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王耀祖張了張嘴,竟不知道怎麼安慰。
畢竟,這都是原主那二貨的鍋,現在都要他來背。
「二少爺不必介懷,我們世受王家大恩,我哥是死得其所。」大牛面不改色道。
王耀祖只覺汗毛倒豎,王友連到底什麼來頭,他竟然能豢養死士!
......
沿涓江航行了將近兩個時辰,貨船終於在花岩鎮碼頭靠岸。
過來支援的三艘貨船,也是一路護送快到花岩鎮,才與王家的貨船分開。
它們都是與王家有合作的商戶的船,目的地在附近鄉鎮。王耀祖為表謝意,讓船老大各給三艘貨船送了300兩銀子。
也可以不送,長期在水上航行,難免會遇到洪水,觸礁,水匪等天災人禍,王家與這些相熟商戶的船隊,都有互幫互助的約定,響箭就是信號。
但王二公子是有排面的,有恩必報,出手大方的人設必須得立起來。
等王耀祖一行人踏上碼頭,老宅管家福叔,帶著三輛馬車已經在此等候了。
「福叔,你怎麼知道我們今天會乘船回老宅?」王耀祖一行人是臨時決定回老宅的。
從湘潭縣城回老宅,水路比陸路快得多,就算被「槍匪」耽誤了一段時間,王友連另外派人走陸路知會老宅這邊,也沒那麼快到。
「有飛鴿傳書!」福叔簡短答道。
嗯?飛鴿傳書可不好弄,王家不會有諜報系統吧?
見王耀祖還想再問,福叔截住話頭道:「碼頭上人多嘴雜,我回去再跟二公子細說。」
一行人在福叔的安排下,乘馬車穿過碼頭的碎石路,來到了碼頭街。這裡是花岩鎮最熱鬧的所在。
碼頭街,街寬兩丈,地面鋪的是青石板,臨街左右兩排青瓦白牆,街面上各色商鋪掛著米,面,糧,油,布等各種幡子,街道蜿蜒連綿近有一里,是方圓二十里最繁華的街市。
而這街市超過一半的商鋪都是王家的。
王家老宅在碼頭街的盡頭。
宅院占地十餘畝,紅瓦青磚,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在這十里八鄉都是一頂一的氣派。
時近中午,進了宅院正廳,福叔吩咐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了餐桌。
由於劉春娥堅持要留在縣城,王友連也不好把他那七個妾室遣回老宅,所以現在老宅就王耀祖三兄妹,王耀祖也就沒管男女分桌的規矩,三兄妹一起吃的午飯。
用過午飯,王靜婉兩姐妹隨丫鬟婆子回了各自的臥房。王耀祖則和福叔一起到了書房。
「老爹飛鴿傳書過來,還有什麼安排嗎?」王耀祖估計王友連不會就單單通知福叔去碼頭接人。
「老爺吩咐在沒有新的傳書過來之前,一切聽二少爺的安排,另外,他還讓我把老宅藏金銀的位置告訴你。」福叔對這個吩咐雖然頗感詫異,但身為下人,他也沒多問。
看來王友連是做了最壞的打算。
「藏金銀的位置先不急,你先跟我說下飛鴿傳書的情況」
「我們飛鴿傳書能到哪幾個地方?」
「我知道的有三個,長沙,湘潭還有廣州。」福叔答道。
「嚯,連廣州都能去,可以啊!具體怎麼傳過去的你知道嗎?」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這個您得問大管家。」
見福叔知道的也不多,王耀祖沒再追問。
「那你給我介紹一下,我們王家在花岩鎮的工坊情況。」
「好的,二少爺,我們王家在花岩鎮的工坊主要有蓮子加工坊,農具工坊和煙花工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蓮子加工坊。」福叔介紹道。
