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辛勞的一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金水村是一個貧困村。這個村裡的大多數男人好吃懶做。大多數女人都在北上廣做著一些來錢快的事,每次回來的時候,打扮的時尚靚麗,完全跟農村的破敗格格不入。

  村子後面是一條河,這條河是什麼名字,至今都沒有名字。河對岸是層層疊疊的山。雖然不高,但是對金水村的人來很重要。無論是在山裡種紅薯,還是玉米,還是花生,棉花,都能補貼家用。更不談山上鬱鬱蔥蔥的樹。

  村子前面是一片片的平原田野。像種植水稻之類的就是在村子前面。

  清晨五點多,保生家裡的雞剛打鳴。天空擠出一絲微弱的霞光。保生就起床了。

  「素珍,我去山裡砍些柴。記得給旺蘭和平傑,平安,平梁做飯」

  保生輕聲的說完,然後穿起衣服簡單洗漱下,就出門了。

  平梁在旁邊睡的很安靜。從醫院出生,到現在已經過了兩個月。兩個月的時間,唯一變化的是他的體重。其他的還是一樣。

  另一個房間裡,旺蘭,平傑,平安睡在一張床上。旺蘭是最大的是6歲,平傑5歲,平安3歲。

  保生家一共就五間房,三間用來住,一間是廚房,一間是茅房。茅房既是廁所也是豬圈。前面四間並排,後面是茅房。一家六口還是顯得擁擠了。

  這個時間是九月。

  保生牽著水牛從家裡出發,走過一段樹林路後就到了家後面的碼頭。雖然是早晨五點的時間,但是碼頭上也有同村不少跟他一樣的男人去山上砍柴。

  碼頭對面的船夫看到對岸有人,他就立刻划船過來。這是一條鐵皮做的船。因為當地沒有錢修橋只能先用橋幫助來往的人到對岸的山上去。

  在保生的記憶里,這條船一直往後要載他經歷了十五年歲月。

  等到船夫過來,他和其他人就上船。船無法承載水牛,所以每次都是由保生牽著,然後水牛游渡過去。

  經過五分鐘的划船。終於到了對面碼頭。沿著碼頭走過二十個台階就到了山上。

  保生先將水牛找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打好定樁,然後將牛系好。自己還要沿著山坡徒步到山頂找粗壯的樹林開始今天的勞動。

  家裡面素珍也開始起床。準備今天的早餐。

  她先是從米缸掏出米,放到鋼鼎鍋里洗下,倒出洗過的水,然後重新往裡面加入合適的水。那個時候的農村,沒有電飯煲,沒有沒煤氣灶。

  做完這些後,就生火煮飯。平常時候都是燒的稻草。到了冬天可能才會燒砍的木柴。因為木柴燒成黑色可以用來當木炭取暖。

  在邊煮飯的時候,素珍還需要在另一個大鍋里煮豬食。旁邊的小鍋等下是需要用來炒菜。

  廚房隔壁是孩子們睡的房間。這個時候孩子們還在睡覺。

  過了一會兒,飯煮好了。後面就是炒菜。

  素珍將一小塊白色的豬油放到鍋里,將洗乾淨的白菜,放到鍋裡面炒,等到炒好好就盛到瓷碗裡。

  豬油是90年代很多農村人食用的油。那個時候,即使沒有菜,一碗白米飯拌一小塊豬油也能幹一碗飯。二十年以後,再去懷念豬油時,失去的不僅是時間,還有以前的那種味道。

  李愛華,這個時候也醒了。她已經六十五歲了。在那個年代,其實也是高齡。

  她是經歷過很多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來說,65歲年的時間,是充滿危險和艱辛的。

