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輞川別業
陳一姐死了,樂山再次從噩夢中醒來,已身在長安以東五十里的藍田縣。
樂山情願相信這只是一個夢,他一定有和陳一姐再見面的機會。然而現在他已經別無選擇,在經歷這麼的苦難和不幸之後,他知道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想要安靜的生活,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即使自己不想報仇,但還是會被苦難找上,只有練好了武功才能保護自己,才能再見到一姐,才能報仇,為父母報仇,為自己受過的苦難報仇。
然而現在自己身在何處,樂山都搞不清楚,只知道一路向東,摸爬滾打的走到這裡。雨水剛過,驚蟄未至,天氣乍暖還寒,樂山已是饑寒交迫,寸步難行。
樂山再次昏睡過去,直到天色大亮,才在一陣飢餓中醒來。樂山迷迷糊糊的睜開雙眼,發現面前是一座山口,樂山勉強支撐著身體,向山口裡面走去,眼前的景象卻是別開生面。
從山口進來,迎面是一個坳口,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翠柏,朝陽松風起,飛鳥去不窮。背岡面谷,隱處可居,越過山岡,到了背嶺面湖的勝處,隱約有些亭台樓館,大概是山野茅廬。
樂山看見了遠處的房舍,心中也有了盼頭,忍著飢餓向山中深處走去。
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緣溪向前,又是另一曲徑通幽之處。這裡景致幽深,陽光透過林木的縫隙射下來,鳥聲和溪水聲相互交織。溪流之源的山岡,跟竹嶺對峙,遍山茱萸,翻過茱萸叢,卻有一湖,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沿湖堤岸上的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
來到湖邊,竟豁然開朗,臨湖不僅建有一南一北兩座大宅,宅邸周邊更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如世外桃源一般。
其中一座宅子之中正傳出幽篁之聲,樂山順著聲音不知不覺的來到了院牆之下。
有僕人正在清掃庭院,後門虛言,樂山實在餓得不行,偷偷的溜進院子,想要找點吃的。
吃的沒有找到,卻在一座假山前看到一位素衣老者一邊彈琴一邊吟詩: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樂山見到有人,轉身想走,卻不料腳下的青苔濕滑,一不小心摔倒,掉進了湖裡。
「什麼人?」吟詩的老者發出一聲驚嘆,立刻有下人趕了過來,七手八腳的把樂山從水裡撈出。
「你是什麼人?」看著一個落湯雞般的少年,老者放下了戒心。
「我,我要去少林寺,路過此地,實在是餓的不行了……」樂山渾身濕透,已經凍得上牙顫下牙,話都說不清了。
「帶他去暖和一下,拿點吃的。」老者吩咐下人,立刻有人將樂山帶走了。
樂山清洗乾淨,換上小廝的衣服,雖然略顯寬鬆,卻舒服了很多。一碗熱湯,兩個肉饃下肚,更是立刻暖和了起來。
「這裡是哪裡?」樂山緩過來,便問照顧自己的小廝道。
「這裡是侍御史王大人的別院。」小廝一邊收拾著樂山的髒衣服一邊回答道,「你小子啥都不知道就敢亂闖,這是遇到我們家大人心善,遇到別家,早就被打死了。」
樂山摸了摸身上的新襖,在經歷了長安的人間冷暖之後,自己已經不敢輕易相信這是世上還有善人了。
「你在這歇著,我去把這髒衣服丟了。」小廝說著,抱起樂山的衣服就往外走。
「別丟啊!」樂山急了,那些衣服外面一層是侍郎府僕役的袍服,裡面一層短裳卻是陳一姐送給自己的新衣。
小廝沒有理會他,已經抱著衣服出門了,邊走邊嘟囔著:「又濕又臭,還不讓人丟,這小叫花子真是不知好歹。」
