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戲中演」對新時代戲曲傳播的價值與利弊淺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摘要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跨文化戲劇創作之風流入中國,『西戲中演』創作的嘗試與熱潮,也逐漸在中國境內興起,直至新時代,仍舊不斷湧現出以更新形式、更新一代青年創作者領銜創作的相關作品。

  正如中國戲曲對外傳播時所面臨的問題。同樣。『西戲中演』的推廣,在國內範圍內,沒有相對應的社會歷史背景,所帶來的關於社會歷史問題,乃至於人性問題的討論,往往缺少共鳴。相匹配的文藝土壤的缺失,同時也給國內範圍的『西戲中演』帶來了相應的困難,在市場層面獲得的反饋,往往褒貶不一。與此同時,『西戲中演』的對外傳播,同樣面臨著因為對原始劇本的理解偏差,可能導致海外受眾難以接受的必然問題。關於西戲中演的時代價值、藝術價值,依舊有待市場與時間的評價。

  本文通過作者對『西戲中演』這一跨文化戲劇交流現象的產生背景概述、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討論,綜合分析『西戲中演』在新時代的文藝環境中,可能帶來的價值,討論其『經典化』可能性,與『西戲中演』帶來的利弊。

  關鍵詞

  跨文化戲劇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守正創新文藝經典化改革開放

  正文

  一、『西戲中演』的誕生背景與時代價值

  1、改革開放,將跨文化戲劇的理念『引進來』。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文化行業也逐漸呈現百花齊放的新局面。與此同時,大量西 方的文藝理念也被引入中國,『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歐美跨文化戲劇的實踐與研究經由 留學歸國或有外語學科背景的學者傳入中國』,當跨文化戲劇的概念,與中國本土對於文化 兼容並包的理念相結合,加之對於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為『西戲中演』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此時,西方對於亞洲文化融入西方戲劇已經有了較為廣泛的嘗試,也積累了一定看似可 移植的經驗,為國內展開跨文化戲劇的研究和嘗試提供了理論支持。

  2、『西戲中演』在改革開放初期與新時代的選題。

  在改革開放初期,戲曲行業內的『西戲中演』多以莎士比亞的戲劇為主。而新時代以來, 戲曲『西戲中演』的選題則更為多樣化,對於西方經典小說、荒誕派戲劇等均有涉獵。

  可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文藝行業對於跨文化戲劇的研究與嘗試也在不斷深入, 隨著形式和內容的多樣,『西戲中演』帶來的影響與可能也日趨多樣。

  二、戲曲『西戲中演』的藝術特色

  1、戲曲『西戲中演』的藝術特色。

  戲曲的『簡約不簡單』與西方戲劇複雜的造景產生碰撞,為戲曲『西戲中演』提供了極大的 可能性。對於戲曲『唱念做打』以及舞台設計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的保留,對於樂隊中西結 合,豐富樂曲層次的嘗試,正與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中的『陰陽』概念相合,也都為跨文化 戲劇的探索提供了多元化的藝術展現,也為對於戲曲『西戲中演』的藝術融合價值,提供了更 廣闊的探索範圍。

  三、戲曲『西戲中演』在文化內涵上的兼收並蓄與不可調和的矛盾

  1、『西戲中演』在極大程度上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正如前面對於『西戲中演』這種跨文化戲劇的中國現象的藝術特色分析,中西文化的碰 撞,帶來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對於這種還未發展完全的新形勢,觀眾與相 關從業人員展現出的極大熱情,以及『西戲中演』的理論現實化,都極大程度的體現了中國文 化的包容性。

  2、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帶來不可調和的矛盾。

  編演人員對於『西方』文化與歷史的不理解。這一點造成了『西戲中演』很大程度的對 原本有誤讀現象出現,這雖然方便了西方文化與中國演繹形式更加圓融的融合,但同 樣也會造成同西方演繹亞洲文化故事一樣的窘境——評論家、批評家們的不認可,與 對方文化群體的排斥。

  觀眾難以理解失去文化環境的西方故事內容、內涵,對『西戲中演』有『晦澀難懂』的 印象,並不能從『西戲中演』的舞台呈現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娛樂、文教價值。

  四、『西戲中演』在新時代經典化發展的可行性

  1、『西戲中演』在新時代的表現。

  近年來,『西戲中演』展現出的多元化趨勢,拓展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如京劇《吝嗇鬼》 等,在觀眾群里中,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認可。同樣,對於移植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的 戲曲《等待》卻很難在青年觀眾群體眼中獲得共鳴。

  2、『西戲中演』在新時代可能帶來的價值。

  西方觀眾對中國的戲曲背景環境的不理解,導致中國戲曲文化對外傳播工作面臨很大 的困難,同時使戲曲在對外交流過程中,傳達給觀眾的內容喪失了很大一部分的『文化內涵』, 由此對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效果有所削弱。『西戲中演』更有利於西方觀眾對於中國戲曲文化 的接受,想要獲得更大程度上的文化海外傳播價值體現,還需要避免一味的『複製粘貼』,在 西方戲劇故事中,將與中華文化共通之處提煉與升華,是『西戲中演』在新時代帶來更大積極 影響的必由之路。

  3、『西戲中演』能否成為符合新時代文藝要求中的『經典』?

  『西戲中演』無法移植的文化土壤,往往極其容易讓作品成為:只滿足了主創團隊創 新目的,但並不被各方觀眾認可的內容,以至於誕生集眾家之長,合成糟粕的可能性。

  哪怕是『西戲中演』創作為觀眾接受的成功案例,也不免面對『一時的市場』與『時間檢 驗的經典』之間的矛盾。正如中國文藝史上,無數次曇花一現,卻沒有成為『經典』的作 品一樣,『西戲中演』到底有沒有基於中國文化環境,推動中國文藝發展,展現文藝時 代價值、歷史價值的作用,仍舊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問題,『西戲中演』在新時代的發展 方向同樣值得討論。

  跨文化戲劇創作,能否真正對文化傳播與交流互鑒起到積極作用?還是單純成為 一種自我標榜為『先鋒』文藝創作的嘗試,逐漸因為對於『文化刻板印象』的輸出,為文化 來源國民眾與專家所抵制,或許還需要更多的探索,與時間的檢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