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謝道韞
在回府的途中,謝玄已經在腦海中想像了不下八十種怎麼玩樂的方法,因為謝玄記得據史料記載:陳郡謝氏家族是真真正正的名門世族,其家在謝玄時代已逐漸成為江左高門,號稱「詩酒風流」,居於會稽。謝玄生父謝奕,官至安西將軍、豫州刺史。
「這麼好的家族背景,我可得好好把握住,終於可以體驗一把從出生起就是贏家的人生了(•̀ω•́)y」心裡想著,謝玄的嘴角也是壓不住的上揚,以至於同行的小廝都忍不住朝他看過來,詢問道:「公子今日為何如此高興?是因為受到了讚賞嗎?」
「非也,非也,我只是想到回府可以見到父親母親和姐姐而感到開心罷了」謝玄收斂了一下笑容,正襟危坐的回答小廝。
而後,就是一路無言。
其實,說起謝玄,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但是,說起謝玄長姐謝道韞,恐怕應是無人不識了,畢竟她當初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可是贏得了謝安的「歡喜」,也贏得了「知名度」(都是褒義詞,無貶低之意)。
謝道韞和謝玄一樣,都頗受叔父謝安賞識。
流傳千古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就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場景下誕生的。
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把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跟侄子侄女們談詩論文。不一會兒,突然下起了大雪,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侄子胡兒說:「這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謝道韞說:「不如把雪比作柳絮被風吹得漫天飛舞。」謝道韞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將飛雪比喻成柳絮。
其實,謝道韞的才華不止體現在這一件事情上。
在她長大以後嫁給王曦之的次子王凝之後,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辯不過對方,此時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很為小叔子著急,想幫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然而,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王獻之剛才的議題與對方繼續交鋒,她旁徵博引,論辯有力,最終客人理屈詞窮。
說到了王家,談到了王羲之,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東床快婿」這個詞,「東床快婿」說的是東晉時郗家與王家的故事。
話說郗鑒家有個漂亮的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旋。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鑒愛如掌上明珠。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郗太傅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想儘快給女兒找個好婆家。他的同僚王導,是魏晉名門「琅玡王氏」,家中子侄眾多。他把這種想法給王導一說,王導為了家族利益,非常願意與掌握兵權的郗太傅成為親家。
郗太傅選一佳期,命管家帶上厚禮到王丞相府去刺探情報——也可以說是去搞初試吧。王家公子聽說郗太傅家來選婿,個個都卯足了勁,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因為他們早就聽說郗家有個美貌多才的佳人郗璇,都希望自己能被選中。
別說,這場「秀」還真讓老管家開了眼,王家子弟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是,管家發現東廂房裡還有個年輕男子,沒有刻意打扮不說,還袒胸露懷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管家回到郗府後,將在王家看到的一切如實匯報。郗太傅聽完眼睛一亮,當即做出了一個讓老管家都目瞪口呆的決定,他要把女兒郗璇嫁給那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那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是王導弟弟王曠的兒子。郗太傅高高興興地把女兒嫁進了王曠家。
當年這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就是,後來以書法聞名於天下的王羲之。
由此,「令袒」或「東床」就成了對女婿的尊稱。但「令袒」或「東床」這種稱謂一般都用於稱對方的女婿、別人的女婿。
現代的謝玄對謝道韞也是非常崇拜的,因為謝道韞既是才華橫溢的才女,又是威武不屈的巾幗。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雖說東晉崇尚風神氣度、「竹林七賢」之遺風尚在,但是能跟謝道韞相媲美的女子還是很少的。
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論家世自然不及謝家,論才情卻差堪比擬,張彤雲嫁到顧家。朱、張、顧、陸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張玄也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
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好一些,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
怎麼理解呢,其實,濟尼之言,實際是說顧家婦(張彤雲)不如王夫人(謝道韞)。稱讚王夫人神情閒雅,大有竹林名士的風氣,顧家婦不過是婦女中的優秀者而已。
在謝道韞的晚年時期,東晉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氣數將盡。公元399年,孫恩、盧遜起義爆發,她遭遇了一場疾風暴雨,人生隨之急轉直下。起義軍扯起五斗米道宗教大旗,孫恩帶領軍隊所向披靡,不日便兵臨會稽城下。
時任會稽內史便是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官署請求出兵,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卻不聽從,不出兵也不防備,而是走進密室,按照五斗米道的儀式閉門祈禱道祖顯靈,將叛賊消滅殆盡。
堂堂一郡長官,在大兵壓境的緊要關頭,竟然將希望寄托在宗教頭上,當儀式結束,他強作鎮定地說:「諸位莫慌,我已請來數萬陰兵相助,不用擔心反賊。」不問蒼生問鬼神,會稽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池。
大難臨頭之際,與丈夫王凝之相比,謝道韞的行為稱得上膽識過人、果決勇敢,巾幗勝於鬚眉,令人肅然起敬!
