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精細化管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棣靜靜地坐在廳堂的主座上,目光在徐良與朱高熾之間游移,面容沉穩如山,難以揣測內心的真實想法。

  然而,他的心卻如湖面被投入小石子般,泛起層層漣漪。

  他沒有急於插話,也沒有露出明顯的表情,只是用深邃的目光觀察著一問一答之間的細微變化。

  眼前的朱高熾,雖然身形略顯瘦弱,面色也略帶些病態的蒼白,但他那雙眼睛卻明亮如星,透著一股靈動的機敏。

  尤其是他在這場討論中的表現,讓朱棣不由得心生欣慰。

  他注意到,朱高熾不僅能迅速捕捉到徐良話語中的關鍵,還能以有條不紊的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對方進一步闡釋。

  「高熾雖然體弱,但他自幼聰慧,尤擅思辨。今日這一場辯論,他不僅能跟上徐良的思路,還能提出關鍵問題,這實屬難得。」

  朱棣在心中暗自評價,思緒卻悄然回到了幾年前,回到了朱高熾尚在啟蒙階段時的點滴片段。

  此刻,廳堂內的氣氛因徐良的話語而變得格外凝重。

  「最關鍵的是要優化漕運糧食的管理體系,將調運、儲存、分配等環節一體化。」

  徐良平靜地陳述,聲音不高,但每一個人都聽得很清楚。

  「現有的體制龐大,卻缺乏協調和整合。」

  「現有的體制龐大,卻缺乏協調和整合。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框架來統籌這些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導致浪費和低效。」

  徐良稍作停頓,眼神從廳堂內的每個人臉上掃過,觀察著他們的反應。

  他語氣稍微加重:「通過改革,我們可以確保每一粒糧食都能精準、高效地調配,避免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造成無謂的損失。」

  徐良的話語中,充滿了強烈的說服力和挑戰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下體制的病灶。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不由自主地低頭沉思,琢磨著徐良的話。

  姚廣孝眉頭微蹙,顯然對徐良的觀點還有些疑慮。

  而朱高熾則微微點頭,似乎對徐良的說辭產生了些許認同。

  但他那雙明亮的眼睛中,依舊閃動著許多未解的疑問。

  片刻沉默後,朱高熾率先開口,語氣謹慎:「這豈不是意味著,朝廷需要在漕運方面投入更多的財力和人力?」

  朱棣聞言,眉頭微不可察地一挑。

  他未發一言,卻顯然在等待徐良的回應。

  「恰恰相反——」

  徐良緩緩搖了搖頭,目光直視朱高熾:「精細化管理並不單純意味著更多的投入,反而是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效用。」

  「精細化管理?」朱高熾一愣,語調微揚,「敢問先生,您多次提到這一理念究竟何解?」

  徐良微微一笑,語氣不疾不徐:「所謂精細化管理,是一種通過細化、量化、標準化手段優先管理的理念,旨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提升效率和減少浪費。」

  「其核心在於通過科學的方法論,確保組織在複雜環境下持續高效率地運作。」

  他說罷,目光掃過眾人,發現他們大多仍是一臉迷惑。

  便接著補充道:「通俗地講,精細化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便是——定目標、追過程、拿結果。」

  「世子,你可知『定目標』的關鍵是什麼?」

  徐良話鋒一轉,將問題拋向朱高熾。

  朱高熾略一思索,答道:「目標要明確,並且可衡量。」

  「沒錯。」

  徐良滿意地點了點頭:「如果要解決北平糧食不足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我們究竟需要多少糧食、多久能達到,甚至具體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況。」

  「這便是定目標——確保每一環節都有明確的方向。」

  他轉向朱高熾,語氣平靜卻透著幾分引導:「高熾,你可知定目標的關鍵是什麼?」

  朱高熾略一思索,答道:「目標要明確,並且可衡量。」

  「沒錯。」徐良點了點頭,「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要解決北平糧食不足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我們究竟需要多少糧食、多久能達到,甚至具體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況。」

  「這便是定目標——確保每一環節有明確方向。」


  徐良稍作停頓,見朱高熾若有所思,便繼續說道:「但目標明確之後,如何確保其達成?」

  「這就需要過程監控與精細化的執行力。」

  他緩緩端起茶盞輕啜一口,隨後繼續道:「在糧食運輸上,既要明確每艘漕船的載量,也要核算漕運途中每個節點的損耗和時間,甚至要統計多少糧食最終成功運抵北平。」

  「這些指標清清楚楚,便能找出問題所在,從而進行調整和優化。」

  廳堂內再次陷入短暫的沉寂。

  朱棣的手緩緩握緊,他平靜的外表下,內心卻像是海嘯般翻騰。

  他雖征戰沙場多年,但對於如此細緻入微的管理理念卻聞所未聞。

  他舉一反三的想道:「若能將徐良之策施行於軍陣,豈不是可以做到進退自如,來去無蹤!?

  姚廣孝亦低眉沉思,心中暗自權衡。

  他一向以天理和道義為指引,但徐良所言,卻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癥結——這是姚廣孝從未觸及過的領域。

  他隱隱覺得,自己長久以來所依賴的理念,正被徐良以一直全新的力量所挑戰。

  姚廣孝依舊皺眉,顯然他對這一理念存有疑慮:「先生所言,聽來甚好。但若實施不當,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亂?」

  徐良並未因質疑而氣餒,他坦然一笑:「大師所慮極為有道理,但若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這些理念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有可循的先例。」

  「例如隋唐大運河管理改革。」

  此言一出,廳堂內眾人皆面露疑惑之色。

  姚廣孝輕咳一聲,問道:「安史之亂後的隋唐?此時大運河不是早已通行百年了嗎?徐先生何出此言?」

  徐良解釋道:「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國力衰退,大運河沿線破敗,漕糧損耗嚴重,運輸效率極低。然而,為了恢復漕運,唐朝在河道沿線設立了『漕倉體系』,並推行了嚴格的分區管理和監督制度。」

  他語氣加重,目光炯炯有神:「每個漕倉設專人負責記錄糧食的出入庫情況,運糧船隻設押運使,監督運輸全過程。」

  「此外,唐朝還制定了精準的年度調配計劃,按照人口與軍需分布,細化到每個州郡的糧食需求。最終,這些改革使得北方的糧食供應得以恢復。」

  朱高熾低頭沉思,似乎在認真咀嚼這些信息。

  他抬起頭,目光愈發明亮,語氣中帶著一絲興奮:「如此說來,這套體系的確有可能可以解決北平當前的糧草問題。但徐先生,可否談談土地治理上的懈怠?」

  被打斷思緒的眾人,不解地將目光投向他。

  朱高熾向朱棣解釋道:「父王,徐先生說的是未來之事,但土地治理,卻是當下治理北平府必須之事。」

  「故而,兒臣斗膽請教徐先生!」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