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學文字臨景初試才
吳明推門走出,陽光不偏不倚地照在門前。他用放在門口的細丸狀豆粉和放有柳條的鹽水洗漱完,去向裴公請安。裴元才正蹲在灶前續柴,鍋里已是熬了一鍋餛飩,蒸籠里也蒸了一屜蒸餅。裴元才見吳明來了轉頭笑道:
「門口有把斧頭,去幫我劈些柴來。」
吳明拎起斧頭走向柴堆,想起來自己往日在家裡讀書之餘也要挑水砍柴,不禁有些喪氣,想來那兩個仙人別是騙我吧,一邊想著手上的活卻不停。
不知過了多久,抬頭看時,裴元才正笑著看著他。笑的吳明有些心裡發毛,又低下頭砍柴。裴元才俯身拾起一塊木頭端詳了一下說道:
「你幹活確實是一把好手,這木頭劈得有力又齊整。」
吳明仍然只管低頭劈木答道:
「像我們這種人家,面朝黃土背朝天,能攢點錢都買書讀了,少不得平日裡多做些活補貼家用,這才考了多年考不上,不像那些含著金啊玉啊出生的人,一生下來就有個官等著他呢。」
裴元才不回答,只是笑笑說道:
「好了,先吃飯吧,等會我教你些文章看。」
吃完飯,裴元才領著他進了西邊一間屋子。屋裡擺滿了書,這下吳明來了興致,他往年日積月累的積攢也只能買的起四書五經之類,其餘的變賣了他的茅草屋都不一定能淘到,如今這裡竟然照單全收,還有些書他都聞所未聞。
自此吳明閒暇之餘就在這裡讀書寫字,裴元才也傾囊相授,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吳明在讀書這方面還有些天賦,在他的教導下更是增益迅速,文章寫字也是大有長進。吳明本就是愛讀古籍的,如今不僅能讀原本更有先生傳授,更激發了他求學興致。如此日復一日,不但書已熟讀更能有所啟發。裴元才見他已有初學之才,更以政事治理、馭民之術、統兵領軍、為官之德教之,吳明知道這些是為官必須要掌握的,因此學的更加認真。
雖然此地清淨悠然,是個讀書的好場所。可日復一日苦讀太過枯燥。因此,閒暇時裴元才也帶吳明山中打獵,游湖觀景,陶養身心。
自清明之後天氣愈加晴朗。裴元才見天朗氣清,便邀吳明去山中遊玩。一為春時賞景之意二來也是測試吳明所學。
這日清晨,兩人吃過早飯後一起出門。從客棧正門出來,便是一條羊腸小道,上面已經被樹葉和落花覆蓋了滿滿一層,看來很少有人從此經過。沿小道可以直通山頂,山色湖色盡收眼底,不過二人此番卻不是為了登山。
二人穿過小徑,直入槐花林中。初入林中,便覺幽香四溢,甘如清泉。環視四周,則見高低槐枝交錯,枝上花序相列,花色如素,淡雅大方。身處槐花林中,眼觀其色,如枝上墜雪,亦如蝶棲枝頭。嗅聞其芬,如焚香品茗。
裴元才俯身拾花道:
「你看這槐花,其色雪白,因此得名白槐,也稱刺槐,觀之如雪,也可以食用。可賞其景也可以盡其用,因此每逢四月佳盛春景,家家遍炒槐花香。」
又指遠處一片黃槐說道:
「那種槐花名如其色,雖不可食用,但是可入藥,也算是造福百姓。」
兩人又前行幾十步,突然一片紫色的瀑布從天而降,走入其中,仿佛如蜜蜂穿梭花叢中一般,其香更異更濃,直熏得人飄飄然欲乘風而去。
裴元才又道:
「這是紫槐,多為觀賞用,其色也麗其香也濃,真可謂:四月花開三千朵,一年春在此間中。如今這三種花你都看完了,作何感想?」
吳明著實沒想到這裡還有題等著他,但既然有了題,不答一答倒顯得這幾個月白學了一樣。他想如今這三種花雖然顏色各異,作用不同,但是同屬一種。正如同人一樣,雖然都是一種形體,但是性格各異,做出的事也大相逕庭。而且裴公多次提到百姓,也是藉此規勸他該做什麼樣的人。
於是吳明答道:
「這白槐顏色高潔卻親民近民,如同清廉又愛民的人。這黃槐看似孤傲不親近,卻能救人於水火之中,我願稱之為俠義。這紫槐色美而芳香,觀賞最佳,與達官貴人最宜卻與普通人無用。因此我要做官,首先則是學白槐親民近民。」
裴元才點點頭,笑而不語。
兩人繼續穿林而行,即出槐樹林。便見一片空曠天地。
此地有飛瀑泄崖,碧水清潭,又花枝叢生,香氣襲人。
「碧水落崖似銀龍,飛瀑泄潭沖雲霄。」
吳明見景自然而然吟出這兩句來,裴元才聽後問道:
「這水明明是從懸崖直衝清潭底,為何衝上雲霄了呢?」
吳明指了指清潭答道:
「我見這潭水清澈,潭底魚石皆可見。潭水又如同鏡子映出天上的雲彩和太陽,因此這瀑布落潭,倒像是蛟龍出水直入蒼天。」
裴元才聽罷點頭道:
「有些意思。」
此時已將近正午,兩人便擇一片陰涼休息。裴元才帶了些點心,二人以此充飢。等太陽稍稍垂落,兩人復又前行。
行至一處,見一石壁。此石壁在起伏縱橫的山石之間卻平整的如銅鏡一樣,竟像是亂石突起處有人用錘斧鑿平一般。吳明走上前去細看,只見石壁上題詩一首:
亂石叢起自天成,寂寥深林兩看空。
何愁青山葬白骨,身前石壁題後名。
只是落款看不清了,因此竟不知何人所題。裴元才近前端詳,看罷笑道:「我說這是誰的寫詩,竟是他的。」
「先生所說他是何人?」
「此人與我同朝共事,因讒言貶淮南省府丞後,常遊歷於轄地山川。所到之處,必題詩以記之。」
吳明聽完又前去看此詩,嘆道:
「從這詩來看,這人懷才不遇,縱有千般武藝卻無處施展,因此只能題詩發泄心中不忿,但是從言語中看出,也是剛正不阿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人。」
裴元才聽完哈哈大笑道:
「你說對了一半。我之前與他同朝為官時也覺得他頗有志氣,不料社稷危難之時,此人開門獻城最快,倒也因此位列侯爵。」
吳明聽完深感語塞,古往今來遍地都是這種人,不管是寫詩明志還是開門獻城都是為自己考慮的生意,看似割裂實則表里如一,寫詩是有好名聲,獻城是有真利益。
裴元才又道:
「將來你入了官場,更能看清他們。無論社稷或是黎庶都比不得他的烏紗帽。現他兩個兒子,都在朝中做官。長子澤隆襲父貢候在戶部任職,次子澤恩是八品國子監丞。」
吳明有些疑惑便問道:
「先生隱居深山中,怎對這些事如此熟悉?」
裴元才笑道:
「別忘了我是開客棧的,雖人跡罕至,但是有人來我都細細追問,有時在山中碰到獵戶柴夫,我也要和他們聊上一聊。」
這也是個理由,不過卻沒有打消吳明心中疑慮。吳明總覺得裴元才可能與前朝人士多有聯繫,或許有個組織籌劃光復前朝也不得知,不然裴公對這些如數家珍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嗎?
