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章 商討
雖說曹操要等到統一天下後再登基為皇,不過鍾緣還是勸他今日便動身敲定洛水之誓。
畢竟這件事對劉協來說拖著也是種煎熬,儘快敲定下來大家都能心安。
曹操也沒有拒絕,當即派人請劉協前往洛河旁。
雙方在洛河旁會面。
曹操將其他人屏退至百米開外,河畔邊只剩下他們三人。
氣氛不免有些尷尬,相比已經激動過一次的曹操,鍾緣注意到劉協的神情可謂一言難盡,恐怕心情也是五味雜陳。
鍾緣輕咳了一聲,開口道:「好了,兩位聚此的目的就不用多說。既然雙方都同意了,貧道來當見證人,請丞相起誓吧。」
曹操對著洛河鄭重地發了誓。
聽完曹操的誓言,劉協剛鬆口氣,就聽鍾緣說道:「為公平起見,還請陛下也立個誓。」
劉協不解道。「朕?什麼誓?」
「陛下及子孫後代永不參與復漢。」
縱觀歷史,前朝滅亡之後,在一定時間內總會有不少人想著復國,為此而四處奔走,召集義士,這也被人們認為是忠心報國、忠誠,乃忠義之舉。
劉協被曹丕廢除,封為山陽公之後看透了紅塵生死,將復辟漢朝拋在了腦後,一心過起了自己的田園生活。
不過為以防萬一,鍾緣還是提了這麼個要求。
劉協倒也沒有糾結,爽快地立了誓。
正事辦完了,大家便各回各家。
馬車內,望著窗外愣神的曹操突然開口問道:「道長,國號該取什麼好呢?」
鍾緣原本想直接說「曹魏」來著,可此時曹操別說是魏王,連魏公都不是。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日月為『明』,丞相覺得國號為『明』如何?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當然,一個王朝不可能靠一個國號長久不衰。要起什麼樣的國號,全看丞相。」
曹操默默點了點頭,又問道。「那也承漢制?」
漢承秦制,指的是秦統一後,建立了一套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西漢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也進一步集中。
「制度嘛……既然是新的王朝,就得採用新的制度。不過丞相先關心的不應該是解決那些世家大族嗎?比如荀彧荀大人,若是丞相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那他肯定會無條件支持。可丞相若要稱帝,那他肯定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別說是稱帝,在曹操要稱公的時候,荀彧就已經反對了。
至於荀彧為什麼要拼死反對,與其說是對大漢的忠誠,倒不如說是因為士族、家族的利益。
東漢的建國者劉秀能夠成功,士族的支持占據了主要力量,因此,劉秀繼位後,重用士族,給予他們社會地位、官職等。
東漢是士族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士族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掌控著朝廷許多資源。
自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漢末的士族制度被打破,士族利益受到影響,士大夫們迫切希望回到和平年代,恢復東漢制度。
因此,士族們尋找可以投資的對象,潁川荀氏投資了袁紹、曹操,其中荀彧投資了曹操,給予他支持,想讓曹操重新穩定朝廷,恢復漢朝制度,保證士族利益不受損。
曹操統一北方後,潁川荀氏之所以大力投資曹操,主要是維護自己家族利益,讓家族的年輕人通過舉孝廉的制度,到朝廷當官。
如果天下太平,對荀彧和他的家族來說,無疑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憑藉潁川荀氏的名號,能夠在朝廷享受各種特權,曹操就是那個能穩住漢朝政權的人。
因此,荀彧一直希望曹操能像霍光那樣不篡位,輔佐漢室,讓朝廷穩定。這樣的話,潁川荀氏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家族與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化。
至於對漢獻帝忠誠?漢獻帝屢屢被曹操欺凌的時候,荀彧連個屁都沒放一個。只要曹操不篡位,漢獻帝在荀彧眼裡一樣是令諸侯的砝碼,想怎麼拿捏就怎麼拿捏。
董承謀反欲對曹操不利被誅殺,漢獻帝身邊的董貴妃懷孕,曹操帶兵進宮斬草除根,前去殺死董貴妃。
漢獻帝不忍懷孕的董貴妃被殺,苦苦哀求曹操也沒能保住她的性命。在那種情況下,要是荀彧忠於漢獻帝,忠於漢朝,他怎麼可能眼看曹操如此欺凌漢獻帝而不翻臉。
荀彧忠誠的對象並非漢朝,而是士族制度,一生都在為它服務,這是荀彧的執政信念。
曹操沒有進封魏王前,荀彧與曹操之間還能保持友好合作,一旦曹操有了篡位之舉,想要進封魏王時,荀彧對他的態度大變,選擇公開不支持曹操,雙方關係正式破裂。
畢竟一旦曹操篡位,必然會採用新的制度,打破士大夫對朝廷的掌控。
如此,漢朝士族制度就會崩潰,會重新有一套新的用人方式,對士族來說,無法接受。如果曹操成了王莽、董卓這樣的人,士族包括荀彧就不會支持他了,他們想要保住漢朝的士族制度,這是整個家族的利益。
曹操去世後,曹丕為何能順利擠掉漢獻帝自己當皇帝?
