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小試牛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卻說,前些日子登州錢莊熱鬧非凡,讓戚景通久不能忘的,是戚繼光大放異彩,英姿颯爽的舞獅給登州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戚景通看來,戚繼光應當考取功名,以抱光宗耀祖之德。且說,戚繼光這些年跟隨梁玠也算小有所成。尚且不說高中武舉,這等宏偉志向,說小了中個武鄉試應該不在話下。在戚景通看來,以戚繼光的才能一定沒問題。

  明朝時武舉考察內容為「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便不能參加武試。明朝武舉創製甚早,但制度一直沒有確定下來。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年),才根據太監汪直的建議,以文科為例,設武科鄉、會試。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試,先策略,後弓馬,策不中者不准試弓馬。後又改為三年一試。考試內容主要是馬步弓箭和策試。

  這日,風和日麗,天高氣爽,六年一試的武科鄉試如約而至,青年戚繼光駕馬車前去附試。正逢登州青年才俊齊聚,一個個,好似那關公,趙雲,劉備,也有幾個不起眼的前去充數,尚且不說。卻說,王府上下好不淡定,虎妞王月嬌,這日在園中寫了一副對子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王棟夫人聽聞道: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剎時虎妞臉上微微泛紅。

  書說簡短,圓規正傳。且說這戚繼光鄉試中,也不簡單,總覺得心跳加速,不能氣定神閒。會場中,那關公一臉鐵青,卻幾分孩子氣,那趙雲,甚是淡定,確有聊發少年狂,那劉備,卻在大樹下好乘涼......,一旁的戚繼光望著這千千學子,一陣感慨,不知所言,神情卻略有些舒緩。

  筆試對於武舉來說,是個重要的環節。古代也曾有李元霸這類將軍,武藝天下第一,論文學啥也不會。但是,國家發展的角度,還是偏好戚繼光這類將軍。文武雙全也是明朝對於將軍的定義,單純的只是會點弄槍舞棍,儒學、軍事理論、歷史卻隻字不提,這種將軍也有實效性,但是面對火槍時代的明朝,擂鼓旺金錘不一定好使。就戰場而言,一名武將的戰爭策略性是得以常勝的根源。明朝軍事方向性,對於兵種的明確性,是顯而易見的,神機營是一支武器裝備極為先進的部隊,有點像今天中部戰區的38軍,清一色的機械師。對於武器裝備來說,它的鬥爭方向就是科技性。有人說,戰鬥這種東西,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單純的完全依靠意志品質,很難取勝,有點自欺欺人。戰爭是最能體現國家綜合國力的歷史事件。策略的運用,一定上反映了戰爭的靈活性,多變性,實踐性等問題。說現代戰爭講究衛星作戰,精確打擊。其實,對於明朝而言,精確打擊也是意義非凡的因素,神機營本身就是火槍部隊,與果敢性還是密不可分的,和弓兵有異曲同工之妙。明朝希望將部隊多打造成遠程射擊部隊,但是經費上還是有短板,適當的弓兵是必然要有的,所以對於武舉來說,是要考筆試的,同樣對於騎射的要求上,也是武狀元的考核方向。但是,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進行筆試,也就是論文。對於命題的論證,包括歷史事件,重大戰役的認知度,都是萬曆皇帝,所想看到的武舉學生的可塑性問題。

  戚繼光的才能,是個毋庸置疑的答案。單純從跟隨梁玠這種老師,就不會差的太多,加上戚繼光聰敏好學,一定程度上他的可塑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兒。本身戚繼光的戰鬥屬性就這麼強(或者說DNA),如果經歷實戰的磨鍊,成為一名蓋世英雄,似乎並不是空想的冒昧。這場考試只能說是小試牛刀,漫長的將軍生涯是未來,也是戚繼光人生的必然選項。成為一名大將,就戚家在登州的統治力上來說,不會太困難,也不是什麼難事兒,但是考場如戰場,一次鄉試的第一名可能還不會受到皇帝的親愛,但是像戚繼光這樣的世族,卻是皇帝重點考察的人員,很大程度,世家在明朝承擔的責任本身就非比尋常,這就是宿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