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五胡亂華,胡人擊潰不禁是華夏的江山,也擊潰了華夏的信心,當此之世,儒學衰微,佛道大興,無數胡僧湧入中土。

  讖緯、玄學、鬼神、巫蠱之說大行其道,蠱惑了無數人。

  暗中興風作浪之人也不在少數。

  自東漢桓帝一朝,借用「妖言」造反的就有二十起之多,至靈帝時,更形成「妖賊大起」的局面。

  中朝(西晉)末,蜀中便有「李家道」,蜀中妖賊李弘自稱聖王,以妖術惑眾,自言八百歲,聚眾萬餘,攻打州郡。

  東晉永和十二年(356),江夏「妖賊」李弘作亂,被江夏相劉岵、義陽太守胡驥剿滅。

  太和五年(370年),廣漢又出了一個李弘與益州「妖賊」李金根聚眾反,自稱聖王。

  之所以這麼多人叫李弘,是因為《老君變化無極經》和《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言: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樂。

  木子弓口,按這個時代民間慣用的拆字法,是為「李弘」。

  還有咸安二年(372年)十月,彭城人盧悚,自稱「大道祭酒」,率八百餘眾攻宮城廣莫門,詐稱海西公司馬奕還宮,由雲龍門突入殿廷,奪取武庫甲杖,如入無人之境,最後還是游擊將軍毛安之帶兵入宮,方才破滅。

  自東漢太平道起事後,每逢天下大亂,南北都會有道人為亂。

  劉道規今日也算知道了長生人是些什麼貨色,身邊的劉新之左顧右盼,一副躍躍欲試的架勢。

  但劉裕臉色一沉,低聲道:「我等只是路過,攪擾諸位雅興,還望多多包涵,井水不犯河水,就此別過。」

  「寄奴……」劉新之舔了舔嘴唇。

  「嗯?」劉裕臉色一沉。

  劉新之全身一顫,不敢多嘴。

  「哈哈哈,已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爾等註定與長生無緣,難登極樂,一輩子勞碌命。」

  那人長袖一揮,扭動著身體,與男男女女們下了土丘。

  很快便傳出一陣陣的笑聲……

  「走。」劉裕抓住劉道規手。

  劉道規臉色一黑,「不是,你拉我作甚?我又沒想去。」

  「為兄這不是怕你把持不住。」劉裕的表情半真半假。

  「哈哈,兄長看人真准,然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劉道規一拍胸口。

  士族門閥之亂,不可想像,男女通吃。

  江左自不必多言,名士們好敷朱粉、喜婦人衣,扮女人態,蓄養孌童幾乎成為風尚。

  自咸寧太康以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咸相仿效。

  南渡之後,唯一被廢的皇帝司馬奕在位時,寵幸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經常與妃嬪田氏、孟氏大被同眠,還生出三個兒子,時人惑之,竟不知誰所出……

  就連一代雄主苻堅,也寵幸慕容沖姐弟倆,從床頭廝殺到關中混戰,持續多年,竟然誰也奈何不了誰,耗盡了氐秦最後一絲元氣。

  太元十年,苻堅終被俘於五將山,姚萇將其縊死於新平佛寺。

  「咳,君子好財,取之有道……」劉懷肅立即糾正。

  劉道規甩甩手,「都一個意思。」

  幾人有說有笑,回到劉家。

  接下來幾日,劉裕和劉道規都異常安分,能不外出就不外出,仿佛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胳膊擰不過大腿,跟刁家翻臉,誰也討不到好。

  靠著幾十斤魚蝦,每日熬魚羹,日子也能過下去。

  劉懷肅到處奔走,打探消息。

  不過刁家想要霸占江邊淤田之事並不順利,淤田被王氏看中了。

  論門第、名望、權勢,刁家給王家提鞋都不配,當朝中書令正是太原王氏出身的王恭,皇后王法慧之兄。

  正宗的皇親國戚。

  王恭堂弟王國寶,原是謝安女婿,協助司馬道子擠走謝安謝玄後,深得皇帝和司馬道子的器重,權勢日甚。

  王國寶親弟王忱,官居荊州刺史、建武將軍、使持節、都督荊益寧三州諸軍事,朝廷賴之以壓制荊州桓氏……


  從建康到京口,長江兩岸的淤田,將近四五萬畝,如此一塊肥肉,自然吸引到了王國寶的目光,胳膊擰不過大腿,刁家也就識相的夾起尾巴,安分守己起來。

  劉家倒是過了一個肥年。

  兄弟二人陪著母親蕭文壽,用舅父留下的錢,買了些乾草,做起了同族劉玄德的勾當,織履造席,拿到集市販賣,也能補貼家用,換些日常所需的鹽和糧食回來。

  辛苦歸辛苦,但在蕭文壽的堅持下,書還是要讀的。

  劉家祖傳不少竹簡,竟有一部完整的《公羊傳》,和半部《吳子》,只有圖國、治兵、論將三篇。

  其他的竹簡則是論語、詩經之類的典籍,也不完整。

  祖父劉靖當流民帥之前,便是郡中豪強,喜武事,有這些竹簡也在情理之中。

  書在這年頭極其珍貴,老劉家無論如何悽慘,蕭文壽也沒將它們拿出去售賣,反而從小督促兄弟三人苦讀。

  奈何劉裕實在不是讀書的料,劉道規為人懶散,也沒太大的興趣,但在母親棍棒的教育下,還是將《公羊傳》和《吳子》死記硬背下來。

  但對其中義理,則是一知半解。

  二兄劉道憐卻對論語和詩經極感興趣,一門心思的鑽進去,倒也有所成。

  經常靠著這些,結交郡里的寒門,靠著舅父的提攜,偶爾也能湊上名士們的聚會,博了個初通經義的的名聲。

  「吳起儒服以兵機見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軍旅之事……」

  劉道規硬著頭皮讀,劉裕藉口賣履,早就不知溜到哪去了。

  蕭文壽提著木棍在背後督促,只要聽到斷句不對,便是一棍子抽下來。

  還別說,靠著這種自幼的棍棒教育,劉道規生生將《公羊傳》和《吳子》啃了下來,背的滾瓜爛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百遍不成,就千遍、萬遍,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蕭文壽不愧是蘭陵蕭氏出身,張口便是道理。

  對三兄弟的要求極高。

  只可惜劉裕幼年就被寄養在姨母家,回來時,已經十六七歲,雖識得些字,但不通義理,已然荒廢了。

  《公羊傳》記的都是春秋時舊事,很多故事頗有有趣,讀起來也不沉悶,不明白的地方,蕭文壽還能講解一二。

  《吳子》也就三篇,萬餘字,通俗易懂,很快就爛熟於胸。

  不過劉道規對論語和詩經實在沒興趣,僅其中的生僻字,就讓劉道規廢了九牛二虎之力……

  無論蕭文壽怎麼責打都沒用,劉道規沒有興趣,便始終記不住,記住了,也很快就忘了。

  時間一長,蕭文壽不再強求。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