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黃梅五祖寺游後有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中國禪宗(公元520年)創自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分為南北兩派,南宗慧能(公元713年)和北宗神秀,歷經200餘年至唐代六祖慧能時,禪宗在全國已經具有較大的影響。禪宗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知名的故事,比如達摩祖師的一葦渡江,二祖的斷臂求學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五祖弘忍傳法時發生的佛門公案,也是我接觸以及深入了解禪宗的由來。

  事情是這樣的:五祖弘忍晚年尋找禪宗傳承人,命令座下弟子各做一偈,其中有一名非常優秀的弟子神秀,差不多算是弘忍的大弟子,在當時佛法高深,負有盛名,神秀寫下法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試,勿使惹塵埃」。然而過了幾天有個干雜事的僧人慧能在旁邊另做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件事情不僅在佛門中,在歷史當中也是一個非常出名的事件,第一,事關禪宗傳承,決定六祖人選。第二,兩人所做法偈不僅境界高深而且是對各自修行方法的高度總結,也基本就是兩派修行的宗旨。歷史上對這個著名佛門公案有兩個比較鮮明的觀點:一種就是認為慧能的境界和見識遠遠高於神秀,更適合做六代祖師;再一種就是認為慧能是個小人,處處針對神秀所做的法偈。我認為第二種意見慧能針對神秀法偈的說法是對的,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出如果沒有第一首法偈,也就沒有慧能的法偈,但是我認為慧能法偈是對神秀法偈在更高層面的解讀,也是一種低層次修行到高境界的跨越。當然五祖弘忍是一清二楚的,首先他知道這種法偈做出來雖然更有慧根,更有見識,但多多少少是站在神秀法偈的基礎上寫出的,很難服眾,所以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慧能的時候,讓他到嶺南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廣州一帶避難。神秀及其弟子並不認同六祖的傳承,所以在唐代禪宗分為兩派,南頓北漸,南派頓悟,北派漸修。歷史的長河中,神秀的北派逐漸沒落,而慧能在得到傳承後17年出山弘法,將禪宗發揚光大,開枝散葉,形成五家七宗,包括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黃龍派、楊岐派。這正應了禪宗初祖達摩傳法法偈「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看來偉大的人物確實偉大,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今年4月份的時候,我去參觀了黃梅五祖寺,一路上細雨如絲,兩側的樹木成蔭充滿生氣,在我走入寺里的時候,雨點已經變大了,我走遍了寺里的角角落落,推開了禪門,參觀了禪房,我看到「一夜曹溪風,吹散黃梅雨」,我看到「戶庭無塵染,虛室有餘閒」,這是弘忍法師對世間萬物的觀察與感悟,正像禪師所說「行住坐臥皆是道場,挑水砍柴無非妙道」。我沿著通天路拾階而上,跟隨著禪師走向山頂,山上山風陣陣,遠處層巒疊嶂,近處綠樹成蔭,在五祖寺的後山上俯瞰黃梅縣城,一覽無餘,有如天庭在上俯視芸芸眾生,我想當初的禪師坐在山上參禪悟道,心境又是一番修煉吧。我走下山來,在一處禪房的側牆上看到弘忍法師的體悟「棲神幽縠,遠離囂塵;養性山中,長辭俗事;目前無物,心自安寧;從此道樹花開,禪林果出。禪師在這裡得道成佛,名留青史。在我沿著盤山公路下山的時候,大雨如注,回望煙雨中的五祖寺,心生感慨。這個地方唐室尊崇,宋廷御賜天下祖庭。就山勢而言,起伏重疊,蜿蜒雄壯,地處大別山主脈東端;就寺廟庭院而言,高低有別,錯落有致,山水相映,樹木鬱鬱蔥蔥;就禪宗地位而言,五祖建道場育眾生,六祖悟法偈承衣缽。無論如何,「天下祖庭」四字,名副其實。

  上面我盡力想用散文的抒情手法來描述我的五祖寺之行,是因為我對此行所見所得有所觸動。接下來我想說的是禪宗的理念與思想,佛教分很多宗派,包括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法嚴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禪宗。我的理解是人入空門大致兩種,一種是祖師級別講究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再一種是普通的沙彌,修來世,去業障。禪宗的思想進步在於脫離了不著邊際的神魔,而是以人為本的修行理念。禪宗雖然是從印度傳入,我認為達摩傳入時叫做印度禪法,但演變成中國禪宗,確實是結合了道德經的思想,禪宗的修行處處彰顯著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道德經思想,即道生萬物,禪定人心。在這裡我想說莊周對於道德經思想解讀的過分虛妄和荒誕,歪曲了道德經的思想本源。

  禪宗的修行宗旨被總結為「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對應六祖慧能的法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的思想和禪宗的宗旨完美契合。說到這裡我想說的是六祖慧能對於禪宗發揚光大作出的巨大貢獻。對於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講,除了六祖慧能,最出名的佛教人物應該就是唐僧玄奘了,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好人,不殺生、肯吃苦、排除千難萬險從印度取經,並校核翻譯、傳法講經。雖然他歷經磨難但是佛法卻沒有深入普通老百姓的人心,至少沒有引起整個社會的共鳴。而禪宗的思想卻越來越深入人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們的車裡放置形形色色的小佛像,我們在假期會走到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山林,去感受自然,解脫身心的疲憊。就像那句禪語「行住坐臥皆是道場,挑水砍柴無非妙道」。

  目前的禪宗分了五家七宗,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任何思想學說分門分派、過分解讀,都會造成學說思想本源的歪曲和流失,同樣的這些門派也會逐漸的沒落和消失。

  另外對於六祖慧能的一生,我想引用一首詩表示我對禪師的敬意「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