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小山村的童年時光(一)
童年,在小山村從出生之日到上五年級之前的這段時光,我99.999%的時間都待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山村,這也是我最幸福最快樂最驕傲最自卑的根源。
有記憶的時光,應該是上學前班,指的是村上小學一年級之前需要提前一年在學校學習,類似於現在的幼兒園,大概就是提前一年學習一些拼音還有10以內加減法,為上一年級打一點基礎。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大概5歲多的時候,我父母就把我送到學校上學前班,希望我提前進入學校接受教育。但是比較可惜的是,我有個小堂弟,年齡大概比我小半年,我記得我母親說我是「龍頭」出生,他是「龍腰」吧,家就在我家旁邊,是我的小玩伴,他那年比較小不上學,然後每天就在我們學校大門口等我,好像每天都雙手抓著大門的鐵桿望著學校裡面,等我放學去玩。受他的挑逗,我就每天都在哭鬧,一到教室就哭,順便帶著我們學前班的一群小傢伙一起哭,哭著哭著老師受不了了,無奈之下讓我父母把我帶回家,第二年再來上學。令人感到高興的是,學校的老師把我的學費退了,大概是五六塊錢,那時候是2004年,在那個時間段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於是我離開了學校,快樂的享受沒有學校的美好時光。
我家所在的小山村,位於西北的貧瘠之地,聽說被稱為「人類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當然這是我在上大學之後刷抖音看到的,但是這片土地卻孕育著最頑強和最淳樸的生命。怎麼形容我們的小山村呢,三面環山、一面靠溝,山和山之間會有路,這條路應該是雨水沖刷、驢車駛過、羊群穿過所慢慢形成的,很有歷史的厚重感,鄉親們會通過這一條條黃土路去山裡面放羊、耕收莊稼;至於那一面靠溝,是因為這條溝是洪水沖刷出來的,溝的地理位置比較低,寬大概40米左右,溝兩邊都是莊稼地和小山,地勢要高15米左右,這條溝一年四季幾乎都是乾涸的,因為我們這裡屬於乾旱山區,幾乎不下雨,年年乾旱。說來也奇怪,這條日常乾涸的溝卻是我們小山村通向外界的通道,沿著這條溝50公里外就是一個小鄉鎮,有著馬路的繁華的小鄉鎮。
和我們村一樣的小山村還有兩個,大致也是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命運,第二村離我們村大概有1公里,但中間有一條很深的溝,來我們村的話就得先下一個陡坡,再上一個陡坡;第三個村離我們村很遠,我去的不多,因為不順路,大概有6公里左右。我們三個村只有一個小學,唯一慶幸的是這個小學坐落在我們村,我上學可以近一點,方便點;但是苦了另外兩個村的同學,第二個村的同學從學前班6歲左右開始每天上學都得徒步很長的路,也沒有家長接送,只有哥哥姐姐堂哥堂姐帶著走;第三個村因為離的太遠了,所以在這個村開了個分校,聽說就一兩個老師,負責教他們村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同學,之後三年級再來我們村的學校完成繼續的學業,所以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多了好幾個同學。
