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京城尋夫起風雲
女子滿街驚慌地跑著,手中拿著一畫像,四處向人詢問。
「有沒有見過此人,他是我相公,前些日來京纂修大典,已經兩月有餘音信全無了。」
「京城浩渺,人潮洶湧,誰又能一一銘記?」一賣字畫的老者緩緩搭腔。
「他是翰林院的編撰,去年年底婆母死了,回鄉守孝,沒十日,便又被召回。此間每月都有書信回來。可從兩個月前便再無音訊。公公在家甚是擔心,叫我來京尋他。」
「翰林院的,你去翰林院找啊,京城這麼大,南來北往每日這麼多行腳的商客。這不如同大海撈針麼!」挑擔的貨郎說道。
「去了,去了,翰林院去了,可翰林院說他們也是兩個月前見過他。然後就再沒見著,以為他因家母過世不放心家裡,又私自回鄉了。去衙門,衙門說才倆月未見便來報案,又不是三歲的孩童還能沒了不成。便打發我出來,實在沒辦法這才畫了畫像滿街尋他,指望有人見過他。」
「也對,瞧娘子的模樣你夫君也得有個二三十了。放心,放心,這是京城,不會無緣無故一個大活人就沒了。我天天在這街上挑擔賣貨,見的人也多,我給你留意留意,說不準在哪家園子裡享福呢!哈~哈~哈~哈」貨郎打趣道。
「不會的,不會的,我夫君是夫子門下,自幼讀書,不會做那傷風敗俗之事的。」女子辯解道。
「你一個鄉下女子懂什麼,這京城裡花花世界,什麼樣的男人能經得起這般誘惑。我若是賺了錢,我也願在那園子裡逍遙快活個三兩月。也不枉投了個男胎。哈~哈」貨郎繼續說道。
『他定是遇到了難處,絕非你口中那般不堪之人』女子怒指貨郎,語氣堅定。
『哎,我倒成了惡人,罷了罷了,權當我沒說過』說話間湊熱鬧的人也都散去了,貨郎也挑起擔走了。獨留女子在街頭,滿臉的無助。
就此時街邊的一個酒樓里,二樓臨街的窗戶口探出一個頭來喚道「你夫君已不在京城了。別找了!」
女子抬頭,但見一著官服之人倚窗而立,手持酒杯,目光投向她處,隨後輕輕揮手,示意她離去。
「你認識我夫君?」
「不認識!」
「你怎知他已不在京城?」
「我猜的!」
「如何猜的?」
「如何猜的?這年頭,很多事兒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你又何必較真!」
「你能說出此話,必然知道其中緣由,草民還請大人指點!」
「指點?我自個兒都不知道其中緣由,如何指點?說了我是猜的!」
「那你如何斷定我夫君已不在京城了?」
「我在這酒樓日日消磨,細數日子已久,而你滿城奔波,可有絲毫線索?試想,若你所尋之人仍在京城,豈會無人撞見?更兼其為翰林院編撰,如此身份之人失蹤兩月,既不尋覓亦不通知家屬,豈不怪異?你上門探問,卻遭敷衍推諉,不聞不問。再說衙門,哪家丟了牛羊都要幫忙尋找,而一個大活人失蹤兩月竟無人問津,此情此景,正常嗎?」
還沒等那人說完,女子便跪下朝著酒樓的男子重重地磕頭大喊著「請青天幫忙,幫我尋我家夫君!」
男子見狀關上了窗戶。
「我不是什麼青天,我也幫不了你,你早些回鄉,若你夫君命好自然回得來。」
這一句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在女子腦中炸開,只一瞬,女子便昏死過去。
轉眼到了夜裡,城邊的一個小院裡,女子醒來,環顧四周,一張桌子,幾張凳子,自己躺在床上。桌上放著兩張餅還有一碟醬菜,油燈忽閃忽閃的。想起白天那男子的話,不由得心中又是一陣酸楚,眼淚又流了下來。抽泣間,一老婦人進屋,手裡端著粥走了過來。
「姑娘,你醒了,來來來,餓了吧,吃些東西,這粥剛熬好,餅也是剛烙的,家裡沒什麼,就將著吃些吧!」
「大娘我這是在哪兒?誰把我送來的,我只記得在街上暈了。您又是誰?」
「你叫我李大娘就行,我兒子把你背回來的,他在城關當差,今兒個休假上街買米,看你暈倒在街上就把你背了回來了。」
「哦,原來如此,真是多謝大娘。您救了我一命,如同再生父母。不知您兒子在何處?我真心希望能當面感謝他的大恩大德!」
「他晚飯後便去當差了,明早才能回來。你就安心吃點東西,好好休息,我聽我兒說,你似乎有什麼委屈。」
女子聽到此話又哭了出來。
「哎,哎!姑娘別哭了,天大的事兒也得先顧著身子。來,咱先吃飯。」說著,大娘便拿起一張餅撕了一小塊,遞給女子。女子接過餅,也細細吃了起來。
大娘見女子情緒漸好便問道「姑娘,誰家都有點糟心事兒,自己個身子重要。還不知道你叫什麼呢?聽口音不像是這中州的?」
「李大娘,我叫姓紀名嘉舒,紹州人士。」女子侷促地說道。
「吃,吃,吃!沒事紀姑娘。」李大娘笑著說道。
紀嘉舒心中一閃問到「李大娘,剛才聽你說你兒子在城關當差,那來往的人他應該都知道吧?」
「喲,姑娘,這京城共有八座城關,我兒在南邊的永安門任職。商客進出此關,依例需登記造冊;而平民百姓,若非形跡可疑,通常只需盤問幾句便放行。」
「那些公差進出城關,可有留下什麼記錄?」
「當差的都有腰牌,各個府司的腰牌都不一樣,一般他們城關的大頭兵不敢攔,也不敢管。那些公差,你可知他們為誰辦差?稍有差池,便可能惹來殺身之禍!他們都不敢輕易過問。」
「那翰林院的呢?」
「翰林院?那幫翰林學士,如深閨女子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鮮少有人進出城門。」
「若是有翰林院的人出城城關老爺會認得嗎?」
「我哪知那些,紀姑娘,你回頭睡一覺,等明兒個,我兒子回來了,你問他,他肯定知道。」
紀嘉舒心想,若真如白天那位官人所說,夫君已經不在這中州京城了,那城關或許能找到些線索,想到此處,也終於算是有些眉目了,心中也少許平靜了些。
翌日,清早,李大娘家院外傳來一陣陣喚聲。
「娘~娘~我回來了,帶了些雞蛋和魚回來,娘~娘」
