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皇陵因果終開懷
從驛站大牢回到府後,朱爽看著妙錦神色黯然,憂思深切,不免心中一緊,臉上沒有了平日裡的笑容和陽光。但府里的另外兩個女人確實相談甚歡,親如姐妹的樣子,不時傳來陣陣嬉笑,倒是讓朱爽看得大為費解。
不過此時朱爽無暇關心這些,倒是著急如何化解妙錦心中的煩憂,轉眼豁然移到妙錦眼前,露出淡淡的笑容,嘟著嘴,盯著妙錦失落而又徘徊的面龐,就這麼一直都帶著笑容盯著,直到盯的妙錦都不好意思,不禁嘴角泛出一瞬閃笑,「你盯著我幹嘛,正煩著呢。」
「嘿,笑啦,笑啦,原來美人的笑點也不高嘛,這麼容易就樂啦,哈哈。」朱爽依舊風趣的說道。
妙錦側了側臉,「好了,好了,這會沒空說這些了。琬兒的事還需謹慎考慮,只怕那谷王此時已經入宮了,那樣事情就難辦了。」
「那不如先去問問那太子?他可是你外甥啊。」
「問題就在於我已經是個方外修道之人,不宜出現在宮門王府,否則,以你家老四的脾性,我可是大不敬啊。」妙錦略思忖著說道。
朱爽動了動身子,繼續盯著妙錦,傾了傾頭,「你怕他還不放過你,還要娶你進宮當皇后啊?」
妙錦不語,輕盈的目光朝向窗外的藍天淡淡一聲苦笑,復又對著朱爽說道,「此事我不便直接插手,只能靠你了?」
「靠我?任務太艱巨了點吧。」朱爽皺了皺眉,聳了聳肩答道。
隨後妙錦湊在朱爽耳旁說了好一陣,朱爽眉眼一會上揚,一會耷拉,耳朵聽著跌宕起伏,臉上也是精彩紛呈。隨後妙錦起身欲離開秦王府,剛走兩步,朱爽一把拉住,對望了一眼。「你啊,這是要害我啊,我怕事情辦不勻和啊。」裡屋出來的穗兒和海雲看著眼下這情形,穗兒瞥著眼看著二人的眼神,「嘖嘖嘖,瞧著濃情蜜意的,娶了得了,望著多饞人啊,心裡痒痒不?是不。」
朱爽回身白了穗兒一眼,嘴裡嘟嘟著,手掌揚起,做要打的姿勢。穗兒毫不畏懼,嘴裡樂呵的不行,邊上的海雲沒多說話,徑直走到妙錦面前,「姐姐,你這是要走了嗎,還是回山上嗎?」
「是啊,本就是出家人,不便多染紅塵。如今二爺也無恙,徐琬我也有了些辦法,剩下的就看天意了,這應天府啊實在不用多待了,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徐妙錦話語輕寧,若雲似煙,儼然一脫塵浮世之感。
轉眼出得廳門,隨著輕風卷塵而去。穗兒湊到朱爽耳旁,「眼珠子都要看出來了,人家鐵了心要去修行,你就甭天天想著啦,要珍惜眼前人嘛。」
「眼前人?你是說你啊。」朱爽反問道。
「當然,不過我們海雲妹子也不錯,長得不比她差多少,再說人家芳華少女可一心撲在你身上,我要是你啊,做夢都要笑醒。」
「穗兒姐......」海雲一陣嬌羞,側過身去。朱爽低笑的看了看海雲,沒多說什麼,屋子裡幾人都是一陣淡笑。
次日,朱爽進宮,到宮門口,望著威嚴的高樓黃瓦,感覺像是久違的地方咯,是那麼的熟悉,又有那麼一點陌生,這心裡頭一算,確實有好一陣沒來了,按現下人眼中,都四五年了都,這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讓朱爽不免陷入了往日的沉思,當初少時每天進宮向父皇請安的情景,嘻嘻鬧鬧,經常被父皇斥責,那時候太子大哥經常護著這一幫兄弟,有什麼吵的,鬧的都被在大哥的呵護下一一解決。
