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一章 第1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汭口也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河邊村莊,因外寬內窄,在河灣處形成了一個口故而稱汭口。汭口並不出名,出名的是離汭口不遠的河口,離著大概有三五里地的地方。汭口地方不大,也就是十來戶的小村莊,全村莊也就二十來戶人家,而是還都是一個姓。離著河邊近,也就有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家家都有漁網,只不過隨著有了電瓶電魚,河裡的魚越來越小,大家也就沒有對打魚沒有了太多的期望,只要老天爺不漲大水,有幾分薄田,能混個不被餓死就算是上天積德了。南方的雨大部分是在端午前後來的,也就是汭口人嘴裡的「端午水」。這端午水在氣候學上有個專門的稱呼:梅雨。因為住在河邊,對於每年的漲水是心有餘悸的,連續下個半個月的雨也不是稀罕事。因此,大家雖說心裡怕,但漲水後帶給大家的好處也是有的。別的地方可能因為沒有了水,田裡基本上不能耕種,汭口人從不擔心因為缺水而荒廢種植作物,最不濟的年份,也能種點紅薯,解決半年口糧。只要不是老弱病殘,不是懶漢,就算是乾旱也能從河裡挑水去澆地。只要挺過了最乾旱的月份,生活就不會太過於困苦,住在汭口裡的人也就不太擔心自己口糧,只不過吃好吃壞而已。汭口村莊不大,也就一個姓,姓程。至於從哪裡遷來的,村裡的老人略有記憶,從福建過來的,至於具體是從哪裡遷來的,老人也說不清楚了,沒有了來歷,似乎有些來路不正,在那個沒有太多交流的時代,只能記得第一個到汭口來的祖宗。至於具體什麼時候來的,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第一個來到汭口的,也並不是完全荒廢的地方,只是有些破敗,更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為什麼離開汭口。汭口也不是這個祖宗來的時候才叫這個名字的,而是碰到離著不遠的人告訴他的。當時安頓下來的時候也不敢去那些破敗的屋裡居住,而是自己搭了一個茅棚就安頓下來。祖宗也不敢太唐突,怕自己住進去了沒有多久就被主人趕出來,這樣住了大半年,都沒有人來找,自己也就慢慢得放下心來,因為茅棚小,能儲藏的柴火很少,他就把看來的柴火堆放在那些破敗的屋檐下,即使有人回來找自己也好說。祖宗心裡還是挺想念有個人來找自己,即使是和他來吵架的也好,不至於那麼得冷清。然而事與願違,整整半年多過去了,始終沒有人來找,自己也就慢慢得把多餘的柴火堆放到屋裡去。冬天也不經意得來了,河面上呼嘯的北風,讓剛來此地的祖宗有些扛不住了,也顧不得別人的的譴責了,畢竟過了這麼久都沒有人來,祖宗便找到一個好點的房屋,走進去查看有沒有能遮風擋雨的房間。房間終歸還是找到了,那是一個院子,不僅有井還有窗戶。井是一個最要緊的物件,很多人都是因為沒有了井水而被迫離開的,汭口估計不是因為沒有水而離開的,但有了井就好很多,不僅不用走到河邊去打水,關鍵還是河水渾濁的時候,自己也能喝上乾淨的水,對於一個外地來的,那可是地利的優勢。古人要在一個地方住下來,得有水,其次才是有些風水,完全沒有風水的地方,只能是窮山惡水,是住不了人的。有了居住的房間,感覺夜裡也不會那麼得冷了,自己也能安心得睡個好覺。剛住進來房間的時候,心裡還有些忐忑,也不敢去修理窗戶,白天依舊還是在自己的茅棚里做飯吃飯,等到晚點天快黑下來的時候,才敢進房間裡去睡。早上起來就離開房間去自己茅棚里過自己的日子。冬天的寒冷似乎沒有太為難初來乍到的祖宗,很快就過去了令人膽寒的冬天,自己也不再願意回到自己的茅棚里去了。到了來年開春,過了雨水,山裡面雨多起來,水井裡的水也變得豐盈很多,從去年要趴著才能取到的水,到了現在,彎腰也就能取到水了。河水也漲了很多,自己一個人也不再滿足汭口這個村莊裡生活了,他得出去找事做,除了種自己吃的糧食,還得有衣服穿,尤其是冬天,能多穿點那就是上天的眷顧了。到了別的村莊,才有人告訴他,他自己安身下來的地方叫汭口。這些也還是老輩人記下來的,也許當時的情況比起他們嘴裡說的艱難更多,但他們的祖宗到底還是挺住了那種生活的艱難,安下身來。而後就是娶妻生子,慢慢得開枝散葉,直到整個村莊有了十來戶人家。由於都是同姓的本家,大家也有報團取暖的意願,日子也就慢慢得穩定下來,經過了幾代人的奮鬥,也慢慢有了讀書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就,有了讀書人,家裡就有了不被欺負的可能,而真正生根發芽的還是後面的幾代人,社會的前進使得汭口有了往外走的年輕人,不僅自己走出去了,還把家族裡的年輕人也帶出去了。到了程明出生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民國。程明的父親還是讀了點書的,上了二年的私塾,記個帳不是話下,程明的名字也不是開始就叫的,而是外面的先生給取的,至於要說有什麼意義,純屬意外。人家先生只是覺得程明做事比較光明磊落,有些很明白了的意思,這才對著程明說:下次你就叫程明吧。當時的程明有些高興,還一個勁得問是什麼明。先生被問急了,就隨手拿起筆寫下來「程明」兩個字,交給了程明。先生的草率在程明看來卻是有些受寵若驚,看著紙上的墨汁未乾,程明有些惶恐,幾乎不敢放到地上,而是拿在手裡等墨汁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