小廝走出了別院的後門口,隨手把樂山的舊衣服往雜物堆上一扔,等到樂山再去尋找的時候,衣服已經不見了,原來是被路過的小叫花子撿去了。
真可謂「榮枯咫尺異,冷暖隔風雪。」
然而小老百姓的這點榮枯之異又怎麼比的上帝王之奢,朱門之侈。此刻的驪山溫泉里,玄宗皇帝正與貴妃楊太真一起沉醉在溫柔鄉里。
這驪山溫泉自古便是皇家的御用溫泉,秦始皇「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秦始皇「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別苑,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並親書「溫泉銘」以記之。唐玄宗更是「修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定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
華清池溫泉共有四處泉源,在一石券洞內,水清澈見底,蒸汽徐升,腳下暗道潺潺有聲,除了強身健體的功效,又多了幾分情趣。
玄宗每年都會攜楊太真和妃嬪們來華清池沐浴過冬,除此之外也會帶上寵臣來此,裝模做樣的以示勤政,韋見素這次便是隨行在側。
左相李适之向皇帝李隆基奏報說「華山有金礦,采之可以富國」,作為工部侍郎的韋見素,立刻被皇帝要求提交具體開採的方案,韋見素這次跟著來驪山行宮正是為了此事。
「阿爺,此乃開鑿華山工匠之程式。」韋見素的大兒子韋倜捧著厚厚一沓文書送到父親面前,「請阿爺閱覽,如無紕漏,便可呈與聖上。」
「你先放在這吧,緩一緩。」韋見素行若無事端起一杯茶說道。
「聖人疊促連催,如何緩得?」
「倜兒有所不知,左相性情疏散,慮事不熟,這開鑿華山之議不知為何人蠱惑。華山乃聖人本命,王氣所在,鑿之非宜,恐是那李九郎的詭計。」
「還是阿爺深謀遠慮,那我們該當如何?」
「聖上如果追問,且說事關重大,須咸經度之。」韋見素不動聲色的說道,「靜觀其變,吾以觀復。」
父子二人正在商議,君子衛中的老二匆匆忙忙的趕來,手裡還拿著一封信。
「稟報大人,阿大飛鴿傳書說在靈州發現了龍夢雲的蹤跡。」
「靈州?那不是王忠嗣的地盤嘛?」韋見素麵色一沉,龍夢雲如果和王忠嗣有什麼牽連,那事情可就不簡單了。
「正是,只是阿大派去的人很快就暴露了,龍夢雲又不見了蹤影。」
「一幫蠢材,讓阿大自己去查!」韋見素將茶杯重重的拍在茶几上。
「他去靈州做什麼?」
「可能是覺得塞北之地天高皇帝遠,我們無論如何也難找到他吧。」
「他不會和王忠嗣有什麼瓜葛吧?」韋見素忍不住嘀咕了一聲。
「王將軍平定了突厥,進獻了白眉可汗的人頭,可謂威震四方,皇上剛剛加封了清源縣公。龍夢雲這種江湖草莽定不會與王將軍有什麼瓜葛,想來只是逃得遠了些,大人莫要擔心。」老二不慌不忙,慰懷道。
韋見素點了點頭,這些年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已經讓自己凡事都不得不多一個心眼,多一層防備。
「塞外之地,蛇龍混雜,屬下會讓阿大多帶些人手去,那龍夢雲既然露了蹤跡,一定跑不了的。」
「好,你去辦吧。」韋見素對這老二一向放心,揮了揮手讓他離開。
「等一等。」韋見素突然又想起了什麼,叫住了老二。
「之前府里有個下人,身上有些功夫,說是從府里逃走了?」
「是柴房的一個雜役,去追的人說已經死在藍田縣了。」
「死了?」
「凍斃在街頭。」
「確定是那小子嘛?」
「身形相當,還穿著咱們府里下人的衣服,應該錯不了。」
「死了也好,免得節外生枝。」韋見素閉目養神,老二識趣的轉身離開。
樂山不僅沒有死,而是在侍御史的別院裡吃飽穿暖的住了幾日。這一日正打算道謝離開,卻被王維的管家叫到了身邊。
「我家大人過幾日要去南陽郡,你不是說要去少林寺嘛,大人施恩,讓你跟著他的車隊一起,捎你一程,也可免了你不少的腳程。。」