因為他放棄了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論,改用「九品中正制」,讓士族獲得更大利益。士族自然會大力支持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若不是牽扯到整個家族利益,已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荀彧,無論如何也不會主動求死。
「荀彧肯定會拼了命地反對。若是他以死相逼,丞相該如何選擇?」
「這些該死的世家!」曹操咬牙切齒,恨不得將這些世家殺得一乾二淨。
「鍾道長,能有什麼辦法整治這些世家?」
雖然鍾緣提出了科舉的辦法,可他覺得太慢了。學院裡的學子怎麼也得再學個幾年才能派上用場吧?
他可是現在就恨不得將這些世家解決乾淨。
鍾緣琢磨了一會,點了點頭:「也不是沒有辦法。」
曹操頓時一喜。「什麼辦法?!」
「金錢和暴力這兩種東西,單獨拎出來能解決大部分問題,而當這兩者結合的時候,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丞相已經手握暴力,只要解決金錢問題,那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阻擋丞相?」
「金錢?難不成道長要施展『點石成金』的仙術?」
畢竟這件事對劉協來說拖著也是種煎熬,儘快敲定下來大家都能心安。
曹操也沒有拒絕,當即派人請劉協前往洛河旁。
雙方在洛河旁會面。
曹操將其他人屏退至百米開外,河畔邊只剩下他們三人。
氣氛不免有些尷尬,相比已經激動過一次的曹操,鍾緣注意到劉協的神情可謂一言難盡,恐怕心情也是五味雜陳。
鍾緣輕咳了一聲,開口道:「好了,兩位聚此的目的就不用多說。既然雙方都同意了,貧道來當見證人,請丞相起誓吧。」
曹操對著洛河鄭重地發了誓。
聽完曹操的誓言,劉協剛鬆口氣,就聽鍾緣說道:「為公平起見,還請陛下也立個誓。」
劉協不解道。「朕?什麼誓?」
「陛下及子孫後代永不參與復漢。」
縱觀歷史,前朝滅亡之後,在一定時間內總會有不少人想著復國,為此而四處奔走,召集義士,這也被人們認為是忠心報國、忠誠,乃忠義之舉。
劉協被曹丕廢除,封為山陽公之後看透了紅塵生死,將復辟漢朝拋在了腦後,一心過起了自己的田園生活。
不過為以防萬一,鍾緣還是提了這麼個要求。
劉協倒也沒有糾結,爽快地立了誓。
正事辦完了,大家便各回各家。
馬車內,望著窗外愣神的曹操突然開口問道:「道長,國號該取什麼好呢?」
鍾緣原本想直接說「曹魏」來著,可此時曹操別說是魏王,連魏公都不是。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日月為『明』,丞相覺得國號為『明』如何?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
「當然,一個王朝不可能靠一個國號長久不衰。要起什麼樣的國號,全看丞相。」
曹操默默點了點頭,又問道。「那也承漢制?」
漢承秦制,指的是秦統一後,建立了一套以丞相為核心的中央官僚體制。西漢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漢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內朝與外朝的劃分,皇權也進一步集中。
「制度嘛……既然是新的王朝,就得採用新的制度。不過丞相先關心的不應該是解決那些世家大族嗎?比如荀彧荀大人,若是丞相一直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那他肯定會無條件支持。可丞相若要稱帝,那他肯定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別說是稱帝,在曹操要稱公的時候,荀彧就已經反對了。
