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花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淫雨不停,清晨薄霧漸起。

  早早起床的郭璁在水房清洗之後,收拾一番,換上一身嶄新青衫長袍,梳攏散碎長發,隨意挽個髮髻,插上一支筷子,拿了自己的老舊布袋,將桌上的告身和敕書用油紙里外三層,層層包好後,撐著傘出了門。

  靜謐的小巷中踽踽獨行,一直到了江門大街上,向南一轉,沿著大街往城外而去。

  一路到了水運碼頭,在對面的一家茶點鋪子駐足歇腳,臨窗尋了一處座位,和跑堂的夥計要了一壺茶,幾樣早點,遠眺這會兒已經忙碌起來的碼頭,慢吞吞吃了起來。

  吃完了早飯,將剩了的兩樣點心打包帶走,沿著前些時日來時的路,到了渡船碼頭之上,等待著上了緩緩而來的渡船,交了兩個大子兒,自船艙的二樓一角尋了個座位,看著霧蒙蒙的湖景,向隔湖而望的州府盈州行去。

  這渡船乃是官渡,每日裡上午一趟,下午一趟。

  若是私渡,那便沒個準點兒,也不如官渡的樓船穩當,江臨每年因翻船而溺水的不在少數,因此志怪也多,但卻影響不了這南湖水道的繁華。

  梅雨時節湖面霧大,官渡樓船水面上緩緩行進,自三樓的雅座之上,傳來了幾縷琴音,郭璁側耳傾聽,便聽一把琵琶錚錚而鳴,曲音不明,曲調卻很凌厲,不過一會兒,一男子高亢的聲音唱響在這水霧蒙蒙的南湖之上。

  「一城春雨豆花涼,閒倚平山望。不似年時南湖上,錦雲香,釣魚人語荷花盪。梅雨燕鳴,漁舟唱晚,吹恨入滄浪。」

  郭璁是不太懂的,但隱隱聽出了是一首曲牌雙調,琵琶的行音自上闕至下闕,曲調上有很明顯的變化。想起了剛剛上船時前面的一行書生和穿紅戴綠、玲瓏珠翠、遙香撲鼻的小娘子,便清楚是這群人在吟唱了。

  沒一會兒,琴音又起,曲調兒柔和婉約,如靡靡之音。

  「里湖,外湖,無處是無春處。真山真水真畫圖,一片玲瓏玉。宜酒宜詩,亦晴亦雨,銷金鍋、錦繡窟。老孟,老浦,楊柳堤梅花墓。」

  聽了這詞,郭璁只覺歷朝歷代文人是有風骨的,但這風骨在勾欄娘子們的口中聽著也沒幾兩重,針砭時政誇誇其談著不在少數,但要是做了官,人就總會變的。

  幾許歡聲之後,樓上調笑之聲和觥籌之聲不絕於耳,郭璁側著身子看著水汽濛濛的南湖,默默想到了小青蛇。

  約莫辰時過半,渡船到了盈州南岸的碼頭,這會兒霧氣稍散,碼頭之上販夫走卒如織,吆喝叫賣聲不絕於耳,相較於江臨的繁華,盈州府亦不遑多讓。

  郭璁下了船,來過一次的他熟門熟路的上了去往府城的大道,到了城門處自布袋裡拿出了自己的路引,查驗之後交了一個大子兒的過門稅,才得以進了城。

  這城門稅在這盈州府是有說法的。

  郭璁自雲州而來,一路之上也就在善州和盈州各州城過路之時,因路引是軍伍中開具的前鋒校尉的職司,所以遇上這收城門稅的地方,往往是要比百姓多繳納一筆進門稅,這和商人等同,由此可見其實軍伍中人在大盛朝的地位很尷尬,尤其是這富庶的江南地區。

  進了城內,沿著大道直走,過眼皆是繁華。

  到了內城之後,走過占地極廣的盈州都指揮府衙和宣政使衙門,而後在三司衙門的對面,便是此行的目的地,盈州府衙。

  站定在府衙門前,遠眺向東。

  在雲州之時,曾聽那位小亓王聊起過,盈州府衙東行三里路,便是亓王府了,王府大門的斜對面便是繡衣使衙門,內設繡衣提司一職,每當天家想念老亓王了,便會差提司持節杖和虎符上門問候,給闔府上下給感動的不要不要的。