「輕聲些,姑娘正歇息呢,昨晚哭了一宿,好不容易合了眼,你這一陣大呼小叫,豈不又驚擾了她?」
說罷,李大娘舉手便捂住小伙的嘴。
「娘,我從南城過來,帶了些雞蛋和魚來,那姑娘身體這麼弱,得吃些好的補補。」
「你每月的官俸都補貼家用了,這銀子從何而來?難道是秦關長又相助?」
「什麼,什麼!我問秦關長借的銀子!」
「別總麻煩秦關長,自從你爹和你兄弟和死了,秦關長就沒少照顧咱家。你還問秦關長借銀子,多不好!回頭娘給你拿些銀子,你再買罈子酒給秦關長送去,把銀子還給人家!」
「行,娘都聽你的,那姑娘怎麼樣了?」
「昨晚上吃了半張餅,喝了一小碗粥,心裡頭有事兒,後半夜才睡著!」
說話間,院裡的屋門打開了,紀嘉舒從屋裡走了出來,看到小伙便跪下。
「謝謝小哥救命之恩!」
說罷便磕頭。
「快快請起!我恰巧途經,見你昏在道旁,四周空無一人,呼你又不應,只得將你背回,讓我娘照料。」
小伙趕緊上前將紀嘉舒扶起。
「都回屋吧,我去給你們把魚燉上,姑娘你不是有事要問我兒麼!進屋聊,進屋聊!」
幾人紛紛進屋,紀嘉舒和小伙坐下後,李大娘便拿過小伙手中的魚和雞蛋。
「你們聊著,我去做飯,姑娘,你有什麼就問他!」
「李大娘,實在是太麻煩您了。」
「不礙事,不礙事,既然相遇便是緣分,能幫上你也是我的福分!」說罷李大娘轉身便進了裡屋。
「姑娘身體可好些了?」
「好些了,敢問恩公高姓大名?」
「哪裡哪裡,千萬別叫我恩公,直叫我四郎就好,我姓趙,在家裡排行老四。」
「排行老四?那怎不見你兄弟和姐姐?」
「都死了,蒙古人圍城那年,我父親帶著我大哥和三哥守城,戰死了,二姐為了給他們收屍也被亂箭射死了!那年我還小。如今只有老娘與我相依為命。幸好父親在軍中的兄弟給我謀了個城關兵的差事。不過都過去了,如今與老娘日子也是一天一天好起來了。」
說罷四郎便起身給紀嘉舒倒茶。
「家中茶品簡陋,還望姑娘莫要嫌棄。」
「怎會,我一人進京尋夫,幸得四郎相助,感激不盡,怎敢見怪。」
「尋夫?我娘說你有事要問我,就是此事吧?」
「我夫君是翰林院的編纂,去年婆母死了,回鄉守孝,沒過十日便被召回。因為公公身體不好,每月都會書信往來,兩個月前突然就再無音訊……」
紀嘉舒將她夫君的事還有在酒樓那官人的話都告訴了四郎。
「若人已不在京城,那必然是要從城關過的!」
「對,對,對我就是想問你可否見過我夫君!」說罷便從包袱里拿出了她夫君的畫像遞給四郎。
四郎接過畫像,細細端詳,眉頭微蹙,輕輕搖頭。
「咱們京城有八個城關,平民商賈出城都是從南邊二門,永安門和清安門。東西四門都是禁軍和銳旗營駐守的,百姓從不走東西四門,那裡只通行官軍。北二門則是皇門,只有皇上親衛把守,皇室宗親方可出入,更不會有人從那兒出城。」
「照此說來,那定是從清安門和永安門出的城?」
「那也未必,你夫君是翰林院編撰,若是公務出城持翰林院腰牌從東西四門出城也是可以的。但東西四門的城關出入都需登記造冊,幾時出,幾時回,都有台冊可查。若真是從此四門出城倒也好查。然而,若他選擇永安或清安二門出城,事情便棘手了許多。」
「為何?」
「永安門和清安門是百姓商賈進出中州的唯一城關,平日裡人多眼雜,我們以十人為一什,由什長帶領檢查過往商客。一日三次換崗,晨鼓響時開關,暮鐘鳴時閉關。每日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我們不可能逐一盤查,唯有什長指示需查之人,方才會詳查記錄。若是從永安門出的城我定會有印象,況且你說你夫君是翰林院的編撰,那穿著定與普通百姓不同。」
「那若是從清安門出城的呢?」
「倒也不是查不到,我們南門共十二個什長,每三月換防重組一次,以防賊人賄賂通關。你說你夫君是兩月前失去聯繫的,兩月前我營中幾個好哥們正好在清安門當差,我可以問問他們。」
說話至此,紀嘉舒又跪倒在趙四郎的跟前。
「懇請四郎務必助我探尋夫君蹤跡,一旦尋回,定當厚報!」
「姑娘,你這話說哪去了,若能幫你尋回夫君也是我積德行善了。再說我是城關守兵,本就職責所在。無須行此大禮。」
趙四郎連忙上前,一邊說著安慰的話,一邊將紀嘉舒扶起。李大娘此時也從裡屋出來,手裡端著一碗蒸蛋。
「紀姑娘,來吃些蒸蛋,早上四郎帶回來的,專門給你補身子的。」
「李大娘,這可如何使得,本就叨擾您二位,如今還為我破費。」
「沒事兒,沒事兒!些許雞蛋,你先嘗嘗,鍋里尚燉著魚,片刻即好。他們城關當差的,人沒了幫著找,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談不上幫忙。能尋回你夫君才是大事!四郎,紀姑娘的事兒你上著點心,一個大活人還能沒了不成!」
「娘,我知道了。我這就去幫你打聽消息!」
「別急,你這一大早剛回來,先吃點東西再去吧!」
「不了!娘,我拿個餅吃就行,我這就去清安門給紀姑娘打聽去!」
「我喚紀姑娘,你也喚紀姑娘?叫嘉舒姐!」李大娘拿起桌上的筷子就往趙四郎的頭上打去。
「嘉舒姐,我這便去為您打聽消息!您在我家安心等候便是。」說著四郎拿起桌上的餅揣在懷裡便出門去了。
「你看這孩子,跟他爹一個性子,說風就是雨。」
「看著四郎還真讓我想起我弟弟了。」
「哦,你還有個弟弟?」
「家中唯余姐弟二人,自父母亡故,舍弟投身軍旅,屈指算來,已八年未歸了!」
「哎,都是苦命的孩子,四郎十歲那年蒙古人圍城三月,他父親,兩兄弟,還有他二姐都死在了這南城頭上。」
「李大娘,您母子二人於我有救命之恩,若蒙不棄,願拜為乾娘,他日若尋得夫君,我夫妻二人定當竭力奉養,以報大恩。」
「好~好~好~好閨女,大娘認,大娘認,四郎又有姐姐了,我又有閨女了。」
紀嘉舒給李大娘深深磕了幾個頭,李大娘也甚是高興,和紀嘉舒二人一起上街買了些菜打了些酒,等著四郎回來。
時間已到傍晚,天色也已擦黑。
砰~砰~砰!砰~砰~砰!
