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國際軍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梁玠離開書房後,戚繼光卻沒有停下求知的欲望,不停的翻閱著家中的圖書。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是明朝的一名武將,和戚繼光一樣,戚景通也是個酷愛讀書的人,自然書房中收藏著各種書籍。因為戚繼光的父親是軍人的緣故,自然軍事類的書籍很多。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戚景通的言行對於戚繼光的成長,尤其成為一名軍人來說,給戚繼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個戰火紛紛的年代,台灣問題同樣牽動著每個明人的心。荷蘭獨立戰爭爆發後,荷蘭人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發動一連串戰爭。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南部,我們的寶島台灣在那一年成為了荷蘭的殖民地。直至今日,荷蘭還對於台灣有一定的控制能力,ASML公司的光刻機,控制著台灣的核心工業技術。在那個年代,荷蘭人用武力打開了,台灣貿易之門。

  另一方面,我國的福建沿海,不停的遭受倭寇的侵襲。福建的老百姓過著水生火熱的生活。戚繼光的父親是登州刺史,是一名抗倭名將。登州地處膠東半島,就是今天的渤海經濟帶。日本的地理位置是東北亞,日本對於台灣的垂簾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荷蘭殖民者占領了台灣,日本的海軍力量卻不能與荷蘭匹敵,加上荷蘭發動了獨立戰爭,剛剛走向資本主義,國家處於上升期。

  日本人也想走向資本主義,但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卻是侵略和擴張,掠奪福建財富是資本擴大的主要方向。福建的地理位置,地處中國東南方向,海盜是個不錯的打擊手段。但是,就地理位置而言,渤海灣的地理位置,距離日本南部的島嶼更近。如果搶劫奏效的話,物流運輸更方便。登州地處渤海灣,是日本對於大明的侵略戰爭的首選地區,有人問,居然是侵略,為什麼不是天津港口一帶呢?因為華北一帶,是皇帝出沒的地帶,就軍事能力而言,日本的軍力,不足以占領BJ,日本人,並不是沒有心占領明朝,只是當時的軍力不足,所以後來才有中日甲午戰爭,抗日戰爭的形成。其實,在那個年代,日本就對於明朝有妄想。只是後來,康熙的海軍統一了台灣,後來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直至1945年統治台灣近50年,有人說,日本人就是那個年代,有了對於中國大陸的野心。

  戚景通作為明朝的一名軍官,以時刻保衛大明領土為己任,統治渤海艦隊,是戚景通的夢想。在他時任期,屢屢受到倭寇的侵襲,對於一名軍人來說是一種恥辱,同樣是一種羞愧。強軍強國,建立強大的藍水海軍,是戚景通父子的夢想,同樣是中華兒女的夢想。面對倭寇的侵襲,老百姓在那個年代,是一種惆悵的感覺,大敗倭寇是當務之急,但是倭寇地處東北亞,如果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能將他們囂張的氣焰泯滅的,船堅利炮,先進的武器裝備多麼的重要。

  船堅利炮,船堅利炮,船堅利炮.....,讀到這,戚繼光默默地念叨著,保衛登州的心,瞬間湧上了心頭。

  自明太祖朱元璋,大敗蒙古鐵騎,一統中原,建立數百年的大明基業。蒙古長達約150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蒙古鐵騎對於中原的垂簾,依然伺機。逐鹿中原的想法,始終都在醞釀,直至那年康熙大敗葛爾單,統一中國。在戚繼光那個年代,蒙古人想推翻明朝的野心,並不是沒有。有人說,蒙古鐵騎,不應該是逐鹿中原,應該是問鼎中原,中國是56個民族,56隻花,56個兄弟姐妹連成家。但是我卻認為,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問鼎中原區別不太大。那時,大明統治中華民族也是長達數百年。對於老百姓的屬性,明朝政府也是理解的深厚。在那個年代能危機大明統治的不是,東廠,西廠,錦衣衛,而是外部勢力。

  在明朝末期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人說外國殖民者侵略中國,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認為封建君主專制,確實不是最先進的制度,但是資本主義的建立是財富積澱的過程,實際上是資本的建立過程。像荷蘭殖民者,成立東印度公司,就是侵蝕台灣經濟,掠奪中國財富。清政府的統治,可以說成是腐敗無能,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就是佐證。就明朝而言,造船工業其實很發達,但是動用人力物力,大興軍工,必然有先決條件。如果,沒有周邊國家的騷擾侵襲,強軍強國的初衷不足。但是,蒙古鐵騎的強盛,必然觸發的就是軍餉問題。

  說到軍餉問題,不單純是衣食住行的事,裝備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參軍,沒有軍火的開支,那麼他的作戰能力,必將大大削弱。在戚繼光的年代,不是沒有海軍,海軍也很強大,只是歐洲,東亞在高速發展的年代,科技能力很重要。按那時候的科技,主要還是火藥。中部戰區的兵力,應該是最強的,因為使命,首先要保衛皇帝的安全。無論是錦衣衛,東,西廠,其實就是特務機構,是解決內部問題的。但是,對於蒙古鐵騎,需要的其實是正規軍,戚繼光想成為軍人,其實就是正規軍。北部的蒙古鐵騎,是有南下概率的,明朝在歷史上,有過修長城的歷史。那麼,居然長城健在,山海關對於保衛BJ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自秦朝起,山海關的歷史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保衛大明關鍵一點,很大程度就是山海關。那麼陸軍在那個年代,對於山海關的把控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皇帝來說,錦衣衛的開銷,就是讓皇帝頭疼的事,加上軍餉的支出,其實是讓政府雪上加霜的問題。但是,在那個年代,明朝的gdp還算可以,如果大興軍工,並不是不可以。倭寇對於福建的掠奪,已經觸動當權者的神經。如果有一位民族英雄可以站出來,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老百姓的民生問題,畢竟日本的侵略與擴張,與五項基本原則是對立的。保護國家,保衛領土,其實是當務之急。

  山海關,祖國,祖國......,在這個年歲的戚繼光,對於國家的使命和責任,再次上升了一個台階,軍人,對於戚家到底有多重要,對於大明到底多重要,都是我們思考的問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