想著想著不免多站了一會,守門的侍衛已經過來稟報了,帶著朱爽向太子宮走去。太子正在書房批閱著什麼,肥大的身軀端坐在案前像是一座小山,眉宇間散著憂國重任和監國擔當的氣勢。
「二伯?您來啦,太子宮可是稀罕啊。」朱高熾胖乎乎的臉上堆成眼睛眯成一條縫了。
朱爽看這幾人像是籌謀啥似的,臉上佯裝露出一絲嚴肅,「豈敢哪,太子宮哪是我們這些人天天都能來的啊,比不上谷王,隨時隨地的進宮。」
「二伯說笑了,十九王叔正在皇陵為懺悔思過呢,怎麼會來太子宮呢。上次賑災濟民一事,我父皇也十分的誇獎您,說這事辦的極好,他說回朝後,要召您入宮嘉獎呢。」朱高熾立了立身子,心裡清楚他在說啥,故意岔開了話題。
「懺悔思過?哼!心懷鬼胎靠思過就行了嗎。濟民一事,舉手之勞而已,不過我今兒來可不是為這事,至於為了什麼,想必太子侄兒應該猜到了吧,你也別在跟我打什麼啞謎了。」
朱高熾望了望朱爽,眯成縫的眼滴轉了轉,「是東陵驛站的事?」
「你說呢。這事啊,不光我一個人上心,你小姨也是關心的不得了?」
「小姨?那個人跟小姨什麼關係啊?」朱高熾反問道。
朱爽緩緩道,「我就猜老十九說話說一半,他肯定沒告訴你,你們抓到那人可是姓徐,他叫徐琬,是你姨收養的孩子,自小跟徐欽一起讀書、練功,多少年了,你不知道?哼,老十九說他是什麼,你就相信啊,你這個太子當的也太容易當了吧。」
高熾被一通說的怔了怔,略沉思了會,「原來是這樣,不過這事已經遞交給父皇了,他應該知道了,還說等皇陵祭拜那日,再去當面查問一番。」
「啊!?這麼快,看你憨憨老實的樣子,走路都費勁,沒想到你傳消息的速度倒是快的可以啊。哎!沒啥好聊的了,走了。」朱爽聽完又急又氣,無奈的搖搖頭,轉身便急匆匆的離去了,剩下殿內的朱高熾凝在案前,目光柔和,陷入了沉思。
這頭皇上朱棣正匆匆趕回應天,沿途商道繁華,百姓歡騰,江北災情之勢雲散,朱棣大為暢懷,對著身邊的臣下道,「看來太子監國,行事還算周全,民風依舊,頗得朕心啊,哈哈。」
二皇子朱高煦臉上一陣冷笑,「父皇,不見得吧,江北本身災情不重,加上父皇多年治民有方,根基甚牢,自然無大礙。可江南就不一樣了,諸王藩地一片混亂啊,民怨沸騰,聽說應天府長街上全是難民和乞丐,救濟院糧食都不夠用了。」
「你少說幾句吧,事情朕都知道了,這次你那傻殺的二伯倒是做了件善事,用各地烤鴨分店的利潤來辦救民署,值得讚揚,回宮後得好好嘉獎一番。」朱棣臉上盈盈的說道。
「嘉獎什麼啊,不就是拿那鴨子店的錢,辦理幾間救民署嗎,也沒出多大的力氣活,哼。」高煦懣懣的接著話,朱棣瞧著他,也不予理睬。高煦轉了轉眼珠,微怯道,「那十九王叔已經在皇陵懺悔,都了好幾天了,父皇,不會太過怪責他吧。」
「哼,瞧他幹的那些事,懺悔?不是看著父皇的面子上,真饒不了他!行了,等祭祀那天再說吧。」朱棣臉上掛著不悅,正詞肅色言道。
天藍風輕,白雲舞動,山青日暖,群芳遍開。太祖皇帝已故十載,此次祭祖,朱棣十分看重,著命禮部上心操辦,一切禮儀典制都按大規格進行。並且朱棣特批讓各地藩王來京祭拜先父皇,皇陵周圍更是戒備森嚴,侍衛環繞,堪稱滴水不漏。
日照山林,密影斜疏,皇家禮儀隊伍已早早到了孝陵,諸王和相關親屬也已在風中屹立等待,古來皇家祭祀禮儀向來注重時辰,這次更不例外,等候之餘,朱棣帶著太子一行和諸王,過了下馬坊和大金門,來到享殿側殿,看著跪拜思過的谷王朱橞,俯首在地,倒是一副虔誠悔過的樣子。