「李大嫂,李大嫂!」
隨著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院外傳來一聲聲粗獷的喊聲。
「誰啊,誰啊?急什麼啊,我這和我閨女做飯呢。別敲了,門板都要敲爛了!」
李大娘聞聽拍門聲,急忙自內室快步至園中,尚未及開門,已見秦關長赫然立於園外,面色陰沉若水。
「秦關長,何風有幸將您吹至此處?莫非是四郎今早向您討了些銀兩,您特來討回?哈哈,我已囑咐四郎轉交於您,並捎上一壺好酒。怎奈他走得匆忙,我還未及給他,他便匆匆離去。正好,秦關長,我今兒個認了個干閨女,正燒著菜呢,來屋裡,喝點,這天兒也快黑了,四郎也該回來了。」
「大嫂,這~這」
「這什麼這,我老頭子死得早,得虧你們營里兄弟們照顧,我母子二人才有這衣食不愁的日子!別跟大娘客氣,快進屋!」說話間,李大娘熱情地拉著秦關長的手臂,往屋裡拽。
秦關長一進門便看到紀嘉舒端著菜往桌上放,紀嘉舒見到秦關長雖不認識也深鞠一躬,秦關長也抱拳回禮。
「這便是我今天剛認的干閨女,紀嘉舒,紀姑娘,從紹州來。」
「哦,你好,紀姑娘,我是南城兩關關長秦萬里!」秦關長再次抱拳行禮。
紀嘉舒微微一笑,含蓄地點頭以示回禮。見秦關長有話要說又支支吾吾的,便識趣地說道「乾媽,我去看看肉爛了沒有,你和秦關長聊聊。」說罷便轉身進了裡屋。
李大娘看著紀嘉舒,扭頭和秦關長說「她命運多舛,婆婆死了,丈夫又下落不明。她千里迢迢來京尋夫,昨日不幸暈倒在街市,幸得四郎路過,將她救回。」
「等等,大嫂,她夫君可是翰林院的編撰?」
「是啊,四郎跟你說了什麼?可有她夫君的消息了?人找到了沒?」
「我正是要與你來說此事!今兒個上午四郎先是在永安門打聽她夫君的消息然後又去了清安門。之後還去了我帳里跟我說你早上說了他問我借錢的事。之後他說要去東城銳旗營再問問她夫君的事,午時換班前會回來。可到現在他還沒回來,我才來您這!」
「他沒回來過啊,我和紀姑娘中午便回來了,下午都在家忙活著晚上等四郎回來了認乾姐姐呢!他人怎麼不見了?」
「我也納悶啊,四郎從來不會無故調崗,更別說招呼都沒打一聲人都沒回來。若此事給衛戍府知道了,可不是小事兒啊!」
「這孩子不會這樣的,他平時要麼在家,要麼在城關當差,從不亂跑。你不是說他去銳旗營了嗎?銳旗營你去問了嗎?」
「銳旗營乃兩宮太監手下,我們素無往來,我怎能去問?我早已勸四郎別去,他一個城關兵,去銳旗營打聽事,誰會理他?如今這般,定是又惹了事端!」
說話間,院裡又來了四五人。
「是趙四郎家嗎?」
李大娘來到院子裡應聲道「是啊,我是趙四郎的娘!怎麼了?你們是誰?趙四郎怎麼了?是惹什麼事兒了嗎?」
秦關長也跟了出來
「喲~秦關長,你也在啊!怎麼此事與你也有關?」
「殷公公,好久不見,最近可好?」
「咱家可比不了秦關長逍遙自在,那巷子裡的蜜咱家只能聞聞,秦關長可能喝著呢」
「殷公公說笑了,我城關每天車水馬龍,公務繁忙,可不知道哪條巷子裡的蜜是苦是甜。倒是你不在宮裡好好給娘娘們端屎盆子,到這來做甚?」
「秦萬里,我是奉兩宮總管司的命來捉拿竊密者趙四郎的!」
「竊密?趙四郎竊密?」秦關長一臉錯愕!「你有何證據,趙四郎又是竊得何密?」秦關長追問道。
「這密要是告訴你了,還叫密嗎?咱家有兩宮總管司的羈押文書,秦萬里,你別跟咱家打哈哈。既然你也在,那就趕緊交人!」
「交人,我也是來找他的,他中午從我帳中出去,說是去你們銳旗營了,你反倒是到這兒來找人了,我還要去你們那要人呢!」
「那就對上了,趙四郎於今日未時初刻到銳旗營刺探軍情,竊取重要軍情後不知所終!」說話間進屋搜查的人已經出來,對殷公公搖搖頭,附上耳畔輕聲說道「人不在,屋裡只有一個婦人。」
「婦人?」殷公公皺起眉頭指尖捻了捻發梢。
「公公,我是趙四郎的娘親,我兒是犯了什麼事兒了?」李大娘一臉愁容。
「犯了什麼事兒了?犯了戳天的大事兒了!」殷公公急吼吼道
「你別嚇老人家,此事還沒定論,況且現在四郎不知所終,若他真犯了什麼事也因由我城關審問,輪不到你在這唬人!」秦萬里怒斥道。
「罷了,咱家不與爾等粗人計較,然城防軍機若泄,豈是你秦萬里一人所能承擔?告辭!」
「公公慢走,不送!」秦萬里大聲喝道。
此刻紀嘉舒也從屋裡走了出來,見李大娘要摔倒,趕忙上前扶住。
「娘,我都聽到了,四郎這事因我而起,其間必有蹊蹺,你先回屋內好生歇息。」
秦萬里亦伸手攙扶李大娘,緩緩步入屋內。
進屋後李大娘躺在床頭一臉愁容。
「紀姑娘你的事情四郎與我也詳細說了,我也打聽了南城兩關的當值什長。都未曾見到過你夫君出城,有沒有可能他還在城中?」
「我開始也一直以為他就在城中,直到昨天街市中一官家男子和我說我夫君許是早已不在城中才致我多日尋找無果,這才想到讓四郎為我打聽消息,怎知會害得四郎如此!」
