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這件事比她想像中的還要麻煩,也比她想像中更費心思。薛芳華當天就去了鎮上的圖書館,把所有故事背景發生在揚州的古典小說全部翻了出來。晚清沒落之前,揚州作為江南的繁盛之地,向來是文人墨客不惜筆墨歌詠的對象,伍淑儀,馮小青……都曾在歷史上留下過她們的芳名,揚州是美人云集之地,但薛芳華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古典小說里留下名字的揚州美人都以娼妓居多,似乎揚州出美人就和某地出的特產一樣,唯有晚清作家所書寫的廣陵潮里能看出新舊思想碰撞的痕跡,而非為愛守貞或者被愛背叛的青樓女子。
或許她需要像蔣碧雲所說的一樣,重新結合新思想寫一個適合現代人的腳本?
這一念頭甫一出現,便盤旋在她的腦海中,久久難以消散。薛芳華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探出頭來,腦海中浮現了一個模糊的形象,卻始終難以把握。讓她想起了小時候的萬花筒,透過鏡片可以看到裡面繽紛的色彩,但一變換角度,裡面又恢復平靜。
這種感覺非常微妙,就像靈感一樣捉摸不透。薛芳華回到家裡時,陶念娣還在加班加點的趕製絨花,看到她也只是抬了抬眼睛:「晚飯吃了嗎?」
「吃過了。」薛芳華揉了揉臉頰,晚飯是去鎮上吃的,蔣碧雲吃不慣淮揚菜,自帶一瓶辣醬。在蔣碧雲的熱情推薦下,薛芳華一時好奇嘗了一勺拌飯,結果辣的嘴唇紅腫,眼淚鼻涕都出來了。她去院子裡看了一眼,那一顆種子被埋進土裡之後,她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但由於最近天氣漸熱,陽光也一直很好,有一個嫩綠色的葉片從土中冒出來,它如同鳥雀的舌尖,怯怯地露出一個角,然後逐漸伸展開來,終於站在陽光下。
薛芳華在看到這株嫩芽,就好像在心中卸下了一塊石頭,她小心翼翼地端詳著它,
片刻之後,才鼓起勇氣摸了摸葉片,它是那樣的纖細柔嫩,仿佛只要觸碰就會對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隨著這株幼芽的破土,她的心底也仿佛有埋葬已久的願望在蠢蠢欲動,它們原本被壓在冰冷的內殼中,似乎已經沒有了力氣,但是現在又被催動著,於是相互纏繞起來,以強大的力量重生。
它什麼時候能長大呢?能開出什麼花?
薛芳華問過村里懂花木的人,但他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的種子,只有等它慢慢長大,開出花來時才能分辨。一想到這裡,薛芳華心裡就跟貓抓似的,既期待又害怕。她蹲在花盆的面前,把修長的身體蜷縮起來,讓眼睛與幼苗幾乎處於一個水平面上,她找來了一把尺子,量好幼苗每天的高度,然後記錄在本子上,畫下形狀,寫下葉片的特點。
等到花開的時候,一定已經步入盛夏了吧。薛芳華心想,到那時,她一定已經與自我達成和解,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雖然她現在眼前還是迷霧重重,但這顆種子已經在她心中發了芽,她相信花開的時節,一切都會變好。
由於晚上吃得太重口味,薛芳華便去泡了幾朵杭白菊解辣,回頭看到陶念娣還在燈下捻絨花,便詢問道:「這麼晚了,還是早點休息吧。」
「我不累。」陶念娣搖了搖頭,「喜歡就不覺得累。」
薛芳華在她旁邊坐下,周圍的葉子簌簌作響,晚風送來了晚香玉的香氣,她有些出神地望著門外,忍不住開口道:「我在思考一件事。」
「什麼事?」
「如果我正兒八經的把絨花當作一件事業來做,而不是在找工作的間隙停下來搞著玩玩,我會比在上海生活過得更糟糕嗎?」
