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百合花的啟示與生態危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說,從原始農業到傳統農業時期,由於人們大量砍伐、焚燒森林、濫墾亂耕,使最有生產力的表層土壤遭受侵蝕,使富饒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毀壞,那麼,迅速興起的現代農業,又以其發達的機械力量,大量投入的化肥農藥,加上嚴重的工業污染,以及發展中國家人口膨脹與糧食的矛盾,導致了60年代前後出現的危及全球的資源、環境、人口、糧食、能源所謂五大生態危機。它們廣泛地涉及到了農業的各個方面,使現代農業的發展,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威脅。

  下面,我們談談對生態危機問題的估價和一些有關的知識。

  現代農業面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若不及時加以解決,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將遠遠大於古巴比倫文明的覆滅和黑風暴的危害,農業的進程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都會出現很大的曲折。

  請看下列令人觸目驚心的事實:全世界共有32億公頃可耕地,到80年代初,已開墾利用了16億公頃。可是,每年僅僅因風侵蝕和永土流失,損失表土就達25億噸,平均每公頃約1.6噸,而在自然植被下,大約要100~ 400年才能再生1厘米厚的表土。加上發展很快的城市建築、公路設施等也在不斷地蠶食耕地,有人估計,照此下去,不用20年,現有耕地的1/3將從地球上消失。

  地球上的熱帶雨林和熱帶稀樹與草原,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了。它們的面積占地球全部陸地的23.5%,擁有的生物物種占世界陸地物種的一半以上,陸地植物物種則有70~90%生長在這裡。

  現在,有2億以上的人居住在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地帶,他們以輪墾牧耕為生,每年以1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砍伐和燒毀熱帶雨林。隨著人口的增加,破壞正在加速,照這樣下去,熱帶雨林將在下個世紀從地球上消失。熱帶森林消失後,全球氣候將會發生顯著變化,地球變得越來越暖和,冰山大量融化,海水普遍上漲,富饒的沿海地區將變成一片汪洋,而內陸的農產區則在長期的乾旱中痛苦煎熬。

  沙漠化也是威脅地球生態環境的一大災難。沙化後的情景是令人心碎的。2000年前,當森林和草原覆蓋著非洲北部廣大地區時,這裡富饒而人煙稠密,滿載糧食的船隻從這裡出發,橫渡地中海駛向義大利。北非的田地供養了羅馬帝國。後來,森林、草原遭到破壞,耕地相繼消失了,變成了遼闊無邊的撒哈拉沙漠,成為一片荒涼貧瘠的不毛之地。目前,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約有3800萬平方公里土地正面臨著沙漠化的威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4強。其中處在嚴重沙化過程的地區有2000萬平方公里,處在緩慢沙化過程的有1800萬平方公里。還應引起人們重視的是,陸地表面有1/3是乾旱地區,將近5000萬平方公里。這裡的雨水少、水分的蒸發和蒸騰率高,是最容易走向沙漠化的脆弱地區。

  環境污染,可以說是當代文明的最大副作用了。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其中化學物質是主要的污染物,占污染因素的80~90%,例如龐大工業體系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廣大農田施用的農藥化肥等等。據計算,單是世界有機合成的化學物質產量,已從1950年的700萬噸增加到1985年的25000萬噸。進入環境的化學物質在迅速增加,環境污染的程度也在急劇上升。這些污染物直接毒化了環境,威脅著生物和人類的生存,例如,連南極企鵝的肝臟中,最近也發現了農藥滴滴涕。環境污染嚴重地影響著農業的發展。

  在資源、環境惡化的同時,人口與糧食的矛盾也在急劇上升。

  跨入現代農業時的1930年,世界人口只有20億。1975年增加到了40億,45年翻了1番。1987年突破了50億,預計到2000年將要超過70億。而糧食生產卻供不應求。1980年全世界產糧17988億公斤,人均占有407公斤。但是,由於國家之間相差十分懸殊,約有15億左右的人口營養不良、缺食和飢餓。即使最好的年景,也有5億人仍然擺脫不了食品匱乏的困境。

  面對這些關係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自60年代開始,各國科學家從各自的知識、地域和現實條件出發,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看法和發展戰略。這裡向讀者介紹兩種很有影響,同時也是對立的觀點,一種是悲觀派的,一種是樂觀派的。它們提出了許多令人深省的問題,對於我們認識今天農業的處境,明確它的發展與未來是很有裨益的。

  所謂悲觀派的觀點,最早是由西方著名的未來學研究團體羅馬俱樂部,在一篇名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中提出的。

  羅馬俱樂部成立於1968年4月,1972年公開發表這個報告。它第一次系統地考察了人類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增長,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等的關係,提出了在這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長的極限性,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響。


  為了弄清這個報告的主要思想,我們先講一個在法國兒童中廣為流傳的小故事:

  一個池塘里生長著一株水百合花,每天以增加1倍的速度生長。如果讓它不受限制地生長,在30天裡就能長滿池塘,悶死水中的其他生物。

  可想而知,在開始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它在池塘里的數量是很小的。譬如,第2天只有2株,第3天只有4株,第4天只有8株,第5天只有16株,過了1/3的時間,即到了第10天,也不過512株,在池塘里只可能占據很小的一片水面。直到第29天,水百合花也不過是覆蓋了半個池塘,這時,人們望著空蕩蕩的另外半個池塘,往往以為水百合花離占據整個池塘還早著呢,用不著馬上去修剪它。然而,這樣做卻喪失了挽救整個池塘的最後機會。

  第30天到了,水百合花猛地一下覆蓋了整個池塘,悶死了水中的其他生物。這時候,人們只有乾瞪眼,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這種隨著積累的總量增長而不斷增長的數,在數學上叫做指數增長。指數增長對人們似乎有點欺騙性,它會悄悄地、很快產生巨大的數量。

  在《增長的極限》這篇報告中,列舉了世界人口、糧食消費、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資金需求的大量統計資料,指出它們都是按指數增長的;而土地上的糧食產量、資源的可采量、環境承受污染的能力卻是有限度的,資金也是有限度的。所以,如果各國政府不及時採取措施,預計到本世紀末或下世紀初,全球的經濟增長將達到極限。這就是悲觀派的主要思想。

  與悲觀派針鋒相對的是樂觀派觀點。美國未來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是樂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基本觀點是,羅烏俱樂部的專家們在危言聳聽,世界經濟的增長是沒有極限的!

  西蒙研究了世界資源、人口、污染變遷的過程,認為地球上的礦藏資源並沒有盡頭。例如,人們原先預測的銅、鐵等許多種金屬礦藏和化石礦質燃料的蘊藏量,可采年限屈指可數,可是後來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新的礦產資源不斷發現,貯量成數十倍、乃至數百倍地增加著。人們還將繼續找到新的資源,或用其他物質取代暫時短缺的物質,永遠不會有資源的極限。

  西蒙認為,人口的增長,代表了經濟的成功和人類的成就。從長遠來看,人口規模是與生產效率相適應的,而不是不可控制的。人口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可循,會「自然的」調整以適應環境。因為歷史上人口增加,糧食產量也相應地增長,並比前幾個世紀有了更好的食物結構。糧食結構的不斷改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來是更不成其為問題的。他還認為工業污染也只是工業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

  我們認為,從長遠來講,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無限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也是無限的。但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由於技術、經濟、社會、自然等等因素的限制,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又是有限的。人類活動造成了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無節制的繁衍人口。應該告誡人們,必須依靠發展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力量,積極進行相應的調節和控制,使經濟、科技、社會和生態協調地發展,盲目的悲觀和盲目的樂觀都是不可取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