「丫頭,別說這話,你即已認我為乾娘,他趙四郎便是你弟弟,弟弟為姐姐打聽姐夫下落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只是那孩子不諳世事,許是衝撞了銳旗營的人,被人構陷。」李大娘轉眼看向秦萬里「秦關長,四郎這孩子是老趙唯一的獨苗了,你看著他從小長大的,你一定得幫幫這孩子。孩子無知,若不慎衝撞了銳旗營的官人,望您大發慈悲,救救這無辜的孩子。」
「大嫂言重了。趙大哥昔日捨命捍衛永安門,屢歷險境,救我等城關守將於水火之中。四郎的命就是我們南城兩關所有守將的命,我一定幫你找到他。您先休息,我和紀姑娘說幾句話!」
「哎」
說罷,秦萬里便示意紀嘉舒出去說話。來到院中。
「你夫君的失蹤,和四郎失蹤應該是有某種關係的!平日裡,我南城與銳旗營雖有齟齬,卻未曾至此劍拔弩張之境。四郎不過一城關小兵,銳旗營何以大動干戈?即便言語不和,至多不過一頓拳腳。絕不會驚動到兩宮總管司。定是四郎去打聽你夫君的消息,問到一些事,才遭構陷。」秦萬里分析到
「四郎說東西兩門是由禁軍和銳旗營駐守的,平日裡也只走官軍。且出入都有記錄,四郎只是為我去打聽我夫君的消息,出門出城一查便知,能有什麼貓膩呢?」紀嘉舒不解,皺著眉頭看向秦萬里。
「所以說他太過魯莽。東西兩門官軍分道,意在制衡。西城禁軍駐守,歸兵部管轄,行『官』道;東城銳旗營駐守,歸兩宮總管司管轄,行『軍』道。如此,才能不相互包庇。我們南城兩關是屬於衛戍府的由羽林衛提調。其中關係錯綜複雜,趙四郎一人豈能理清?他莽撞地去詢問翰林院之人是否從東城出關,殊不知翰林院眾人素來由西城出入,即便你夫君真從東城離關,如此唐突詢問亦非上策!」
「那現如今該如何是好,四郎若是有不測,我這輩子也能心安啊!秦關長請你一定幫幫忙!」
「紀姑娘,這是自然的,我和四郎的爹是生死之交,四郎的事我一定會查清楚,只是此事已經捅到了兩宮總管司,怕是以我小小關長的身份很難深入。再者,若四郎因探詢你夫君下落而遭人構陷,此事我等恐難插手!」
「為何?」紀嘉舒一臉疑惑。
「紀姑娘,這事你還不明白麼,你夫君翰林院的編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個文官,往小里說,不過一個書生,抄抄寫寫;往大里說,則是天子門生,身份尊貴。人沒了,翰林院沒說法,衙門沒說法。南城兩關沒見他出城,也就是說他不是自己出城,或是被人拐帶出城。恕在下直言,此類事京城屢見不鮮。或沉迷於煙花之地,醉生夢死;或賭館輸盡家財,為債主所困;乃至命喪黃泉,埋骨他鄉。不一而足。」
「我夫君是夫子門生,從小讀書,他不會的!」紀嘉舒急紅了臉說道。
「我深信你夫君絕非此類人。即便如你所言,他非此等人,那他此刻究竟身在何方?是已出城?除非他有飛天遁地之術,否則定難逃我等視線。還是仍隱匿城中?」
「那現如今該如何是好?」紀嘉舒急切地問道。
「當務之急,是先找到四郎,他或許知曉你夫君的下落,能解開這失蹤之謎。」天色已晚,我需得回城關去了,你好好照看李大娘,一旦有何消息,我定會即刻通知於你。這幾日你莫要出門,我每日自會安排人送菜來給你們。」
「多謝秦關長,有消息您一定來信!」
「放心!」說完秦萬里便走出了院子
紀嘉舒在院子裡獨自一人,琢磨這兩天的種種。總覺得有什麼秘密似乎籠罩著她,一股無形的力量就像一雙巨手始終將她往外推,她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自己的夫君沒找到,如今還連累了李大娘一家,如今她只能寄希望於秦萬里能幫她理清頭緒了。
「有沒有見過此人,他是我相公,前些日來京纂修大典,已經兩月有餘音信全無了。」
「京城浩渺,人潮洶湧,誰又能一一銘記?」一賣字畫的老者緩緩搭腔。
「他是翰林院的編撰,去年年底婆母死了,回鄉守孝,沒十日,便又被召回。此間每月都有書信回來。可從兩個月前便再無音訊。公公在家甚是擔心,叫我來京尋他。」
「翰林院的,你去翰林院找啊,京城這麼大,南來北往每日這麼多行腳的商客。這不如同大海撈針麼!」挑擔的貨郎說道。
「去了,去了,翰林院去了,可翰林院說他們也是兩個月前見過他。然後就再沒見著,以為他因家母過世不放心家裡,又私自回鄉了。去衙門,衙門說才倆月未見便來報案,又不是三歲的孩童還能沒了不成。便打發我出來,實在沒辦法這才畫了畫像滿街尋他,指望有人見過他。」
「也對,瞧娘子的模樣你夫君也得有個二三十了。放心,放心,這是京城,不會無緣無故一個大活人就沒了。我天天在這街上挑擔賣貨,見的人也多,我給你留意留意,說不準在哪家園子裡享福呢!哈~哈~哈~哈」貨郎打趣道。
「不會的,不會的,我夫君是夫子門下,自幼讀書,不會做那傷風敗俗之事的。」女子辯解道。
「你一個鄉下女子懂什麼,這京城裡花花世界,什麼樣的男人能經得起這般誘惑。我若是賺了錢,我也願在那園子裡逍遙快活個三兩月。也不枉投了個男胎。哈~哈」貨郎繼續說道。
『他定是遇到了難處,絕非你口中那般不堪之人』女子怒指貨郎,語氣堅定。