  當時說這話的時候,還有兩個年紀相當的少年郎圍爐而坐,一位聞言輕聲冷笑,毫不掩飾。另一位神態淡然,似無所覺。

  俗話說兩個女人一台戲,那三個早熟的少年郎湊一塊,也挺熱鬧的。

  收了思緒,環顧一眼冷清的街面,在門前兩對府衙差役警惕的眼神下,三步邁上台階,走到一側堂鼓前盯著那鼓架下的鼓槌細瞅幾眼,便聽一位上前的差役斥問道:「兀那黑麵皮書生,看鼓作何?」

  郭璁回頭,好奇道:「不知今日堂鼓可否敲響,是哪位大人當值?在下是新任江臨知縣,前來州府核對花押。」

  這差役一愣,雖是青衫長袍,怎麼看這黑小子都不像個做官的,但也不敢怠慢,忙躬身一禮問道:「今日沈司馬當值,郎君可否告知姓名,容小的前去通報。」


  「在下郭璁,字青學。」

  這差役聞言再施一禮,緊走兩步推開了一側府衙的側門,跑了進去。

  郭璁站在那回頭一看,之前另三位當值的差役見郭璁目光看來,紛紛躬身見禮。郭璁笑著點點頭,邁步走下了台階,站在那安靜等待。

  約莫半盞茶的功夫,剛才那差役在前面引路,府衙側門處快步走出了兩人。

  前面一人身著緋色官袍,頭戴展角官帽,面相白淨,神態從容,約莫四十的年紀。身側一人青色官袍,面相富態,頜下留有短須,四十稍許,神態略顯恭謹。

  郭璁見了來人,轉身站定後雙手做輯,躬身行禮。

  「哈哈哈,上月初時,吏部的官憑就已經到了州府,這已經過了一月有餘,不想郭知縣姍姍來遲,若是再晚那麼幾日,這怕是要過了上任期限了。」

  這人說著話到了近前,郭璁保持躬身的姿勢,也未抬頭,朗聲道:「下官拜見司馬大人,路途迢迢,自雲州趕來,差點兒誤了期限,萬望大人與府尊饒恕則個。」

  「雲州?郭知縣未去吏部報備,那這官憑?哦……快請起快請起,不如先隨我入府衙,喝杯茶再說。」

  郭璁起身,答一聲「是。」便見這位沈同知身旁這人躬身行禮道:「下官盈州府主薄谷芃,見過郭知縣。」

  郭璁趕緊還禮,「下官見過谷主薄。」

  按理說郭璁和這位谷主薄之間,正七品與從七品,乃一州中上下屬關係,但江臨縣作為盈州府的直屬下級單位,對待上級單位的大人,自稱下官也無可厚非,更是謙遜的一種表現。

  所以對郭璁如此態度,沈同知和谷主薄比較滿意的微微頷首,沈同知側身做了個請的手勢,率先前行,郭璁很謙遜的與谷主薄頷首一禮,跟在後面,一路從側門進了這盈州府衙。

  盈州府衙作為一州的權利中心所在,自然是修葺的高大氣派。

  沈同知走在前面,一路對郭璁介紹,這邊是管錢糧的沈縣丞的地盤,那邊是谷主薄的地盤,這裡是負責獄訟和治安的張典史的地盤。

  再往裡走,兩側的兩個院子是本同知和張通判平日裡的辦公地點,而這中間的府衙正堂,便是府尊大人的值守之處了。

  三人在府衙大堂駐足,郭璁環視一周後,看著那頭頂『明鏡高懸』四個大字,正身之後微微一禮,起身後對微微頷首而笑的沈同知與谷主薄道:「不知可否拜見府尊?」

  「哈哈,我正欲要告知與郭知縣,不若先去我那裡喝杯茶,再與你細說。」

  聽了沈同知這話,郭璁自無不可。隨著他到了平日裡辦公的院落中,在正廳中分主次落座後,有衙役送來了清茶,請茶之後,郭璁微微抿了一小口,便放下茶杯,安靜看著沈同知開口。

  「府尊是上月下旬,端午前夕接到了本州繡衣馬提司傳旨,一同隨亓王駕入京,觀禮這次雲州大勝的閱軍,同行者還有咱們府衙隔壁的都指揮衙門與宣政使衙門的兩位大人,本府張通判隨府尊同行,所以說郭知縣要想求見府尊的話,那這一來一回,怕是要兩三月有餘了。」

  郭璁愣了愣,隨即起身向北遙施一禮,朗聲道:「府尊與別駕大人舟車勞頓,預祝此行順遂,滿載而歸。」

  沈同知與谷主薄見此都滿意的頷首笑著點頭。這年輕人雖然看著黑了點,穿一身長衫也不像是讀書人,但覺談吐與表現,卻是正正經經讀書人的樣子,心裡的好感不由多了幾分,吃茶閒聊起來。

