憤不平。
「運輸中標結果是怎麼定下來的?」黃暉問道。
「9月26日開始收割,9月24日定標運輸公司要求解除合同。」
「為什麼?」
「為什麼!對方說是價格太低做不下來。」
「那定標的時候怎麼不說?」
「臨到收割時,人家就說做不了,然後就不來了。他們趕緊詢問其他公司還能不能接單,當時收到的回覆都是價格太低接不了。」
「那實際完成運輸的是哪家?」
「全部投標供應商的最後一名,也是他們推薦的個體戶。」
「那當時定標為什麼不選他家?」
「他家報價太低了,根本不符合市場行情。比如裝卸費,市場上都是25塊,他只要10塊錢。」
「當時報價排名是怎樣的?」
「實際承擔運輸的個體報價最低,然後是定標的那家第二低。」
「那這家運輸個體接單,是什麼價格呢?」
「最後只有他願意接單,簽訂合同時給了第二低那家的價格,後來又給他增加了大額補充合同。」
李明說道:「願意接,不代表有能力接。他們可真是處心積慮地演戲。而且,這家運輸個體還成了建農公司秋收救急的大英雄。」
柳軍感嘆:「唉,我們也只能是推斷。」
黃暉補充:「即使是客觀事實,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就不能成為法律事實,也就無法得出法律結論。」
「所以,收割後的稻穀沒能及時運走,大量堆放在田間地頭,平均每天滯留幾百噸。」汪洋說道。
李明又問:「那稻花香發霉是怎麼回事?」
「整個秋收缺乏統籌,為了完成收割任務而收割。下雨天還要收割稻花香,而且收割後就直接裝袋,再加上運力沒有銜接上收割進度,稻花香無法及時運走,又在地里滯留了兩三天,結果出現發熱、黃麴黴變。」
「稻花香看來只能報損了。」柳軍又感嘆。
「而且,沒有人關注招標採購組織不力,以及不合格供應商給建農公司造成的損失。」李明提醒。
「很多問題你很早就上報建中集團了,可是為什麼沒有得到解決呢?」柳軍疑惑。
「對啊。建農公司不是聘請了農業顧問嗎?那個叫張路廣的專家為什麼『顧而不問』呢?為什麼公司莊稼出現稻瘟的時候,他不積極組織應對?為什麼制定秋收方案的時候,他不提示風險?如果提示出來,至少公司可以提前制定應對方案。現在看起來就是一群外行人做事,造成的損失誰負責啊?」李明不平。
「胡筱融總每次來建農公司,我都很直白地跟她反映公司存在的人員履職問題,還有產生的經營問題和管理漏洞。你們說說,如果真是二十多年資歷的農業專家,要麼在國企待著,要麼是種植能手,怎麼可能到民企來一年領個兩三萬塊錢。只有建中集團以為撿著寶了,實際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建中集團財務,也沒有給你支持?」柳軍也覺得不合理。
汪洋不滿道:「建中集團的岑溪分管建農公司財務,我跟她反映過三五次以上。回想起來她也只是口頭支持,現在卻落井下石。」看著對面三個人,汪洋又問:「你們也聽說我打人了,可是你們知道我為什麼打採購嗎?」
黃暉默默點頭,而柳軍和李明則放下筷子等著汪洋繼續往下說。
「在運輸商招標採購階段,作為招標小組成員,我多次提出增值稅必須開專用發票。他們定下的這家運輸個體,我還是同樣的要求。採購員董政發起運輸合同線上審批流程,但是合同僅約定提供發票。我線下告訴董政,合同必須寫明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董政轉頭就去找尉遲鳴告狀,說財務審核運輸合同不通過。老尉過來問我情況,他聽我講完後直接讓我在線上審核。第二天我在線上提出財務審核意見,董政查看後,就開始在公司大辦公區罵罵咧咧。我走出財務辦公室,跟他就事論事。可他嘴裡不乾不淨地罵娘,我上去給了他一拳。這小子順勢倒地不起,然後就報警了。」
「站在財務內部控制的角度,你維護公司經濟利益是對的,只是處理方式可能欠妥。」李明分析。
「他都罵娘了。不打他,我還是東北爺兒們嗎?」
「可是這樣對你不利。按照建中集團的員工手冊,在公司打架會被除名的。」黃暉勸道。
「我承認打人不對,公司要開除我,我也沒意見。要說我沒有情緒,那是假的。我就想問問,我到底是差在哪兒呢?明明我在維護公司利益,為什麼集團領導只看到我打人,而不去深究我打人背後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集團人力的處罰不平等,我汪洋重,而他董政輕?如果集團財務領導也認為我管理建農公司財務不力,那就直接通知我,我會離開,而不是在我打人一個星期後,直接空降一個尹紅過來做我的上級!」