『哎,我倒成了惡人,罷了罷了,權當我沒說過』說話間湊熱鬧的人也都散去了,貨郎也挑起擔走了。獨留女子在街頭,滿臉的無助。
就此時街邊的一個酒樓里,二樓臨街的窗戶口探出一個頭來喚道「你夫君已不在京城了。別找了!」
女子抬頭,但見一著官服之人倚窗而立,手持酒杯,目光投向她處,隨後輕輕揮手,示意她離去。
「你認識我夫君?」
「不認識!」
「你怎知他已不在京城?」
「我猜的!」
「如何猜的?」
「如何猜的?這年頭,很多事兒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你又何必較真!」
「你能說出此話,必然知道其中緣由,草民還請大人指點!」
「指點?我自個兒都不知道其中緣由,如何指點?說了我是猜的!」
「那你如何斷定我夫君已不在京城了?」
「我在這酒樓日日消磨,細數日子已久,而你滿城奔波,可有絲毫線索?試想,若你所尋之人仍在京城,豈會無人撞見?更兼其為翰林院編撰,如此身份之人失蹤兩月,既不尋覓亦不通知家屬,豈不怪異?你上門探問,卻遭敷衍推諉,不聞不問。再說衙門,哪家丟了牛羊都要幫忙尋找,而一個大活人失蹤兩月竟無人問津,此情此景,正常嗎?」
還沒等那人說完,女子便跪下朝著酒樓的男子重重地磕頭大喊著「請青天幫忙,幫我尋我家夫君!」
男子見狀關上了窗戶。
「我不是什麼青天,我也幫不了你,你早些回鄉,若你夫君命好自然回得來。」
這一句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在女子腦中炸開,只一瞬,女子便昏死過去。
轉眼到了夜裡,城邊的一個小院裡,女子醒來,環顧四周,一張桌子,幾張凳子,自己躺在床上。桌上放著兩張餅還有一碟醬菜,油燈忽閃忽閃的。想起白天那男子的話,不由得心中又是一陣酸楚,眼淚又流了下來。抽泣間,一老婦人進屋,手裡端著粥走了過來。
「姑娘,你醒了,來來來,餓了吧,吃些東西,這粥剛熬好,餅也是剛烙的,家裡沒什麼,就將著吃些吧!」
「大娘我這是在哪兒?誰把我送來的,我只記得在街上暈了。您又是誰?」
「你叫我李大娘就行,我兒子把你背回來的,他在城關當差,今兒個休假上街買米,看你暈倒在街上就把你背了回來了。」
「哦,原來如此,真是多謝大娘。您救了我一命,如同再生父母。不知您兒子在何處?我真心希望能當面感謝他的大恩大德!」
「他晚飯後便去當差了,明早才能回來。你就安心吃點東西,好好休息,我聽我兒說,你似乎有什麼委屈。」
女子聽到此話又哭了出來。
「哎,哎!姑娘別哭了,天大的事兒也得先顧著身子。來,咱先吃飯。」說著,大娘便拿起一張餅撕了一小塊,遞給女子。女子接過餅,也細細吃了起來。
大娘見女子情緒漸好便問道「姑娘,誰家都有點糟心事兒,自己個身子重要。還不知道你叫什麼呢?聽口音不像是這中州的?」
「李大娘,我叫姓紀名嘉舒,紹州人士。」女子侷促地說道。
「吃,吃,吃!沒事紀姑娘。」李大娘笑著說道。
紀嘉舒心中一閃問到「李大娘,剛才聽你說你兒子在城關當差,那來往的人他應該都知道吧?」
「喲,姑娘,這京城共有八座城關,我兒在南邊的永安門任職。商客進出此關,依例需登記造冊;而平民百姓,若非形跡可疑,通常只需盤問幾句便放行。」
「那些公差進出城關,可有留下什麼記錄?」
「當差的都有腰牌,各個府司的腰牌都不一樣,一般他們城關的大頭兵不敢攔,也不敢管。那些公差,你可知他們為誰辦差?稍有差池,便可能惹來殺身之禍!他們都不敢輕易過問。」
「那翰林院的呢?」
「翰林院?那幫翰林學士,如深閨女子一般,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鮮少有人進出城門。」
「若是有翰林院的人出城城關老爺會認得嗎?」
「我哪知那些,紀姑娘,你回頭睡一覺,等明兒個,我兒子回來了,你問他,他肯定知道。」
紀嘉舒心想,若真如白天那位官人所說,夫君已經不在這中州京城了,那城關或許能找到些線索,想到此處,也終於算是有些眉目了,心中也少許平靜了些。
翌日,清早,李大娘家院外傳來一陣陣喚聲。
「娘~娘~我回來了,帶了些雞蛋和魚回來,娘~娘」
「輕聲些,姑娘正歇息呢,昨晚哭了一宿,好不容易合了眼,你這一陣大呼小叫,豈不又驚擾了她?」
說罷,李大娘舉手便捂住小伙的嘴。
「娘,我從南城過來,帶了些雞蛋和魚來,那姑娘身體這麼弱,得吃些好的補補。」
「你每月的官俸都補貼家用了,這銀子從何而來?難道是秦關長又相助?」
「什麼,什麼!我問秦關長借的銀子!」
「別總麻煩秦關長,自從你爹和你兄弟和死了,秦關長就沒少照顧咱家。你還問秦關長借銀子,多不好!回頭娘給你拿些銀子,你再買罈子酒給秦關長送去,把銀子還給人家!」
「行,娘都聽你的,那姑娘怎麼樣了?」
「昨晚上吃了半張餅,喝了一小碗粥,心裡頭有事兒,後半夜才睡著!」
說話間,院裡的屋門打開了,紀嘉舒從屋裡走了出來,看到小伙便跪下。
「謝謝小哥救命之恩!」
說罷便磕頭。
「快快請起!我恰巧途經,見你昏在道旁,四周空無一人,呼你又不應,只得將你背回,讓我娘照料。」
