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北方缺糧久矣
「徐先生,就算此舉能成,但老衲仍然認為——遷都北平,未必是明智之舉。」
姚廣孝目光凝視著徐良,忽然插口道。
眾人皆是一愣。
廳堂內的空氣似乎凝滯了一瞬,每個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徐良身上,似在等待他的回應。
然而,徐良卻神色如常,他端坐在椅中,身形挺拔如松,手中的茶盞穩穩托在掌心,未曾晃動分毫。
他緩緩抬眸,目光淡定而沉穩,問道:「不知大師有何高見?」
姚廣孝雙手合十,微微低眉,語氣中帶著幾分憂慮,又似有不容忽視的堅定。
「北平固然是殿下的發跡之地,也是北方屏障之所在,但自宋元以來,北方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資源匱乏。」
他稍頓片刻,眼神愈發凝重,繼續說道:「如今的北方,地多人少,土地荒廢,許多人背井離鄉而去,如何能支撐起一座都城?」
這一句話如同投石入水,在廳堂內激起一陣漣漪。
除了徐良,每個人的臉上都浮現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姚廣孝繼續道:「更何況,糧食乃一國立足之本。北方缺糧久矣,單是這一點,便是北平建都難以逾越的鴻溝。」
徐良輕輕將茶盞放下,發出一聲清脆的輕響。
他的目光始終平靜如水,姚廣孝的言辭並未在他心中掀起任何波瀾。
「大師的憂慮確有道理。」徐良淡淡開口,語氣從容且不帶半分急切,「不過,北方的形勢未必如您所言這般悲觀。」
眾人聞言,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
姚廣孝微微皺眉,神色未變,心中卻已暗暗提起了興趣。
徐良不緊不慢地說道:「北平一帶的土地雖荒,但一旦施以良策,便可立時見效。」
他的聲音不高,卻透著一股自信和篤定,仿佛一切都已盡在掌握。
話語中,他的語氣未有半分急切,反而透著從容與篤定。
姚廣孝未退讓,神色肅然,語氣中多了幾分凌厲:「徐先生之言,似乎忽略了更為關鍵的一點——南北糧道的艱難。」
他目光掃視堂內眾人,繼續說道:「北方的土地短期內或可耕種,但如今正值靖難之役,百姓對戰爭已心懷恐懼,怎能迅速重歸田間?」
「再者,洪武年間的多次漕運、陸運,甚至海運都已證明,從南向北調糧,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極其驚人。」
「若是遷都北平,百姓的負擔恐怕難以承受。」
此言一出,廳堂內頓時陷入短暫的沉默。
朱高熾坐在一旁,低頭沉思良久。
他抬起頭,眉間隱現憂慮:「道衍大師所言不無道理,北平的糧食短缺問題,確實會對遷都一事構成不小的阻礙。」
他略一停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洪武二十二年底,北平布政使司上報稱,南糧北運的糧食,經由漕運、陸運和海運,送往前線喜峰口、灤陽等地的軍儲米糧累積至四十八萬八千五百餘石。」
他的語氣漸重,眉頭也隨之深鎖:「而這些糧食,幾乎全是從江南千里迢迢運至北方的成果。若是遷都北平,每年所需糧草必然數倍於此。」
「如此一來,國庫將如何承擔?百姓的負擔又將如何減輕?」
朱高熾的話音落下,廳堂內的氣氛變得愈發沉重,連空氣中都似乎瀰漫著壓抑。
徐良卻面不改色,神情平靜如常。他緩緩轉頭,將目光投向堂內最為威嚴之人——燕王朱棣。
然而,已經恢復燕王身份的朱棣,在徐良面前不再隨性。
他端坐上首,面容冷峻如鐵,像是一座巍然不動的山峰,令人難以揣測其內心所思。
事實上,朱棣心裡十分清楚,徐良但凡敢提出建議,必然會有周詳的分析與解決辦法。
他的沉默,只不過是在等待徐良接下來的闡述。
果不其然,徐良見朱棣未發一言,便自顧自地說道:「你們只是看到北方缺糧,卻從未想過如何真正解決缺糧的問題。」
姚廣孝自然不同意這說法。
他雙手微微攏起袖口,語氣低緩卻不失鋒芒:「天災人禍,非人力所能。朝廷從南方調糧,不正是在解決北方短缺糧的問題嗎?」
徐良笑了笑,目光依然平靜如水,反問道:「那解決了麼?」
這一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廳堂內的沉悶。
朱高熾聽到這話,不由得低下頭,他本在細想姚廣孝的觀點,卻被徐良這句反問擊中了一種隱約的羞澀與悲憤。
是啊!從洪武朝至今,一直進行著南糧北調,可到現在都未曾妥善解決北方缺糧的問題。
他的拳頭在袖中攥緊了一瞬,但又很快鬆開。
經過一天的接觸,朱高熾已深刻體會到徐良的性格——敢言、狂放,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每一句話卻都直指要害!
