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六韜-文韜-兵道》-學習談話藝術
武王問太公說:「用兵之道是什麼?」
太公回答道:「一般的用兵之道,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指揮高度統一,軍隊就能自由行動,所向無敵。」黃帝說:『統一指揮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規律,幾乎可以達到神妙莫測的用兵境界。』運用這條原則,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顯示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利用態勢;成功地利用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君主。所以古代聖明的君王稱兵器為兇器,只有在不得已時的時候才使用它。現在商紂王只知道他的國家存在,卻不知道他的國家即將覆滅;只知道縱情享樂,卻不知即將大難臨頭。國家能否長久的存在,不在於眼下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樂,不在於眼前是否享樂,而在於能否做到樂不忘憂。現在武王您已考慮了這個根本問題,還須擔憂其它枝節問題嗎?」(用兵之道關鍵在於指揮統一。然而從用兵之道轉折到說稱兵器為兇器,只有不得已才使用,是不是轉折的有些突兀呢?最後順便借紂王只知道縱情享樂、做不到居安思危、樂不忘憂,反向勸諫周武王。)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進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敵人。雙方都設置堅固的守備,誰也不敢率先發起攻擊,我方想襲擊他,但又沒有有利條件,應該怎麼辦呢?」(很實用的一個問題,估計大家也是這樣想的)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對外裝作飢餓而實際給養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對外裝作軟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隱藏真實目的,迷惑敵人,加高鞏固壁壘。把精銳部隊埋伏起來,寂若無聲,敵人不知我方部署,想打西邊,卻先佯攻東邊。」(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兵者,詭道也)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的軍情,掌握了我軍的軍事策劃,這又應該怎麼辦呢?」(又是很實際的問題)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迅速把握有利戰機,然後出其不意地快速出擊。」(我感覺都已經知道了軍情,掌握了策劃,應該變更計劃,調整作戰部署。)
太公回答道:「一般的用兵之道,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指揮高度統一,軍隊就能自由行動,所向無敵。」黃帝說:『統一指揮基本上符合用兵的規律,幾乎可以達到神妙莫測的用兵境界。』運用這條原則,關鍵在於把握時機;顯示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利用態勢;成功地利用這一原則,關鍵在於君主。所以古代聖明的君王稱兵器為兇器,只有在不得已時的時候才使用它。現在商紂王只知道他的國家存在,卻不知道他的國家即將覆滅;只知道縱情享樂,卻不知即將大難臨頭。國家能否長久的存在,不在於眼下是否存在,而在於能否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享樂,不在於眼前是否享樂,而在於能否做到樂不忘憂。現在武王您已考慮了這個根本問題,還須擔憂其它枝節問題嗎?」(用兵之道關鍵在於指揮統一。然而從用兵之道轉折到說稱兵器為兇器,只有不得已才使用,是不是轉折的有些突兀呢?最後順便借紂王只知道縱情享樂、做不到居安思危、樂不忘憂,反向勸諫周武王。)
武王問道:「兩軍相遇,敵人不能來進攻我,我也不能去攻打敵人。雙方都設置堅固的守備,誰也不敢率先發起攻擊,我方想襲擊他,但又沒有有利條件,應該怎麼辦呢?」(很實用的一個問題,估計大家也是這樣想的)
太公回答說:「要外表佯裝混亂,而內部實際嚴整;對外裝作飢餓而實際給養充足;實際戰鬥力強大,而對外裝作軟弱。使軍隊或合或離,或聚或散,隱藏真實目的,迷惑敵人,加高鞏固壁壘。把精銳部隊埋伏起來,寂若無聲,敵人不知我方部署,想打西邊,卻先佯攻東邊。」(虛虛實實、真真假假,兵者,詭道也)
武王問道:「如果敵人已經知道我軍的軍情,掌握了我軍的軍事策劃,這又應該怎麼辦呢?」(又是很實際的問題)
太公答說:「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迅速把握有利戰機,然後出其不意地快速出擊。」(我感覺都已經知道了軍情,掌握了策劃,應該變更計劃,調整作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