朱棣望了望殿內的先皇遺像和一些陳設、書稿,轉而低首沉沉道,「十九啊,瞧你乾的那些事,以為待著這幾天假模假樣的,朕就能放過你嗎?」
幾句話說的威嚴而又刺耳,讓地上的朱橞先是一怔,他早猜到會是這樣,可心中還是抱有一絲幻想,總覺得他會顧念舊情,唯唯道,「臣弟該死,但如今已然知道錯了!特在此真心悔過,還求皇兄可以看在父皇面上,饒恕我這一回吧。」
「饒恕?哼,聽太子和都察院說彈劾你的奏章都撂成二尺高了,怎麼饒啊,怎麼恕啊,如若你們些王兄都學你這樣,這大明江山還不得被你們給弄垮了啊!」朱棣言辭里露出剛正不阿的架勢,更添帝王擔當的責任感,雖心裡不願,但也只能忍痛。「這裡是父皇沉寂之所,父皇在天上看著呢,他要是在世也不會饒過你的。」
朱橞聽這話音,仿佛沒有一絲人情,心底里的那一絲僥倖幻滅無存,還是到了這一步。咬了咬唇,眼神里射出一絲邪氣,起身微笑道,「皇兄所言甚是,臣弟羞愧難當,自知罪不可恕,可是如今有人比臣弟更該死,東陵驛站可是關押著一漏網逆犯,皇兄應該知道這事吧。」
一語驚動了整個廂殿的眾人,朱爽眼裡透著驚恐和慌張,朱權也是一臉的憂愁,朱棣更是臉上一驚還帶著點疑問,「逆犯?不是說抓了個盜賊嗎,什麼逆犯啊?太子,怎麼回事啊。」
原來之前太子不想事情鬧大,雖然有朱橞挑唆在前,可朱高熾監國多年,向來穩妥,他覺得如果如實稟報,到時候孝陵必定會多了一份龍顏震怒和血腥,而且朱橞也恐難再周轉得餘地。想來想去就以盜賊之名把那個徐琬給抓了起來,他也深知徐琬是文臣之後,當年全族遭到誅殺,也是個可憐的人,高熾幼時多受母親徐氏影響,興學儒家,不喜殺戮,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高熾唯唯的應了聲,退了開來,退的時候看了朱爽一眼,眼裡露出一絲明亮,暗示他懂得分寸,知道該怎麼做抉擇。
轉眼間侍衛把關了幾天的徐琬帶了進來,徐琬虛弱的跪倒在地,眼裡斜斜的望著朱橞,朱橞不予理睬,對著朱棣說道,「這就是逆犯,當年的罪臣之後,漏網之魚。」朱橞此時為了自保,想把朱棣的不滿和怒火全轉嫁給地上的少年。
「回父皇的話,此事有些誤會,他叫徐琬,是徐府世子徐欽的伴讀,也是小姨多年前在外領養的孩子,這麼些年一直在徐府,應該不是什麼逆犯。」朱高熾鼓足了勇氣說了出來,臉頰旁滲出點滴汗珠。
朱棣眼裡透著凶氣,反問朱橞道,「你是想自救吧,掰扯一個逆犯就想要將功孰過是吧,你有何憑證。」
朱橞早就將所謂證據交給了監國太子朱高熾,此時朱棣竟然不知,顯然是那朱高熾並沒有把其交給他父皇看,想不到自己的自保計劃,竟會功虧一簣,真是可笑。想來如今手頭證據全無,與其日後被貶庶人,遭人羞辱,還不如按計劃搏他一搏。轉瞬一個回頭,同時拔出藏於鞋底的匕首,扼住朱棣的頸脖,時間之短,身手之快,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朱棣也是萬萬沒想到他敢作出這樣的大逆不道之舉。
殿內諸王、太子、世子都驚呆了,可是匕首明亮鋒利,斜在朱棣的脖頸間,已經隱約有一絲血痕,沒有人敢亂動,門外的侍衛也不敢衝進來,此時殿內鴉雀無聲,安靜的仿佛空氣都凝注了一般。
朱爽看這情形,回想起仙仙的隨筆里朱棣駕崩的時日,應該去十幾年以後,壓根不是現在,看來今天也不過是虛驚一場,於是鼓足勇氣張了張口,「老十九,你這是把自己往絕路上趕啊。」
「哈哈哈哈,絕路!?反正不是一死,也是遭罪,為什麼我不能搏一搏?」