「一個星期可能空降不了,應該早就在物色建農公司的財務總監了。不過,向上級匯報問題而不同時提出解決方案,很可能你就成了問題製造者。」李明提醒。
「不按集團規章制度辦事,公司利益受損,嚴格履行財務職責,我就得罪他們。」汪洋無奈道,「我給建中集團人力和財務都提過建議,可是上面領導沒有實質支持。我得不到授權推動整改,即便強推也推不動。所以,我只能勉強保證建農公司財務流程符合集團財務規定,但我無法保證建農公司經營的合理性。」
「確實,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通。」李明點頭。
汪洋又接著說:「現在到了年底結帳時間,上周董政拿運輸發票來財務申請付款,我瞥了一眼是普通發票。可是尹紅剛來,她怎麼可能比我更了解具體情況呢?」
柳軍點頭同意,然後問道:「運輸費已經付了嗎?」
「不知道。尹紅來了之後,財務相關的流程,包括付款審核就不再經過我了。你們說說,不經過我這兒,到底是誰受損,誰受益?不過話又說回來,不經過我也挺好,我跟他們的關係緩和一下。唉,但我打人這件事,集團總部已經定性了。」
「看來公司增值稅進項損失的風險已經很高了。」李明推斷。
汪洋接著又質問:「經營失控,管理失控,今年水稻種植至少虧損3000萬。建農公司管理層,哪個敢出來擔責?」
「也是,田志上個月已經離職了。」柳軍補充。
「今年已經結帳了?」李明問道。
「秋收完成後就能確定了,現在也就差11月和12月的管理費用。」
「稻穀賣了之後還有現金流入啊。」柳軍疑惑。
「已經按照他們上報給建中集團的稻穀售價預估了收入,秋收的收割費、運輸費、倉儲加工費,還沒有支付的,也已經按照合同約定預估了費用。另外,還有一大堆補簽、補充合同會增加費用,虧損3000萬是保守估計。要是我個人的公司,虧300萬就得弄人了。」汪洋直搖頭,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說實話,我現在建農公司每待一天,都是白拿錢。唉,建農公司到今天一分錢進帳也沒有。我也想為公司做點事情,損失太大了。」
「稻穀的買家是怎麼定下來的?」李明又問。
「他們背著我定下的買家,不過在A市的糧食圈一打聽我就知道大概了。」
「他們上報的銷售價格已經被老闆叫停了。」黃暉提醒。
「知道老闆為什麼不同意嗎?」
「賣得賤了?!」柳軍猜測。
「他們打算賣2240,也就是1.12元一斤。」李明回憶著建農公司的業務資料。
汪洋哼笑,搖搖頭,又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問道:「這價格是怎麼來的?」
「他們說是等外糧,還拿檢測報告給我們看了。」黃暉補充。
「如果老闆同意,我願意按五等糧價來收,不過要對縫操作。」
「這正是我們想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擔心他們賤賣公司的稻穀。」柳軍回應。
「以前我在雲天化做財務的時候,採購員收玉米,一噸管對方多要30塊錢,也就是一斤多一分五。採購一萬噸就是30萬元,只要查出來都給送進去。銷售也是一樣的操作。太常見了!」汪洋說完,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砸吧一下嘴後又說,「按他們的價格,有人能拿到三五十個W,我來接也能拿到。」
「建農公司現在帳上庫存稻穀5075噸,假設按5000噸算,即1000萬斤,每斤只多要5分錢,就有50萬了。」李明口算。
「現在國家糧儲收購標準,一斤稻穀,三等糧是1.5元,四等糧是1.48元,五等糧是1.46元。」柳軍補充。
「他們現在一斤賣1.12元,1元或者1.2元,按照他們等外糧的檢測結果,能賣多少已經沒有標準了。而且,建中集團也沒有人懂糧食業務,誰也把握不了這批稻穀的市場行情。」汪洋說道。
「如果按他們上報給建中集團的銷售申請,糧販子按一斤1.12元買走,如果要確保他們拿走50萬,按你說的對縫操作,只要下家肯出一斤1.17元。如果還要保證糧販子的利益,假定也是一斤多5分錢,那麼只要下家肯出1.22元一斤,他們和糧販子就都能拿走50萬。」李明分析。
「里里外外建中集團就要多虧損100萬元了。」柳軍一身正氣。
「證據呢?」黃暉發表專業意見,「各位,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即使是客觀事實,也不能成為法律事實,也就無法對相關人員採取法律措施。」