樂山實在不敢相信世上真有這麼好的人,自己從長安僅僅是走到藍田就已經饑寒交迫、體力不支,更何況是千里之外的嵩山,如今竟有貴人相助,真是喜出望外。
幾日後,樂山跟隨王維的車馬向東南行進,一路上春意已經籠罩了中原大地。樂山坐在僕從的馬車裡,時不時能夠聽到前方馬車裡的王維大人吟詩作對。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大人在吟誦什麼?」樂山在顛簸的馬車上問管家。
「我也不懂,應該就是這一路的田園景致吧。」
樂山看了看周圍,果然和詩中一樣,雨過天晴,山野田間,農人們正在勞作,一副秀麗祥和的景致。
「不過聽的出,大人的心情不錯。」
「大人是什麼官?」樂山還不知道自己的恩人到底是什麼人。
「你連我們大人都不知道,也難怪,你一個小叫花子。」管家笑了笑,繼續說道,「我家大人乃殿中侍御史,狀元及第,在朝中那可是鼎鼎有名。」
樂山也不知道管家口中的官名都是些什麼,只是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那大人去南陽是赴任嘛?」
「非也,大人去南陽是拜會神會大師!」
「神會大師?」
「問那麼多幹什麼,說了你也不知道,你小子命好,遇到我家大人。」管家不耐煩再跟樂山解釋下去,打發他說道,「你就跟著我們,別多問,到了南陽,你自行向北去,運氣好的話,再走個二三十天便可到嵩山了。」
樂山還想要問更多,馬車外突然有馬蹄聲傳來,一匹快馬正飛奔而過,馬上之人一邊馳騁一邊高聲吟誦著: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
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
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樂山不曾在意,前面那輛馬車裡的王維卻被驚動了。只見王維抬起車簾看了看路過之人,大喊了一聲:「與之!是與之嘛?」
騎馬之人已經跑出去了數丈,聞聲勒住了韁繩,調轉馬頭。
王維的小廝立刻跑上前去,向騎馬之人施禮道:「是岑參岑郎君嘛?我家王大人請您留步。」
騎馬之人下得馬來,把韁繩交給小廝,三步並作兩步來到了王維的馬車跟前。
「王大人,沒想到在京洛大道上遇見您!」
「與之,果然是你!」王維也從車上下來,二人見禮。
「王大人這是要去哪裡?」
「別叫我大人了,你我兄弟相稱便是!」
「大人乃侍御史,在下豈敢與大人稱兄道弟。」
「無妨,朝堂之外,我們不過是喝酒論詩的朋友,與之的胸懷我是知道的,不必妄自菲薄。」
「那恭敬不如從命,摩詰兄請了!」
幾輛馬車都停在了官道上,樂山好奇的下了車,想看看發生了什麼。
「那人是誰?」樂山問管家道。
「我也不知,大約是大人的朋友,大人在朝中有不少故交,文人墨客的朋友更是數不勝數。」
樂山抬眼望去,只見和王維對話那人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線條分明、乾淨利落。頭戴幞巾,身穿袷衣,腳踩鹿皮快靴,腰間的革帶上還別著一把短劍,卻不像是什麼文人墨客。
「愚兄打算先去南陽拜會神會大師,之後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王維命下人將馬車停到路邊,自己拉著岑參漫步至山野田間。
「與之這是意欲何往?」
「三年的守選期,閒散無聊,欲往河溯會些好友,無非四處遊走,打發時間。」
「與之胸懷鴻鵠之志,莫用嗟嘆,他日必平步青雲,宏圖得展。」
「承摩詰兄吉言,岑某望能有報效皇恩的一天。」
「如今朝堂爭鬥不息,奸佞當權,邊疆亦是戰事不斷,正是需要與之這樣的國士啊!」
「摩詰兄謬讚,有朝一日若是能和大人同朝為官,在下必將抗顏為師,鞠躬盡瘁!」