「搏什麼?你要弒君謀反嗎!原來你才是真正的逆犯啊!之前假惺惺的祭拜懺悔,原來是等這一手啊,心思可夠深的啊。」朱爽爽朗的聲音充斥整個殿內,說出了在場諸王的心聲,更是令朱棣靈驗看待這個平日裡傻傻樂呵的二哥。
朱爽接著說道,「在場的都是咱老朱家的兄弟骨肉,父皇在世時,最重骨肉親情,當年老三那麼不知好歹,父皇也沒有殺他,只是充了軍,不得回朝而已。如今你雖然對你的皇兄動起啦刀子,可陛下仁慈,你若是及時收手,還來得及,做個庶民百姓,日子起碼還能過,要是你真一刀下去,你自己死不要緊,你谷王一脈也都別想活了,聽說你那側妃數月前剛給你們府里添了個兒子,你不想為他謀條生路嗎,真想絕了這一脈嗎?!」
朱橞此時眼睛裡有了一絲遲疑和顧慮,他忽然覺得朱爽說的甚有道理,自己死並不要緊,全府的人都跟著陪葬,太不明智了。而不遠處曾和朱橞穿一條褲子的朱高煦此時竟然一言不發,高煦心裡清楚,這時候實在不便插口,一個不甚,惹得父皇不悅,自己也再難翻身了。
相反,太子朱高熾此時卻怔怔的喊出聲來,「十九皇叔,你趕緊收手吧,不要犯傻了,或許還能求得父皇寬恕,千萬不要鑄成大錯啊!否則萬死莫贖啊,皇叔!」
「呵,你要應該盼著我下手才對啊,你是太子,我要是得手了,你就直接可以當皇帝了啊,啊?」朱橞望向太子冷笑道。「這個皇帝我早就受夠了他了,不仁不義,亂殺無辜,不念兄弟骨肉親情,他的血是冷的,他的心是黑的,這樣的人也不配當皇帝!」一語說完,只聽一聲乍響,朱橞應聲倒地,肩頭鮮血直流,顯然是中槍了,眾人轉向門外,只見一年輕統領舉著火槍瞄向殿內,槍口冒著絲絲青煙,正是那神機營的副統領宋宇風,眼裡透著一股凌厲和無垠,平靜而又淡定的臉龐上掛著一縷英姿,吹了吹槍口的煙,收下火槍,繼續佇立在一旁。
殿內朱棣攤靠在一旁,心神未定,雖說他說久經沙場的將士,但猝不及防的危險來臨,還是讓這個帝王驚魂未定,按照從前的脾性,他一定會即刻處死這個弟弟,可登基這麼些年,政權在身,勞心國事,加上徐皇后死前的再三懇求,對待宗室要以禮相待。遂喝令兩旁,「把谷王押下去,處理下傷口,嚴加看管,回宮再處置。這個年輕人也一同帶走。」
朱爽連忙搶道,「額,這年輕人就算了吧,他是被老十九誣陷的啊,乾脆放了吧。」朱高熾也在一旁拱手敲著邊腔,可朱棣無心聽進去任何進言,依舊揚了揚手,示意先這麼著,定了定心神,說道,「別說了,祭奠時辰快開始了!都別在這杵著了,先出去準備吧。」
眾王諾諾出殿,也都是露出惶惶的神情,在震驚的同時,都在心底暗自佩服老十九竟敢有如此膽量,真的去豁命一搏,各人心裡想法也是五味雜陳,褒貶不一,想來大家都在想這萬一真的殺了朱棣,那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就連那朱高煦也都是內心翻騰倒海,心想,「這十九叔要真一刀下去,對他來講還真是好事,到時候局面大亂,幹掉那胖如豬一般的太子大哥,還不是輕而易舉地事,到時候皇位王權,唾手可得,真是可惜了。」
朱爽則望了眼朱權,朱權輕呼了一口氣,「真玄哪!二哥居然在危急時分能如此淡定從容,令小弟佩服啊。」
朱爽笑著呵了一聲,仰著頭得意的拉著朱權朝外殿走去。