朱高熾看著若有所思的朱棣,心裡暗暗想道:「也許這正是父王欣賞他的原因。」
姚廣孝語氣頓挫,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答。
「這便是『存天理,滅人慾』的弊端。」
徐良繼續說道,聲音雖不高,卻震人肺腑:「程朱理學傾向於將自然災害歸因於道德失范,忽視了對災害科學成因的探討。」
朱棣的眼神這時稍稍變了,他眉頭微不可查地挑了一下,像是聽出了某種特別的意味。
徐良毫不猶豫地接著道:「要我說,這就是放屁!」
此言一出,廳堂內一時靜得落針可聞。
朱高熾下意識地掃了一眼朱棣的臉色,卻看不出朱棣心中的真實想法。
他自己對程朱理學並無深厚感情,但作為燕世子,卻深知,這套學說早已融入皇明的統治根基。
徐良敢這樣肆無忌憚地批判,著實是膽大妄為!
「改變糧食短缺的諸多方法裡面,唯獨沒有『順之則易,逆之則難』這一條!」
徐良冷靜地掃視眾人,仿佛並未察覺到他方才的言辭有多麼出格。
「北方缺糧的根源在於什麼?戰爭、荒地、管理不善,還是其他?朝廷若一味以調糧為策,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怎能長久?」
他繼續說道:「北平的土地若能合理規劃,配以科學的農耕手段,再輔以有效的水利工程,何愁糧草不足?」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激動的光芒,終於開口道:「這麼說,你已有具體辦法?」
姚廣孝目光凝視著徐良,忽然插口道。
眾人皆是一愣。
廳堂內的空氣似乎凝滯了一瞬,每個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徐良身上,似在等待他的回應。
然而,徐良卻神色如常,他端坐在椅中,身形挺拔如松,手中的茶盞穩穩托在掌心,未曾晃動分毫。
他緩緩抬眸,目光淡定而沉穩,問道:「不知大師有何高見?」
姚廣孝雙手合十,微微低眉,語氣中帶著幾分憂慮,又似有不容忽視的堅定。
「北平固然是殿下的發跡之地,也是北方屏障之所在,但自宋元以來,北方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土地荒蕪,資源匱乏。」
他稍頓片刻,眼神愈發凝重,繼續說道:「如今的北方,地多人少,土地荒廢,許多人背井離鄉而去,如何能支撐起一座都城?」
這一句話如同投石入水,在廳堂內激起一陣漣漪。
除了徐良,每個人的臉上都浮現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姚廣孝繼續道:「更何況,糧食乃一國立足之本。北方缺糧久矣,單是這一點,便是北平建都難以逾越的鴻溝。」
徐良輕輕將茶盞放下,發出一聲清脆的輕響。
他的目光始終平靜如水,姚廣孝的言辭並未在他心中掀起任何波瀾。
「大師的憂慮確有道理。」徐良淡淡開口,語氣從容且不帶半分急切,「不過,北方的形勢未必如您所言這般悲觀。」
眾人聞言,目光再次聚焦在他身上。
姚廣孝微微皺眉,神色未變,心中卻已暗暗提起了興趣。
徐良不緊不慢地說道:「北平一帶的土地雖荒,但一旦施以良策,便可立時見效。」
他的聲音不高,卻透著一股自信和篤定,仿佛一切都已盡在掌握。
話語中,他的語氣未有半分急切,反而透著從容與篤定。
姚廣孝未退讓,神色肅然,語氣中多了幾分凌厲:「徐先生之言,似乎忽略了更為關鍵的一點——南北糧道的艱難。」
他目光掃視堂內眾人,繼續說道:「北方的土地短期內或可耕種,但如今正值靖難之役,百姓對戰爭已心懷恐懼,怎能迅速重歸田間?」
「再者,洪武年間的多次漕運、陸運,甚至海運都已證明,從南向北調糧,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極其驚人。」
