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問題三
問題三: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說起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起碼包涵如下三點:
一是孔子思想的開放意義。為什麼說孔子思想是開放的呢?因為孔子從來主張「學而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不弘揚和肯定「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就是用開放的思想看待世界、對待人生,「生而知之」就是固化、神話先驗的思想去解釋世界、指導人生。孔子的肉身離開這個世界已然近2500年,但其思想的生命力依然鮮活,就是因為其思想的「開放性」、「學習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遠方的朋友帶來的不僅是土特產,更珍貴的是可以去學習的知識、文化、經驗……回首2500年來的中國,每當思想開放、與外界為友時,國家民族社會就繁榮昌盛;每當思想僵化、與外界為敵時,閉關鎖國,國家民族社會就萎靡羸弱。
二是孔子思想的匡正君權的進步意義。有人說孔子思想是統治階級找來戴在知識分子頭上的思想之瓮,其實這句話說反了,孔子「責備賢者」「君子謀道不謀食」「天道大於王道」的思想,是知識分子匡正君權、戴在王道頭上的緊箍咒。孔子刪述《春秋》,評述歷史上天子、國君、大夫、士的故事,就是文化人擺在統治階級跟前的一面鏡子,是非曲直,分明黑白,是人是聖是妖是孽,一照便知……
三是胸懷大愛的批判精神。孔子溫良恭儉讓,有對華夏文化的大愛胸懷,堅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又極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對各種「僭越」、各種不仁不義、非君子的小人行徑等給予直言批判,「鳥擇木而棲」,人擇君而侍,「道不同,不相為謀」,「朝聞道,夕死可矣」……讀書人的真品格,士大夫的真精神,都在孔子思想中得以體現。
您覺得孔子思想的這幾個特點,有現實意義嗎?
說起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起碼包涵如下三點:
一是孔子思想的開放意義。為什麼說孔子思想是開放的呢?因為孔子從來主張「學而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不弘揚和肯定「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就是用開放的思想看待世界、對待人生,「生而知之」就是固化、神話先驗的思想去解釋世界、指導人生。孔子的肉身離開這個世界已然近2500年,但其思想的生命力依然鮮活,就是因為其思想的「開放性」、「學習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遠方的朋友帶來的不僅是土特產,更珍貴的是可以去學習的知識、文化、經驗……回首2500年來的中國,每當思想開放、與外界為友時,國家民族社會就繁榮昌盛;每當思想僵化、與外界為敵時,閉關鎖國,國家民族社會就萎靡羸弱。
二是孔子思想的匡正君權的進步意義。有人說孔子思想是統治階級找來戴在知識分子頭上的思想之瓮,其實這句話說反了,孔子「責備賢者」「君子謀道不謀食」「天道大於王道」的思想,是知識分子匡正君權、戴在王道頭上的緊箍咒。孔子刪述《春秋》,評述歷史上天子、國君、大夫、士的故事,就是文化人擺在統治階級跟前的一面鏡子,是非曲直,分明黑白,是人是聖是妖是孽,一照便知……
三是胸懷大愛的批判精神。孔子溫良恭儉讓,有對華夏文化的大愛胸懷,堅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又極具批判現實主義精神,對各種「僭越」、各種不仁不義、非君子的小人行徑等給予直言批判,「鳥擇木而棲」,人擇君而侍,「道不同,不相為謀」,「朝聞道,夕死可矣」……讀書人的真品格,士大夫的真精神,都在孔子思想中得以體現。
您覺得孔子思想的這幾個特點,有現實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