「煙花工坊我們也有?」王耀祖有些意外,要知道,由於涉及到火藥,煙花爆竹生產在清朝也是受管制的。
「是的,這個是報縣衙照準的,走的是大姑爺的門路。」
王耀祖的大姐夫張德祿,是湘潭縣典史,俗稱「四老爺」,相當於後世的縣辦公室主任加公安局長。
「規模大不大?」王耀祖很感興趣。
「不大,也就供應周邊鄉鎮,本縣其他地方還是瀏陽煙花的天下,他們質量好,價格還便宜。」福叔尷尬道。
這種情況,王耀祖熟得很,關係型企業嘛,管你質量好壞,價格高低,能用,你就得買。買了沒好處,不買肯定有麻煩。
「帶我去蓮子加工坊看看。」這是王耀祖能展現真正技術的地方。
湘潭的蓮子產業起源於西漢時期,一直傳承發展到後世。後世湘潭因為盛產湘蓮,更是被冠以「蓮城」的別稱。
而花岩鎮就是湘譚蓮子的加工中心。
蓮子採摘曬乾後,實際還要經過三個步驟,才能變成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白蓮。
首先是去鐵殼,然後去紅皮,最後則是去蓮心。
去鐵殼,即去蓮子最外面那層硬殼。這個工序在乾隆年間,主要靠一種手搖式去殼機,去殼時要手腳並用,相當的費時費力。而後世已經進化出自動去殼機,結構並不複雜,也沒有啥科技含量,這個王耀祖正好知道。
其實,去紅皮和去蓮心也可以用機械代替,但是比較複雜,而且如果三道工序全部用機械替代,這樣就勢必會淘汰大部分僱工。暫時無法替他們另謀生路的情況下,王耀祖估計能被罵死。
所以,他只準備在第一道工序上露一手,這樣能大大提供工坊的生產效率,同時也足夠震懾那些仍視他為紈絝的手下。
看完蓮子加工坊,已近傍晚,王耀祖沒法當天人前顯聖,有點意猶未盡的回到了老宅。
用過晚飯,回到臥房,他把小荷叫了過來。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由於小荷的額娘還未救回來,在近距離接觸前,他給小荷準備了四條紅綢。
嗯,主要是出于謹慎的考慮,沒有別的心思。
另外,今晚他也只打算和小荷探討一下小河淌水,口若懸河方面不打算涉及。
萬一小荷想不開,在關鍵的時候給他來一口,大清朝那萬千等他寵幸的美人,不得哭死。
畢竟,這都是原主那二貨的鍋,現在都要他來背。
「二少爺不必介懷,我們世受王家大恩,我哥是死得其所。」大牛面不改色道。
王耀祖只覺汗毛倒豎,王友連到底什麼來頭,他竟然能豢養死士!
......
沿涓江航行了將近兩個時辰,貨船終於在花岩鎮碼頭靠岸。
過來支援的三艘貨船,也是一路護送快到花岩鎮,才與王家的貨船分開。
它們都是與王家有合作的商戶的船,目的地在附近鄉鎮。王耀祖為表謝意,讓船老大各給三艘貨船送了300兩銀子。
也可以不送,長期在水上航行,難免會遇到洪水,觸礁,水匪等天災人禍,王家與這些相熟商戶的船隊,都有互幫互助的約定,響箭就是信號。
但王二公子是有排面的,有恩必報,出手大方的人設必須得立起來。
等王耀祖一行人踏上碼頭,老宅管家福叔,帶著三輛馬車已經在此等候了。
「福叔,你怎麼知道我們今天會乘船回老宅?」王耀祖一行人是臨時決定回老宅的。
從湘潭縣城回老宅,水路比陸路快得多,就算被「槍匪」耽誤了一段時間,王友連另外派人走陸路知會老宅這邊,也沒那麼快到。
「有飛鴿傳書!」福叔簡短答道。
嗯?飛鴿傳書可不好弄,王家不會有諜報系統吧?