  作為家裡的唯一長輩,她希望能看著孫子長大,希望能幫下保生。可惜身體不允許。平時也就只能做些輕活,不能出遠門。老伴走了二十年了,一個人拉扯著保生和淑珍長大。

  她從廂房蹣跚走到廚房,看到正在忙碌的素珍。

  「飯做好了」語氣充滿一絲不太喜歡。

  「媽,還有一個蘿蔔絲就做好了「

  雖然婆婆不喜歡自己,但是素珍並沒有去想這些,還是脾氣很好的回答。

  其實素珍做這個媳婦也不容易。

  她原本家裡有十口人。三個姐姐,一個妹妹,上面還有四個哥哥,加上父母就是十個人。

  她的父母在那個年代也算有本事的人,基本上除了她,其他的兄弟姐妹都上了初中。

  素珍因為小時候腦子不靈光,所以小學一年級沒有上完就沒讀了。直到現在可以說除了會寫自己名字,其他的字既不認識,也不會寫。


  嫁到姚家後,沒受婆婆和妹妹的氣。但是不管怎麼樣,她還是力所能及的做好自己能做的。

  「媽,早飯我做好了,你幫忙看下孩子,我去喊保生回來吃飯」

  「去吧。」劉愛華看了一眼素珍。

  素珍脫掉圍裙出門,來到碼頭。太陽已經生起一截了。

  農村的早晨,空曠而又清幽,不像城市裡有各種機器的聲音。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素珍不需要坐船到碼頭對面去,更不需要到山上去。她只需要在碼頭這邊扯著嗓子喊保生回來吃飯,保生就能聽到。

  大概在她大喊三聲後,保生回應了她。

  保生把砍好的木柴捆好,用扁擔挑著來到了碼頭。

  這樣的生活,在他十歲的時候就開始了。說到底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

  十歲的時候,保生的爸爸有良去世了。家裡擔子一下子落到了他的身上。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初中沒有上完就輟學了。這樣考慮注意是給家裡減輕壓力,也讓妹妹淑珍念點書,識點字。

  輟學以後,他就在隊裡掙工分,妹妹淑珍就在上學。同樣命運的素珍也是一樣的情況。很小的年紀,就輟學,干起了集體勞動。

  後面到了三十歲,經過人介紹才和素珍結婚了。

  保生回到家後,看了家裡的幾個孩子。雖然生活很累,但是這個時候的他是有動力幹活的,所以累是值得的。

  平梁還不到一歲,因為素珍沒有乳汁,所以他只能喝一些粥或者奶粉。

  早餐很簡單,一碟白菜,一大盆蘿蔔絲湯,和醃製的酸菜。那個時候雖然肉不像現在二十多塊錢一斤,但是兩三塊錢一斤,也是很多普通農村人消費不起的。

  早餐吃完後,保生就要去鎮上拉活了。

  他跟家裡人交代一些事後,就推出他的板車,要拖拉十公里路到鎮上,然後找一個人流密集的地方坐著等待需要搬貨的人叫他。二十年後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貨拉拉或者叫德邦快遞送貨上門。往前推四十年前,有點像老舍先生《駱駝祥子》的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拉的是人,保生拉的是家具電器類的重物。

  對於保生來說,他沒有技術,也不會說話,不會做生意。只有這個適合自己。雖然累,但是自己能適應。

  在經過了一天的工作後,晚上八點,天已經漆黑了。保生意識到該回家了。

  今天還不錯,掙了30塊錢。

  他拖著板車回家,街上相比村里還是要繁華。路邊上如果有看到水果商販扔掉的水果,他會挑選一些不影響食用的帶回家,給家裡老人和小孩解饞。因為對於他這樣的普通家庭來說,買水果是奢望的。

  晚上的村子漆黑如墨,不睜大眼睛都看不清對面來的是誰。

  素珍此時一個人坐在家裡等著保生回來吃飯。老人和孩子都吃過晚飯睡去了。

  昏黃的燭光在屋子裡照亮著,雖然無法將屋子的黑暗全部照亮,但是它的周圍至少不是黑暗的。

  大概到了晚上八點半,村子裡狗叫聲此起彼伏,素珍知道保生回來了。她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以後早點回來,不然都擔心你」素珍關心的說道。

  「今天搬貨的人多,所以晚了些。「

  「錢是掙不完的」

  「不說這個了,孩子們都睡了嗎,我在路邊撿了一些比較好的水果可以洗下給他們吃」

  「他們都睡了,只能明天了。你先吃飯」

  忙碌而又累的一天結束了。

  如果生活沒有這麼壓力,保生也不會這麼拼,可是他沒有辦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