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書房
我從上初中開始,可以有一間自己的「書房」了,簡直高興的要不得。
這間房子的來歷可不簡單。那個位置,最開始是我們家裡的豬圈。我家那時一共兩列三間立材瓦房子,第一列前面是堂屋,待客,吃飯的地方,後面是寢室,放兩張大木床:另外一列是一間非常大的屋,前面是廚房,後面是木頭做的豬圈。在土地包產到戶以後,我們家裡想擴大一些養豬的規模,哥哥姐姐們也大一些了,原來的那一間寢室只能放兩張床,我們六口人沒辦法睡覺了。那麼,就在屋後面搭了一個偏房做豬圈。原來豬圈的地方就改成一間寢室。
姐姐上初中的時候,這間由豬圈變成的房間,就是她的「書房」兼寢室。1986年,姐姐考上中專以後,我才有資格住進去,剛好我上初中。但是,如果姐姐從學校放假回來了,我還得搬出去,挨著大哥,在堂屋裡另外又安了一張床睡覺。
「書房」面積約七八平方米的樣子,裡面的陳設既簡單又複雜。一床,一桌,幾個泡菜罈而已。床,是那時農村里隨處可見的木架子床,下墊穀草,再鋪竹蓆,掛上蚊帳;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是二嫂的陪嫁品,紅桌腿,黑油漆桌面,我用幾個大大的鐵製書夾,把所有的課本,輔導資料豎著放在上面;桌子前面,是幾個媽媽做泡菜的土罈子,大大小小的,裡面是常年都有得吃的泡蘿蔔,泡海椒,泡豇豆。為什麼沒有凳子呢?用不著的,床沿就承擔了凳子的功能。
新房間的兩面牆,是用木頭做的框架,再用竹片編夾被分隔成的一堵一堵的牆框,用混有穀草的稀泥巴抹平,最後刷一遍石灰,最後就是一種稍微有點泛黃色的白牆。我趁趕場的時機,在地攤上買了兩張畫貼在對床那面房間的白牆上,那時候,農村比較時興這樣。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一張是水彩畫《屬山聳翠》,是以峨眉山為藍本的;另一張是攝影作品《杭州西湖》。每當走進房間,或者作業間隙,我都要凝視這兩張畫,感覺自己就真正地值身其間那山那水,心裡油然而生一種念頭: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的神奇美好,自己一定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房間後面的那面牆是用青磚來砌的,以阻隔豬圈的聲音和味道。實際上效果並不好,牆和屋頂連接處有很多縫隙,豬的叫聲聽得到,淡淡的豬糞臭聞得到。但是,這些在農村習以為常,一點兒不會影響我的心情的。
房間與鄰居家那面牆要特別一些,還是這個大院子最初修建時的格式。這個院子是解放前由本地的何姓地主建造的,非常大的四合院,解放後瓜分給貧下中農。我們那時十戶人差不多一百人住在那裡,原來寬敞的堂屋還是生產隊的公房,用來堆放糧食的。記得小的時候,左右兩道朝門很好看,木質的門廊,上面有檐頂,瓦溝里還稀稀疏疏長著野草,隨風搖曳。大院子都是用非常好的木材做樑柱,比如我家門口那兩跟大柱子就是香樟的,我把臉湊近它,就可以聞到隱隱約約的香味。牆身分三部分:一是最下部的約一尺高的石板壁;二是用木板做的我們稱為「裝板壁」,約兩米;再往上直到屋頂,就是前面我說的夾篾泥巴石灰牆壁。我房間的裝板壁由於時間久遠,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縫隙比較大,可以透過隔壁家的燈光,聲音的傳遞那些,自然不在話下。
「書房」的隔壁家是做裁縫鋪的,他們很勤奮,晚上都要做衣服,基本上同我的學習時間差不多,十一二點才休息。那幾年,我每晚就是在裁縫鋪的鬧熱聲陪伴下度過的,現在回憶起來,感覺是那麼地溫馨美好。隔壁裁縫鋪由兩夫妻操持,有一個老人幫襯,有時候也有學徒一起,但是學徒晚上工作一陣後就要先回家去。他家裡還有兩個小孩子。這樣,還是一個比較鬧熱的裁縫鋪了。他們工作交流的說話聲,腳踩縫紉機打衣服的聲音,小孩子的喧鬧聲,再加上他們家裡有一台收錄機,應該是全院子裡第一台,夜間工作時,他們會最大音量的放磁帶里的歌曲,磁帶也就三四盤,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放個遍,都是八十年代初期風靡全國的港台流行歌曲。這真是不可多得的農村裁縫鋪交響樂啊,每天晚上都讓我免費享受。