見王耀祖還想再問,福叔截住話頭道:「碼頭上人多嘴雜,我回去再跟二公子細說。」
一行人在福叔的安排下,乘馬車穿過碼頭的碎石路,來到了碼頭街。這裡是花岩鎮最熱鬧的所在。
碼頭街,街寬兩丈,地面鋪的是青石板,臨街左右兩排青瓦白牆,街面上各色商鋪掛著米,面,糧,油,布等各種幡子,街道蜿蜒連綿近有一里,是方圓二十里最繁華的街市。
而這街市超過一半的商鋪都是王家的。
王家老宅在碼頭街的盡頭。
宅院占地十餘畝,紅瓦青磚,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在這十里八鄉都是一頂一的氣派。
時近中午,進了宅院正廳,福叔吩咐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飯菜端上了餐桌。
由於劉春娥堅持要留在縣城,王友連也不好把他那七個妾室遣回老宅,所以現在老宅就王耀祖三兄妹,王耀祖也就沒管男女分桌的規矩,三兄妹一起吃的午飯。
用過午飯,王靜婉兩姐妹隨丫鬟婆子回了各自的臥房。王耀祖則和福叔一起到了書房。
「老爹飛鴿傳書過來,還有什麼安排嗎?」王耀祖估計王友連不會就單單通知福叔去碼頭接人。
「老爺吩咐在沒有新的傳書過來之前,一切聽二少爺的安排,另外,他還讓我把老宅藏金銀的位置告訴你。」福叔對這個吩咐雖然頗感詫異,但身為下人,他也沒多問。
看來王友連是做了最壞的打算。
「藏金銀的位置先不急,你先跟我說下飛鴿傳書的情況」
「我們飛鴿傳書能到哪幾個地方?」
「我知道的有三個,長沙,湘潭還有廣州。」福叔答道。
「嚯,連廣州都能去,可以啊!具體怎麼傳過去的你知道嗎?」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這個您得問大管家。」
見福叔知道的也不多,王耀祖沒再追問。
「那你給我介紹一下,我們王家在花岩鎮的工坊情況。」
「好的,二少爺,我們王家在花岩鎮的工坊主要有蓮子加工坊,農具工坊和煙花工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蓮子加工坊。」福叔介紹道。
「煙花工坊我們也有?」王耀祖有些意外,要知道,由於涉及到火藥,煙花爆竹生產在清朝也是受管制的。
「是的,這個是報縣衙照準的,走的是大姑爺的門路。」
王耀祖的大姐夫張德祿,是湘潭縣典史,俗稱「四老爺」,相當於後世的縣辦公室主任加公安局長。
「規模大不大?」王耀祖很感興趣。
「不大,也就供應周邊鄉鎮,本縣其他地方還是瀏陽煙花的天下,他們質量好,價格還便宜。」福叔尷尬道。
這種情況,王耀祖熟得很,關係型企業嘛,管你質量好壞,價格高低,能用,你就得買。買了沒好處,不買肯定有麻煩。
「帶我去蓮子加工坊看看。」這是王耀祖能展現真正技術的地方。
湘潭的蓮子產業起源於西漢時期,一直傳承發展到後世。後世湘潭因為盛產湘蓮,更是被冠以「蓮城」的別稱。
而花岩鎮就是湘譚蓮子的加工中心。
蓮子採摘曬乾後,實際還要經過三個步驟,才能變成我們餐桌上常見的白蓮。
首先是去鐵殼,然後去紅皮,最後則是去蓮心。
去鐵殼,即去蓮子最外面那層硬殼。這個工序在乾隆年間,主要靠一種手搖式去殼機,去殼時要手腳並用,相當的費時費力。而後世已經進化出自動去殼機,結構並不複雜,也沒有啥科技含量,這個王耀祖正好知道。
其實,去紅皮和去蓮心也可以用機械代替,但是比較複雜,而且如果三道工序全部用機械替代,這樣就勢必會淘汰大部分僱工。暫時無法替他們另謀生路的情況下,王耀祖估計能被罵死。
所以,他只準備在第一道工序上露一手,這樣能大大提供工坊的生產效率,同時也足夠震懾那些仍視他為紈絝的手下。
看完蓮子加工坊,已近傍晚,王耀祖沒法當天人前顯聖,有點意猶未盡的回到了老宅。
用過晚飯,回到臥房,他把小荷叫了過來。
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
由於小荷的額娘還未救回來,在近距離接觸前,他給小荷準備了四條紅綢。
嗯,主要是出于謹慎的考慮,沒有別的心思。
另外,今晚他也只打算和小荷探討一下小河淌水,口若懸河方面不打算涉及。
萬一小荷想不開,在關鍵的時候給他來一口,大清朝那萬千等他寵幸的美人,不得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