汪洋笑道:「這算是原糧大宗收購和銷售的潛規則了吧。」
「分析判斷還是必要的,最起碼可以提示公司進行風險防範。」柳軍說道。
「說到公司的浪費和損失,先不論浪費和低效的相關性。就說損失,至少可以分為故意造成的和過失造成的。再單說故意造成的,如果有證據,那就看公司願不願意把造成損失的人送進去。如果沒有證據或者沒能找到證據,難道公司就沒有發生損失嗎?損失是實實在在的,只是集團總部高管覺察不到,或者知道但解決不了,或者有些還縱容下屬鑽空子。而董事長,則有可能無暇顧及導致公司割肉的管理漏洞。」李明補充。
「這麼看來,要是把稻穀磨成米再賣的話,現金流入的時間和金額都不確定,但是未來流出去的加工費一經簽訂合同就是實打實的公司負債。」柳軍判斷。
「你們見過建農公司的米嗎?」汪洋問道。
「尉總今天早上給我們看過了。」柳軍邊回答邊從電腦包里取出米樣放在桌上。
汪洋一看,又是一番挖苦:「這都什麼玩意兒,滿是碎米和黃粒兒!給你們吃,你們會吃嗎?這能比稻穀多賣幾個錢?」
「對,還是直接賣稻穀簡單,省事省費用。」李明應和。
「建農公司要是直接賣稻穀,萬江米業肯定不干。」汪洋推斷。
「公司賣自己的糧食,關萬江什麼事?」柳軍反問。
「公司如果不在萬江加工稻米,萬江的倉儲費能收那個價嗎?一噸一個月10塊錢。」
「嗯?」三個人等著汪洋繼續解釋。
「萬江實際是OEM廠商。通常,稻米品牌方利用自身掌握的核心技術,設計和開發新產品並控制銷售渠道,而實際加工稻米的任務委託其他企業生產,承接這一加工任務的就是OEM廠商,其生產的產品就是OEM產品。」
「可是今年賣米並不現實,米那麼差,怎麼會有賣相?」李明不相信。
「我們的米雖然差,但是可以不那麼差的。」汪洋說道。
「怎麼說?」黃暉問道。
「除了種植環節,米的品相還取決於稻穀的晾乾方式和加工環節設備的先進程度。如果是自然晾曬的稻穀,加工成米的過程中不易碎裂。如果是烘乾的稻穀,加工時容易出碎米。如果萬江設備先進,經過除雜和色篩工序等,加工出來的米粒色澤一致,即便是烘乾的稻穀也可以保持顆粒完整。」汪洋解釋。
「萬江不具備這種生產能力?」
汪洋撇撇嘴又搖搖頭,輕蔑地哼了一聲,笑而不答。
「那A市本地有這種設備的OEM廠商嗎?」柳軍問。
「當然有啊,看你們哪天有空,我帶你們去。」緊接著又笑道,「老尉要是知道,還不得把我給宰了。」
「方便的話,你聯繫好對方,我們自己去現場,免得你和他們起衝突。」李明建議。
汪洋搖搖頭,端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此時電話鈴聲響起,汪洋急忙咽下啤酒,接起電話應聲道:「哎,周哥!下午過來的。嗯嗯,那是老弟我錯了。嗯,再有二十來分鐘吧。」
見汪洋掛斷電話,李明又問:「當時是怎麼選定萬江的?」
汪洋反問:「現在公司直接賣稻穀,是誰同意給萬江增補大額倉儲合同?」接著又說,「建農公司後來的招投標,都是走形式。他們背地裡定下供應商後,就直接上報建中集團審批。」
李明又問:「那我們打算盤點庫存的稻穀數量……」
不等李明說完,汪洋搶話:「沒必要盤,現在稻子都在倉庫里放著呢。現在不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會有人偷的。」
「假如現在有人要買走我們帳上的5075噸稻穀,他得一車一車地過磅稱重,按實際拉走的重量和我們結算貨款,總不能我們說是多少就是多少吧。那萬一不夠5075噸,怎麼辦呢?」李明假設。
「那不可能,不會出現你說的這種情況,稻子只會脹庫。」
「如果真出現呢?」
「就沒出現過。玉米、稻子都只會脹庫,通常還會剩下幾十噸甚至百來噸的。」
李明接著解釋:「扣去袋裝的稻穀,我們想搞清楚其他散存稻穀帳實相符的情況。」
「你們以前怎麼盤點稻穀這類存貨?量體積嗎?」李明問道。
「對,量體積。」
「那密度怎麼確定?」柳軍問。
「就是量體積啊。」
「一立方水重一噸,那麼一立方稻穀重多少呢?」李明問。
「我們量出稻穀堆的體積後還要乘一個數,才能得出稻穀堆的重量。這個數怎麼確定?」柳軍進一步解釋。
汪洋的電話又響起,他接通電話後起身走出去,只聽他又是一聲哥,顯然電話那頭在催他。
趁汪洋出去接電話,柳軍抬起胳膊肘輕輕推了下李明,小聲說道:「我們買單。」李明放下筷子,起身去餐館前台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