二人談笑前行,繞過題詩壁便是一條山崖邊的羊腸小道。行走不到半刻,裴元才眼尖,見一馬車倒在路邊。兩人急忙趕上前去,見有一人被壓在車下,還有一車夫摔斷了腿,躺在地上呻吟。
吳明將車夫背起遠離崖邊,兩人又去推那馬車。裴元才年老但力不卻,擺一擺手讓吳明靠邊,擼起袖子大喝一聲,頓時臉上臂上青筋暴起,腳下蹭起塵土,竟然直接將馬車掀起,吳明急忙將車底那人攙扶出來,也扶靠在山石旁。
裴元才喝的一聲,馬車落地,激起塵土。吳明只在小說里見到過這般力氣,不覺贊道:
「我昔日讀書時讀到力能扛鼎,也拿自家磨盤試了試,卻紋絲不動,沒想到先生五六十歲了,卻能一人掀起這馬車來,想來廉頗在世也是如此了,實在是佩服。」
裴元才笑道:
「不值一提,昔日我年輕時確實力能扛鼎,有攀附者更是作詩吹捧,說的話也和你相似。你如今奉承奉承我就罷了,將來到了朝中也這般誇張地奉承,我就算白教你了。」
吳明尷尬笑道:
「先生所言很是,就當我剛剛是說笑吧。」
裴元才笑道:
「光顧著說話,忘了看那兩人了。」
兩人上前查看,馬夫掙扎著要起來感謝,但是手按著石頭往上蹭也站不起來,吳明忙過去扶住他。
方才馬車下那人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拱手謝道:
「感謝二位恩公救命之恩。若非恩公援手,我們在這荒郊野嶺的,不是餓死就是被狼吃了,今日能遇到兩位恩公,也是我們前世修來的造化。」
吳明看去,只見此人衣著華貴,絲綢柔緞雖然沾滿了灰,但是仍然閃著光,身形富態,面容可親,可見是個富貴人家了。
裴元才道:
「此處山高路遠,你們又受了傷,不如到我店中住下,等傷養好了再下山。」
因馬已經摔下山崖,裴元才便回到店中騎了一匹駝馬出來,套在行將散架的馬車上,將幾人帶了回去。
一周後,雖傷未痊癒但那富人執意下山。裴元才勸不得只得任他去了。
富人臨別握住裴元才手道:
「此恩未報,本不該就此辭別。實在是家中事未了,不得不走。我在山下有薄田百畝飼畜無數,小有家資。倘恩公用得到的時候,只管開口絕不推辭。」
車走了沒幾步,那人想起來什麼,又回頭道:
「在下名劉得才,家住山下劉家堡。他日我必登門再拜訪謝恩。」
轉眼時至五月初五,正是端午節這一天。劉得才帶了些瓜果酒菜上山探望。
尋了半天,方才找到一處破舊客棧。劉得才下車笑道:
「冷冷清清,是這裡沒錯了。」
同行隨從將車栓好,便搬運起瓜果。劉得才推門大步邁進客棧,灰塵撲面而來,嗆得幾人直往後退。
劉得才見狀,皺眉暗自揣摩:怎麼不像有人的樣子,該不會搬走了吧。又往前走了兩步,高聲喊著:
「恩公,恩公在否?」
正說著,裴元才從外面背了一捆柴火回來,見是劉得才笑道:
「我這裡久沒人來,今日倒熱鬧起來了。」
劉得才笑道:
「我早就要來的,一直不得空。恰逢今日端午,帶了些熟食瓜果好酒來與恩公和吳明賢弟把酒言歡,豈不美哉。」
裴元才邊指引隨從搬東西到後廚邊笑道:
「好,快請進吧」
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飲雄黃,一來紀念屈原二來也是應時景祈平安。
吳明本不勝酒力,更奈何得才這酒性烈,兩杯下肚已是有些飄飄然了。劉得才見他暈暈乎乎,提議到門外走走,吹吹風。
幾人登上後山,從山頂可以看到有江繞山而過,十多隻龍舟正在比賽。
吳明看到龍舟爭渡有感而發道:
「四海龍舟競爭渡,攪動九江不寧。獨立潮頭聽鼓鳴。碧波連天平,我自踏舟行。楚江陣陣悲泣聲,應把魚蝦蟹驚。旌旗颯颯復營營。把酒敬屈原,再歌離騷情。」
劉得才聽了感慨道:
「好一首臨江仙,我雖然讀書不多,但是還是能聽出來詞中之意。以賢弟的才氣和志向,將來肯定有大作為。賢弟科舉了沒有?」
裴元才笑道:
「正準備呢,他苦讀了兩年,正要去試一試。」
劉得才素日在鄉里也愛雪中送炭,資助貧苦因此有個行俠仗義的名聲。今日聽裴元才一說便要送吳明去科舉,凡衣食住行一應由他供應,以此報答當日裡救命之恩。
裴元才本來正思索如何送吳明下山,既然劉得才提出,也不便推辭,路上更是有個照應。因此當下決定七月底由劉得才接吳明下山參加八月初的鄉試。
吳明初到異地,就是裴元才救了他。而且二人相處兩年有餘,教學相長,師生之情濃厚。況且山下江湖之複雜,人心之難測不可估量。裴元才待要有所叮囑,卻不知從何處說起。
「門口有把斧頭,去幫我劈些柴來。」
吳明拎起斧頭走向柴堆,想起來自己往日在家裡讀書之餘也要挑水砍柴,不禁有些喪氣,想來那兩個仙人別是騙我吧,一邊想著手上的活卻不停。
不知過了多久,抬頭看時,裴元才正笑著看著他。笑的吳明有些心裡發毛,又低下頭砍柴。裴元才俯身拾起一塊木頭端詳了一下說道:
「你幹活確實是一把好手,這木頭劈得有力又齊整。」
吳明仍然只管低頭劈木答道:
「像我們這種人家,面朝黃土背朝天,能攢點錢都買書讀了,少不得平日裡多做些活補貼家用,這才考了多年考不上,不像那些含著金啊玉啊出生的人,一生下來就有個官等著他呢。」
裴元才不回答,只是笑笑說道:
「好了,先吃飯吧,等會我教你些文章看。」
吃完飯,裴元才領著他進了西邊一間屋子。屋裡擺滿了書,這下吳明來了興致,他往年日積月累的積攢也只能買的起四書五經之類,其餘的變賣了他的茅草屋都不一定能淘到,如今這裡竟然照單全收,還有些書他都聞所未聞。
自此吳明閒暇之餘就在這裡讀書寫字,裴元才也傾囊相授,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吳明在讀書這方面還有些天賦,在他的教導下更是增益迅速,文章寫字也是大有長進。吳明本就是愛讀古籍的,如今不僅能讀原本更有先生傳授,更激發了他求學興致。如此日復一日,不但書已熟讀更能有所啟發。裴元才見他已有初學之才,更以政事治理、馭民之術、統兵領軍、為官之德教之,吳明知道這些是為官必須要掌握的,因此學的更加認真。
雖然此地清淨悠然,是個讀書的好場所。可日復一日苦讀太過枯燥。因此,閒暇時裴元才也帶吳明山中打獵,游湖觀景,陶養身心。
自清明之後天氣愈加晴朗。裴元才見天朗氣清,便邀吳明去山中遊玩。一為春時賞景之意二來也是測試吳明所學。
這日清晨,兩人吃過早飯後一起出門。從客棧正門出來,便是一條羊腸小道,上面已經被樹葉和落花覆蓋了滿滿一層,看來很少有人從此經過。沿小道可以直通山頂,山色湖色盡收眼底,不過二人此番卻不是為了登山。
二人穿過小徑,直入槐花林中。初入林中,便覺幽香四溢,甘如清泉。環視四周,則見高低槐枝交錯,枝上花序相列,花色如素,淡雅大方。身處槐花林中,眼觀其色,如枝上墜雪,亦如蝶棲枝頭。嗅聞其芬,如焚香品茗。
裴元才俯身拾花道:
「你看這槐花,其色雪白,因此得名白槐,也稱刺槐,觀之如雪,也可以食用。可賞其景也可以盡其用,因此每逢四月佳盛春景,家家遍炒槐花香。」
又指遠處一片黃槐說道:
「那種槐花名如其色,雖不可食用,但是可入藥,也算是造福百姓。」
