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寫在最後的話
同樣都是初三,雖然林潤川和林曉蕾分別是兩個時代的人,但他們殊途同歸,都如願地升入了當地的重點高中。但後續的境遇卻有所不同,故事也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流淌,逐漸走向尾聲。
【感情歸宿】
先把時間推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回過頭來看看潤川吧。
高中開學後,潤川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了。他每天都要上很多課,做很多作業,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競賽。他雖然很忙,但還是會抽出時間,給靜茹寫信或者打電話,鼓勵她全力迎接中考。
在信中,潤川還說:靜茹,我發現你手邊的複習資料並不多,也不算新,我把我初三用過的複習資料給你寄過去吧,你可以多做做裡面的題目,不懂的多問問老師,我相信這些資料對你一定有幫助的。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寄送資料這麼簡單。這厚厚的資料,實際上是一份厚厚的思念,越是厚重,越是能把這種掛念和思念帶到靜茹身邊,就好像這些複習資料代表著潤川,把他自己漸漸從一張薄薄的信紙變成了一個具象化的完整的潤川,陪在靜茹的身邊。因為,薄薄的信件,看完了就可以放進抽屜里;而參考書和複習資料,這些潤川精心準備和寄過去的資料,則是靜茹必須經常拿出來翻閱和反覆拿出來看的,這不就意味著:就好像潤川也能經常陪在靜茹身邊一樣的麼?
然而,事與願違,面臨中考壓力的靜茹和入讀省屬重點高中的潤川,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靜茹進入初三下學期向著中考衝刺,學習越來越忙,二人之間聯繫的越來越少,潤川發現,自己和劉靜茹之間的距離,似乎在悄悄地拉大。
他們雖然還偶爾也書信往來聯繫,但是,話題卻越來越少了。潤川漸漸發現自己已經不了解劉靜茹的生活了。而靜茹也似乎對他的話題不太感興趣了,有些敷衍地回答他的問題。
潤川很傷心,他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覺得自己正在失去靜茹,失去那個曾經讓他心動的女孩。
終於,靜茹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原本,她中考之後的那個暑假將會是她與潤川二人最好的關係修復時機,但是,造化弄人,潤川的這個暑假被學校安排參加數學夏令營,潤川也非常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就沒辦法在回到外婆家去見靜茹。潤川在靜茹發放成績的第一時間,給她打了電話,表示了真誠的祝賀,但看來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兩個人都進入了高中階段之後,學習任務更加繁重了。每天繁重的課程、作業,還有各種提高班和模擬考試、以及比初中更多的校園活動,他們二人幾乎已經沒有時間通信或者通電話了,他們甚至一兩個月都沒能聯繫一次。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鋒利的材料,它的流逝能殺滅一切,潤川覺得,自己和靜茹之間的那份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已經淡化了,就像一顆種子,在心底生根發芽後,又因為缺乏長期心細地培養與呵護,而逐漸枯萎了。
然而,就在潤川邁入高三的時候,幾乎已經和靜茹斷了聯繫的時候,他卻收到了她寄來的一封信。
信里,劉靜茹說:潤川你即將要面臨高考了,希望我給你的這封信還能像三年前的雪天登山時那樣,為你加油打氣。還說她很掛念潤川,懷念他們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
潤川看了信,很激動。他立刻給劉靜茹回了一封信,告訴她自己也會為她加油打氣,希望他們最終都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可是有一點很奇怪,那就是,潤川沒有在信中提及當時的約定:希望二人能都考上同一所大學。潤川莫名中感到,當初對於靜茹那種心動的感覺,隨著長時間的缺乏聯繫,已經慢慢的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激動而不再是心動。
兩年後,他們先後考入了不同城市的大學。在靜茹高三畢業的那個暑假,潤川回了外婆家,再次見到了靜茹。他們一起走過了老街那段長長的石階路,一起坐在外婆家的小院子裡的樹蔭下、吃西瓜、聊天。他們一起吃外婆做的紅燒肉,一起回憶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和各自在學校中發生的趣事。
那個暑假結束後,潤川和劉靜茹各自去了自己的大學。相隔兩地,他們會經常通信,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潤川發現,自己現在對她的感情,更像是一種親情和友情,而不再是戀情。他們就像是彼此的親人一樣,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然而,這種感情卻更加珍貴和深厚了。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愛情的範疇,變成了一種更加純粹和永恆的情感。
【知識之鑰】
中考之後,林曉蕾成功逆襲的事跡,受到了校內學弟學妹們的追捧,老師也將其作為典範來激勵同學們:只要真正地走心用功,那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林曉蕾成了校園裡的小名人,同學們紛紛向她打聽「學習的秘訣」。而她,只能默默感激那次神秘的實驗,以及那些背後默默付出的科學家們,但因為簽署了保密協議,她口頭上則必須堅持一口咬定當初她老爸向學校給出的「一對一校外輔導加猛烈刷題的方案」再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換來的,反正你們愛信不信吧。
然而,正當林曉蕾以為自己將成為這項腦機接口技術實驗的受益者之一,該項技術還將把教育行業推向更廣闊的未來時,陳教授給她打來了電話,請她回實驗室聊聊。這次談話將讓林曉蕾對於腦機接口技術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
「曉蕾,我們希望你要把本次實驗的整個過程,永久地保密,不能對外泄露半點。」陳教授的表情嚴肅。
