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台對《西遊記》題材的改編——以京劇《十八羅漢收大鵬》為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戲曲舞台對《西遊記》題材的改編——以京劇《十八羅漢收大鵬》為例

  一、戲曲舞台上的《西遊記》題材作品

  (一)戲曲上廣泛展現的《西遊記》題材作品

  四大名著作為戲曲舞台上廣泛改編和展現的題材,以《西遊記》為主題的戲曲舞台所 呈現的作品不只存在於京劇,崑曲、婺劇、紹劇等也大多可見。

  除《大鬧天宮》、《鬧龍宮》、《十八羅漢斗悟空》、《十八羅漢收大鵬》、《認子》 等如今舞台上還在廣泛上演的劇目之外,還有《陳光蕊江流和尚》、《大力王邀盟結拜》、 《官封弼馬沐猴冠》等上百折在流傳過程中或遺失,或很少再在戲曲舞台上上演。

  (二)戲曲舞台上《西遊記》題材作品的人物呈現

  1.孫悟空

  京劇舞台上的孫悟空,有時以武生行當飾演,有時以武丑行當飾演,在對於「猴子」的模 仿之外,各自靠近行當本身特色。

  2.各類神仙

  根據戲曲舞台對於神仙角色面上勾金的規制,戲曲舞台上《西遊記》題材作品,無論出 現的人物形象在原著中有何特點,固定不變的承襲了戲曲舞台的固定規制。

  3.打破了大多數時候「武生」的「正面形象」

  戲曲舞台上,尤其是京劇舞台上的「武生」行當,大多扮演正面角色,但在《西遊記》題 材作品的表演中,「金翅大鵬」等角色雖然是反派,依舊根據其原著形象、性格特點,由武 生行當扮演,這一點可以說是戲曲舞台為人物角色服務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犧牲。

  二、《十八羅漢收大鵬》的劇本處理

  (一)劇本誕生背景

  《十八羅漢收大鵬》是一出猴戲。京劇發展初年,本來沒有太多猴戲,只有《水簾洞》 和《安天會》(亦即20世紀50年代經李少春改編而成的《鬧天宮》),後來李萬春與李 少春兩郎舅為了打對台,爭觀眾,競相新編猴戲,《十八羅漢收大鵬》、《十八羅漢斗悟 空》,都是二人市場爭奪戰的產物。

  (二)劇本內容處理

  京劇《十八羅漢收大鵬》聚焦於《西遊記》第75回後半部分,孫悟空上西天搬取救兵, 聯合眾羅漢降服金翅大鵬的部分。《十八羅漢收大鵬》雖然是一出猴戲,但實際卻以武生 行當飾 演的金翅大鵬作為主要人物。此時原著的主人公孫悟空反而成為配角,將原著中對 金翅大鵬在獅駝國犯下的累累罪行快速帶過,並通過金翅大鵬與十八羅漢打鬥時,十八羅 漢所使用的不同武器和自身形象,轉而著重描繪了金翅大鵬英武好戰的形象,其目的在於 能夠更好的展現京劇武戲的動作美感和京劇音樂的節奏、旋律美感。

  三、《十八羅漢收大鵬》的舞台呈現

  (一)武戲代替冗長的台詞

  (二)舞台虛擬性展現出與神話的高度適配

  1.歷史意義

  ①在特定歷史時代中有效地推進了京劇武戲的進一步發展,豐富了京劇舞台上的「西遊 戲」

  ②在影視特技與後期製作不夠發達的年代,填補了觀眾對神話故事的想像,也豐富了人 民的日常生活

  ③豐富了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更多表現形式

  ④在人均學業水平和文化水平較低的年代,舞台的呈現能夠更有效地將文化知識傳遞到 更廣泛的受眾眼中

  2.當代價值

  ①《西遊記》作為馳名中外,至今仍是海外影響與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名著,舞台上所 展現出的《十八羅漢收大鵬》使得名著「活起來」

  ②戲曲舞台上對神鬼戲的虛擬性降低了低齡受眾可能進行的模仿,同時也因其動作難度 和語言的簡便性,更容易被低齡受眾所接受

  ③網絡文藝中的「玄幻」、「仙俠」同樣可以通過戲曲舞台的虛擬性得以表達

  (三)黑獅與青獅的故事淵源

  1.文殊菩薩坐騎的傳說

  ①太獅和青獅共同的起源傳說——文殊菩薩的坐騎

  ②太獅為建國後的表演準備去缺少藍顏料而從藍色變成用頭髮製作,並將黑獅的傳統一 直延續至今,如今戲曲舞台上用來表演的「青獅」也隨之變成黑色。

  2.非遺融合的時代課題


  舞台改編之初並沒有刻意強調所謂的非遺融合,但新時代以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工作進一步加強,戲曲與白紙坊太獅(《十八羅漢收大鵬》中青獅)的融合,更有利於二 者的推廣和破圈。

  3.舞台處理的錯誤

  ①北京京劇院錯誤的使用北獅代替了「太獅」

  ②北京京劇院的演出過程中,獅頭與獅尾的獅衣穿反

  四、從《十八羅漢收大鵬》和戲曲舞台上的四大名著看舞台改編文學作品的意義

  (一)源頭活水的經典文學作品

  1.《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的戲曲舞台呈現

  《三國演義》:京劇舞台上《群借華》、《失空斬》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紅樓夢》:越劇「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雲剛出岫」

  《水滸傳》:京劇舞台上《武松打店》、《活捉三郎》等一系列情感豐富、劇情細膩、 唱念做打俱齊的作品

  2.名著作品一直是戲曲舞台上的源頭活水,戲曲舞台對名著作品的改編同樣是對原作 的多元化展現和升華,很大程度上來講,二者是互相成就的。

  (二)戲曲舞台對經典的再塑造

  《十八羅漢收大鵬》講原本的文學經典進行再塑造,最終成就了舞台上的新經典。 本句並沒有拘泥於對於原著的完整表達,而是與改編者的個人優勢相結合,達成 1+1>2的 最終效果。

  (三)舞台上體現的「非遺+」概念

  (四)舞台改編文學作品的意義

  根據《十八羅漢收大鵬》的成功改編,可以看出舞台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一則是對文 學作品的升華和多元呈現,二則是絕對不要單純的進行複製粘貼,正確的運用舞台藝術形 式所不同於文學藝術形式的特色,讓故事貼合「藝術形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