兩人又前行幾十步,突然一片紫色的瀑布從天而降,走入其中,仿佛如蜜蜂穿梭花叢中一般,其香更異更濃,直熏得人飄飄然欲乘風而去。
裴元才又道:
「這是紫槐,多為觀賞用,其色也麗其香也濃,真可謂:四月花開三千朵,一年春在此間中。如今這三種花你都看完了,作何感想?」
吳明著實沒想到這裡還有題等著他,但既然有了題,不答一答倒顯得這幾個月白學了一樣。他想如今這三種花雖然顏色各異,作用不同,但是同屬一種。正如同人一樣,雖然都是一種形體,但是性格各異,做出的事也大相逕庭。而且裴公多次提到百姓,也是藉此規勸他該做什麼樣的人。
於是吳明答道:
「這白槐顏色高潔卻親民近民,如同清廉又愛民的人。這黃槐看似孤傲不親近,卻能救人於水火之中,我願稱之為俠義。這紫槐色美而芳香,觀賞最佳,與達官貴人最宜卻與普通人無用。因此我要做官,首先則是學白槐親民近民。」
裴元才點點頭,笑而不語。
兩人繼續穿林而行,即出槐樹林。便見一片空曠天地。
此地有飛瀑泄崖,碧水清潭,又花枝叢生,香氣襲人。
「碧水落崖似銀龍,飛瀑泄潭沖雲霄。」
吳明見景自然而然吟出這兩句來,裴元才聽後問道:
「這水明明是從懸崖直衝清潭底,為何衝上雲霄了呢?」
吳明指了指清潭答道:
「我見這潭水清澈,潭底魚石皆可見。潭水又如同鏡子映出天上的雲彩和太陽,因此這瀑布落潭,倒像是蛟龍出水直入蒼天。」
裴元才聽罷點頭道:
「有些意思。」
此時已將近正午,兩人便擇一片陰涼休息。裴元才帶了些點心,二人以此充飢。等太陽稍稍垂落,兩人復又前行。
行至一處,見一石壁。此石壁在起伏縱橫的山石之間卻平整的如銅鏡一樣,竟像是亂石突起處有人用錘斧鑿平一般。吳明走上前去細看,只見石壁上題詩一首:
亂石叢起自天成,寂寥深林兩看空。
何愁青山葬白骨,身前石壁題後名。
只是落款看不清了,因此竟不知何人所題。裴元才近前端詳,看罷笑道:「我說這是誰的寫詩,竟是他的。」
「先生所說他是何人?」
「此人與我同朝共事,因讒言貶淮南省府丞後,常遊歷於轄地山川。所到之處,必題詩以記之。」
吳明聽完又前去看此詩,嘆道:
「從這詩來看,這人懷才不遇,縱有千般武藝卻無處施展,因此只能題詩發泄心中不忿,但是從言語中看出,也是剛正不阿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人。」
裴元才聽完哈哈大笑道:
「你說對了一半。我之前與他同朝為官時也覺得他頗有志氣,不料社稷危難之時,此人開門獻城最快,倒也因此位列侯爵。」
吳明聽完深感語塞,古往今來遍地都是這種人,不管是寫詩明志還是開門獻城都是為自己考慮的生意,看似割裂實則表里如一,寫詩是有好名聲,獻城是有真利益。
裴元才又道:
「將來你入了官場,更能看清他們。無論社稷或是黎庶都比不得他的烏紗帽。現他兩個兒子,都在朝中做官。長子澤隆襲父貢候在戶部任職,次子澤恩是八品國子監丞。」
吳明有些疑惑便問道:
「先生隱居深山中,怎對這些事如此熟悉?」
裴元才笑道:
「別忘了我是開客棧的,雖人跡罕至,但是有人來我都細細追問,有時在山中碰到獵戶柴夫,我也要和他們聊上一聊。」
這也是個理由,不過卻沒有打消吳明心中疑慮。吳明總覺得裴元才可能與前朝人士多有聯繫,或許有個組織籌劃光復前朝也不得知,不然裴公對這些如數家珍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嗎?