在丈夫和子女皆已遇害的危急時刻,謝道韞沒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斃,而是組織家中的女眷與起義軍短兵相接,自己也拔出刀劍,奮起殺敵,甚至還殺死了好幾個敵人,終因寡不敵眾被俘虜。
謝道蘊身處白刃加身的險境,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抱著幼小的外孫劉濤厲聲呵斥道:「你們要殺的是王家的人,與其他人無關。如果非要濫殺無辜,趕盡殺絕,那就先從我開始吧!」
這也說明了謝道韞的與眾不同,確確實實是無人可擬的。
還未親眼見到謝道韞,謝玄心中的期待值就已經拉滿了!
「這麼好的家族背景,我可得好好把握住,終於可以體驗一把從出生起就是贏家的人生了(•̀ω•́)y」心裡想著,謝玄的嘴角也是壓不住的上揚,以至於同行的小廝都忍不住朝他看過來,詢問道:「公子今日為何如此高興?是因為受到了讚賞嗎?」
「非也,非也,我只是想到回府可以見到父親母親和姐姐而感到開心罷了」謝玄收斂了一下笑容,正襟危坐的回答小廝。
而後,就是一路無言。
其實,說起謝玄,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但是,說起謝玄長姐謝道韞,恐怕應是無人不識了,畢竟她當初的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可是贏得了謝安的「歡喜」,也贏得了「知名度」(都是褒義詞,無貶低之意)。
謝道韞和謝玄一樣,都頗受叔父謝安賞識。
流傳千古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就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場景下誕生的。
謝安在一個寒冷的雪天,把家族的子女聚集在一起,跟侄子侄女們談詩論文。不一會兒,突然下起了大雪,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侄子胡兒說:「這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謝道韞說:「不如把雪比作柳絮被風吹得漫天飛舞。」謝道韞加入了自己的遐想,將飛雪比喻成柳絮。
其實,謝道韞的才華不止體現在這一件事情上。
在她長大以後嫁給王曦之的次子王凝之後,據《晉書·王凝之妻謝氏》記載,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獻之在廳堂上與客人「談議」,辯不過對方,此時身在自己房間的謝道韞聽得一清二楚,很為小叔子著急,想幫他一下,遂派遣婢女告訴王獻之要為他解圍。然而,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隨便拋頭露面。謝道韞就讓婢女在門前掛上青布幔,遮住自己,然後就王獻之剛才的議題與對方繼續交鋒,她旁徵博引,論辯有力,最終客人理屈詞窮。
說到了王家,談到了王羲之,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東床快婿」這個詞,「東床快婿」說的是東晉時郗家與王家的故事。
話說郗鑒家有個漂亮的女兒,年方二八,名叫郗旋。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鑒愛如掌上明珠。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郗太傅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想儘快給女兒找個好婆家。他的同僚王導,是魏晉名門「琅玡王氏」,家中子侄眾多。他把這種想法給王導一說,王導為了家族利益,非常願意與掌握兵權的郗太傅成為親家。
