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摔機了
在上海學藝才兩天,第三天中午,當李巍下了飛機,準備休息一下再練。這時,王助跑了過來:「李,趕快回南京,那邊摔了兩架飛機。」
修造廠有急事,李巍也只能趕緊飛回大校場機場。學藝就此中斷,戰前估計是沒有時間向高手學了。
當李巍看到兩架摔壞的戰機,傻眼。
摔的有點重啊。
摔了的兩架飛機都是航空署最新購買德國的容克K47戰鬥轟炸機。容克公司無論在一戰還是二戰都是鼎鼎大名,但是再鼎鼎大名的公司,也不是每件作品都成功的。這幾年正是雙翼機向單翼機過渡的年份,這款K47戰鬥轟炸機是容克斯公司第一款的單翼飛機,算是練手之作。本來這款戰機是容克斯公司為土耳其設計的,但是造好了,沒能通過土耳其的驗收,於是砸手裡了。
容克斯公司當下可不是二戰中成百論千架生產戰機的大公司,規模相當小,而且還是偷偷摸摸的在瑞典子公司設計製造的,甚至打的名號還不是軍用機,而是運輸機。容克斯公司和德瓦蒂尼不同,非常自信,起手就很高,第一次造單翼機,就選了高難度,是穩定性相對差的下單翼(優點是靈活)。(李巍現在的座機D27戰鬥機乃是穩定性極好的傘翼結構。)
這款戰機的設計師有兩個,一個是卡爾.普勞斯,這位在試飛前期型號的時候,墜機身亡。後一個設計師赫爾曼.伯爾曼,大名鼎鼎,就是二戰中德國著名的俯衝轟炸機斯圖卡的設計師。所以,K47和斯圖卡是有血緣關係的,K47尾輪結構,就被斯圖卡原封不動的使用了。而且,K47的機身結構也被好幾個型號的戰機借鑑。總之,這架飛機雖然有潛力,但並不成熟。
這款戰機的最高速度299公里,差一公里三百。由於進入三十年代,戰鬥機的速度低於三百,業內人士已經達成共識---垃圾,不合格。所以,這個299的最高速度,也是容克斯公司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達到的。美國波音公司是減少了發動機功率,賣戰鬥機。德國人是增加了功率賣戰機,此前他們配置的發動機,最高速度才飛267公里,為了能賣出去,不得已用了德國BMW公司最先進的590匹風冷發動機。順便說一句,這款發動機是仿製美國萊特公司R1820的發動機。
再一個,這架飛機不僅穩定性有問題。結構強度方面,這款飛機也不行。簡單的對比一下就大概能推測出來,這款雙座的戰機重量只一噸出頭,而李巍的D27戰鬥機重量一噸三,日本的九一式戰鬥機的空重也是一噸三多。差百分之二三十的重量,而且還是雙座機,德國人的工程技術就是再好,也不可能做到超出這麼多,別說現在德國航空技術並不領先於世界,就是領先也不可能出現斷代式的超越。對於飛機來說,同等功率級別,機身重量差百分之三十,絕對的有問題。這個問題,請參照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比同級別的飛機,竟然能輕百分之三十!結構強度有問題,幾乎是絕對的!
反正吧,就這麼個玩意。正趕上,南京空軍缺少戰機,而且不論怎麼說K47戰鬥轟炸機指標先進,而且還是現貨,所以就買了。中國空軍,成了接盤俠,挽救了容克公司!
要不然,就三一年世界經濟形勢,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十架飛機砸手裡,足以讓容克公司幾年都爬不起來。十幾萬美元,在三一年那可是很大一筆錢的!