「可惜你要北上,我們無法同路,愚兄就不耽擱你了,等回京後約上清臣、子美、薛據、達夫一眾好友我們再把酒言歡如何?」
「承蒙大人厚愛,岑某愧不敢當,回京後定去府上求教!」
岑參拜別王維,一路絕塵而去,正是英姿颯爽、意氣風發,樂山遠遠的看著,欽羨不已,心中暗暗奉為楷模。
樂山情願相信這只是一個夢,他一定有和陳一姐再見面的機會。然而現在他已經別無選擇,在經歷這麼的苦難和不幸之後,他知道在這樣一個世界裡,想要安靜的生活,想要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即使自己不想報仇,但還是會被苦難找上,只有練好了武功才能保護自己,才能再見到一姐,才能報仇,為父母報仇,為自己受過的苦難報仇。
然而現在自己身在何處,樂山都搞不清楚,只知道一路向東,摸爬滾打的走到這裡。雨水剛過,驚蟄未至,天氣乍暖還寒,樂山已是饑寒交迫,寸步難行。
樂山再次昏睡過去,直到天色大亮,才在一陣飢餓中醒來。樂山迷迷糊糊的睜開雙眼,發現面前是一座山口,樂山勉強支撐著身體,向山口裡面走去,眼前的景象卻是別開生面。
從山口進來,迎面是一個坳口,山谷低地殘存古城,坳背山勢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翠柏,朝陽松風起,飛鳥去不窮。背岡面谷,隱處可居,越過山岡,到了背嶺面湖的勝處,隱約有些亭台樓館,大概是山野茅廬。
樂山看見了遠處的房舍,心中也有了盼頭,忍著飢餓向山中深處走去。
一徑通山路,沿溪而築,緣溪向前,又是另一曲徑通幽之處。這裡景致幽深,陽光透過林木的縫隙射下來,鳥聲和溪水聲相互交織。溪流之源的山岡,跟竹嶺對峙,遍山茱萸,翻過茱萸叢,卻有一湖,空闊湖水廣,青熒天色同,艤舟一長嘯,四面來清風。沿湖堤岸上的柳樹,分行接綺樹,倒影入清綺。
來到湖邊,竟豁然開朗,臨湖不僅建有一南一北兩座大宅,宅邸周邊更是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如世外桃源一般。
其中一座宅子之中正傳出幽篁之聲,樂山順著聲音不知不覺的來到了院牆之下。
有僕人正在清掃庭院,後門虛言,樂山實在餓得不行,偷偷的溜進院子,想要找點吃的。
吃的沒有找到,卻在一座假山前看到一位素衣老者一邊彈琴一邊吟詩: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樂山見到有人,轉身想走,卻不料腳下的青苔濕滑,一不小心摔倒,掉進了湖裡。
「什麼人?」吟詩的老者發出一聲驚嘆,立刻有下人趕了過來,七手八腳的把樂山從水裡撈出。
「你是什麼人?」看著一個落湯雞般的少年,老者放下了戒心。
「我,我要去少林寺,路過此地,實在是餓的不行了……」樂山渾身濕透,已經凍得上牙顫下牙,話都說不清了。
「帶他去暖和一下,拿點吃的。」老者吩咐下人,立刻有人將樂山帶走了。
樂山清洗乾淨,換上小廝的衣服,雖然略顯寬鬆,卻舒服了很多。一碗熱湯,兩個肉饃下肚,更是立刻暖和了起來。
「這裡是哪裡?」樂山緩過來,便問照顧自己的小廝道。
「這裡是侍御史王大人的別院。」小廝一邊收拾著樂山的髒衣服一邊回答道,「你小子啥都不知道就敢亂闖,這是遇到我們家大人心善,遇到別家,早就被打死了。」
樂山摸了摸身上的新襖,在經歷了長安的人間冷暖之後,自己已經不敢輕易相信這是世上還有善人了。
「你在這歇著,我去把這髒衣服丟了。」小廝說著,抱起樂山的衣服就往外走。
「別丟啊!」樂山急了,那些衣服外面一層是侍郎府僕役的袍服,裡面一層短裳卻是陳一姐送給自己的新衣。
小廝沒有理會他,已經抱著衣服出門了,邊走邊嘟囔著:「又濕又臭,還不讓人丟,這小叫花子真是不知好歹。」
小廝走出了別院的後門口,隨手把樂山的舊衣服往雜物堆上一扔,等到樂山再去尋找的時候,衣服已經不見了,原來是被路過的小叫花子撿去了。
真可謂「榮枯咫尺異,冷暖隔風雪。」