「怎麼了,博士?是實驗有什麼問題嗎?」林曉蕾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難道這個實驗的成功,對於國內不計其數的還在學習中痛苦煎熬的孩子們來說,不是一個福音麼?當然,您放心,這個實驗我絕對不會對外透露的,畢竟如果在當下透露了,我自己可能也要面臨人格的翻車。但在不久的未來,為什麼不把這項技術推而廣之呢?」
「實驗本身很成功,你的快速進步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我們團隊經過探討,決定停止這項技術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應用。」陳教授的平靜地說。
「可為什麼呢?這不是可以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學生嗎?」林曉蕾不解。
「沒錯,它的確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但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陳教授嘆了口氣,「一旦腦機接口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普及,教育的本質將會被徹底改變。學生們不再需要通過努力和思考去獲取知識,教育的公平性和多樣性也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試想,如果所有人都能通過這項技術輕鬆獲得高分,那麼教育的意義何在?學校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是一種應試教育」陳教授接著又說:「其本質是通過考試,來篩選更加優秀的人才,從而讓他們獲取數量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但如果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進行所謂的刷腦提升,那現行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就會全面崩塌,整個教育行業將被高科技所摧毀。在尚未找到更加合適的教育體系和模式之前,是不能使用腦機接口技術來進行取而代之的」
「而且,」陳教授繼續說道,「如果通過高昂的使用價格,將這項技術僅僅應用於少數人,比如富裕家庭的孩子,把普通大眾隔離在使用門檻以外,那麼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無疑會加劇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形成新的社會階層壁壘。」
林曉蕾沉默了,內心在翻江倒海,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份「幸運」,可能隱藏著更為深遠的社會問題。
「那這項技術以後還能用在什麼地方呢?」林曉蕾最終還是忍不住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們的初衷是幫助人類更好地學習和成長,但很顯然,我們不能將它簡單地應用於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陳教授的眼神中閃爍著希望,「不過,我相信,腦機接口技術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前景是廣闊的。比如,在面對某些急需專業技能人才的領域,或者需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某項技術難關時,我們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快速培訓出一批具備高水平知識的人才。此外,它還可以用於特殊人群,比如那些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學習能力受損的人,幫助他們恢復或提升大腦功能,實現知識的高效吸收。」
「這樣,既能發揮技術的優勢,又能避免對教育體系造成衝擊,同時促進社會的公平與進步。」陳教授總結道。
林曉蕾點了點頭,雖然她不能繼續作為這項技術的直接受益者,但她能理解並支持陳教授的決定。她知道,科技的力量應該用於推動社會的正向發展,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用來跨越公平障礙的工具。
數年後,林曉蕾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同時,她始終關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每當看到它在專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時,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自己曾經是這項尖端技術的一段奇妙旅程的一部分,而這段旅程,最終引領她走向了更加寬廣的人生道路。
而陳教授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探索和完善腦機接口技術,他們相信,只要遵循正確的方向,科技終將引領人類前行的道路,讓知識的光芒照耀世界每一個角落。
故事到這裡,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林潤川和林曉蕾,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里,經歷著成長、夢想與選擇,而這些故事,也將在歲月的長河中,成為人們心中永恆的記憶。
【感情歸宿】
先把時間推回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回過頭來看看潤川吧。
高中開學後,潤川的學習任務更加繁重了。他每天都要上很多課,做很多作業,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競賽。他雖然很忙,但還是會抽出時間,給靜茹寫信或者打電話,鼓勵她全力迎接中考。
在信中,潤川還說:靜茹,我發現你手邊的複習資料並不多,也不算新,我把我初三用過的複習資料給你寄過去吧,你可以多做做裡面的題目,不懂的多問問老師,我相信這些資料對你一定有幫助的。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寄送資料這麼簡單。這厚厚的資料,實際上是一份厚厚的思念,越是厚重,越是能把這種掛念和思念帶到靜茹身邊,就好像這些複習資料代表著潤川,把他自己漸漸從一張薄薄的信紙變成了一個具象化的完整的潤川,陪在靜茹的身邊。因為,薄薄的信件,看完了就可以放進抽屜里;而參考書和複習資料,這些潤川精心準備和寄過去的資料,則是靜茹必須經常拿出來翻閱和反覆拿出來看的,這不就意味著:就好像潤川也能經常陪在靜茹身邊一樣的麼?