這項採購是黃秉恆署長一手操辦,中國空軍因此成了德國人的實驗品,這就是坑啊。
李巍仔細的檢查了眼前的這這兩架摔壞的飛機,已經不是零配件的問題了。由於這兩架飛機是在訓練中空中相撞,但是撞了以後,人沒事,所以無論是德國教官和中國飛行員都迫降了。
迫降這種事情看運氣的!德國教官水平相當高,迫降到了近郊的田野里,但一個小小的田壟卡住了前起落架,猛烈的衝擊不僅把起落架給報廢了,更重要的是強大的慣性把教官甩出來了,於是德國教官當場喪命。而中國飛行員的運氣稍好,迫降成功,人只是受輕傷,不過起落架也報廢了。
現在兩架飛機的傷情是,起落架全部報廢,一架機身嚴重受損--後機身被穿透一個大洞,另一架機翼折斷。螺旋槳報廢一副,發動機外觀沒有問題,但實際如何,還不得而知,需要試驗一下。
之所以斷定無法修理,關鍵不在上述原因,而在於兩架飛機由於起落架的折斷,使得機身的承重木骨架斷裂。而且兩架飛機的機身木質的外殼都出現裂紋。機翼雖然只有一邊折斷,但由於這款戰機是三段式機翼,也就是說中間一段機翼和機身其實是一體的,兩邊是機翼的外段。
容克公司嘗試新技術,外段機翼的大梁(實際上這個時段還不能稱為大梁,而是檁條。)是鋁合金的,強度相當不錯,硬是把木結構的主翼段給拽彎了,拽斷了。
機翼報廢了,起落架報廢,機身開裂,發動機不知道好壞。李巍明知道,十幾天之後就是一二八抗戰,兩架嶄新的戰機就此報廢,實在是太。。。
當即,李巍組織手下的幾位機械師(最近又增加幾名,也全是強人)開始研究方案。
新來的精英們,別人不說,就說劉敬宜吧,這位是航校教育長錢昌作的同學(其實只是都留學美國,不過交情不錯。)在北洋時期就是北平航空署的技正,差不多就是總工程師兼廠長的角色。後來加入東北軍空軍系統,算是李巍當初的上司之一。真要當這個修造廠廠長,無論資歷還是其他,都一點問題沒有。其他的新人,朱家仁、田培業,陳鴻漢,郭里三等人也都是航空業的名人。
當然新來的也是魚龍混雜,有幾個竟然特麼的是文科生,讀了兩本空氣動力學書籍,就在那裡天天高談闊論,聊聊美妙的空氣動力學,喝喝茶。李巍膩味的很,但是他無權開除。這樣的人在航校也有好幾個,令教育長錢昌作也是有點難受。
不過錢昌作比李巍會做官,名家子弟對富家子弟,那是妥妥的身份壓人,再加上後台(其兄長高居要職)資歷學歷都高人一等,倒是沒有太多的麻煩。
修造廠里現在的人手越來越多,兩個多月來從不到四十人增加到目前的近百人,而且還在繼續招收。有人看不上這個廠長位置,但也有很多人盯著修造廠廠長的位置,甚至更高的位置,李巍也是有壓力的。兩架報廢的戰機,減輕了李巍的負擔!
這些精英們正愁沒事兒干,有這麼兩架飛機,仿佛小孩有了新玩具,夠他們折騰一陣兒了。
李巍心無旁騖投入了訓練,抓緊最後的時間升級戰機磨練技戰術!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你看到的每一個耀眼的人,都是踩著刀尖過來的。
上輩子,李巍過得太平淡,不配擁有光芒!
戰鷹呼嘯。
李巍大喊:「要有光!」
再次俯衝而下!
戰機以四十五度角俯衝而下,矯健如游隼!點一下機槍,射出一發子彈(訓練),準確的命中山頂一顆大樹!
一月二十四日,李巍在上海、杭州、錢塘江、長江巡視了一圈,足足拍了幾十張照片,對上海周圍的地理環境加深了認識。
修造廠有急事,李巍也只能趕緊飛回大校場機場。學藝就此中斷,戰前估計是沒有時間向高手學了。
當李巍看到兩架摔壞的戰機,傻眼。
摔的有點重啊。
摔了的兩架飛機都是航空署最新購買德國的容克K47戰鬥轟炸機。容克公司無論在一戰還是二戰都是鼎鼎大名,但是再鼎鼎大名的公司,也不是每件作品都成功的。這幾年正是雙翼機向單翼機過渡的年份,這款K47戰鬥轟炸機是容克斯公司第一款的單翼飛機,算是練手之作。本來這款戰機是容克斯公司為土耳其設計的,但是造好了,沒能通過土耳其的驗收,於是砸手裡了。
容克斯公司當下可不是二戰中成百論千架生產戰機的大公司,規模相當小,而且還是偷偷摸摸的在瑞典子公司設計製造的,甚至打的名號還不是軍用機,而是運輸機。容克斯公司和德瓦蒂尼不同,非常自信,起手就很高,第一次造單翼機,就選了高難度,是穩定性相對差的下單翼(優點是靈活)。(李巍現在的座機D27戰鬥機乃是穩定性極好的傘翼結構。)
這款戰機的設計師有兩個,一個是卡爾.普勞斯,這位在試飛前期型號的時候,墜機身亡。後一個設計師赫爾曼.伯爾曼,大名鼎鼎,就是二戰中德國著名的俯衝轟炸機斯圖卡的設計師。所以,K47和斯圖卡是有血緣關係的,K47尾輪結構,就被斯圖卡原封不動的使用了。而且,K47的機身結構也被好幾個型號的戰機借鑑。總之,這架飛機雖然有潛力,但並不成熟。
這款戰機的最高速度299公里,差一公里三百。由於進入三十年代,戰鬥機的速度低於三百,業內人士已經達成共識---垃圾,不合格。所以,這個299的最高速度,也是容克斯公司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才達到的。美國波音公司是減少了發動機功率,賣戰鬥機。德國人是增加了功率賣戰機,此前他們配置的發動機,最高速度才飛267公里,為了能賣出去,不得已用了德國BMW公司最先進的590匹風冷發動機。順便說一句,這款發動機是仿製美國萊特公司R1820的發動機。
再一個,這架飛機不僅穩定性有問題。結構強度方面,這款飛機也不行。簡單的對比一下就大概能推測出來,這款雙座的戰機重量只一噸出頭,而李巍的D27戰鬥機重量一噸三,日本的九一式戰鬥機的空重也是一噸三多。差百分之二三十的重量,而且還是雙座機,德國人的工程技術就是再好,也不可能做到超出這麼多,別說現在德國航空技術並不領先於世界,就是領先也不可能出現斷代式的超越。對於飛機來說,同等功率級別,機身重量差百分之三十,絕對的有問題。這個問題,請參照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比同級別的飛機,竟然能輕百分之三十!結構強度有問題,幾乎是絕對的!