一場紛爭過後,外面群臣還不知殿內發生了什麼事,禮部司儀照舊按例行事,祭祀一切照常進行,期間並無波瀾。諸王在朱棣的禮儀之後,按次逐一祭奠,孝陵的天空泛出碧藍,兩岸的林鳥也盡展翅飛翔,可朱棣深沉的眉眼間看出一絲不順遂。名不正言不順的他,自登基以來也是勤勤懇懇,一心為國為民,可還是不能為人理解,尤其是不能為兄弟親族理解,才是他心底里永遠的痛,他也想尊父皇之遺命,聽皇后之別言,可是真正做起來是多麼的艱難啊,他不知道未來的路還有多遠,還有多長,只是靜靜看著父皇的遺像沉思哀嘆。
不過此時朱爽無暇關心這些,倒是著急如何化解妙錦心中的煩憂,轉眼豁然移到妙錦眼前,露出淡淡的笑容,嘟著嘴,盯著妙錦失落而又徘徊的面龐,就這麼一直都帶著笑容盯著,直到盯的妙錦都不好意思,不禁嘴角泛出一瞬閃笑,「你盯著我幹嘛,正煩著呢。」
「嘿,笑啦,笑啦,原來美人的笑點也不高嘛,這麼容易就樂啦,哈哈。」朱爽依舊風趣的說道。
妙錦側了側臉,「好了,好了,這會沒空說這些了。琬兒的事還需謹慎考慮,只怕那谷王此時已經入宮了,那樣事情就難辦了。」
「那不如先去問問那太子?他可是你外甥啊。」
「問題就在於我已經是個方外修道之人,不宜出現在宮門王府,否則,以你家老四的脾性,我可是大不敬啊。」妙錦略思忖著說道。
朱爽動了動身子,繼續盯著妙錦,傾了傾頭,「你怕他還不放過你,還要娶你進宮當皇后啊?」
妙錦不語,輕盈的目光朝向窗外的藍天淡淡一聲苦笑,復又對著朱爽說道,「此事我不便直接插手,只能靠你了?」
「靠我?任務太艱巨了點吧。」朱爽皺了皺眉,聳了聳肩答道。
隨後妙錦湊在朱爽耳旁說了好一陣,朱爽眉眼一會上揚,一會耷拉,耳朵聽著跌宕起伏,臉上也是精彩紛呈。隨後妙錦起身欲離開秦王府,剛走兩步,朱爽一把拉住,對望了一眼。「你啊,這是要害我啊,我怕事情辦不勻和啊。」裡屋出來的穗兒和海雲看著眼下這情形,穗兒瞥著眼看著二人的眼神,「嘖嘖嘖,瞧著濃情蜜意的,娶了得了,望著多饞人啊,心裡痒痒不?是不。」
朱爽回身白了穗兒一眼,嘴裡嘟嘟著,手掌揚起,做要打的姿勢。穗兒毫不畏懼,嘴裡樂呵的不行,邊上的海雲沒多說話,徑直走到妙錦面前,「姐姐,你這是要走了嗎,還是回山上嗎?」
「是啊,本就是出家人,不便多染紅塵。如今二爺也無恙,徐琬我也有了些辦法,剩下的就看天意了,這應天府啊實在不用多待了,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徐妙錦話語輕寧,若雲似煙,儼然一脫塵浮世之感。
轉眼出得廳門,隨著輕風卷塵而去。穗兒湊到朱爽耳旁,「眼珠子都要看出來了,人家鐵了心要去修行,你就甭天天想著啦,要珍惜眼前人嘛。」
「眼前人?你是說你啊。」朱爽反問道。
「當然,不過我們海雲妹子也不錯,長得不比她差多少,再說人家芳華少女可一心撲在你身上,我要是你啊,做夢都要笑醒。」
「穗兒姐......」海雲一陣嬌羞,側過身去。朱爽低笑的看了看海雲,沒多說什麼,屋子裡幾人都是一陣淡笑。
次日,朱爽進宮,到宮門口,望著威嚴的高樓黃瓦,感覺像是久違的地方咯,是那麼的熟悉,又有那麼一點陌生,這心裡頭一算,確實有好一陣沒來了,按現下人眼中,都四五年了都,這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覺,讓朱爽不免陷入了往日的沉思,當初少時每天進宮向父皇請安的情景,嘻嘻鬧鬧,經常被父皇斥責,那時候太子大哥經常護著這一幫兄弟,有什麼吵的,鬧的都被在大哥的呵護下一一解決。
想著想著不免多站了一會,守門的侍衛已經過來稟報了,帶著朱爽向太子宮走去。太子正在書房批閱著什麼,肥大的身軀端坐在案前像是一座小山,眉宇間散著憂國重任和監國擔當的氣勢。
