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準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抗戰前夕,國軍在補充炮兵裝備的同時也在著手對陸軍編制進行整理。

  1935年底,德國軍事總顧問法肯豪森將軍(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向蔣介石呈文提出建立陸軍「整理師」的構想,「時機已迫,不應再曠廢一日光陰……各師應逐漸加強炮兵編制,使之成立三營制的炮兵團,(75mm山炮、野炮及105mm榴彈炮各一營)」。其建議相當一部分被國民政府當局所採納。

  因此,十八軍就在金陵附近駐紮整訓,所以,在金陵城內的十八軍軍部就安排了一輛軍用卡車,來學校接分配到自己部隊的畢業軍校生去軍部報到、備案。

  新分配來的軍校學生,要在軍部領取相應的軍銜領章和證件,然後再按各自分配的部隊乘車去報到。

  韓棟也早早的就起床收拾自己的個人物品,打好背包後,他跟室友詢問了一下軍部卡車到來的具體時間,在得知軍部的卡車在下午兩點才會到後,他便向班長長李尚平打了個招呼後,就出了學校。

  他這馬上要下部隊了,按道理得去給哥哥嫂子們打個電話,說一下去向。

  韓棟打完電話後,就趕到學校,屁股還沒來得及坐在板凳上,就見班裡有「消息通」之稱的韓大河衝進宿舍,大聲的喊道:「車來了,都快出門集合,隨車還來了一個中校軍官,大家快點的,得給長官留個好印象。」

  韓棟一聽,好傢夥,這是多重視他們這群剛畢業的菜鳥啊,直接來了一個中校來接人,他們這群軍校生在吃飯的時候還討論過呢,都認為各部隊就派個上尉帶著汽車連的人,開車過來接人就蠻不錯的了。

  韓棟心裏面想著這件事情,但是手上可一點也不慢,背上早已打好的背包,跟著同學們一起向操場跑去,至於其它的東西,不用帶,到了部隊自然會有新的物品分發下來的。

  等韓棟他們趕到操場後,按照平常的關係遠近,自覺的站成兩排,班長李尚平站在前面作為執行官。

  「報告長官,本校分配到華夏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畢業生全部到齊,請上官訓話。」在張文武出神的時候,就聽見李尚平大聲的對著那位中校軍官敬禮匯報導。

  中校對著李尚平回了一個軍禮,然後對著眼前的這群黃埔軍校畢業生們,露出了滿意的表情,他臨出門的時候,軍參謀長劉紹先可是要他好好看下這批新分配來的畢業生,現在部隊擴編的很快,基層軍官缺口還是很大的,要是有合適的人才,到時候也好提拔提拔。

  「諸位,大家好!本人,陸軍第十八軍軍參謀處中校參謀,孔國華,今天看到你們的精神容貌,非常的高興。也確實是有吾輩革命軍人的樣子,希望各位,以後精誠團結,效忠國家,跟隨長官,揚我軍威。」

  孔國華的話音一落,李尚平就帶頭喊道:「效忠國家,跟隨長官,揚我軍威。」

  好麼,他這一喊,所有人也都跟著努力的嘶吼喊了起來,韓棟也沒辦法,只能跟著大家一起喊著口號,這大家都在喊,你要不喊的話,那也太明顯了吧。

  孔國華中校還是很滿意這些畢業生的精神態度的,這精神頭至少就是很足的,看來分配給他們的畢業生,整體的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

  孔中校抬手向下壓了一壓,大家也就很懂事的停止了口號宣傳。

  孔中校也沒多說什麼,直接說了句「上車」,就自己轉身往副駕駛方向走去。

  這就是軍人的好處,說話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乾脆明了的,這要換個政府官員來,那估計出發前的動員都得來上半個小時。

  在臨時執星官李尚平的口令下,所有人快速有序的登上卡車的後車廂,孔中校聽到李尚平登車完畢的報告後,直接命令邊上的汽車兵開車。

  隨著汽車啟動的青煙冒出,卡車一輛接一輛的開出了校門,韓棟看了一眼越來越遠的學校,心情複雜難言。

  .........

