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農業風靡全球
現代農業是以發達的農業機械,排灌、運輸、烘乾、加工等設施和化肥、農藥為物質基礎的。而這一切都得靠大量的化石燃料來供應能量。因此,化石燃料是發展現代農業不可缺少的能源條件。
化石燃料是石油、煤和天然氣的總稱。因為它們都是由古代生物化石形成的,埋藏在地層底下,所以,又稱礦質能源。由於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開採一點就會少一點,不會再產生,所以也叫不可再生能源。
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過程,就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以石油為主的化石燃料基礎上的。這種大量消耗石油的農業經營方式,就叫做「石油農業」。
發達國家為什麼要推行「石油農業」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有關能量的常識。
自然界不但存在著大量的物質,還存在著能量。能量有光能、熱能、化學能、機械能等多種形式。大河奔流,海嘯山崩,汽車飛馳,飛機翱翔,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能量的作用。能量小能消火,也小能產生,但是它可以伴隨著物質進行.傳遞,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如太陽光能,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被固定,變成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化學能。動物吃了植物,又使植物的化學能變成動物體內的化學能。植物體還可以通過燃燒,把化學能變成熱能。可以說,沒有能量,就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沒有生物的生命,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人們為了計算熱能,使用「卡」這個單位。一卡熱能是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克20℃的水,溫度升高1℃所需要的熱量。不同的有機物所含的熱量不同。以每公斤計算,農作物秸稈含熱能3400千卡,薪柴為4000千卡,原煤為5000千卡,石油為10000千卡(其中柴油為10400千卡,汽油為11000千卡,煤油為10000千卡、機油為9800千卡)。可見,石油的熱能比原煤高出一倍,原煤的熱能又比薪柴、秸稈分別高出25%、47%。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燃燒時,所含的熱能轉換成有效熱量的效率不同。秸稈最低,只有10%,薪柴為 15%,原煤為18%,石油則有20~35%。因此,熱能的有效利用率,石油比原煤高,原煤又比薪柴好,秸稈熱能利用效率最低,絕大部分能量在燃燒時跑掉了。
難怪人們有這樣的結論:人類由燃燒秸稈、柴草到燃燒原煤,是一大進步;由燃燒原煤到燃燒石油,則是更大的進步。能源的利用常常反映了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弄懂了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白髮達國家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石油農業了。
原來,發達國家利用石油燃料發展現代農業,一是由於石油的熱量大,效率高,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二是自19世紀末發現和開採石油以來,到1980年的100來年中,石油相對於工資的價格是一直下降的,也就是說,工資價格的增長幅度,大於石油價格的增長幅度,使用石油越來越合算。例如美國在1950年到1978年期間,土地價格上漲了6.5倍,工資上漲了3.8倍,而能源價格只上漲了1.5倍。石油相對土地、工資來說,是降低了價格。用廉價的石油去生產機械、農藥和化肥,去代替昂貴的人力、土地等生產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因此,發達國家大量消耗石油,千方百計發展農業機械和農業設施,發展化學工業,生產化肥、農藥、除草劑、飼料、種子等等,增加農田投入,提高產量,爭取獲得更多更大的利潤。這就是發達國家實行「石油農業」的根本原因和理論根據。
當前世界各國的農業現代化,幾乎都在亦步亦趨地走近石油農業,農業生產投能量不斷增加。投能的主要方向是:一是大力發展農業機械。7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大型農用拖拉機 1979.16萬台,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9.9台;大型聯合收割機331.10萬台,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1.7台。許多工業化國家都已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二是加緊生產化肥和農藥。19世紀末,歐洲首先開始生產過磷酸鈣。1938年,全世界已生產化肥(有效成分) 900萬噸,發達國家開始普遍施用。20世紀 60年代初,全世界化肥(有效成分)產量迅速上升到 4000多萬噸, 70年代末又突破了1億噸大關,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5公斤以上。生產的農藥(有效成分)量,也是數以百萬噸計的。
三是建設灌溉等設施。世界各國的灌溉面積已發展到了30多億畝。
石油農業的投能水平比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很不相同。全世界農業投入的農機、化肥、農藥、灌溉等商品能源中,發達國家占了82.4%,而發展中國家只占17.6%。如美國農業每年耗用6000萬噸石油、800萬噸鋼材、16萬噸橡膠,使得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國,生產了占世界20%的糧食,成為對世界糧食生產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農業大國。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投能方向上的比重也不相同。農用機械投能,發達國家的投能比重是57.2%,發展中國家只占22.2%,說明發達國家把能源主要用於農機建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化肥投能,發達國家占39.5%,發展中國家占67.6%,說明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主要用來生產化肥。農藥投能,發達國家占2.1%,發展中國家占2.4%,兩者比例接近。灌溉投能,發達國家占1.2%,發展中國家占7.8%,說明後者在利用能源改善落後的生產條件。兩者投能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國情和農業生產水平,因為發達國家多數國土資源豐裕,地廣人稀;而發展中國家多數國土資源貧乏,地少人多,工業化水平低。