書房的瓦屋頂普普通通,被廚房的煙火氣熏的黑不溜秋的,其間旦暮見何物?有幾片亮瓦,可以看見太陽月亮的光輝照進來。那是多麼美妙的感覺,一覺醒來,朝陽暖暖的嗮在身上,趕緊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的功課怎樣用功。晚上關燈睡覺了,月亮公公用如水月光,撫摸著我的身心疲憊,不知不覺進入了甜美抑或苦楚的夢鄉。
這間房子的來歷可不簡單。那個位置,最開始是我們家裡的豬圈。我家那時一共兩列三間立材瓦房子,第一列前面是堂屋,待客,吃飯的地方,後面是寢室,放兩張大木床:另外一列是一間非常大的屋,前面是廚房,後面是木頭做的豬圈。在土地包產到戶以後,我們家裡想擴大一些養豬的規模,哥哥姐姐們也大一些了,原來的那一間寢室只能放兩張床,我們六口人沒辦法睡覺了。那麼,就在屋後面搭了一個偏房做豬圈。原來豬圈的地方就改成一間寢室。
姐姐上初中的時候,這間由豬圈變成的房間,就是她的「書房」兼寢室。1986年,姐姐考上中專以後,我才有資格住進去,剛好我上初中。但是,如果姐姐從學校放假回來了,我還得搬出去,挨著大哥,在堂屋裡另外又安了一張床睡覺。
「書房」面積約七八平方米的樣子,裡面的陳設既簡單又複雜。一床,一桌,幾個泡菜罈而已。床,是那時農村里隨處可見的木架子床,下墊穀草,再鋪竹蓆,掛上蚊帳;一張四四方方的八仙桌,是二嫂的陪嫁品,紅桌腿,黑油漆桌面,我用幾個大大的鐵製書夾,把所有的課本,輔導資料豎著放在上面;桌子前面,是幾個媽媽做泡菜的土罈子,大大小小的,裡面是常年都有得吃的泡蘿蔔,泡海椒,泡豇豆。為什麼沒有凳子呢?用不著的,床沿就承擔了凳子的功能。
新房間的兩面牆,是用木頭做的框架,再用竹片編夾被分隔成的一堵一堵的牆框,用混有穀草的稀泥巴抹平,最後刷一遍石灰,最後就是一種稍微有點泛黃色的白牆。我趁趕場的時機,在地攤上買了兩張畫貼在對床那面房間的白牆上,那時候,農村比較時興這樣。現在還記得一清二楚,一張是水彩畫《屬山聳翠》,是以峨眉山為藍本的;另一張是攝影作品《杭州西湖》。每當走進房間,或者作業間隙,我都要凝視這兩張畫,感覺自己就真正地值身其間那山那水,心裡油然而生一種念頭: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的神奇美好,自己一定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房間後面的那面牆是用青磚來砌的,以阻隔豬圈的聲音和味道。實際上效果並不好,牆和屋頂連接處有很多縫隙,豬的叫聲聽得到,淡淡的豬糞臭聞得到。但是,這些在農村習以為常,一點兒不會影響我的心情的。
房間與鄰居家那面牆要特別一些,還是這個大院子最初修建時的格式。這個院子是解放前由本地的何姓地主建造的,非常大的四合院,解放後瓜分給貧下中農。我們那時十戶人差不多一百人住在那裡,原來寬敞的堂屋還是生產隊的公房,用來堆放糧食的。記得小的時候,左右兩道朝門很好看,木質的門廊,上面有檐頂,瓦溝里還稀稀疏疏長著野草,隨風搖曳。大院子都是用非常好的木材做樑柱,比如我家門口那兩跟大柱子就是香樟的,我把臉湊近它,就可以聞到隱隱約約的香味。牆身分三部分:一是最下部的約一尺高的石板壁;二是用木板做的我們稱為「裝板壁」,約兩米;再往上直到屋頂,就是前面我說的夾篾泥巴石灰牆壁。我房間的裝板壁由於時間久遠,木板與木板之間的縫隙比較大,可以透過隔壁家的燈光,聲音的傳遞那些,自然不在話下。
「書房」的隔壁家是做裁縫鋪的,他們很勤奮,晚上都要做衣服,基本上同我的學習時間差不多,十一二點才休息。那幾年,我每晚就是在裁縫鋪的鬧熱聲陪伴下度過的,現在回憶起來,感覺是那麼地溫馨美好。隔壁裁縫鋪由兩夫妻操持,有一個老人幫襯,有時候也有學徒一起,但是學徒晚上工作一陣後就要先回家去。他家裡還有兩個小孩子。這樣,還是一個比較鬧熱的裁縫鋪了。他們工作交流的說話聲,腳踩縫紉機打衣服的聲音,小孩子的喧鬧聲,再加上他們家裡有一台收錄機,應該是全院子裡第一台,夜間工作時,他們會最大音量的放磁帶里的歌曲,磁帶也就三四盤,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放個遍,都是八十年代初期風靡全國的港台流行歌曲。這真是不可多得的農村裁縫鋪交響樂啊,每天晚上都讓我免費享受。
書房的瓦屋頂普普通通,被廚房的煙火氣熏的黑不溜秋的,其間旦暮見何物?有幾片亮瓦,可以看見太陽月亮的光輝照進來。那是多麼美妙的感覺,一覺醒來,朝陽暖暖的嗮在身上,趕緊閉上眼睛想一想,今天的功課怎樣用功。晚上關燈睡覺了,月亮公公用如水月光,撫摸著我的身心疲憊,不知不覺進入了甜美抑或苦楚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