小時候,我們家族很大,我有姑姑伯伯,我父親是最小的,按照我們這邊的傳統,爺爺奶奶要由我小兒子家庭、也就是我父母來贍養,所以我家有七口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妹妹和我。爺爺很慈祥,很疼愛我們兄妹三人,尤其是我,好像特別疼愛,比較稀缺的好吃的糖都留給我,爺爺為人很和善,聽村裡面的老人說,他的性格特別好,屬於逆來順受的老實人,聽說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苦很多虧,我其實一直相信好人有好報,爺爺做過很多好事,可能福澤到我家我們兄妹三人了。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很久,奶奶屬於那種刀子嘴豆腐心的慈祥老人,在我的記憶裡面,小時候都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睡覺的,奶奶平時可能會喊我幹活或者罵我,但是隨著相處的時間長了之後,慢慢的懵懂之後,才會感受到奶奶對我們的疼愛和牽掛。父親承襲了爺爺的品行,屬於地地道道踏踏實實的莊稼人,為人比較和善,而且非常的勤勞吃苦,父親上過初中,所以特別重視教育,從小對我們家三人的教育都抓的非常緊。我母親也是一樣的,為人很友善,待人處事很精幹,而且幹活很勤勞,和我父親一樣勤勞程度在我們村都是鄉親們所非常認可的,雖然母親沒有上過學,但是和我父親一樣,對我們兄妹三人的教育極為重視,這也是我們兄妹三人日後能考上大學的根源,雖然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但這也是我父母最大的成就,畢竟出生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哥哥是我們家的老大,聽母親說,哥哥小時候特別機靈聰明,有一次母親帶著4歲的哥哥回娘家,在小舅舅家住,小表哥比哥哥大一歲,當時上學前班了,哥哥還沒有上學前班,舅舅打趣問哥哥學拼音了嗎,要現場考小表哥和哥哥,結果發現每個拼音哥哥都會,小表哥卻好幾個都不會,所以當時大家都說哥哥還沒上學,就學會了很厲害,結果哥哥指著舅舅家牆上的拼音海報說前面不就是嗎,頓時大家都笑作一團。妹妹是我們家的小女兒,聽說從小父母都很疼愛,妹妹特別懂事,從小就學會了做飯幫母親做飯,可能這是我們從小的習慣吧,一般在家都是母親或者妹妹做飯洗鍋,這也導致了現在的我還沒做過幾頓飯,似乎也成為天性了,偶爾會愧疚也好像不去改變,慢慢的慢慢的就懶到骨子裡了,我一直覺得妹妹很像媽媽,很要強很刻苦,這也是她在很煩很累的環境種考上大學的根源,也是她不斷進步的源泉,妹妹也是我除父母外最佩服的人。至於我,怎麼說呢,一個很矛盾的人,因為是家裡的老二,哥哥總是受到父母的教育,教著學拼音學加減法,我就想著要提前學會,所以我學習很好,一直都讓父母放心;小時候家裡很多活兒,每天下午放學要掃羊圈,把干羊糞掃成一堆,然後倒到尿素袋裡面背到炕洞口,以備冬天燒炕、春天耕地時地里施肥;還有拔麥子、收穀子、拔麻子、收糜子、挖土豆、冬天下雪還要掃雪,平時經常要掃土院子,小時候好像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活兒,所以在幹這些活兒的時候我非常積極,不怕吃苦,因為可以得到父母的誇獎,所以一直很開心;但我是一個敏感虛偽的人,好像從小就是,可能是小時候記事開始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後來才和父母一塊生活,導致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之後就很懂事,聽父母的話,似乎潛意思裡面要討好父母,一直聽到父母的誇獎,聽不得父母的批評。我記得有兩三次母親罵我,嚇唬說要打我;還有幾次母親去舅舅家沒有帶我,雖然我表面無所謂,但是我內心很委屈;就這樣幾次,好像每次我都偷偷的在我家牆背面哭,還想著要拿廚刀自殺,讓父母去悔恨,當然只是這樣想,這樣越想越想哭,哭完之後好像心情就好受了。所以我一直都是這樣,似乎很矛盾,一面乖巧聽話受表揚,勤勞刻苦學習好;一面遇到問題就著去死,一了百了,這是在我10歲前形成的,好像我從小就成為這樣一個人,直至現在。