小伙趕緊上前將紀嘉舒扶起。
「都回屋吧,我去給你們把魚燉上,姑娘你不是有事要問我兒麼!進屋聊,進屋聊!」
幾人紛紛進屋,紀嘉舒和小伙坐下後,李大娘便拿過小伙手中的魚和雞蛋。
「你們聊著,我去做飯,姑娘,你有什麼就問他!」
「李大娘,實在是太麻煩您了。」
「不礙事,不礙事,既然相遇便是緣分,能幫上你也是我的福分!」說罷李大娘轉身便進了裡屋。
「姑娘身體可好些了?」
「好些了,敢問恩公高姓大名?」
「哪裡哪裡,千萬別叫我恩公,直叫我四郎就好,我姓趙,在家裡排行老四。」
「排行老四?那怎不見你兄弟和姐姐?」
「都死了,蒙古人圍城那年,我父親帶著我大哥和三哥守城,戰死了,二姐為了給他們收屍也被亂箭射死了!那年我還小。如今只有老娘與我相依為命。幸好父親在軍中的兄弟給我謀了個城關兵的差事。不過都過去了,如今與老娘日子也是一天一天好起來了。」
說罷四郎便起身給紀嘉舒倒茶。
「家中茶品簡陋,還望姑娘莫要嫌棄。」
「怎會,我一人進京尋夫,幸得四郎相助,感激不盡,怎敢見怪。」
「尋夫?我娘說你有事要問我,就是此事吧?」
「我夫君是翰林院的編纂,去年婆母死了,回鄉守孝,沒過十日便被召回。因為公公身體不好,每月都會書信往來,兩個月前突然就再無音訊……」
紀嘉舒將她夫君的事還有在酒樓那官人的話都告訴了四郎。
「若人已不在京城,那必然是要從城關過的!」
「對,對,對我就是想問你可否見過我夫君!」說罷便從包袱里拿出了她夫君的畫像遞給四郎。
四郎接過畫像,細細端詳,眉頭微蹙,輕輕搖頭。
「咱們京城有八個城關,平民商賈出城都是從南邊二門,永安門和清安門。東西四門都是禁軍和銳旗營駐守的,百姓從不走東西四門,那裡只通行官軍。北二門則是皇門,只有皇上親衛把守,皇室宗親方可出入,更不會有人從那兒出城。」
「照此說來,那定是從清安門和永安門出的城?」
「那也未必,你夫君是翰林院編撰,若是公務出城持翰林院腰牌從東西四門出城也是可以的。但東西四門的城關出入都需登記造冊,幾時出,幾時回,都有台冊可查。若真是從此四門出城倒也好查。然而,若他選擇永安或清安二門出城,事情便棘手了許多。」
「為何?」
「永安門和清安門是百姓商賈進出中州的唯一城關,平日裡人多眼雜,我們以十人為一什,由什長帶領檢查過往商客。一日三次換崗,晨鼓響時開關,暮鐘鳴時閉關。每日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我們不可能逐一盤查,唯有什長指示需查之人,方才會詳查記錄。若是從永安門出的城我定會有印象,況且你說你夫君是翰林院的編撰,那穿著定與普通百姓不同。」
「那若是從清安門出城的呢?」
「倒也不是查不到,我們南門共十二個什長,每三月換防重組一次,以防賊人賄賂通關。你說你夫君是兩月前失去聯繫的,兩月前我營中幾個好哥們正好在清安門當差,我可以問問他們。」
說話至此,紀嘉舒又跪倒在趙四郎的跟前。
「懇請四郎務必助我探尋夫君蹤跡,一旦尋回,定當厚報!」
「姑娘,你這話說哪去了,若能幫你尋回夫君也是我積德行善了。再說我是城關守兵,本就職責所在。無須行此大禮。」
趙四郎連忙上前,一邊說著安慰的話,一邊將紀嘉舒扶起。李大娘此時也從裡屋出來,手裡端著一碗蒸蛋。
「紀姑娘,來吃些蒸蛋,早上四郎帶回來的,專門給你補身子的。」
「李大娘,這可如何使得,本就叨擾您二位,如今還為我破費。」
「沒事兒,沒事兒!些許雞蛋,你先嘗嘗,鍋里尚燉著魚,片刻即好。他們城關當差的,人沒了幫著找,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事,談不上幫忙。能尋回你夫君才是大事!四郎,紀姑娘的事兒你上著點心,一個大活人還能沒了不成!」
「娘,我知道了。我這就去幫你打聽消息!」
「別急,你這一大早剛回來,先吃點東西再去吧!」
「不了!娘,我拿個餅吃就行,我這就去清安門給紀姑娘打聽去!」
「我喚紀姑娘,你也喚紀姑娘?叫嘉舒姐!」李大娘拿起桌上的筷子就往趙四郎的頭上打去。
「嘉舒姐,我這便去為您打聽消息!您在我家安心等候便是。」說著四郎拿起桌上的餅揣在懷裡便出門去了。
「你看這孩子,跟他爹一個性子,說風就是雨。」
「看著四郎還真讓我想起我弟弟了。」
「哦,你還有個弟弟?」
「家中唯余姐弟二人,自父母亡故,舍弟投身軍旅,屈指算來,已八年未歸了!」
「哎,都是苦命的孩子,四郎十歲那年蒙古人圍城三月,他父親,兩兄弟,還有他二姐都死在了這南城頭上。」
「李大娘,您母子二人於我有救命之恩,若蒙不棄,願拜為乾娘,他日若尋得夫君,我夫妻二人定當竭力奉養,以報大恩。」
「好~好~好~好閨女,大娘認,大娘認,四郎又有姐姐了,我又有閨女了。」
紀嘉舒給李大娘深深磕了幾個頭,李大娘也甚是高興,和紀嘉舒二人一起上街買了些菜打了些酒,等著四郎回來。
時間已到傍晚,天色也已擦黑。
砰~砰~砰!砰~砰~砰!
