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清古墓
當我走到河道時,已經是上午十點了,氣溫也在逐漸升高。
沿著河岸,我摸索著向河道上遊走,河水非常的清澈,隱約可見一些魚蝦在水中嬉戲。
不一會兒,有一條通往山腰的的青石板路映入眼帘,懷著好奇的心態,我也走了上去。
路的盡頭是一座亭子,亭門上面陰刻「喜息亭」三個字,亭子由條石搭建,長方形,裡頭有一塊碑,碑上記載的是這座涼亭最早建於明代萬曆時期,後在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再次被修繕,用於路過的人乘涼。
原來在明清時期,沿海與內陸的貿易往來是比較頻繁的,作為湘粵古道的關鍵樞紐,這條路在古代人流量是不小的,路過販賣茶葉、鹽等商人都要路過這裡並在這個亭子乘涼避暑。
不一會兒,我折返回河道,繼續向上游尋找,又大約走了一個小時,將近中午十二點時,果然,我發現了那座石橋。
這是一座單拱石橋,也是由人工在河岸兩側的石山開鑿的石塊堆砌而成,沒有用一點水泥,幾百年了,如今卻依舊很堅挺。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石橋左邊的石山,大約高在120米左右,石山的朝向剛好對應的是對岸兩座山的中間,而石山的後面則是被更大的幾座山圍起來,整個地貌就像是一把太師椅,而這座石山剛好坐落於太師椅中間。
當我走到山腳下時,眼前的景象讓我心中一驚,山腳下有兩個兩米見寬的大坑,左右各一個,其中一個坑的朱紅色的棺材板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被丟棄在坑的旁邊,也沒有見到墓碑的蹤影。
我走近一看,兩座古墓被大開膛了,往往被大開膛的古墓就說明墓里有不少好東西,因為樹的遮擋,從遠處根本看不到這兩個坑。
墓坑深約1.5米,長接近2米,呈T字形。
呈T字形是有說法的,當民考隊勘探到古墓後,往往會定位到古墓的頭部,因為明清時期的古墓,頭部都會有壁龕,一般窮人的墓,壁龕里是一些個陶罐幾個銅錢,一些地主老財達官貴人的墓頭部就會有青花瓷罐子。
在盜墓賊看來,清代康雍乾時期的古墓是最值錢的,因為這個時候的青花瓷算是最精美,市場價值是比較高的。
而現在這個坑為什麼會呈T字形,是因為在確認好頭部以後,民考隊會開一條像馬槽一樣的探溝,一旦挖到熟土,就說明底下有古墓。
所謂熟土就是原先墓葬挖坑的土再回填回去,有這一進一出後,這一塊的土與原來沒有動過的生土就產生了區別,這就是洛陽鏟為什麼要取土上來看的原因。
比如宋朝時期古墓有一個習俗就是,把坑裡挖出來的土用篩子篩一遍,把小石子和雜質去掉,用這樣的土回填。更有甚者,把土放鍋里炒一遍,因為這樣土會更加乾燥,更有利於防蟲防潮。
這些都是有經驗的盜墓賊通過土質判斷年代的關鍵要點。
當民考隊挖下去以後,見到了棺材的漆皮或者是木板一類的東西就說明到底了,這個時候就是用小竹籤去扎土探土,一旦有罐子或者碗,就能感覺到,然後一點一點把土剔除,把罐子取出來。
所以很多被盜了的墓坑像是一條馬槽,因為取走青花罐子以後,如果墓主人頭部周圍沒有別的值錢的玩意就說明不值得費那麼大勁去大開膛洗坑。
一旦在頭部發現了值錢的物件,就比如男性頭戴的帽子有玉片或者周圍有別的玉器,女性頭上有金、銀或者玉質的髮簪還有青銅鏡,這個時候民考隊就會沿著頭部往腳部的位置開挖。
因為這類人往往會伴有玉腰帶、牙質的腰帶,腳部也會有存放陪葬品的壁龕。
女性往往銅鏡、玉製品、耳環戒指會比較多,而男性如果是讀書人的話,就會有硯台、玉璧扳指、一些生前喜愛的小物件等等,所以從頭到腳民考隊都會仔細搜索一遍,這在行內就叫做洗坑。到最後把整個墓坑都挖開,就叫做大開膛。
很顯然這兩座被盜的墓,就是被大開膛洗坑了,還被洗的乾乾淨淨,根據土質的新鮮程度來看,已經被盜有一段時間了。
很遺憾我來晚了,但是我的目的並不是來找它們的,在山腳下我抬頭往上看,在山的中上部位隱約可以看到一個平台,這就說明上面還有東西!