晃晃悠悠一年過去,我和堂弟一塊去上學前班,這年我駕輕就熟,也可能明白了點事,知道上一年哭著退學的事很難為情,所以幾個一年級的同學見到我說我上年的那件嗅事,我就很尷尬,自尊心有點受損,所以就很不願意說起這件事,但是包括老師、堂叔伯伯之類的都喜歡提這件事,我表面笑一笑,內心卻很生氣,好像那個時候6歲的我就成了這樣一個虛偽的人。忘了說我們學校了,學校是學前班到五年級,一共40左右學生,老師好像是6個,只有一個校長是外地人,其餘老師都是我們三個村子的人,每個老師帶一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當然所有科目就是語文和數學,偶爾上一些思想品德,偶爾全校一起上音樂課和體育課,音樂課我記得學過唱《天路》《讓我們一起盪起雙槳》,都是高年級的一個老師帶的,體育課就是丟手絹遊戲,之後就自由活動。
有記憶的時光,應該是上學前班,指的是村上小學一年級之前需要提前一年在學校學習,類似於現在的幼兒園,大概就是提前一年學習一些拼音還有10以內加減法,為上一年級打一點基礎。最深刻的記憶就是大概5歲多的時候,我父母就把我送到學校上學前班,希望我提前進入學校接受教育。但是比較可惜的是,我有個小堂弟,年齡大概比我小半年,我記得我母親說我是「龍頭」出生,他是「龍腰」吧,家就在我家旁邊,是我的小玩伴,他那年比較小不上學,然後每天就在我們學校大門口等我,好像每天都雙手抓著大門的鐵桿望著學校裡面,等我放學去玩。受他的挑逗,我就每天都在哭鬧,一到教室就哭,順便帶著我們學前班的一群小傢伙一起哭,哭著哭著老師受不了了,無奈之下讓我父母把我帶回家,第二年再來上學。令人感到高興的是,學校的老師把我的學費退了,大概是五六塊錢,那時候是2004年,在那個時間段這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於是我離開了學校,快樂的享受沒有學校的美好時光。
我家所在的小山村,位於西北的貧瘠之地,聽說被稱為「人類最不適宜居住的地方」,當然這是我在上大學之後刷抖音看到的,但是這片土地卻孕育著最頑強和最淳樸的生命。怎麼形容我們的小山村呢,三面環山、一面靠溝,山和山之間會有路,這條路應該是雨水沖刷、驢車駛過、羊群穿過所慢慢形成的,很有歷史的厚重感,鄉親們會通過這一條條黃土路去山裡面放羊、耕收莊稼;至於那一面靠溝,是因為這條溝是洪水沖刷出來的,溝的地理位置比較低,寬大概40米左右,溝兩邊都是莊稼地和小山,地勢要高15米左右,這條溝一年四季幾乎都是乾涸的,因為我們這裡屬於乾旱山區,幾乎不下雨,年年乾旱。說來也奇怪,這條日常乾涸的溝卻是我們小山村通向外界的通道,沿著這條溝50公里外就是一個小鄉鎮,有著馬路的繁華的小鄉鎮。
和我們村一樣的小山村還有兩個,大致也是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命運,第二村離我們村大概有1公里,但中間有一條很深的溝,來我們村的話就得先下一個陡坡,再上一個陡坡;第三個村離我們村很遠,我去的不多,因為不順路,大概有6公里左右。我們三個村只有一個小學,唯一慶幸的是這個小學坐落在我們村,我上學可以近一點,方便點;但是苦了另外兩個村的同學,第二個村的同學從學前班6歲左右開始每天上學都得徒步很長的路,也沒有家長接送,只有哥哥姐姐堂哥堂姐帶著走;第三個村因為離的太遠了,所以在這個村開了個分校,聽說就一兩個老師,負責教他們村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同學,之後三年級再來我們村的學校完成繼續的學業,所以三年級的時候我就多了好幾個同學。
小時候,我們家族很大,我有姑姑伯伯,我父親是最小的,按照我們這邊的傳統,爺爺奶奶要由我小兒子家庭、也就是我父母來贍養,所以我家有七口人,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哥哥妹妹和我。爺爺很慈祥,很疼愛我們兄妹三人,尤其是我,好像特別疼愛,比較稀缺的好吃的糖都留給我,爺爺為人很和善,聽村裡面的老人說,他的性格特別好,屬於逆來順受的老實人,聽說年輕的時候吃過很多苦很多虧,我其實一直相信好人有好報,爺爺做過很多好事,可能福澤到我家我們兄妹三人了。