反正吧,就這麼個玩意。正趕上,南京空軍缺少戰機,而且不論怎麼說K47戰鬥轟炸機指標先進,而且還是現貨,所以就買了。中國空軍,成了接盤俠,挽救了容克公司!
要不然,就三一年世界經濟形勢,全球性的經濟蕭條,十架飛機砸手裡,足以讓容克公司幾年都爬不起來。十幾萬美元,在三一年那可是很大一筆錢的!
這項採購是黃秉恆署長一手操辦,中國空軍因此成了德國人的實驗品,這就是坑啊。
李巍仔細的檢查了眼前的這這兩架摔壞的飛機,已經不是零配件的問題了。由於這兩架飛機是在訓練中空中相撞,但是撞了以後,人沒事,所以無論是德國教官和中國飛行員都迫降了。
迫降這種事情看運氣的!德國教官水平相當高,迫降到了近郊的田野里,但一個小小的田壟卡住了前起落架,猛烈的衝擊不僅把起落架給報廢了,更重要的是強大的慣性把教官甩出來了,於是德國教官當場喪命。而中國飛行員的運氣稍好,迫降成功,人只是受輕傷,不過起落架也報廢了。
現在兩架飛機的傷情是,起落架全部報廢,一架機身嚴重受損--後機身被穿透一個大洞,另一架機翼折斷。螺旋槳報廢一副,發動機外觀沒有問題,但實際如何,還不得而知,需要試驗一下。
之所以斷定無法修理,關鍵不在上述原因,而在於兩架飛機由於起落架的折斷,使得機身的承重木骨架斷裂。而且兩架飛機的機身木質的外殼都出現裂紋。機翼雖然只有一邊折斷,但由於這款戰機是三段式機翼,也就是說中間一段機翼和機身其實是一體的,兩邊是機翼的外段。
容克公司嘗試新技術,外段機翼的大梁(實際上這個時段還不能稱為大梁,而是檁條。)是鋁合金的,強度相當不錯,硬是把木結構的主翼段給拽彎了,拽斷了。
機翼報廢了,起落架報廢,機身開裂,發動機不知道好壞。李巍明知道,十幾天之後就是一二八抗戰,兩架嶄新的戰機就此報廢,實在是太。。。
當即,李巍組織手下的幾位機械師(最近又增加幾名,也全是強人)開始研究方案。
新來的精英們,別人不說,就說劉敬宜吧,這位是航校教育長錢昌作的同學(其實只是都留學美國,不過交情不錯。)在北洋時期就是北平航空署的技正,差不多就是總工程師兼廠長的角色。後來加入東北軍空軍系統,算是李巍當初的上司之一。真要當這個修造廠廠長,無論資歷還是其他,都一點問題沒有。其他的新人,朱家仁、田培業,陳鴻漢,郭里三等人也都是航空業的名人。
當然新來的也是魚龍混雜,有幾個竟然特麼的是文科生,讀了兩本空氣動力學書籍,就在那裡天天高談闊論,聊聊美妙的空氣動力學,喝喝茶。李巍膩味的很,但是他無權開除。這樣的人在航校也有好幾個,令教育長錢昌作也是有點難受。
不過錢昌作比李巍會做官,名家子弟對富家子弟,那是妥妥的身份壓人,再加上後台(其兄長高居要職)資歷學歷都高人一等,倒是沒有太多的麻煩。
修造廠里現在的人手越來越多,兩個多月來從不到四十人增加到目前的近百人,而且還在繼續招收。有人看不上這個廠長位置,但也有很多人盯著修造廠廠長的位置,甚至更高的位置,李巍也是有壓力的。兩架報廢的戰機,減輕了李巍的負擔!
這些精英們正愁沒事兒干,有這麼兩架飛機,仿佛小孩有了新玩具,夠他們折騰一陣兒了。
李巍心無旁騖投入了訓練,抓緊最後的時間升級戰機磨練技戰術!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你看到的每一個耀眼的人,都是踩著刀尖過來的。
上輩子,李巍過得太平淡,不配擁有光芒!
戰鷹呼嘯。
李巍大喊:「要有光!」
再次俯衝而下!
戰機以四十五度角俯衝而下,矯健如游隼!點一下機槍,射出一發子彈(訓練),準確的命中山頂一顆大樹!
一月二十四日,李巍在上海、杭州、錢塘江、長江巡視了一圈,足足拍了幾十張照片,對上海周圍的地理環境加深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