陶念娣終於放下手裡的活計,摘下老花鏡,回頭望著她。屋裡的燈開的很暗,她的眼神在黑暗中很溫和:「你喜歡這項事業嗎?」
「說不上喜歡不喜歡,但我覺得比在大廠當螺絲釘有意思。我忙活了這麼多年,也只是幫老闆賺了錢,回來以後突然這麼多年白忙活了。以前也有同學出來創業邀請我來幫忙,當時我已經拿到了offer了,就沒有答應他,他現在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老闆了。但留在鄉下創業,我又感覺之前幾十年的書白讀了。」
「書哪有白讀的。」陶念娣把手上的絲絨放在透明盒子裡,揉了揉肩膀,笑著說道,「你一向很有主意,怎麼到了這種時候反而猶豫不決了?」
「我的同學都留在上海,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如果離開了上海,就像輸給他們一樣。」
「怎麼會呀?無論你留在老家還是選擇去上海都是你的自由,你自己過得開心順意才是最重要的,你也未免太在乎周圍人的看法了。」陶念娣感到不可思議,薛芳華卻搖了搖頭,下意識地攥緊了手機:「你不明白。」
作為留守兒童,她從小是在周圍人的冷眼中長大的,她的野心也是從傷口中長出來的。她需要很多世俗意義的成功來填補心裡的空洞,需要周圍人的肯定和讚美,在內心深處,她仍然是那個被母親拋在鄉下的小女孩。
「過日子哪有拼輸贏的,自己活得開心最要緊。」陶念娣示意道,薛芳華便過來給她按摩著肩膀,陶念娣靠在椅背上,看著外面說道,「華兒,生活不是考試,不是說非要拼個第一名,個人有個人的活法,自己選擇喜歡的道路走下去,不後悔就行了。」
薛芳華陷入了思索,陶念娣朝她招了招手,她便順從地靠過來,給陶念娣按摩著肩膀。都說揚州美人柔婉如水,薛芳華的五官線條卻十分尖銳,整個人薄得像一柄劍,眉宇間總有凜冽的寒意。陶念娣本想說什麼,而後又嘆了口氣,無奈道:「你這性子也不知道是隨了誰,現在想來,和你媽也不像,倒很像我大姐。」
「大姐?」薛芳華詫道,「你從來沒有跟我提起過她。」
「因為她很早就去世了,我們家的幾個孫輩和子女中,就你長得和她最像,性子也像。」陶念娣從家裡的櫥櫃裡翻出一個老舊的相冊,裡面有一張發黃的老照片,上面是個英姿颯爽的年輕女人,由於是黑白照片,像素也不行,只能看出她的眉眼確實和薛芳華十分相似,穿著男式的寬鬆衣褲,腰間別著一把白朗寧手槍,手搭在一個小女孩身上,應該就是幼年時的陶念娣了。薛芳華翻過照片,背面寫著一句話:陶瑾與陶念娣,攝於民國34年11月23日。
「她的名字叫陶招娣,後來改名叫陶瑾,說是為了紀念一位女英雄,叫什麼秋——」
「秋瑾。」薛芳華說道。她有段時間很喜歡近代史,當然知道這位女英雄的名字。陶念娣撫摸著照片,目光仿佛落在了遙遠的過去,只呢喃道:「我大姐從小性子就倔強,那時我們一家人剛從老家逃到了上海,那個時候上海到處都是難民,我們擠在鐵皮窩裡,半夜裡下起雨就得拿家裡所有器皿去接水,我和大姐還有三妹,弟弟就是在鐵皮窩棚里長大,大姐從小就不像個女孩兒,經常一身男裝地出去闖蕩,還去找朋友打造了一把木劍,有一天,我看著她在庭院裡舞劍,念了一句詩,第二天就走了。這張照片是我和她最後一次見面時拍的,後來她就在革命中犧牲了。」
薛芳華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仿佛曆歷在目。她沒有想到一向沉默內斂的陶念娣也有一個英雄姐姐。陶念娣輕撫著照片,聲音仿佛從幽暗的池塘里汩汩冒出來:「後來她寄了十塊大洋,想讓我父母帶我去讀書,但這筆錢還是用來給弟弟娶媳婦了。我只讀完了小學,十九歲就嫁給了你外公,後來他當兵了,當時的士兵都一去不回,我就帶著三個孩子守在家裡,靠做絨花勉強維持生計,後來日本鬼子打進來時,我還幫著游擊隊打掩護呢。」