郗太傅選一佳期,命管家帶上厚禮到王丞相府去刺探情報——也可以說是去搞初試吧。王家公子聽說郗太傅家來選婿,個個都卯足了勁,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因為他們早就聽說郗家有個美貌多才的佳人郗璇,都希望自己能被選中。
別說,這場「秀」還真讓老管家開了眼,王家子弟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是,管家發現東廂房裡還有個年輕男子,沒有刻意打扮不說,還袒胸露懷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
管家回到郗府後,將在王家看到的一切如實匯報。郗太傅聽完眼睛一亮,當即做出了一個讓老管家都目瞪口呆的決定,他要把女兒郗璇嫁給那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那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是王導弟弟王曠的兒子。郗太傅高高興興地把女兒嫁進了王曠家。
當年這個袒腹東床的年輕人,就是,後來以書法聞名於天下的王羲之。
由此,「令袒」或「東床」就成了對女婿的尊稱。但「令袒」或「東床」這種稱謂一般都用於稱對方的女婿、別人的女婿。
現代的謝玄對謝道韞也是非常崇拜的,因為謝道韞既是才華橫溢的才女,又是威武不屈的巾幗。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雖說東晉崇尚風神氣度、「竹林七賢」之遺風尚在,但是能跟謝道韞相媲美的女子還是很少的。
能夠與謝道韞相提並論的在當時只有同郡的張彤雲,張彤雲是張玄的妹妹,論家世自然不及謝家,論才情卻差堪比擬,張彤雲嫁到顧家。朱、張、顧、陸是江南的四大世家,張玄也常常自誇自己的妹妹比得上謝道韞。
有一個叫濟尼的人,常常出入王、顧兩家,有人問濟尼,謝道韞與張彤雲誰更好一些,濟尼說道:「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顧家婦清心玉映,自有閨房之秀。」
怎麼理解呢,其實,濟尼之言,實際是說顧家婦(張彤雲)不如王夫人(謝道韞)。稱讚王夫人神情閒雅,大有竹林名士的風氣,顧家婦不過是婦女中的優秀者而已。
在謝道韞的晚年時期,東晉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氣數將盡。公元399年,孫恩、盧遜起義爆發,她遭遇了一場疾風暴雨,人生隨之急轉直下。起義軍扯起五斗米道宗教大旗,孫恩帶領軍隊所向披靡,不日便兵臨會稽城下。
時任會稽內史便是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官署請求出兵,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卻不聽從,不出兵也不防備,而是走進密室,按照五斗米道的儀式閉門祈禱道祖顯靈,將叛賊消滅殆盡。
堂堂一郡長官,在大兵壓境的緊要關頭,竟然將希望寄托在宗教頭上,當儀式結束,他強作鎮定地說:「諸位莫慌,我已請來數萬陰兵相助,不用擔心反賊。」不問蒼生問鬼神,會稽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池。
大難臨頭之際,與丈夫王凝之相比,謝道韞的行為稱得上膽識過人、果決勇敢,巾幗勝於鬚眉,令人肅然起敬!
在丈夫和子女皆已遇害的危急時刻,謝道韞沒有束手就擒、坐以待斃,而是組織家中的女眷與起義軍短兵相接,自己也拔出刀劍,奮起殺敵,甚至還殺死了好幾個敵人,終因寡不敵眾被俘虜。
謝道蘊身處白刃加身的險境,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抱著幼小的外孫劉濤厲聲呵斥道:「你們要殺的是王家的人,與其他人無關。如果非要濫殺無辜,趕盡殺絕,那就先從我開始吧!」
這也說明了謝道韞的與眾不同,確確實實是無人可擬的。
還未親眼見到謝道韞,謝玄心中的期待值就已經拉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