然而,事與願違,面臨中考壓力的靜茹和入讀省屬重點高中的潤川,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靜茹進入初三下學期向著中考衝刺,學習越來越忙,二人之間聯繫的越來越少,潤川發現,自己和劉靜茹之間的距離,似乎在悄悄地拉大。
他們雖然還偶爾也書信往來聯繫,但是,話題卻越來越少了。潤川漸漸發現自己已經不了解劉靜茹的生活了。而靜茹也似乎對他的話題不太感興趣了,有些敷衍地回答他的問題。
潤川很傷心,他不知道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覺得自己正在失去靜茹,失去那個曾經讓他心動的女孩。
終於,靜茹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她如願以償地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原本,她中考之後的那個暑假將會是她與潤川二人最好的關係修復時機,但是,造化弄人,潤川的這個暑假被學校安排參加數學夏令營,潤川也非常不想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就沒辦法在回到外婆家去見靜茹。潤川在靜茹發放成績的第一時間,給她打了電話,表示了真誠的祝賀,但看來也只能如此而已了。
兩個人都進入了高中階段之後,學習任務更加繁重了。每天繁重的課程、作業,還有各種提高班和模擬考試、以及比初中更多的校園活動,他們二人幾乎已經沒有時間通信或者通電話了,他們甚至一兩個月都沒能聯繫一次。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鋒利的材料,它的流逝能殺滅一切,潤川覺得,自己和靜茹之間的那份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似乎已經淡化了,就像一顆種子,在心底生根發芽後,又因為缺乏長期心細地培養與呵護,而逐漸枯萎了。
然而,就在潤川邁入高三的時候,幾乎已經和靜茹斷了聯繫的時候,他卻收到了她寄來的一封信。
信里,劉靜茹說:潤川你即將要面臨高考了,希望我給你的這封信還能像三年前的雪天登山時那樣,為你加油打氣。還說她很掛念潤川,懷念他們一起度過的那些時光。
潤川看了信,很激動。他立刻給劉靜茹回了一封信,告訴她自己也會為她加油打氣,希望他們最終都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可是有一點很奇怪,那就是,潤川沒有在信中提及當時的約定:希望二人能都考上同一所大學。潤川莫名中感到,當初對於靜茹那種心動的感覺,隨著長時間的缺乏聯繫,已經慢慢的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激動而不再是心動。
兩年後,他們先後考入了不同城市的大學。在靜茹高三畢業的那個暑假,潤川回了外婆家,再次見到了靜茹。他們一起走過了老街那段長長的石階路,一起坐在外婆家的小院子裡的樹蔭下、吃西瓜、聊天。他們一起吃外婆做的紅燒肉,一起回憶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和各自在學校中發生的趣事。
那個暑假結束後,潤川和劉靜茹各自去了自己的大學。相隔兩地,他們會經常通信,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潤川發現,自己現在對她的感情,更像是一種親情和友情,而不再是戀情。他們就像是彼此的親人一樣,互相關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勵。然而,這種感情卻更加珍貴和深厚了。因為它已經超越了愛情的範疇,變成了一種更加純粹和永恆的情感。
【知識之鑰】
中考之後,林曉蕾成功逆襲的事跡,受到了校內學弟學妹們的追捧,老師也將其作為典範來激勵同學們:只要真正地走心用功,那就一定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林曉蕾成了校園裡的小名人,同學們紛紛向她打聽「學習的秘訣」。而她,只能默默感激那次神秘的實驗,以及那些背後默默付出的科學家們,但因為簽署了保密協議,她口頭上則必須堅持一口咬定當初她老爸向學校給出的「一對一校外輔導加猛烈刷題的方案」再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換來的,反正你們愛信不信吧。
然而,正當林曉蕾以為自己將成為這項腦機接口技術實驗的受益者之一,該項技術還將把教育行業推向更廣闊的未來時,陳教授給她打來了電話,請她回實驗室聊聊。這次談話將讓林曉蕾對於腦機接口技術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
「曉蕾,我們希望你要把本次實驗的整個過程,永久地保密,不能對外泄露半點。」陳教授的表情嚴肅。