「沒想到外婆居然也是個老英雄。」薛芳華十分意外,伸手攬住她的脖子,比了個開槍的手勢,「那你會不會開槍?有沒有打死過鬼子?」
「你真當你外婆是雙槍老太婆嗎?」陶念娣哭笑不得,伸手拍了一下她的手背,「我就是個家庭婦女,哪裡有這麼大的本事!不過我的大姐給我講了很多革命的道理,還鼓勵女孩兒一定要讀書學習,要靠自己闖蕩,撐起一番天地,雖然她很早就犧牲了,我最終也沒能如她所願讀到大學,但她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記在心裡呢。」
薛芳華的目光有些濕潤,她終於明白陶念娣作為一個從未離開過村子的傳統母親,為什麼一直積極地支持她們追逐自己的夢想。她對兒女一視同仁,一直鼓勵她讀書和見世面,原來曾有人帶她睜眼看世界,即使她的翅膀被折斷了,她也希望托舉自己的兒孫們展翅飛翔。
「你能再給我講講你大姐的故事嗎?」薛芳華期待地問道。陶念娣笑了笑,起身道:「不急,改天再跟你說吧。你也忙了好些天了,早點休息吧。」
半夜時突然下起了雨,雨水從檐下淅淅瀝瀝地落下,織就一道密不透風的寬簾。薛芳華站在屋裡,看著院子裡的木棉樹。深暗的黑暗之中,它的身軀堅挺地屹立在廊下,猶如一位持槍守衛的勇士,但只要再過數日,樹冠上就會綻放燦爛的花朵,遠遠望去,一樹的橙紅,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薛芳華一直覺得木棉樹若能幻化成形,該是一位女性。既能披甲從戎,捍衛家國,有著強大的筋骨和柔軟的心,花開時節轟轟烈烈,凋零時也轟轟烈烈。
鮮紅柔軟的花朵,鋼絲做的芯子,這就是這片大地滋養長大的女性。她們是落在土地的種子,被風吹到哪裡,就在哪裡紮根為家,繁衍綿延不息。
薛芳華重新躺回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了,她的思路漸漸飄回晚上看到的資料上,黑暗猶如幕布降下,這次她站在黑暗裡,看到面前有一團火光在閃爍。
薛芳華環顧四周,看到周圍空空如也,都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黑暗,只有那團火明亮溫暖,她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株花樹。不知為何,她相信這就是趙文瓊送給她的那顆種子長出來的花樹,花樹上生滿鮮紅的花朵,在黑暗裡靜靜地燃燒,她伸手觸摸一朵花朵,發現它雖然看上去是灼熱的,卻並不燙手,她雙手捧著花朵,就像捧著燃燒的火焰,溫暖從手掌一直傳到了心間,連胸口都暖烘烘的。她下意識地把花朵貼在胸口,就在這時,她看到了樹下站著一個女人。她看過陶念娣年輕時的照片,發現她的眉眼和陶念娣有些像,卻也像是自己。
薛芳華記得她的名字叫陶招娣,參加革命後就改成了陶瑾,字健豪,以紀念女英雄秋瑾,陶念娣家中有一大摞她留下的信件。薛芳華一時沒想到該怎麼稱呼她,她卻宛然一笑,伸手遙遙指著黑暗深處。周圍伸手不見五指,只有她渾身散發著溫暖的橙紅色光華,就像路標一樣。
「您想說什麼?」薛芳華急忙問道,「您在給我指路嗎?我到底該何去何從?」
陶瑾靜靜地望著她,眼中仿佛有一把回溯光陰的上鉤,瞬間就把她拉回了波瀾壯闊的過去,薛芳華回過頭,忽然發現周圍開始燃燒起來,從她的胸口開始升起熊熊烈火,大火瞬間就吞噬了她的身軀,而陶瑾只是靜靜地看著她,兩人生了一對一模一樣的眼睛,眼形不大但流暢,薄得像一柄劍,目光堅毅。她想起陶念娣收集的信上的最後一句話: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只是念著這句話,她的心便為之顫動,仿佛透過這句話看到了那段烽煙下的戰火瀰漫的歲月。木棉花盛開得仿佛火一樣,英雄的血滋養了它的樹根,令它的花朵開放時越發絢爛熾熱。