沿著河岸,我摸索著向河道上遊走,河水非常的清澈,隱約可見一些魚蝦在水中嬉戲。
不一會兒,有一條通往山腰的的青石板路映入眼帘,懷著好奇的心態,我也走了上去。
路的盡頭是一座亭子,亭門上面陰刻「喜息亭」三個字,亭子由條石搭建,長方形,裡頭有一塊碑,碑上記載的是這座涼亭最早建於明代萬曆時期,後在乾隆十九年,也就是1754年,再次被修繕,用於路過的人乘涼。
原來在明清時期,沿海與內陸的貿易往來是比較頻繁的,作為湘粵古道的關鍵樞紐,這條路在古代人流量是不小的,路過販賣茶葉、鹽等商人都要路過這裡並在這個亭子乘涼避暑。
不一會兒,我折返回河道,繼續向上游尋找,又大約走了一個小時,將近中午十二點時,果然,我發現了那座石橋。
這是一座單拱石橋,也是由人工在河岸兩側的石山開鑿的石塊堆砌而成,沒有用一點水泥,幾百年了,如今卻依舊很堅挺。
吸引我注意力的是石橋左邊的石山,大約高在120米左右,石山的朝向剛好對應的是對岸兩座山的中間,而石山的後面則是被更大的幾座山圍起來,整個地貌就像是一把太師椅,而這座石山剛好坐落於太師椅中間。
當我走到山腳下時,眼前的景象讓我心中一驚,山腳下有兩個兩米見寬的大坑,左右各一個,其中一個坑的朱紅色的棺材板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被丟棄在坑的旁邊,也沒有見到墓碑的蹤影。
我走近一看,兩座古墓被大開膛了,往往被大開膛的古墓就說明墓里有不少好東西,因為樹的遮擋,從遠處根本看不到這兩個坑。
墓坑深約1.5米,長接近2米,呈T字形。
呈T字形是有說法的,當民考隊勘探到古墓後,往往會定位到古墓的頭部,因為明清時期的古墓,頭部都會有壁龕,一般窮人的墓,壁龕里是一些個陶罐幾個銅錢,一些地主老財達官貴人的墓頭部就會有青花瓷罐子。
在盜墓賊看來,清代康雍乾時期的古墓是最值錢的,因為這個時候的青花瓷算是最精美,市場價值是比較高的。
而現在這個坑為什麼會呈T字形,是因為在確認好頭部以後,民考隊會開一條像馬槽一樣的探溝,一旦挖到熟土,就說明底下有古墓。
所謂熟土就是原先墓葬挖坑的土再回填回去,有這一進一出後,這一塊的土與原來沒有動過的生土就產生了區別,這就是洛陽鏟為什麼要取土上來看的原因。
比如宋朝時期古墓有一個習俗就是,把坑裡挖出來的土用篩子篩一遍,把小石子和雜質去掉,用這樣的土回填。更有甚者,把土放鍋里炒一遍,因為這樣土會更加乾燥,更有利於防蟲防潮。
這些都是有經驗的盜墓賊通過土質判斷年代的關鍵要點。
當民考隊挖下去以後,見到了棺材的漆皮或者是木板一類的東西就說明到底了,這個時候就是用小竹籤去扎土探土,一旦有罐子或者碗,就能感覺到,然後一點一點把土剔除,把罐子取出來。
所以很多被盜了的墓坑像是一條馬槽,因為取走青花罐子以後,如果墓主人頭部周圍沒有別的值錢的玩意就說明不值得費那麼大勁去大開膛洗坑。
一旦在頭部發現了值錢的物件,就比如男性頭戴的帽子有玉片或者周圍有別的玉器,女性頭上有金、銀或者玉質的髮簪還有青銅鏡,這個時候民考隊就會沿著頭部往腳部的位置開挖。
因為這類人往往會伴有玉腰帶、牙質的腰帶,腳部也會有存放陪葬品的壁龕。
女性往往銅鏡、玉製品、耳環戒指會比較多,而男性如果是讀書人的話,就會有硯台、玉璧扳指、一些生前喜愛的小物件等等,所以從頭到腳民考隊都會仔細搜索一遍,這在行內就叫做洗坑。到最後把整個墓坑都挖開,就叫做大開膛。
很顯然這兩座被盜的墓,就是被大開膛洗坑了,還被洗的乾乾淨淨,根據土質的新鮮程度來看,已經被盜有一段時間了。
很遺憾我來晚了,但是我的目的並不是來找它們的,在山腳下我抬頭往上看,在山的中上部位隱約可以看到一個平台,這就說明上面還有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