「怎麼了,博士?是實驗有什麼問題嗎?」林曉蕾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難道這個實驗的成功,對於國內不計其數的還在學習中痛苦煎熬的孩子們來說,不是一個福音麼?當然,您放心,這個實驗我絕對不會對外透露的,畢竟如果在當下透露了,我自己可能也要面臨人格的翻車。但在不久的未來,為什麼不把這項技術推而廣之呢?」
「實驗本身很成功,你的快速進步就是最好的證明。但是,我們團隊經過探討,決定停止這項技術在中小學教育階段的應用。」陳教授的平靜地說。
「可為什麼呢?這不是可以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學生嗎?」林曉蕾不解。
「沒錯,它的確能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知識,但這樣做的後果,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加嚴重。」陳教授嘆了口氣,「一旦腦機接口技術在中小學教育普及,教育的本質將會被徹底改變。學生們不再需要通過努力和思考去獲取知識,教育的公平性和多樣性也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試想,如果所有人都能通過這項技術輕鬆獲得高分,那麼教育的意義何在?學校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目前,我們國家的教育是一種應試教育」陳教授接著又說:「其本質是通過考試,來篩選更加優秀的人才,從而讓他們獲取數量有限的高等教育資源。但如果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進行所謂的刷腦提升,那現行的教育體系和模式,就會全面崩塌,整個教育行業將被高科技所摧毀。在尚未找到更加合適的教育體系和模式之前,是不能使用腦機接口技術來進行取而代之的」
「而且,」陳教授繼續說道,「如果通過高昂的使用價格,將這項技術僅僅應用於少數人,比如富裕家庭的孩子,把普通大眾隔離在使用門檻以外,那麼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無疑會加劇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形成新的社會階層壁壘。」
林曉蕾沉默了,內心在翻江倒海,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身上的這份「幸運」,可能隱藏著更為深遠的社會問題。
「那這項技術以後還能用在什麼地方呢?」林曉蕾最終還是忍不住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我們的初衷是幫助人類更好地學習和成長,但很顯然,我們不能將它簡單地應用於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陳教授的眼神中閃爍著希望,「不過,我相信,腦機接口技術在專業領域的應用前景是廣闊的。比如,在面對某些急需專業技能人才的領域,或者需要在短時間內突破某項技術難關時,我們可以通過這項技術,快速培訓出一批具備高水平知識的人才。此外,它還可以用於特殊人群,比如那些因疾病或意外導致學習能力受損的人,幫助他們恢復或提升大腦功能,實現知識的高效吸收。」
「這樣,既能發揮技術的優勢,又能避免對教育體系造成衝擊,同時促進社會的公平與進步。」陳教授總結道。
林曉蕾點了點頭,雖然她不能繼續作為這項技術的直接受益者,但她能理解並支持陳教授的決定。她知道,科技的力量應該用於推動社會的正向發展,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用來跨越公平障礙的工具。
數年後,林曉蕾大學畢業,走向工作崗位,她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同時,她始終關注著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每當看到它在專業領域發揮積極作用時,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自己曾經是這項尖端技術的一段奇妙旅程的一部分,而這段旅程,最終引領她走向了更加寬廣的人生道路。
而陳教授和他的團隊,也在不斷探索和完善腦機接口技術,他們相信,只要遵循正確的方向,科技終將引領人類前行的道路,讓知識的光芒照耀世界每一個角落。
故事到這裡,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林潤川和林曉蕾,他們在各自的時代里,經歷著成長、夢想與選擇,而這些故事,也將在歲月的長河中,成為人們心中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