揚州是花都,揚州女子如百花盛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但揚州的花不止是冰清玉潔的瓊花,還有熾烈如火的木棉花,除了小橋流水上簪花的溫婉船娘,還有更多心懷大義的女性,她們勇敢地反抗著不公的世道,拋頭顱,灑熱血,為建立理想國而奮戰一生。
薛芳華從夢中驚醒時,花樹和陶瑾都消失了,心中一動,忽然起身打開電腦,腦海里一直想著陶念娣給她講的那句話。她們需要一個故事來宣傳絨花,但各種古裝劇里同類的故事已經多如牛毛,既然如此,她為什麼不書寫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它不是發生在紅牆深深的故宮之中,也不是發生在小橋流水旁的娟娟愛戀,而是熱烈得像火一樣,鮮紅得像血一樣,充滿了抗爭和巾幗英雄的氣概,是這片土地上才能滋養盛開的花朵,就像陶念娣的大姐一樣。她可以寫一部小說,展現世人眼中不一樣的揚州女性,這樣的故事一定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她思索了片刻,在電腦前敲出了第一句話:「我出生在古都揚州,我出生的時候,院子裡的木棉花一夜之間盛開,他們都說那些英雄的花朵。」
她試著以陶念娣和陶瑾的故事為原型展開想像,一對出生在絨花世家的姐妹花,姐姐剛烈如火,是特殊時期孕育的新一代女性,因不滿列強踐踏中華國土,懷著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遠渡東洋留學,加入了革命黨,後來參與辛亥革命,一生都為國家而奔走,妹妹溫婉天真,更符合人們印象中的江南女性,在姐姐離開後守著父母,按時嫁人生子,繼承了絨花技藝,在姐姐和丈夫陸續戰死後頑強地守護著家人。
薛芳華寫得很慢,她已經十多年沒有寫過小說了,想把一閃即逝的靈感變成大綱絕非易事。寫完了這句話以後,她思索了許久,卻仍然沒有想到後續,只得無奈地嘆了口氣。
或許她需要像蔣碧雲所說的一樣,重新結合新思想寫一個適合現代人的腳本?
這一念頭甫一出現,便盤旋在她的腦海中,久久難以消散。薛芳華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探出頭來,腦海中浮現了一個模糊的形象,卻始終難以把握。讓她想起了小時候的萬花筒,透過鏡片可以看到裡面繽紛的色彩,但一變換角度,裡面又恢復平靜。
這種感覺非常微妙,就像靈感一樣捉摸不透。薛芳華回到家裡時,陶念娣還在加班加點的趕製絨花,看到她也只是抬了抬眼睛:「晚飯吃了嗎?」
「吃過了。」薛芳華揉了揉臉頰,晚飯是去鎮上吃的,蔣碧雲吃不慣淮揚菜,自帶一瓶辣醬。在蔣碧雲的熱情推薦下,薛芳華一時好奇嘗了一勺拌飯,結果辣的嘴唇紅腫,眼淚鼻涕都出來了。她去院子裡看了一眼,那一顆種子被埋進土裡之後,她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但由於最近天氣漸熱,陽光也一直很好,有一個嫩綠色的葉片從土中冒出來,它如同鳥雀的舌尖,怯怯地露出一個角,然後逐漸伸展開來,終於站在陽光下。
薛芳華在看到這株嫩芽,就好像在心中卸下了一塊石頭,她小心翼翼地端詳著它,
片刻之後,才鼓起勇氣摸了摸葉片,它是那樣的纖細柔嫩,仿佛只要觸碰就會對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隨著這株幼芽的破土,她的心底也仿佛有埋葬已久的願望在蠢蠢欲動,它們原本被壓在冰冷的內殼中,似乎已經沒有了力氣,但是現在又被催動著,於是相互纏繞起來,以強大的力量重生。
它什麼時候能長大呢?能開出什麼花?