和奶奶一起生活了很久,奶奶屬於那種刀子嘴豆腐心的慈祥老人,在我的記憶裡面,小時候都是和爺爺奶奶一起睡覺的,奶奶平時可能會喊我幹活或者罵我,但是隨著相處的時間長了之後,慢慢的懵懂之後,才會感受到奶奶對我們的疼愛和牽掛。父親承襲了爺爺的品行,屬於地地道道踏踏實實的莊稼人,為人比較和善,而且非常的勤勞吃苦,父親上過初中,所以特別重視教育,從小對我們家三人的教育都抓的非常緊。我母親也是一樣的,為人很友善,待人處事很精幹,而且幹活很勤勞,和我父親一樣勤勞程度在我們村都是鄉親們所非常認可的,雖然母親沒有上過學,但是和我父親一樣,對我們兄妹三人的教育極為重視,這也是我們兄妹三人日後能考上大學的根源,雖然現在大學生多如牛毛,但這也是我父母最大的成就,畢竟出生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哥哥是我們家的老大,聽母親說,哥哥小時候特別機靈聰明,有一次母親帶著4歲的哥哥回娘家,在小舅舅家住,小表哥比哥哥大一歲,當時上學前班了,哥哥還沒有上學前班,舅舅打趣問哥哥學拼音了嗎,要現場考小表哥和哥哥,結果發現每個拼音哥哥都會,小表哥卻好幾個都不會,所以當時大家都說哥哥還沒上學,就學會了很厲害,結果哥哥指著舅舅家牆上的拼音海報說前面不就是嗎,頓時大家都笑作一團。妹妹是我們家的小女兒,聽說從小父母都很疼愛,妹妹特別懂事,從小就學會了做飯幫母親做飯,可能這是我們從小的習慣吧,一般在家都是母親或者妹妹做飯洗鍋,這也導致了現在的我還沒做過幾頓飯,似乎也成為天性了,偶爾會愧疚也好像不去改變,慢慢的慢慢的就懶到骨子裡了,我一直覺得妹妹很像媽媽,很要強很刻苦,這也是她在很煩很累的環境種考上大學的根源,也是她不斷進步的源泉,妹妹也是我除父母外最佩服的人。至於我,怎麼說呢,一個很矛盾的人,因為是家裡的老二,哥哥總是受到父母的教育,教著學拼音學加減法,我就想著要提前學會,所以我學習很好,一直都讓父母放心;小時候家裡很多活兒,每天下午放學要掃羊圈,把干羊糞掃成一堆,然後倒到尿素袋裡面背到炕洞口,以備冬天燒炕、春天耕地時地里施肥;還有拔麥子、收穀子、拔麻子、收糜子、挖土豆、冬天下雪還要掃雪,平時經常要掃土院子,小時候好像一年四季都有很多活兒,所以在幹這些活兒的時候我非常積極,不怕吃苦,因為可以得到父母的誇獎,所以一直很開心;但我是一個敏感虛偽的人,好像從小就是,可能是小時候記事開始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後來才和父母一塊生活,導致我和父母一起生活之後就很懂事,聽父母的話,似乎潛意思裡面要討好父母,一直聽到父母的誇獎,聽不得父母的批評。我記得有兩三次母親罵我,嚇唬說要打我;還有幾次母親去舅舅家沒有帶我,雖然我表面無所謂,但是我內心很委屈;就這樣幾次,好像每次我都偷偷的在我家牆背面哭,還想著要拿廚刀自殺,讓父母去悔恨,當然只是這樣想,這樣越想越想哭,哭完之後好像心情就好受了。所以我一直都是這樣,似乎很矛盾,一面乖巧聽話受表揚,勤勞刻苦學習好;一面遇到問題就著去死,一了百了,這是在我10歲前形成的,好像我從小就成為這樣一個人,直至現在。
晃晃悠悠一年過去,我和堂弟一塊去上學前班,這年我駕輕就熟,也可能明白了點事,知道上一年哭著退學的事很難為情,所以幾個一年級的同學見到我說我上年的那件嗅事,我就很尷尬,自尊心有點受損,所以就很不願意說起這件事,但是包括老師、堂叔伯伯之類的都喜歡提這件事,我表面笑一笑,內心卻很生氣,好像那個時候6歲的我就成了這樣一個虛偽的人。忘了說我們學校了,學校是學前班到五年級,一共40左右學生,老師好像是6個,只有一個校長是外地人,其餘老師都是我們三個村子的人,每個老師帶一個年級的所有科目,當然所有科目就是語文和數學,偶爾上一些思想品德,偶爾全校一起上音樂課和體育課,音樂課我記得學過唱《天路》《讓我們一起盪起雙槳》,都是高年級的一個老師帶的,體育課就是丟手絹遊戲,之後就自由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