然而小老百姓的這點榮枯之異又怎麼比的上帝王之奢,朱門之侈。此刻的驪山溫泉里,玄宗皇帝正與貴妃楊太真一起沉醉在溫柔鄉里。
這驪山溫泉自古便是皇家的御用溫泉,秦始皇「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秦始皇「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別苑,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並親書「溫泉銘」以記之。唐玄宗更是「修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宮周築羅城」,定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
華清池溫泉共有四處泉源,在一石券洞內,水清澈見底,蒸汽徐升,腳下暗道潺潺有聲,除了強身健體的功效,又多了幾分情趣。
玄宗每年都會攜楊太真和妃嬪們來華清池沐浴過冬,除此之外也會帶上寵臣來此,裝模做樣的以示勤政,韋見素這次便是隨行在側。
左相李适之向皇帝李隆基奏報說「華山有金礦,采之可以富國」,作為工部侍郎的韋見素,立刻被皇帝要求提交具體開採的方案,韋見素這次跟著來驪山行宮正是為了此事。
「阿爺,此乃開鑿華山工匠之程式。」韋見素的大兒子韋倜捧著厚厚一沓文書送到父親面前,「請阿爺閱覽,如無紕漏,便可呈與聖上。」
「你先放在這吧,緩一緩。」韋見素行若無事端起一杯茶說道。
「聖人疊促連催,如何緩得?」
「倜兒有所不知,左相性情疏散,慮事不熟,這開鑿華山之議不知為何人蠱惑。華山乃聖人本命,王氣所在,鑿之非宜,恐是那李九郎的詭計。」
「還是阿爺深謀遠慮,那我們該當如何?」
「聖上如果追問,且說事關重大,須咸經度之。」韋見素不動聲色的說道,「靜觀其變,吾以觀復。」
父子二人正在商議,君子衛中的老二匆匆忙忙的趕來,手裡還拿著一封信。
「稟報大人,阿大飛鴿傳書說在靈州發現了龍夢雲的蹤跡。」
「靈州?那不是王忠嗣的地盤嘛?」韋見素麵色一沉,龍夢雲如果和王忠嗣有什麼牽連,那事情可就不簡單了。
「正是,只是阿大派去的人很快就暴露了,龍夢雲又不見了蹤影。」
「一幫蠢材,讓阿大自己去查!」韋見素將茶杯重重的拍在茶几上。
「他去靈州做什麼?」
「可能是覺得塞北之地天高皇帝遠,我們無論如何也難找到他吧。」
「他不會和王忠嗣有什麼瓜葛吧?」韋見素忍不住嘀咕了一聲。
「王將軍平定了突厥,進獻了白眉可汗的人頭,可謂威震四方,皇上剛剛加封了清源縣公。龍夢雲這種江湖草莽定不會與王將軍有什麼瓜葛,想來只是逃得遠了些,大人莫要擔心。」老二不慌不忙,慰懷道。
韋見素點了點頭,這些年朝堂上的勾心鬥角已經讓自己凡事都不得不多一個心眼,多一層防備。
「塞外之地,蛇龍混雜,屬下會讓阿大多帶些人手去,那龍夢雲既然露了蹤跡,一定跑不了的。」
「好,你去辦吧。」韋見素對這老二一向放心,揮了揮手讓他離開。
「等一等。」韋見素突然又想起了什麼,叫住了老二。
「之前府里有個下人,身上有些功夫,說是從府里逃走了?」
「是柴房的一個雜役,去追的人說已經死在藍田縣了。」
「死了?」
「凍斃在街頭。」
「確定是那小子嘛?」
「身形相當,還穿著咱們府里下人的衣服,應該錯不了。」
「死了也好,免得節外生枝。」韋見素閉目養神,老二識趣的轉身離開。
樂山不僅沒有死,而是在侍御史的別院裡吃飽穿暖的住了幾日。這一日正打算道謝離開,卻被王維的管家叫到了身邊。
「我家大人過幾日要去南陽郡,你不是說要去少林寺嘛,大人施恩,讓你跟著他的車隊一起,捎你一程,也可免了你不少的腳程。。」
樂山實在不敢相信世上真有這麼好的人,自己從長安僅僅是走到藍田就已經饑寒交迫、體力不支,更何況是千里之外的嵩山,如今竟有貴人相助,真是喜出望外。