「若是遷都北平,百姓的負擔恐怕難以承受。」
此言一出,廳堂內頓時陷入短暫的沉默。
朱高熾坐在一旁,低頭沉思良久。
他抬起頭,眉間隱現憂慮:「道衍大師所言不無道理,北平的糧食短缺問題,確實會對遷都一事構成不小的阻礙。」
他略一停頓,目光掃過眾人,繼續說道:「洪武二十二年底,北平布政使司上報稱,南糧北運的糧食,經由漕運、陸運和海運,送往前線喜峰口、灤陽等地的軍儲米糧累積至四十八萬八千五百餘石。」
他的語氣漸重,眉頭也隨之深鎖:「而這些糧食,幾乎全是從江南千里迢迢運至北方的成果。若是遷都北平,每年所需糧草必然數倍於此。」
「如此一來,國庫將如何承擔?百姓的負擔又將如何減輕?」
朱高熾的話音落下,廳堂內的氣氛變得愈發沉重,連空氣中都似乎瀰漫著壓抑。
徐良卻面不改色,神情平靜如常。他緩緩轉頭,將目光投向堂內最為威嚴之人——燕王朱棣。
然而,已經恢復燕王身份的朱棣,在徐良面前不再隨性。
他端坐上首,面容冷峻如鐵,像是一座巍然不動的山峰,令人難以揣測其內心所思。
事實上,朱棣心裡十分清楚,徐良但凡敢提出建議,必然會有周詳的分析與解決辦法。
他的沉默,只不過是在等待徐良接下來的闡述。
果不其然,徐良見朱棣未發一言,便自顧自地說道:「你們只是看到北方缺糧,卻從未想過如何真正解決缺糧的問題。」
姚廣孝自然不同意這說法。
他雙手微微攏起袖口,語氣低緩卻不失鋒芒:「天災人禍,非人力所能。朝廷從南方調糧,不正是在解決北方短缺糧的問題嗎?」
徐良笑了笑,目光依然平靜如水,反問道:「那解決了麼?」
這一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廳堂內的沉悶。
朱高熾聽到這話,不由得低下頭,他本在細想姚廣孝的觀點,卻被徐良這句反問擊中了一種隱約的羞澀與悲憤。
是啊!從洪武朝至今,一直進行著南糧北調,可到現在都未曾妥善解決北方缺糧的問題。
他的拳頭在袖中攥緊了一瞬,但又很快鬆開。
經過一天的接觸,朱高熾已深刻體會到徐良的性格——敢言、狂放,甚至有些目空一切,但每一句話卻都直指要害!
朱高熾看著若有所思的朱棣,心裡暗暗想道:「也許這正是父王欣賞他的原因。」
姚廣孝語氣頓挫,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答。
「這便是『存天理,滅人慾』的弊端。」
徐良繼續說道,聲音雖不高,卻震人肺腑:「程朱理學傾向於將自然災害歸因於道德失范,忽視了對災害科學成因的探討。」
朱棣的眼神這時稍稍變了,他眉頭微不可查地挑了一下,像是聽出了某種特別的意味。
徐良毫不猶豫地接著道:「要我說,這就是放屁!」
此言一出,廳堂內一時靜得落針可聞。
朱高熾下意識地掃了一眼朱棣的臉色,卻看不出朱棣心中的真實想法。
他自己對程朱理學並無深厚感情,但作為燕世子,卻深知,這套學說早已融入皇明的統治根基。
徐良敢這樣肆無忌憚地批判,著實是膽大妄為!
「改變糧食短缺的諸多方法裡面,唯獨沒有『順之則易,逆之則難』這一條!」
徐良冷靜地掃視眾人,仿佛並未察覺到他方才的言辭有多麼出格。
「北方缺糧的根源在於什麼?戰爭、荒地、管理不善,還是其他?朝廷若一味以調糧為策,卻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怎能長久?」
他繼續說道:「北平的土地若能合理規劃,配以科學的農耕手段,再輔以有效的水利工程,何愁糧草不足?」
朱棣眼中閃過一絲激動的光芒,終於開口道:「這麼說,你已有具體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