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出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到了春耕時節,劉裕竟然還沒有回來。

  江邊有人帶消息回來,說是堤壩早就修好了,但朝廷想在京口之西的江乘縣修一座佛寺,役期延長。

  這一舉措讓京口百姓怨聲載道,修建堤壩,只要人手夠,肯出力,一兩個月就可以修建起來,但修建佛寺是個細緻活兒。

  採石、伐木、奠基、雕刻,至少一年半載。

  士族豪門喜奢華,司馬道子和王國寶崇佛,窮奢極欲,佛寺當然不會簡陋,所用器皿、石像、帷幔都是上乘貨色。

  所費不下千萬,還從廣陵徵召了上萬流民。

  也不知道司馬道子和王國寶哪根弦兒搭錯了,一改往日涸澤而漁的秉性。

  竟然為所有役夫和流民提供了食物,雖然每日只有兩頓粥,但也算給了流民一條活路,不至於引發動亂。

  劉裕身高七尺六寸,人高馬大,兩頓粥肯定吃不飽。

  蕭文壽每隔幾天會讓人捎去些乾糧。

  劉裕性格豪爽,在哪裡都吃得開,也不知有什麼門道,隔三差五送回去野物,不是野兔,便是野羊、肥魚。

  江乘夾在京口和建康之間,北臨大江,西憑攝山,南面還有華山,人口沒有那麼密集,也沒有刁氏這種蠹弊,物產相對豐足一些。

  每次捎回的野物,無論多少,劉道規都會分成四份,劉懷肅、向靖、孟懷玉各分一些。

  平日他們沒有少幫忙,吃肉的時候也不能忘了別人。

  東西雖少,卻代表著劉家的心意。

  劉道規讀了這麼多年的書,唯一的好處便是性子磨礪出來了,心細如髮,深知越是小事越不能疏忽大意。

  劉遵一個人,多一雙筷子的事,蕭文壽和劉道規都將他當成了自家人。

  這年頭只有抱團取暖才能生存下去。

  在眾人的協助下,劉家的十幾畝薄田很快就耕好了。

  幾場春雨下來,田地里蓄了水,劉家老小齊齊下田插秧,一家人歡聲笑語,也並不覺得有多辛苦。

  劉遵提著弓刀在田壟上戒備,既防野獸,也防人。

  到了黃昏,蕭文壽和臧愛親還會割掉田壟上的蒿草,曬乾了,挽成草束,可以生火做飯。

  小侄女興弟則采了一籮筐的桑葉。

  在京口,只要有條件的人家,都會養些蠶,這年頭絲錦比錢還值錢,可以直接買到糧食。

  江左氣候溫潤,劉道規覺得如果沒有戰亂,沒有壓在頭頂上的士族高門,這種男耕女織的日子倒也不錯。

  到了晚上,臧愛親熬了一罐魚湯,放上半箕蓴菜,搭上粟米和豆菽同煮的乾飯,就著菹菜和豆豉,一家人美美的吃了一頓。

  臧愛親雖是吏門出身,但勤儉持家,與劉裕恩愛有加。

  劉裕好賭,若沒有這個賢內助撐著,劉家的日子很難過下去。

  不過一大半魚湯都是被劉興弟和劉遵喝了。

  小孩兒長身體,嘴饞,劉遵力氣大,胃口也大。

  「田都種上了,今年風調雨順,馬上門前的豆菽就可以收了,再熬幾月,地里有了收成,日子就好了。」

  蕭文壽滿眼憧憬之色。

  「兄長一身武藝,這次徭役回來,便可以投軍了,堂兄今日說過,朝堂要重新起用北府軍,他已被少將軍徵辟,兄長此去,也能謀個前程,家中有我便成。」

  劉道規說出自己的想法。

  以劉裕的性格和武勇,以及豪爽的性子,加上彭城劉氏的名頭,在北府軍中定能出頭。

  國子學雖然前途遠大,但也是要論門第的,劉道憐出來後什麼光景誰也說不準。

  那條路早就被士族高門占了,北府軍卻不一樣,屬於新生勢力,高門看不上,反而給寒門一條出路。

  蕭文壽沒有反對,「從軍也好,免得他回來又去賭錢。」

  不過臧愛親臉上浮起些許落寞之色,劉裕從了軍,自然是聚少離多。

  劉道規看出端倪,安慰道:「北府軍常鎮京口,兄長時常能回家,阿嫂不必多慮。」

  「寄奴投軍自然是好事,我豈會不贊同,家中有我在,自可撐持。」藏愛親相貌一般,卻勝在性情溫良,勤儉持家。


  「那就這麼說定了。」劉道規知道劉裕早有此心,只是正好遇上去年的旱災,家中揭不開鍋,加上這兩年北府軍不景氣,一直耽誤到現在。

  閒談了一會兒,人就困了。

  勞碌一天,回屋一沾床就睡了。

  也不知睡了多久,忽然被一陣惶急的敲門聲吵醒。

  劉道規從壁上取下環首刀,藏在身後,這才去開門,「九兄?」

  門前赫然站著劉新之,滿臉焦急之色,左臉上還有淤青。

  朝廷徵發徭役,他與劉裕等幾個青壯一同去江邊修堤,後來又一同去修佛寺。

  他這麼火急火燎地趕回來,又是這副模樣,定然是江乘那邊出事了。

  聽了這聲喊,蕭文壽這才在房內喊了一聲:「阿規,出了何事?」

  隔壁的劉遵聽到動靜,也提刀跟了過來。

  「出、出……」

  劉新之話還沒說完,劉道規一把捂住他的嘴,「無事無事,兄長托人送了些野物回來,阿母早些安歇。」

  「何以這個時辰回來?」

  蕭文壽顯然也不是這麼好騙的。

  劉新之倒也機靈,「遇上咱北府軍的輜車,一同捎回來了,路上沒在亭口歇腳,到夜裡方才回的京口。」

  他是北府軍老卒,坐北府軍的輜車回來,倒也說得過去。

  北府軍全是京口僑民,轄區涵蓋江對面的廣陵,經常往返。

  「寄奴也不挑個時辰。」蕭文壽沒在問。

  劉道規拉著劉新之出門,走到閭口,方才停下,「出了何事?」

  「寄奴……被刁家人拿走了!」

  「什麼?刁家人這麼大膽,敢衝到人堆裡面抓人?」劉道規上下打量劉新之。

  役夫都是同族或者鄉鄰為伴,絕不會落單。

  劉裕身邊出了劉新之,還有二三十彭城劉氏的青壯,若是算上其他熟識之人,至少四五百人。

  刁家只要敢動手,這四五百人絕不會坐視。

  京口人一向團結,方才能在江左站住腳。

  而刁家也不會傻到去司馬道子和王國寶的佛寺里鬧事。

  「是……是……」劉新之吞吞吐吐。

  「到底是什麼,你說清楚。」

  「是有人邀……寄奴樗蒲,他一時沒忍住,出了營舍,爛賭了兩天兩夜,欠了三萬錢,一問,方知債主是刁家,就被人捉了去,我去追人,還被刁家毒打了一頓……」

  劉道規兩眼一黑,劉裕還是著了刁家的道。

  平日他還算謹慎,不過幾個月的徭役,遇上有人邀他樗蒲,賭癮一上來,肯定忍不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