薛芳華問過村里懂花木的人,但他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的種子,只有等它慢慢長大,開出花來時才能分辨。一想到這裡,薛芳華心裡就跟貓抓似的,既期待又害怕。她蹲在花盆的面前,把修長的身體蜷縮起來,讓眼睛與幼苗幾乎處於一個水平面上,她找來了一把尺子,量好幼苗每天的高度,然後記錄在本子上,畫下形狀,寫下葉片的特點。
等到花開的時候,一定已經步入盛夏了吧。薛芳華心想,到那時,她一定已經與自我達成和解,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走的路。雖然她現在眼前還是迷霧重重,但這顆種子已經在她心中發了芽,她相信花開的時節,一切都會變好。
由於晚上吃得太重口味,薛芳華便去泡了幾朵杭白菊解辣,回頭看到陶念娣還在燈下捻絨花,便詢問道:「這麼晚了,還是早點休息吧。」
「我不累。」陶念娣搖了搖頭,「喜歡就不覺得累。」
薛芳華在她旁邊坐下,周圍的葉子簌簌作響,晚風送來了晚香玉的香氣,她有些出神地望著門外,忍不住開口道:「我在思考一件事。」
「什麼事?」
「如果我正兒八經的把絨花當作一件事業來做,而不是在找工作的間隙停下來搞著玩玩,我會比在上海生活過得更糟糕嗎?」
陶念娣終於放下手裡的活計,摘下老花鏡,回頭望著她。屋裡的燈開的很暗,她的眼神在黑暗中很溫和:「你喜歡這項事業嗎?」
「說不上喜歡不喜歡,但我覺得比在大廠當螺絲釘有意思。我忙活了這麼多年,也只是幫老闆賺了錢,回來以後突然這麼多年白忙活了。以前也有同學出來創業邀請我來幫忙,當時我已經拿到了offer了,就沒有答應他,他現在已經是個小有名氣的老闆了。但留在鄉下創業,我又感覺之前幾十年的書白讀了。」
「書哪有白讀的。」陶念娣把手上的絲絨放在透明盒子裡,揉了揉肩膀,笑著說道,「你一向很有主意,怎麼到了這種時候反而猶豫不決了?」
「我的同學都留在上海,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如果離開了上海,就像輸給他們一樣。」
「怎麼會呀?無論你留在老家還是選擇去上海都是你的自由,你自己過得開心順意才是最重要的,你也未免太在乎周圍人的看法了。」陶念娣感到不可思議,薛芳華卻搖了搖頭,下意識地攥緊了手機:「你不明白。」
作為留守兒童,她從小是在周圍人的冷眼中長大的,她的野心也是從傷口中長出來的。她需要很多世俗意義的成功來填補心裡的空洞,需要周圍人的肯定和讚美,在內心深處,她仍然是那個被母親拋在鄉下的小女孩。
「過日子哪有拼輸贏的,自己活得開心最要緊。」陶念娣示意道,薛芳華便過來給她按摩著肩膀,陶念娣靠在椅背上,看著外面說道,「華兒,生活不是考試,不是說非要拼個第一名,個人有個人的活法,自己選擇喜歡的道路走下去,不後悔就行了。」
薛芳華陷入了思索,陶念娣朝她招了招手,她便順從地靠過來,給陶念娣按摩著肩膀。都說揚州美人柔婉如水,薛芳華的五官線條卻十分尖銳,整個人薄得像一柄劍,眉宇間總有凜冽的寒意。陶念娣本想說什麼,而後又嘆了口氣,無奈道:「你這性子也不知道是隨了誰,現在想來,和你媽也不像,倒很像我大姐。」
「大姐?」薛芳華詫道,「你從來沒有跟我提起過她。」
「因為她很早就去世了,我們家的幾個孫輩和子女中,就你長得和她最像,性子也像。」陶念娣從家裡的櫥櫃裡翻出一個老舊的相冊,裡面有一張發黃的老照片,上面是個英姿颯爽的年輕女人,由於是黑白照片,像素也不行,只能看出她的眉眼確實和薛芳華十分相似,穿著男式的寬鬆衣褲,腰間別著一把白朗寧手槍,手搭在一個小女孩身上,應該就是幼年時的陶念娣了。薛芳華翻過照片,背面寫著一句話:陶瑾與陶念娣,攝於民國34年11月23日。