「李大嫂,李大嫂!」
隨著一陣急促的拍門聲,院外傳來一聲聲粗獷的喊聲。
「誰啊,誰啊?急什麼啊,我這和我閨女做飯呢。別敲了,門板都要敲爛了!」
李大娘聞聽拍門聲,急忙自內室快步至園中,尚未及開門,已見秦關長赫然立於園外,面色陰沉若水。
「秦關長,何風有幸將您吹至此處?莫非是四郎今早向您討了些銀兩,您特來討回?哈哈,我已囑咐四郎轉交於您,並捎上一壺好酒。怎奈他走得匆忙,我還未及給他,他便匆匆離去。正好,秦關長,我今兒個認了個干閨女,正燒著菜呢,來屋裡,喝點,這天兒也快黑了,四郎也該回來了。」
「大嫂,這~這」
「這什麼這,我老頭子死得早,得虧你們營里兄弟們照顧,我母子二人才有這衣食不愁的日子!別跟大娘客氣,快進屋!」說話間,李大娘熱情地拉著秦關長的手臂,往屋裡拽。
秦關長一進門便看到紀嘉舒端著菜往桌上放,紀嘉舒見到秦關長雖不認識也深鞠一躬,秦關長也抱拳回禮。
「這便是我今天剛認的干閨女,紀嘉舒,紀姑娘,從紹州來。」
「哦,你好,紀姑娘,我是南城兩關關長秦萬里!」秦關長再次抱拳行禮。
紀嘉舒微微一笑,含蓄地點頭以示回禮。見秦關長有話要說又支支吾吾的,便識趣地說道「乾媽,我去看看肉爛了沒有,你和秦關長聊聊。」說罷便轉身進了裡屋。
李大娘看著紀嘉舒,扭頭和秦關長說「她命運多舛,婆婆死了,丈夫又下落不明。她千里迢迢來京尋夫,昨日不幸暈倒在街市,幸得四郎路過,將她救回。」
「等等,大嫂,她夫君可是翰林院的編撰?」
「是啊,四郎跟你說了什麼?可有她夫君的消息了?人找到了沒?」
「我正是要與你來說此事!今兒個上午四郎先是在永安門打聽她夫君的消息然後又去了清安門。之後還去了我帳里跟我說你早上說了他問我借錢的事。之後他說要去東城銳旗營再問問她夫君的事,午時換班前會回來。可到現在他還沒回來,我才來您這!」
「他沒回來過啊,我和紀姑娘中午便回來了,下午都在家忙活著晚上等四郎回來了認乾姐姐呢!他人怎麼不見了?」
「我也納悶啊,四郎從來不會無故調崗,更別說招呼都沒打一聲人都沒回來。若此事給衛戍府知道了,可不是小事兒啊!」
「這孩子不會這樣的,他平時要麼在家,要麼在城關當差,從不亂跑。你不是說他去銳旗營了嗎?銳旗營你去問了嗎?」
「銳旗營乃兩宮太監手下,我們素無往來,我怎能去問?我早已勸四郎別去,他一個城關兵,去銳旗營打聽事,誰會理他?如今這般,定是又惹了事端!」
說話間,院裡又來了四五人。
「是趙四郎家嗎?」
李大娘來到院子裡應聲道「是啊,我是趙四郎的娘!怎麼了?你們是誰?趙四郎怎麼了?是惹什麼事兒了嗎?」
秦關長也跟了出來
「喲~秦關長,你也在啊!怎麼此事與你也有關?」
「殷公公,好久不見,最近可好?」
「咱家可比不了秦關長逍遙自在,那巷子裡的蜜咱家只能聞聞,秦關長可能喝著呢」
「殷公公說笑了,我城關每天車水馬龍,公務繁忙,可不知道哪條巷子裡的蜜是苦是甜。倒是你不在宮裡好好給娘娘們端屎盆子,到這來做甚?」
「秦萬里,我是奉兩宮總管司的命來捉拿竊密者趙四郎的!」
「竊密?趙四郎竊密?」秦關長一臉錯愕!「你有何證據,趙四郎又是竊得何密?」秦關長追問道。
「這密要是告訴你了,還叫密嗎?咱家有兩宮總管司的羈押文書,秦萬里,你別跟咱家打哈哈。既然你也在,那就趕緊交人!」
「交人,我也是來找他的,他中午從我帳中出去,說是去你們銳旗營了,你反倒是到這兒來找人了,我還要去你們那要人呢!」
「那就對上了,趙四郎於今日未時初刻到銳旗營刺探軍情,竊取重要軍情後不知所終!」說話間進屋搜查的人已經出來,對殷公公搖搖頭,附上耳畔輕聲說道「人不在,屋裡只有一個婦人。」
「婦人?」殷公公皺起眉頭指尖捻了捻發梢。
「公公,我是趙四郎的娘親,我兒是犯了什麼事兒了?」李大娘一臉愁容。
「犯了什麼事兒了?犯了戳天的大事兒了!」殷公公急吼吼道
「你別嚇老人家,此事還沒定論,況且現在四郎不知所終,若他真犯了什麼事也因由我城關審問,輪不到你在這唬人!」秦萬里怒斥道。
「罷了,咱家不與爾等粗人計較,然城防軍機若泄,豈是你秦萬里一人所能承擔?告辭!」
「公公慢走,不送!」秦萬里大聲喝道。
此刻紀嘉舒也從屋裡走了出來,見李大娘要摔倒,趕忙上前扶住。
「娘,我都聽到了,四郎這事因我而起,其間必有蹊蹺,你先回屋內好生歇息。」