  國民黨的軍隊,派系鬥爭最為嚴重,粗略來說包含如下幾個:

  中央軍(黃埔系、浙江籍)

  以黃埔的黨軍為基礎,不限地域,但師長、旅長、團長以及營連長都必須是黃埔學員,通過這種方式,蔣介石控制著嫡系中央軍。

  具體來說,黃埔系包含兩部分,分別是何應欽為首的老黃埔系和陳胡湯為代表的新黃埔系。何應欽有四大金剛,陳誠也有四大金剛十三太保。

  新黃埔系除了陳誠土木系,還有杜聿明第五軍系統(淮海戰役中邱清泉只聽杜聿明的)、王耀武的第74軍系統(73軍,74軍和100軍,抗戰一勝利就分開了)、鄭洞國孫立人的駐印軍系統(新一軍新六軍五大主力之二)、胡宗南的第一軍系統(沒有列入五大主力,但胡宗南勢力最大時達到45大軍,被陳誠裁軍到25萬)、湯恩伯的第13軍系統(豫湘桂大潰敗,被肢解)、關麟征的第52軍系統(關麟征與陳誠矛盾,抗戰後期被肢解,52軍解放戰爭中一路逃到金門,成了最後的國軍主力)


  ——

  西北軍(馮玉祥、國民聯軍)

  馮玉祥的西北軍雖然裝備落後,但戰鬥力卻是數一數二的,西北軍在北洋時代是最有信仰最有戰鬥力的軍隊,總兵力最多時達到50多萬。

  正因為如此,蔣介石在中原大戰期間也著力打壓西北軍,將其分化整合為五大部分,即楊虎城部、馬家軍部、宋哲元部、石友三部、韓復榘部具體來說,西北軍出身的軍隊包含如下派系:

  楊虎城部:

  淵源于于右任胡景翼代表的靖國軍,後來曾加入馮玉祥國民軍,隨即獨立,中原大戰中幫助蔣介石。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出國,後來被囚禁,楊虎城舊部大都在中條山被消耗瓦解,趙壽山等部加入八路軍解放軍。

  馬家軍:

  馬家軍主要是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馬仲英等回族少數民族形成的軍隊。這支軍隊一開始依附馮玉祥國民軍,楊虎城陝軍,西安事變後於胡宗南結拜兄弟,成了蔣介石死忠。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中,馬家軍占領青海甘肅寧夏等地,被西北野戰軍全殲。

  宋哲元:

  中原大戰後,石友三、韓復矩和孫連仲等西北軍主要將領都投靠了蔣介石,最後殘部在宋哲元的旗幟下討到了一個十九路軍的番號,託庇於東北軍。東北軍在九一八事變和熱河事變中毫無作為,宋哲元十九路軍機緣巧合卻迅速擴張到五六萬,成了日軍華北談判的主要對象。宋哲元舊部張自忠、馮治安都是抗日名將。淮海戰役中,宋哲元舊部何基灃率軍起義加入解放軍,同樣是西北軍舊部的劉汝明卻縮回蚌埠。

  石友三:

  石友三在抗日戰爭中曾擔任39集團軍司令,在老蔣的高官厚祿誘惑下進攻八路軍,被擊敗。石友三後來投靠日軍,成了漢奸,被不願意投降的部下高樹勛活埋。高樹勛率領新八軍在邯鄲戰役中毅然起義,全軍加入解放軍,後來成了解放戰士和解放軍官的一面大旗。

  韓復矩:

  韓復矩抗日戰爭中曾組織了夜襲桑園車站、血戰德州、堅守臨邑、濟陽遭遇戰、徒駭河之戰、濟南戰役、夜襲大汶口等戰役,因為與蔣介石矛盾被誘捕殺死。

  ——

  東北軍

  東北軍和西北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東北軍是張作霖用20多年時間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1924年以後一度成為北洋政府的「中央軍」,除了控制東三省,還占領著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

  中原大戰中,張學良縱橫捭闔得到了河北等地,是僅次於蔣介石的大軍閥。可是東北軍戰鬥力實在是堪憂,莫名其妙丟了東北四省,又在內戰中損兵折將。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還沒來得及慶賀勝利,就莫名的背井離鄉,成為了一支流浪的孤軍。

  西安事變雖然達到了逼蔣抗日的目的,卻也造成了東北軍被肢解被吃掉的狀況。

  張學良被軟禁後,于學忠等人帶領東北軍繼續抗日,本來戰鬥力不行,還始終被桂軍和中央軍當炮灰用,很快就全沒了。比較完整保留下來的是呂正操和萬毅的兩個團,都加入了八路軍。