「她的名字叫陶招娣,後來改名叫陶瑾,說是為了紀念一位女英雄,叫什麼秋——」
「秋瑾。」薛芳華說道。她有段時間很喜歡近代史,當然知道這位女英雄的名字。陶念娣撫摸著照片,目光仿佛落在了遙遠的過去,只呢喃道:「我大姐從小性子就倔強,那時我們一家人剛從老家逃到了上海,那個時候上海到處都是難民,我們擠在鐵皮窩裡,半夜裡下起雨就得拿家裡所有器皿去接水,我和大姐還有三妹,弟弟就是在鐵皮窩棚里長大,大姐從小就不像個女孩兒,經常一身男裝地出去闖蕩,還去找朋友打造了一把木劍,有一天,我看著她在庭院裡舞劍,念了一句詩,第二天就走了。這張照片是我和她最後一次見面時拍的,後來她就在革命中犧牲了。」
薛芳華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仿佛曆歷在目。她沒有想到一向沉默內斂的陶念娣也有一個英雄姐姐。陶念娣輕撫著照片,聲音仿佛從幽暗的池塘里汩汩冒出來:「後來她寄了十塊大洋,想讓我父母帶我去讀書,但這筆錢還是用來給弟弟娶媳婦了。我只讀完了小學,十九歲就嫁給了你外公,後來他當兵了,當時的士兵都一去不回,我就帶著三個孩子守在家裡,靠做絨花勉強維持生計,後來日本鬼子打進來時,我還幫著游擊隊打掩護呢。」
「沒想到外婆居然也是個老英雄。」薛芳華十分意外,伸手攬住她的脖子,比了個開槍的手勢,「那你會不會開槍?有沒有打死過鬼子?」
「你真當你外婆是雙槍老太婆嗎?」陶念娣哭笑不得,伸手拍了一下她的手背,「我就是個家庭婦女,哪裡有這麼大的本事!不過我的大姐給我講了很多革命的道理,還鼓勵女孩兒一定要讀書學習,要靠自己闖蕩,撐起一番天地,雖然她很早就犧牲了,我最終也沒能如她所願讀到大學,但她說的每一個字我都記在心裡呢。」
薛芳華的目光有些濕潤,她終於明白陶念娣作為一個從未離開過村子的傳統母親,為什麼一直積極地支持她們追逐自己的夢想。她對兒女一視同仁,一直鼓勵她讀書和見世面,原來曾有人帶她睜眼看世界,即使她的翅膀被折斷了,她也希望托舉自己的兒孫們展翅飛翔。
「你能再給我講講你大姐的故事嗎?」薛芳華期待地問道。陶念娣笑了笑,起身道:「不急,改天再跟你說吧。你也忙了好些天了,早點休息吧。」
半夜時突然下起了雨,雨水從檐下淅淅瀝瀝地落下,織就一道密不透風的寬簾。薛芳華站在屋裡,看著院子裡的木棉樹。深暗的黑暗之中,它的身軀堅挺地屹立在廊下,猶如一位持槍守衛的勇士,但只要再過數日,樹冠上就會綻放燦爛的花朵,遠遠望去,一樹的橙紅,顯得格外生機勃勃。
薛芳華一直覺得木棉樹若能幻化成形,該是一位女性。既能披甲從戎,捍衛家國,有著強大的筋骨和柔軟的心,花開時節轟轟烈烈,凋零時也轟轟烈烈。
鮮紅柔軟的花朵,鋼絲做的芯子,這就是這片大地滋養長大的女性。她們是落在土地的種子,被風吹到哪裡,就在哪裡紮根為家,繁衍綿延不息。
薛芳華重新躺回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了,她的思路漸漸飄回晚上看到的資料上,黑暗猶如幕布降下,這次她站在黑暗裡,看到面前有一團火光在閃爍。