石油農業的發展,勞動效率的提高,使石油農業發達的國家,只要少量的人,就可以管理數千畝農作物,管理龐大的畜、禽生產。因而,這種生產主要是為了貿易,而不是為了自身消費。只要有利可圖,農產品就會在國內、國際的大範圍里進行交易。最後,只有專業化的大生產才能獲得生存。這將是石油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石油農業也帶來了許多的弊端。石油農業的利弊之爭,是當前世界各國農業部門,乃至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詳細敘述它的功與過。
化石燃料是石油、煤和天然氣的總稱。因為它們都是由古代生物化石形成的,埋藏在地層底下,所以,又稱礦質能源。由於它的資源是有限的,開採一點就會少一點,不會再產生,所以也叫不可再生能源。
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過程,就是建立在大量消耗以石油為主的化石燃料基礎上的。這種大量消耗石油的農業經營方式,就叫做「石油農業」。
發達國家為什麼要推行「石油農業」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些有關能量的常識。
自然界不但存在著大量的物質,還存在著能量。能量有光能、熱能、化學能、機械能等多種形式。大河奔流,海嘯山崩,汽車飛馳,飛機翱翔,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是能量的作用。能量小能消火,也小能產生,但是它可以伴隨著物質進行.傳遞,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如太陽光能,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被固定,變成存在於植物體內的化學能。動物吃了植物,又使植物的化學能變成動物體內的化學能。植物體還可以通過燃燒,把化學能變成熱能。可以說,沒有能量,就沒有物質的運動,就沒有生物的生命,世界上的一切活動都將停止。
人們為了計算熱能,使用「卡」這個單位。一卡熱能是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1克20℃的水,溫度升高1℃所需要的熱量。不同的有機物所含的熱量不同。以每公斤計算,農作物秸稈含熱能3400千卡,薪柴為4000千卡,原煤為5000千卡,石油為10000千卡(其中柴油為10400千卡,汽油為11000千卡,煤油為10000千卡、機油為9800千卡)。可見,石油的熱能比原煤高出一倍,原煤的熱能又比薪柴、秸稈分別高出25%、47%。更為重要的是,它們燃燒時,所含的熱能轉換成有效熱量的效率不同。秸稈最低,只有10%,薪柴為 15%,原煤為18%,石油則有20~35%。因此,熱能的有效利用率,石油比原煤高,原煤又比薪柴好,秸稈熱能利用效率最低,絕大部分能量在燃燒時跑掉了。
難怪人們有這樣的結論:人類由燃燒秸稈、柴草到燃燒原煤,是一大進步;由燃燒原煤到燃燒石油,則是更大的進步。能源的利用常常反映了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弄懂了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白髮達國家為什麼要大力推行石油農業了。
原來,發達國家利用石油燃料發展現代農業,一是由於石油的熱量大,效率高,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二是自19世紀末發現和開採石油以來,到1980年的100來年中,石油相對於工資的價格是一直下降的,也就是說,工資價格的增長幅度,大於石油價格的增長幅度,使用石油越來越合算。例如美國在1950年到1978年期間,土地價格上漲了6.5倍,工資上漲了3.8倍,而能源價格只上漲了1.5倍。石油相對土地、工資來說,是降低了價格。用廉價的石油去生產機械、農藥和化肥,去代替昂貴的人力、土地等生產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因此,發達國家大量消耗石油,千方百計發展農業機械和農業設施,發展化學工業,生產化肥、農藥、除草劑、飼料、種子等等,增加農田投入,提高產量,爭取獲得更多更大的利潤。這就是發達國家實行「石油農業」的根本原因和理論根據。
當前世界各國的農業現代化,幾乎都在亦步亦趨地走近石油農業,農業生產投能量不斷增加。投能的主要方向是:一是大力發展農業機械。70年代末,全世界已有大型農用拖拉機 1979.16萬台,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9.9台;大型聯合收割機331.10萬台,平均每萬畝耕地擁有1.7台。許多工業化國家都已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二是加緊生產化肥和農藥。19世紀末,歐洲首先開始生產過磷酸鈣。1938年,全世界已生產化肥(有效成分) 900萬噸,發達國家開始普遍施用。20世紀 60年代初,全世界化肥(有效成分)產量迅速上升到 4000多萬噸, 70年代末又突破了1億噸大關,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5公斤以上。生產的農藥(有效成分)量,也是數以百萬噸計的。
三是建設灌溉等設施。世界各國的灌溉面積已發展到了30多億畝。
石油農業的投能水平比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很不相同。全世界農業投入的農機、化肥、農藥、灌溉等商品能源中,發達國家占了82.4%,而發展中國家只占17.6%。如美國農業每年耗用6000萬噸石油、800萬噸鋼材、16萬噸橡膠,使得只占世界人口5%的美國,生產了占世界20%的糧食,成為對世界糧食生產有舉足輕重影響的農業大國。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投能方向上的比重也不相同。農用機械投能,發達國家的投能比重是57.2%,發展中國家只占22.2%,說明發達國家把能源主要用於農機建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化肥投能,發達國家占39.5%,發展中國家占67.6%,說明發展中國家的能源主要用來生產化肥。農藥投能,發達國家占2.1%,發展中國家占2.4%,兩者比例接近。灌溉投能,發達國家占1.2%,發展中國家占7.8%,說明後者在利用能源改善落後的生產條件。兩者投能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國情和農業生產水平,因為發達國家多數國土資源豐裕,地廣人稀;而發展中國家多數國土資源貧乏,地少人多,工業化水平低。
石油農業的發展,勞動效率的提高,使石油農業發達的國家,只要少量的人,就可以管理數千畝農作物,管理龐大的畜、禽生產。因而,這種生產主要是為了貿易,而不是為了自身消費。只要有利可圖,農產品就會在國內、國際的大範圍里進行交易。最後,只有專業化的大生產才能獲得生存。這將是石油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石油農業也帶來了許多的弊端。石油農業的利弊之爭,是當前世界各國農業部門,乃至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門話題,我們將在以後的章節中,詳細敘述它的功與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