  ——

  桂軍

  桂軍在北伐戰爭中,八個軍只有一個第七軍,可是就是依靠第七軍和廣西省,李宗仁白崇禧先後把湖北、安徽等地建設成桂系根據地。到了解放戰爭中,桂軍更是直接控制著華中五省,利用這股力量逼蔣介石下台,李宗仁成功擔任民國總統。

  桂軍有三巨頭,分別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黃紹竑在第一次蔣桂戰爭後就就歸附蔣介石,而李宗仁擅長政治,白崇禧擅長軍事,這兩人讓窮鄉僻壤出來的桂軍有了影響全國的實力。

  ——

  晉綏軍

  晉綏軍,就是閻錫山的軍隊,在整個民國,閻錫山是最為長壽的軍閥。從民國建立到太原解放,閻錫山居然當了37年的山西土皇帝。

  晉綏軍有三巨頭,分別是閻錫山、傅作義和徐永昌。徐永昌和黃紹竑一樣,都歸附了蔣介石,徐永昌還當了多年的軍令部長,代表中國在美國密蘇里軍艦上簽字接受日本投降。

  同樣是晉綏軍大佬,傅作義為了保護北平不受戰火損害,接受了和平改編,並且促進了綏遠解放。而閻錫山命令手下負隅頑抗,讓太原解放成為北方最慘烈的城市攻堅戰。閻錫山還大肆宣傳晉軍500完人自殺的情況(其實只有40多個),為自己謀取政治資本,當上了風雨飄搖的國民黨政權的行政院長。


  除此之外,國民黨軍隊內部還有著「八大派系」的說法。

  「八大派系」脫胎於國民革命軍最初的八個軍,但經過長達六年的國內戰爭,程潛的湘軍(第六軍)被蔣介石消滅,唐生智的湘軍(第八軍)被李宗仁打敗,而被迫依附於桂系,譚延闓的湘軍(第二軍)、朱培德的滇軍(第三軍)和李福林的福軍(第五軍)都因為實力較弱,而依附了蔣介石和李宗仁。

  這樣一來,原來的八大派系風光不再,而處於中游地區的各派系軍閥,如雲南的龍雲,四川的劉文輝、劉湘大多被授以軍長和省主席之類的虛銜,名義上臣服於中央。處於下層的小軍閥則在歷次戰爭中隨波逐流,哪家勢力大就依附於哪家,自身實際上卻擁有著相對獨立性。

  這些軍隊雖然名義上都屬於國民革命軍,但實質上,就是一個鬆散的軍事聯盟而已!因此,蔣介石空有領袖之名,卻沒有絕對的領導權,想要依靠這支武裝力量縱橫八荒,也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

  至於國民黨內部的政治派系,在定都南京後,國民黨的政治派別主要有西山會議派、改組派、汪派、政學系,以及蔣介石的嫡系cc系。

  西山會議派是國民黨內部的極右勢力,堅決反蘇反共。他們以在BJ西山碧雲寺召開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得名為西山會議派。這一排代表主要是謝持﹑鄒魯﹑林森﹑張繼﹑居正等。

  改組派得名於中國民黨改組同志會。這些人是國民黨的中間派,反對對內殘殺民眾,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很受廣大知識分子的支持。這一派主要代表是陳公博、顧孟余等,褚民誼、谷正綱、吳建、苗培成、姚大海、田崑山、薛岳、李朗如、施存統、許德珩、蕭淑宇、谷正鼎、邢琬、盧印泉、羅方中、朱倫、林凡野、羅子實、竇培恩、周德偉、趙惠謨等也與改組派關係密切。

  汪精衛派,和改組派比較接近。汪精衛在寧漢戰爭時支持唐生智對抗蔣介石,失敗。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作,汪精衛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政學系主要成員有:楊永泰、熊式輝、黃郛、張群、吳鐵城等。這一派的核心主張就一條「攘外必先安內」,抗日戰爭爆發後,主張抗日的cc系和黃埔系崛起,政學系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內部派系又多出了一個夫人派和太子黨,直到現在,國民黨丟了台灣政權,還是派系林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