幾日後,樂山跟隨王維的車馬向東南行進,一路上春意已經籠罩了中原大地。樂山坐在僕從的馬車裡,時不時能夠聽到前方馬車裡的王維大人吟詩作對。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
農月無閒人,傾家事南畝。
「大人在吟誦什麼?」樂山在顛簸的馬車上問管家。
「我也不懂,應該就是這一路的田園景致吧。」
樂山看了看周圍,果然和詩中一樣,雨過天晴,山野田間,農人們正在勞作,一副秀麗祥和的景致。
「不過聽的出,大人的心情不錯。」
「大人是什麼官?」樂山還不知道自己的恩人到底是什麼人。
「你連我們大人都不知道,也難怪,你一個小叫花子。」管家笑了笑,繼續說道,「我家大人乃殿中侍御史,狀元及第,在朝中那可是鼎鼎有名。」
樂山也不知道管家口中的官名都是些什麼,只是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
「那大人去南陽是赴任嘛?」
「非也,大人去南陽是拜會神會大師!」
「神會大師?」
「問那麼多幹什麼,說了你也不知道,你小子命好,遇到我家大人。」管家不耐煩再跟樂山解釋下去,打發他說道,「你就跟著我們,別多問,到了南陽,你自行向北去,運氣好的話,再走個二三十天便可到嵩山了。」
樂山還想要問更多,馬車外突然有馬蹄聲傳來,一匹快馬正飛奔而過,馬上之人一邊馳騁一邊高聲吟誦著: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
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
門徑稀人跡,檐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樂山不曾在意,前面那輛馬車裡的王維卻被驚動了。只見王維抬起車簾看了看路過之人,大喊了一聲:「與之!是與之嘛?」
騎馬之人已經跑出去了數丈,聞聲勒住了韁繩,調轉馬頭。
王維的小廝立刻跑上前去,向騎馬之人施禮道:「是岑參岑郎君嘛?我家王大人請您留步。」
騎馬之人下得馬來,把韁繩交給小廝,三步並作兩步來到了王維的馬車跟前。
「王大人,沒想到在京洛大道上遇見您!」
「與之,果然是你!」王維也從車上下來,二人見禮。
「王大人這是要去哪裡?」
「別叫我大人了,你我兄弟相稱便是!」
「大人乃侍御史,在下豈敢與大人稱兄道弟。」
「無妨,朝堂之外,我們不過是喝酒論詩的朋友,與之的胸懷我是知道的,不必妄自菲薄。」
「那恭敬不如從命,摩詰兄請了!」
幾輛馬車都停在了官道上,樂山好奇的下了車,想看看發生了什麼。
「那人是誰?」樂山問管家道。
「我也不知,大約是大人的朋友,大人在朝中有不少故交,文人墨客的朋友更是數不勝數。」
樂山抬眼望去,只見和王維對話那人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線條分明、乾淨利落。頭戴幞巾,身穿袷衣,腳踩鹿皮快靴,腰間的革帶上還別著一把短劍,卻不像是什麼文人墨客。
「愚兄打算先去南陽拜會神會大師,之後出使榆林、新秦二郡。」王維命下人將馬車停到路邊,自己拉著岑參漫步至山野田間。
「與之這是意欲何往?」
「三年的守選期,閒散無聊,欲往河溯會些好友,無非四處遊走,打發時間。」
「與之胸懷鴻鵠之志,莫用嗟嘆,他日必平步青雲,宏圖得展。」
「承摩詰兄吉言,岑某望能有報效皇恩的一天。」
「如今朝堂爭鬥不息,奸佞當權,邊疆亦是戰事不斷,正是需要與之這樣的國士啊!」
「摩詰兄謬讚,有朝一日若是能和大人同朝為官,在下必將抗顏為師,鞠躬盡瘁!」
「可惜你要北上,我們無法同路,愚兄就不耽擱你了,等回京後約上清臣、子美、薛據、達夫一眾好友我們再把酒言歡如何?」
「承蒙大人厚愛,岑某愧不敢當,回京後定去府上求教!」
岑參拜別王維,一路絕塵而去,正是英姿颯爽、意氣風發,樂山遠遠的看著,欽羨不已,心中暗暗奉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