薛芳華環顧四周,看到周圍空空如也,都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黑暗,只有那團火明亮溫暖,她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一株花樹。不知為何,她相信這就是趙文瓊送給她的那顆種子長出來的花樹,花樹上生滿鮮紅的花朵,在黑暗裡靜靜地燃燒,她伸手觸摸一朵花朵,發現它雖然看上去是灼熱的,卻並不燙手,她雙手捧著花朵,就像捧著燃燒的火焰,溫暖從手掌一直傳到了心間,連胸口都暖烘烘的。她下意識地把花朵貼在胸口,就在這時,她看到了樹下站著一個女人。她看過陶念娣年輕時的照片,發現她的眉眼和陶念娣有些像,卻也像是自己。
薛芳華記得她的名字叫陶招娣,參加革命後就改成了陶瑾,字健豪,以紀念女英雄秋瑾,陶念娣家中有一大摞她留下的信件。薛芳華一時沒想到該怎麼稱呼她,她卻宛然一笑,伸手遙遙指著黑暗深處。周圍伸手不見五指,只有她渾身散發著溫暖的橙紅色光華,就像路標一樣。
「您想說什麼?」薛芳華急忙問道,「您在給我指路嗎?我到底該何去何從?」
陶瑾靜靜地望著她,眼中仿佛有一把回溯光陰的上鉤,瞬間就把她拉回了波瀾壯闊的過去,薛芳華回過頭,忽然發現周圍開始燃燒起來,從她的胸口開始升起熊熊烈火,大火瞬間就吞噬了她的身軀,而陶瑾只是靜靜地看著她,兩人生了一對一模一樣的眼睛,眼形不大但流暢,薄得像一柄劍,目光堅毅。她想起陶念娣收集的信上的最後一句話: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只是念著這句話,她的心便為之顫動,仿佛透過這句話看到了那段烽煙下的戰火瀰漫的歲月。木棉花盛開得仿佛火一樣,英雄的血滋養了它的樹根,令它的花朵開放時越發絢爛熾熱。
揚州是花都,揚州女子如百花盛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但揚州的花不止是冰清玉潔的瓊花,還有熾烈如火的木棉花,除了小橋流水上簪花的溫婉船娘,還有更多心懷大義的女性,她們勇敢地反抗著不公的世道,拋頭顱,灑熱血,為建立理想國而奮戰一生。
薛芳華從夢中驚醒時,花樹和陶瑾都消失了,心中一動,忽然起身打開電腦,腦海里一直想著陶念娣給她講的那句話。她們需要一個故事來宣傳絨花,但各種古裝劇里同類的故事已經多如牛毛,既然如此,她為什麼不書寫一個屬於她們自己的故事?它不是發生在紅牆深深的故宮之中,也不是發生在小橋流水旁的娟娟愛戀,而是熱烈得像火一樣,鮮紅得像血一樣,充滿了抗爭和巾幗英雄的氣概,是這片土地上才能滋養盛開的花朵,就像陶念娣的大姐一樣。她可以寫一部小說,展現世人眼中不一樣的揚州女性,這樣的故事一定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她思索了片刻,在電腦前敲出了第一句話:「我出生在古都揚州,我出生的時候,院子裡的木棉花一夜之間盛開,他們都說那些英雄的花朵。」
她試著以陶念娣和陶瑾的故事為原型展開想像,一對出生在絨花世家的姐妹花,姐姐剛烈如火,是特殊時期孕育的新一代女性,因不滿列強踐踏中華國土,懷著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遠渡東洋留學,加入了革命黨,後來參與辛亥革命,一生都為國家而奔走,妹妹溫婉天真,更符合人們印象中的江南女性,在姐姐離開後守著父母,按時嫁人生子,繼承了絨花技藝,在姐姐和丈夫陸續戰死後頑強地守護著家人。
薛芳華寫得很慢,她已經十多年沒有寫過小說了,想把一閃即逝的靈感變成大綱絕非易事。寫完了這句話以後,她思索了許久,卻仍然沒有想到後續,只得無奈地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