  雖是閒聊,但也是有目的的閒聊。

  聊起功名,沈同知問起了郭璁是哪一年應的舉,郭璁不由長嘆一口氣,道:「實在慚愧!下官乃景曜三年的秀才,時因雲州戰事告急,州府被破,雲州百姓生靈塗炭,天家發布討伐告示,下官一腔熱血,當年便投了軍,到如今已七年有餘。」

  「郭知縣乃軍伍出身?」

  郭璁微微點頭,餘光看一眼對面谷主薄略微變了的臉色,拱手對同樣臉色稍變的沈同知道:「下官司文職,聽令於穗州蔣都指揮使轄下。」

  兩人臉色稍稍變了變,谷主薄突然開口問道:「郭知縣,可是與蔣伯端蔣都指揮使有世交?」

  郭璁也不隱瞞,點點頭道:「家父乃現任鴻臚寺卿郭陟。」

  兩人同時一愣,而後同時笑著拱手,沈同知笑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是計相公子。」

  郭璁趕緊擺手道:「家父已然轉任鴻臚寺,已不在三司任職了。」


  兩人同時搖頭,谷主薄笑著道:「連年戰事,天家垂憐計相勞苦功高,任職鴻臚寺卿,想必也是想讓計相好生休憩一番,如若不然,鴻臚寺卿如此清貴一職,當不會由郭計相出任。郭知縣可知,本朝太傅與太保兩位老大人,皆是在鴻臚寺卿的位置上頤養過的。」

  沈同知也符合點頭,朗聲道:「如今雲州戰事已定,計相功勞甚偉,奔於幕後,深藏功與名,乃我輩同朝為官之楷模也。」

  郭璁眼皮微不可查的跳了跳,突覺腳底板有些痒痒,這官場中的讀書人要是有軍伍中一半的爽利,自己也不會挑這麼一條路,若不是有點兒經驗,根本就聽不出這倆貨話里的意思。

  急忙伸手作揖,連連拱手。

  這話是誇他父親的,說句不好聽的,代受都沒資格,何況還是些沒什麼營養的吹捧之言,而後端起桌上的茶杯,輕抿一口茶,打算直接走正題。

  放下茶杯,對沈同知開口道:「既然府尊不在,那麼下官此行還需叨擾司馬大人為我核對花押了,不知谷主薄方不方便?」

  兩人同時笑了。

  沈同知笑道:「府尊雖不在府上,但郭知縣到任自然也耽擱不得,臨行前府尊也早有囑咐,你且與谷主薄告身和敕書,稍待即可。」

  郭璁起身先是一禮,以表謝意,而後從自己的布兜中拿出那用油紙包好的告身和敕書,正身雙手遞到谷主薄手上,說道:「那就有勞谷主薄了,相煩還有一事,這隨同下官官憑而來的兩位伴當應該是一直留宿州驛中等待的,不知谷主薄可否將其一併喊來。」

  「可是隨同官憑一併而來的郭知縣的兩位僕役?」

  郭璁點點頭,「有勞谷主薄。」

  谷芃笑著拱手一禮,便辭了廳上兩人腳步輕快的走了出去。郭璁轉身頷首落座,和沈同知聊起了閒話。

  自這沈芳沈同知口中得知,盈州府府尹姓蔡名珩,字六安,正四品,乃當朝輔相門下。

  眼前這位沈芳沈同知是這府衙中的二把手,正五品,尊稱司馬。

  三把手正六品通判張麟,尊稱別駕。

  往下便是沈縣丞與谷主薄,張典史,這三個職位分別為正七品、從七品與正八品,加上轄下一十三座縣城的知縣與縣丞、主薄,構成了這盈州府的治政體系。

  自然還有府衙斜對面的宣政使衙門,那是當今天家在各州設立的直屬監察部門,與州府府衙這種對內閣負責不同,有治政監察之職和直奏天家之權,說白了與亓王府對面的繡衣衙門職責相當,都是當今天家耳目。

  但宣政使一般是由天家近臣擔任,主責是監察各地三司,尤其是鹽鐵、桑蠶、瓷器、水陸兩運這種部門的賦稅一事,而繡衣衙門更偏向於監察各地官員,各方大儒、巨富、行商,敵國諜報,各地黨派邪說,謠言穢語,同時還兼有緝盜追兇之責。

  這兩個衙門,在郭璁看來,跟自己認知中的東、西兩廠,內廠行,錦衣衛相當,各地官員眼中的天家爪牙,百姓口中談之變色的朝廷鷹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