至於荀彧為什麼要拼死反對,與其說是對大漢的忠誠,倒不如說是因為士族、家族的利益。
東漢的建國者劉秀能夠成功,士族的支持占據了主要力量,因此,劉秀繼位後,重用士族,給予他們社會地位、官職等。
東漢是士族發展最繁榮的時期,士族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掌控著朝廷許多資源。
自黃巾起義後,天下大亂,漢末的士族制度被打破,士族利益受到影響,士大夫們迫切希望回到和平年代,恢復東漢制度。
因此,士族們尋找可以投資的對象,潁川荀氏投資了袁紹、曹操,其中荀彧投資了曹操,給予他支持,想讓曹操重新穩定朝廷,恢復漢朝制度,保證士族利益不受損。
曹操統一北方後,潁川荀氏之所以大力投資曹操,主要是維護自己家族利益,讓家族的年輕人通過舉孝廉的制度,到朝廷當官。
如果天下太平,對荀彧和他的家族來說,無疑能獲得最大的利益,憑藉潁川荀氏的名號,能夠在朝廷享受各種特權,曹操就是那個能穩住漢朝政權的人。
因此,荀彧一直希望曹操能像霍光那樣不篡位,輔佐漢室,讓朝廷穩定。這樣的話,潁川荀氏能得到最大的發展,家族與自己的利益獲得最大化。
至於對漢獻帝忠誠?漢獻帝屢屢被曹操欺凌的時候,荀彧連個屁都沒放一個。只要曹操不篡位,漢獻帝在荀彧眼裡一樣是令諸侯的砝碼,想怎麼拿捏就怎麼拿捏。
董承謀反欲對曹操不利被誅殺,漢獻帝身邊的董貴妃懷孕,曹操帶兵進宮斬草除根,前去殺死董貴妃。
漢獻帝不忍懷孕的董貴妃被殺,苦苦哀求曹操也沒能保住她的性命。在那種情況下,要是荀彧忠於漢獻帝,忠於漢朝,他怎麼可能眼看曹操如此欺凌漢獻帝而不翻臉。
荀彧忠誠的對象並非漢朝,而是士族制度,一生都在為它服務,這是荀彧的執政信念。
曹操沒有進封魏王前,荀彧與曹操之間還能保持友好合作,一旦曹操有了篡位之舉,想要進封魏王時,荀彧對他的態度大變,選擇公開不支持曹操,雙方關係正式破裂。
畢竟一旦曹操篡位,必然會採用新的制度,打破士大夫對朝廷的掌控。
如此,漢朝士族制度就會崩潰,會重新有一套新的用人方式,對士族來說,無法接受。如果曹操成了王莽、董卓這樣的人,士族包括荀彧就不會支持他了,他們想要保住漢朝的士族制度,這是整個家族的利益。
曹操去世後,曹丕為何能順利擠掉漢獻帝自己當皇帝?
因為他放棄了曹操提出的「唯才是舉」論,改用「九品中正制」,讓士族獲得更大利益。士族自然會大力支持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
若不是牽扯到整個家族利益,已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荀彧,無論如何也不會主動求死。
「荀彧肯定會拼了命地反對。若是他以死相逼,丞相該如何選擇?」
「這些該死的世家!」曹操咬牙切齒,恨不得將這些世家殺得一乾二淨。
「鍾道長,能有什麼辦法整治這些世家?」
雖然鍾緣提出了科舉的辦法,可他覺得太慢了。學院裡的學子怎麼也得再學個幾年才能派上用場吧?
他可是現在就恨不得將這些世家解決乾淨。
鍾緣琢磨了一會,點了點頭:「也不是沒有辦法。」
曹操頓時一喜。「什麼辦法?!」
「金錢和暴力這兩種東西,單獨拎出來能解決大部分問題,而當這兩者結合的時候,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丞相已經手握暴力,只要解決金錢問題,那世上還有什麼東西能阻擋丞相?」
「金錢?難不成道長要施展『點石成金』的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