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尋歷史-明顯陵之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從去了張家界之後,很少再去觀看自然風光,一來現在景點人山人海,缺少往日的安寧;二來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我更嚮往的是人文景觀,因為人文景觀包含著古人卓越的智慧。

  好了,現在追隨我一同走入明顯陵,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明顯陵的墓主人是誰,有明一代稱得上嬉戲胡鬧的皇帝非明武宗朱厚照莫屬了,朱厚照的生平,在歷史裡有詳細的記載。在他死後,沒有留下子嗣來繼承大同,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兄終弟及」祖訓,皇室選擇了在現鍾祥市就職藩王的朱厚熜入京繼任大統,即著名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佑樘之侄,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嘉靖皇帝為了確立皇室權威,另立皇室統嗣體系,決定追封自己的生父朱祐杬為興獻皇帝,母親興獻後,具體可以參照明「大議禮」事件。生前藩王,死後被追封皇帝的興獻王陵寢也相應按帝陵規制升級改建。

  明白了明顯陵的來龍去脈,請跟隨我一起走入這座氣勢恢宏的皇家陵寢。說到皇家陵墓,自然離不開風水和龍脈,(雖然現在看來風水很好的皇家陵墓,並不能保證皇族千秋萬代的統治)但我們還是應該先從風水和龍脈來看明顯陵的設計與建築,畢竟是皇家選陵址的首要考慮因素。

  從風水布置圖上看,顯陵背靠松林山,腳踏莫愁水,坐北朝南,青山環抱;更形成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完美風水格局。顯陵背後的松林山屬於中國古代所謂的「三大幹龍」中幹上的一個穴位。中國風水的基本格局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松林山後,群山巍峨「來龍生旺」,東西兩側的余脈,呈拱衛之勢,從大勢上講,遠處的漢水至西北向東南蜿蜒,對整個山形地域起環抱之勢。確實是個風水寶地。山來水回,貴壽而財。

  風水於今天來講畢竟虛無縹緲,但顯陵設計建造中,自然美和人文美的高度和諧統一,確實是有較高的智慧。

  走入顯陵的時候,正好天空下起了密密麻麻的雨滴,這讓我的顯陵之旅增加了些許情趣,但也讓我的很多處景點詳細的照片無法拍攝,在這裡我從兩個角度拍攝了顯陵的模型圖,讓大家有個直觀的了解。並為大家一一講述顯陵的設計理念。

  一、顯陵的水系是一條人工開挖的河,貫穿整個陵區,用作陵區的排水和消防,可以將陵區裡的雨水快速排出,避免墓室被雨水侵襲。圖中那條蜿蜒盤旋的即九曲御河,河上設計了五座橋,賦予了九五之尊的寓意;九曲御河蜿蜒盤旋,象徵著一條水龍。

  二、既然說到水龍,那肯定就存在一條旱龍與之交相輝映,不錯,就是圖中那條彎彎曲曲的陵道---龍鱗神道,中間由青石板鋪成,象徵龍的脊背;兩側輔以鵝卵石鋪成,象徵龍鱗。

  三、圖中道路兩側白色石像,象徵著文武百官,皇帝接受百官朝拜,過欞星門即龍鱗神道,皇帝像一條游龍,緩緩升天。

  四、龍鱗神道和九曲環河在內明塘處相交,形成二龍戲珠的奇特風水景觀。內明塘和外明塘即圖中兩個圓形的水潭,明塘取明堂諧音,而「明堂」是風水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原以為陵區內部開闊空地,靠近核心「穴」的為內明塘,不宜太寬闊,可藏風聚氣;靠近外圍的為外明塘,要寬闊忌狹窄,以為長久發展之計。

  明顯陵雖然沒有長城、故宮那般規模宏大,但設計師們有效將當地的山川、陵寢、河流、原野綜合構思統一設計,顯示了顯陵較高的建築藝術和文物價值。「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比如龍鱗神道的長度為一千尺,內明塘的直徑是一百尺。這些建築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置身其間時,不自覺的就可感受到顯陵散發出來的氣勢和威嚴。

  游完顯陵,走出大門時已是飢腸轆轆,沒成想在轉彎之處有一個莫愁村,雖然是現代人工建造,並具有高度商業化跡象,但在裡面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特色小吃,很快我的肚子裡便裝了一碗川老漢手工肥腸粉,一杯牛奶和一個果盤。揩了下嘴角的湯汁,很顯然我不再像以前的年少羞澀,更多的是考慮自己的人生規劃,畢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身後是氣勢恢宏的帝陵,面前是一條寬闊的大道,人這一生應該多一些大氣磅礴的豪邁,為了目標奮鬥的執著。

  用一句詩作尾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不是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