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不再「轉移」了
現代農業內容豐富,而世界各國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因此,世界各國現代農業的形式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也就不可能是同一種類型。蘇美等國的現代農業是一種類型,而咱們的東鄰日本,則屬於另外一種類型。
日本是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資源相對貧乏,人均耕地只有0.6畝多,不到美蘇的1/20。日本政府根據本國的特點,優先發展水利,建設良田和果園,再發展化肥工業和先進生產技術,爾後實現農業機械化,從而躋身於世界現代農業的先進行列。
日本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現代農業類型。
日本丘陵起伏,河谷交錯,水利資源豐富,但土質不太肥沃。日本人民從明治(1868~1912年)初期起,就把水利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到1953年,已興修水利工程近400處,小型水庫277000多個,貯水量達21.5億立方米。1954年灌溉面積已達4000多萬畝,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他們還對那些易遭內澇災害的農田和易受洪水沖刷的耕地,進行了大量排水和修復工作,使全國大部分耕地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
另一方面,他們充分利用國內多丘陵的地形來發展柑桔等果園。現在,丘陵桔園已占全部果園的80%之多, 1975年僅柑桔總產就有390多萬噸,全國人均消費30公斤。他們還利用山地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植樹造林,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寧可進口木材,也不亂伐林木。70年代以來,全國森林覆蓋面積一直穩定在66%以上,山青水秀的景色隨處可見,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
在初戰告捷的基礎上,日本人民及時大力發展化肥生產,進行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 因為日本土地少,如何提高土地生產率已成為農業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問題。
現在,日本是世界上單位面積施用化肥最多的國家之一,70年代後期,全國耕地平均每畝施用化肥220多公斤,為我國的4~5倍。
日本人民還根據農田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特點,建立了先進的良種選育、繁殖體系和制度,使先進的生產技術迅速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去。他們每三年全面更新一次生產用種,純度和淨度均保持在99%以上。水稻畝產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每年遞增5.5~8。2公斤,1975年平均畝產412.5公斤,成為全世界單產最高的國家。特別難得的是稻田均衡增產,低產田面積一般不到10%。
與美蘇等國相比較,日本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幾乎是50年代才開始,到1967年,才使水田作業如耕地、排灌、施肥、除草、噴藥、運輸、加工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由於水稻插秧、收穫機械作業難度大,日本人民從 1968年起,又經過了10年時間,到1977年才使育秧、插秧、收割、脫粒和烘乾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而且正在向自動化方向發展。
日本發展水田機械化有一條重要的經驗,這就是用工廠集中育秧、使用帶土秧苗插秧機,有效地繞過了機械拔秧的難題。1897年,日本首次發表水稻插秧機的專利,但直到1967年,經過了70年才宣布製成手扶式洗根大苗插秧機。然而,這種插秧機結構複雜,調整不便,插秧質量不穩定,並未推廣使用。後來,在我國水稻插秧機的啟示下,日本農林省干1970年開始推廣工廠集中育秧和帶土小苗插秧機,到1977年,全國機插水稻面積已經超過了80%。
日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後,到70年代末,全國畝平年產糧食380多公斤,居世界首位,為我國的兩倍。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2280公斤,生產肉類420公斤,養活國內16.5人。
日本現代農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利用不太多的國土,通過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獲得了巨大的豐收,開創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他們的成功再一次雄辯的表明,人類已經在土地上站穩了腳跟。耕地土壤因農作物帶走和流失的養分,可以由化學肥料得到大量補充,因此,土地不再因肥力下降而被迫荒廢;人群從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的「文明轉移」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除美國、蘇聯、日本以外,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以及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都相繼建成了現代農業。許許多多的發展中國家,則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正在摸索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日本是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資源相對貧乏,人均耕地只有0.6畝多,不到美蘇的1/20。日本政府根據本國的特點,優先發展水利,建設良田和果園,再發展化肥工業和先進生產技術,爾後實現農業機械化,從而躋身於世界現代農業的先進行列。
日本農業的發展,形成了集約利用國土資源,以提高土地生產率為主的現代農業類型。
日本丘陵起伏,河谷交錯,水利資源豐富,但土質不太肥沃。日本人民從明治(1868~1912年)初期起,就把水利建設當作一件大事來抓,到1953年,已興修水利工程近400處,小型水庫277000多個,貯水量達21.5億立方米。1954年灌溉面積已達4000多萬畝,約占全國耕地面積的一半。他們還對那些易遭內澇災害的農田和易受洪水沖刷的耕地,進行了大量排水和修復工作,使全國大部分耕地成為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
另一方面,他們充分利用國內多丘陵的地形來發展柑桔等果園。現在,丘陵桔園已占全部果園的80%之多, 1975年僅柑桔總產就有390多萬噸,全國人均消費30公斤。他們還利用山地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植樹造林,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寧可進口木材,也不亂伐林木。70年代以來,全國森林覆蓋面積一直穩定在66%以上,山青水秀的景色隨處可見,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
在初戰告捷的基礎上,日本人民及時大力發展化肥生產,進行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推廣。 因為日本土地少,如何提高土地生產率已成為農業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問題。
現在,日本是世界上單位面積施用化肥最多的國家之一,70年代後期,全國耕地平均每畝施用化肥220多公斤,為我國的4~5倍。
日本人民還根據農田以水稻生產為主的特點,建立了先進的良種選育、繁殖體系和制度,使先進的生產技術迅速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上去。他們每三年全面更新一次生產用種,純度和淨度均保持在99%以上。水稻畝產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每年遞增5.5~8。2公斤,1975年平均畝產412.5公斤,成為全世界單產最高的國家。特別難得的是稻田均衡增產,低產田面積一般不到10%。
與美蘇等國相比較,日本農業機械化起步較晚,幾乎是50年代才開始,到1967年,才使水田作業如耕地、排灌、施肥、除草、噴藥、運輸、加工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由於水稻插秧、收穫機械作業難度大,日本人民從 1968年起,又經過了10年時間,到1977年才使育秧、插秧、收割、脫粒和烘乾等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而且正在向自動化方向發展。
日本發展水田機械化有一條重要的經驗,這就是用工廠集中育秧、使用帶土秧苗插秧機,有效地繞過了機械拔秧的難題。1897年,日本首次發表水稻插秧機的專利,但直到1967年,經過了70年才宣布製成手扶式洗根大苗插秧機。然而,這種插秧機結構複雜,調整不便,插秧質量不穩定,並未推廣使用。後來,在我國水稻插秧機的啟示下,日本農林省干1970年開始推廣工廠集中育秧和帶土小苗插秧機,到1977年,全國機插水稻面積已經超過了80%。
日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後,到70年代末,全國畝平年產糧食380多公斤,居世界首位,為我國的兩倍。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2280公斤,生產肉類420公斤,養活國內16.5人。
日本現代農業取得的輝煌成就,是日本人民智慧的結晶,他們利用不太多的國土,通過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獲得了巨大的豐收,開創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他們的成功再一次雄辯的表明,人類已經在土地上站穩了腳跟。耕地土壤因農作物帶走和流失的養分,可以由化學肥料得到大量補充,因此,土地不再因肥力下降而被迫荒廢;人群從一個地方走向另一個地方的「文明轉移」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現在,除美國、蘇聯、日本以外,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以及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都相繼建成了現代農業。許許多多的發展中國家,則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階段,正在摸索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農業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