二人談笑前行,繞過題詩壁便是一條山崖邊的羊腸小道。行走不到半刻,裴元才眼尖,見一馬車倒在路邊。兩人急忙趕上前去,見有一人被壓在車下,還有一車夫摔斷了腿,躺在地上呻吟。
吳明將車夫背起遠離崖邊,兩人又去推那馬車。裴元才年老但力不卻,擺一擺手讓吳明靠邊,擼起袖子大喝一聲,頓時臉上臂上青筋暴起,腳下蹭起塵土,竟然直接將馬車掀起,吳明急忙將車底那人攙扶出來,也扶靠在山石旁。
裴元才喝的一聲,馬車落地,激起塵土。吳明只在小說里見到過這般力氣,不覺贊道:
「我昔日讀書時讀到力能扛鼎,也拿自家磨盤試了試,卻紋絲不動,沒想到先生五六十歲了,卻能一人掀起這馬車來,想來廉頗在世也是如此了,實在是佩服。」
裴元才笑道:
「不值一提,昔日我年輕時確實力能扛鼎,有攀附者更是作詩吹捧,說的話也和你相似。你如今奉承奉承我就罷了,將來到了朝中也這般誇張地奉承,我就算白教你了。」
吳明尷尬笑道:
「先生所言很是,就當我剛剛是說笑吧。」
裴元才笑道:
「光顧著說話,忘了看那兩人了。」
兩人上前查看,馬夫掙扎著要起來感謝,但是手按著石頭往上蹭也站不起來,吳明忙過去扶住他。
方才馬車下那人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拱手謝道:
「感謝二位恩公救命之恩。若非恩公援手,我們在這荒郊野嶺的,不是餓死就是被狼吃了,今日能遇到兩位恩公,也是我們前世修來的造化。」
吳明看去,只見此人衣著華貴,絲綢柔緞雖然沾滿了灰,但是仍然閃著光,身形富態,面容可親,可見是個富貴人家了。
裴元才道:
「此處山高路遠,你們又受了傷,不如到我店中住下,等傷養好了再下山。」
因馬已經摔下山崖,裴元才便回到店中騎了一匹駝馬出來,套在行將散架的馬車上,將幾人帶了回去。
一周後,雖傷未痊癒但那富人執意下山。裴元才勸不得只得任他去了。
富人臨別握住裴元才手道:
「此恩未報,本不該就此辭別。實在是家中事未了,不得不走。我在山下有薄田百畝飼畜無數,小有家資。倘恩公用得到的時候,只管開口絕不推辭。」
車走了沒幾步,那人想起來什麼,又回頭道:
「在下名劉得才,家住山下劉家堡。他日我必登門再拜訪謝恩。」
轉眼時至五月初五,正是端午節這一天。劉得才帶了些瓜果酒菜上山探望。
尋了半天,方才找到一處破舊客棧。劉得才下車笑道:
「冷冷清清,是這裡沒錯了。」
同行隨從將車栓好,便搬運起瓜果。劉得才推門大步邁進客棧,灰塵撲面而來,嗆得幾人直往後退。
劉得才見狀,皺眉暗自揣摩:怎麼不像有人的樣子,該不會搬走了吧。又往前走了兩步,高聲喊著:
「恩公,恩公在否?」
正說著,裴元才從外面背了一捆柴火回來,見是劉得才笑道:
「我這裡久沒人來,今日倒熱鬧起來了。」
劉得才笑道:
「我早就要來的,一直不得空。恰逢今日端午,帶了些熟食瓜果好酒來與恩公和吳明賢弟把酒言歡,豈不美哉。」
裴元才邊指引隨從搬東西到後廚邊笑道:
「好,快請進吧」
五月端午,家家戶戶吃粽子飲雄黃,一來紀念屈原二來也是應時景祈平安。
吳明本不勝酒力,更奈何得才這酒性烈,兩杯下肚已是有些飄飄然了。劉得才見他暈暈乎乎,提議到門外走走,吹吹風。
幾人登上後山,從山頂可以看到有江繞山而過,十多隻龍舟正在比賽。
吳明看到龍舟爭渡有感而發道:
「四海龍舟競爭渡,攪動九江不寧。獨立潮頭聽鼓鳴。碧波連天平,我自踏舟行。楚江陣陣悲泣聲,應把魚蝦蟹驚。旌旗颯颯復營營。把酒敬屈原,再歌離騷情。」
劉得才聽了感慨道:
「好一首臨江仙,我雖然讀書不多,但是還是能聽出來詞中之意。以賢弟的才氣和志向,將來肯定有大作為。賢弟科舉了沒有?」
裴元才笑道:
「正準備呢,他苦讀了兩年,正要去試一試。」
劉得才素日在鄉里也愛雪中送炭,資助貧苦因此有個行俠仗義的名聲。今日聽裴元才一說便要送吳明去科舉,凡衣食住行一應由他供應,以此報答當日裡救命之恩。
裴元才本來正思索如何送吳明下山,既然劉得才提出,也不便推辭,路上更是有個照應。因此當下決定七月底由劉得才接吳明下山參加八月初的鄉試。
吳明初到異地,就是裴元才救了他。而且二人相處兩年有餘,教學相長,師生之情濃厚。況且山下江湖之複雜,人心之難測不可估量。裴元才待要有所叮囑,卻不知從何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