秦萬里亦伸手攙扶李大娘,緩緩步入屋內。
進屋後李大娘躺在床頭一臉愁容。
「紀姑娘你的事情四郎與我也詳細說了,我也打聽了南城兩關的當值什長。都未曾見到過你夫君出城,有沒有可能他還在城中?」
「我開始也一直以為他就在城中,直到昨天街市中一官家男子和我說我夫君許是早已不在城中才致我多日尋找無果,這才想到讓四郎為我打聽消息,怎知會害得四郎如此!」
「丫頭,別說這話,你即已認我為乾娘,他趙四郎便是你弟弟,弟弟為姐姐打聽姐夫下落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只是那孩子不諳世事,許是衝撞了銳旗營的人,被人構陷。」李大娘轉眼看向秦萬里「秦關長,四郎這孩子是老趙唯一的獨苗了,你看著他從小長大的,你一定得幫幫這孩子。孩子無知,若不慎衝撞了銳旗營的官人,望您大發慈悲,救救這無辜的孩子。」
「大嫂言重了。趙大哥昔日捨命捍衛永安門,屢歷險境,救我等城關守將於水火之中。四郎的命就是我們南城兩關所有守將的命,我一定幫你找到他。您先休息,我和紀姑娘說幾句話!」
「哎」
說罷,秦萬里便示意紀嘉舒出去說話。來到院中。
「你夫君的失蹤,和四郎失蹤應該是有某種關係的!平日裡,我南城與銳旗營雖有齟齬,卻未曾至此劍拔弩張之境。四郎不過一城關小兵,銳旗營何以大動干戈?即便言語不和,至多不過一頓拳腳。絕不會驚動到兩宮總管司。定是四郎去打聽你夫君的消息,問到一些事,才遭構陷。」秦萬里分析到
「四郎說東西兩門是由禁軍和銳旗營駐守的,平日裡也只走官軍。且出入都有記錄,四郎只是為我去打聽我夫君的消息,出門出城一查便知,能有什麼貓膩呢?」紀嘉舒不解,皺著眉頭看向秦萬里。
「所以說他太過魯莽。東西兩門官軍分道,意在制衡。西城禁軍駐守,歸兵部管轄,行『官』道;東城銳旗營駐守,歸兩宮總管司管轄,行『軍』道。如此,才能不相互包庇。我們南城兩關是屬於衛戍府的由羽林衛提調。其中關係錯綜複雜,趙四郎一人豈能理清?他莽撞地去詢問翰林院之人是否從東城出關,殊不知翰林院眾人素來由西城出入,即便你夫君真從東城離關,如此唐突詢問亦非上策!」
「那現如今該如何是好,四郎若是有不測,我這輩子也能心安啊!秦關長請你一定幫幫忙!」
「紀姑娘,這是自然的,我和四郎的爹是生死之交,四郎的事我一定會查清楚,只是此事已經捅到了兩宮總管司,怕是以我小小關長的身份很難深入。再者,若四郎因探詢你夫君下落而遭人構陷,此事我等恐難插手!」
「為何?」紀嘉舒一臉疑惑。
「紀姑娘,這事你還不明白麼,你夫君翰林院的編撰,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一個文官,往小里說,不過一個書生,抄抄寫寫;往大里說,則是天子門生,身份尊貴。人沒了,翰林院沒說法,衙門沒說法。南城兩關沒見他出城,也就是說他不是自己出城,或是被人拐帶出城。恕在下直言,此類事京城屢見不鮮。或沉迷於煙花之地,醉生夢死;或賭館輸盡家財,為債主所困;乃至命喪黃泉,埋骨他鄉。不一而足。」
「我夫君是夫子門生,從小讀書,他不會的!」紀嘉舒急紅了臉說道。
「我深信你夫君絕非此類人。即便如你所言,他非此等人,那他此刻究竟身在何方?是已出城?除非他有飛天遁地之術,否則定難逃我等視線。還是仍隱匿城中?」
「那現如今該如何是好?」紀嘉舒急切地問道。
「當務之急,是先找到四郎,他或許知曉你夫君的下落,能解開這失蹤之謎。」天色已晚,我需得回城關去了,你好好照看李大娘,一旦有何消息,我定會即刻通知於你。這幾日你莫要出門,我每日自會安排人送菜來給你們。」
「多謝秦關長,有消息您一定來信!」
「放心!」說完秦萬里便走出了院子
紀嘉舒在院子裡獨自一人,琢磨這兩天的種種。總覺得有什麼秘密似乎籠罩著她,一股無形的力量就像一雙巨手始終將她往外推,她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是好,自己的夫君沒找到,如今還連累了李大娘一家,如今她只能寄希望於秦萬里能幫她理清頭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