「二伯?您來啦,太子宮可是稀罕啊。」朱高熾胖乎乎的臉上堆成眼睛眯成一條縫了。
朱爽看這幾人像是籌謀啥似的,臉上佯裝露出一絲嚴肅,「豈敢哪,太子宮哪是我們這些人天天都能來的啊,比不上谷王,隨時隨地的進宮。」
「二伯說笑了,十九王叔正在皇陵為懺悔思過呢,怎麼會來太子宮呢。上次賑災濟民一事,我父皇也十分的誇獎您,說這事辦的極好,他說回朝後,要召您入宮嘉獎呢。」朱高熾立了立身子,心裡清楚他在說啥,故意岔開了話題。
「懺悔思過?哼!心懷鬼胎靠思過就行了嗎。濟民一事,舉手之勞而已,不過我今兒來可不是為這事,至於為了什麼,想必太子侄兒應該猜到了吧,你也別在跟我打什麼啞謎了。」
朱高熾望了望朱爽,眯成縫的眼滴轉了轉,「是東陵驛站的事?」
「你說呢。這事啊,不光我一個人上心,你小姨也是關心的不得了?」
「小姨?那個人跟小姨什麼關係啊?」朱高熾反問道。
朱爽緩緩道,「我就猜老十九說話說一半,他肯定沒告訴你,你們抓到那人可是姓徐,他叫徐琬,是你姨收養的孩子,自小跟徐欽一起讀書、練功,多少年了,你不知道?哼,老十九說他是什麼,你就相信啊,你這個太子當的也太容易當了吧。」
高熾被一通說的怔了怔,略沉思了會,「原來是這樣,不過這事已經遞交給父皇了,他應該知道了,還說等皇陵祭拜那日,再去當面查問一番。」
「啊!?這麼快,看你憨憨老實的樣子,走路都費勁,沒想到你傳消息的速度倒是快的可以啊。哎!沒啥好聊的了,走了。」朱爽聽完又急又氣,無奈的搖搖頭,轉身便急匆匆的離去了,剩下殿內的朱高熾凝在案前,目光柔和,陷入了沉思。
這頭皇上朱棣正匆匆趕回應天,沿途商道繁華,百姓歡騰,江北災情之勢雲散,朱棣大為暢懷,對著身邊的臣下道,「看來太子監國,行事還算周全,民風依舊,頗得朕心啊,哈哈。」
二皇子朱高煦臉上一陣冷笑,「父皇,不見得吧,江北本身災情不重,加上父皇多年治民有方,根基甚牢,自然無大礙。可江南就不一樣了,諸王藩地一片混亂啊,民怨沸騰,聽說應天府長街上全是難民和乞丐,救濟院糧食都不夠用了。」
「你少說幾句吧,事情朕都知道了,這次你那傻殺的二伯倒是做了件善事,用各地烤鴨分店的利潤來辦救民署,值得讚揚,回宮後得好好嘉獎一番。」朱棣臉上盈盈的說道。
「嘉獎什麼啊,不就是拿那鴨子店的錢,辦理幾間救民署嗎,也沒出多大的力氣活,哼。」高煦懣懣的接著話,朱棣瞧著他,也不予理睬。高煦轉了轉眼珠,微怯道,「那十九王叔已經在皇陵懺悔,都了好幾天了,父皇,不會太過怪責他吧。」
「哼,瞧他幹的那些事,懺悔?不是看著父皇的面子上,真饒不了他!行了,等祭祀那天再說吧。」朱棣臉上掛著不悅,正詞肅色言道。
天藍風輕,白雲舞動,山青日暖,群芳遍開。太祖皇帝已故十載,此次祭祖,朱棣十分看重,著命禮部上心操辦,一切禮儀典制都按大規格進行。並且朱棣特批讓各地藩王來京祭拜先父皇,皇陵周圍更是戒備森嚴,侍衛環繞,堪稱滴水不漏。
日照山林,密影斜疏,皇家禮儀隊伍已早早到了孝陵,諸王和相關親屬也已在風中屹立等待,古來皇家祭祀禮儀向來注重時辰,這次更不例外,等候之餘,朱棣帶著太子一行和諸王,過了下馬坊和大金門,來到享殿側殿,看著跪拜思過的谷王朱橞,俯首在地,倒是一副虔誠悔過的樣子。
朱棣望了望殿內的先皇遺像和一些陳設、書稿,轉而低首沉沉道,「十九啊,瞧你乾的那些事,以為待著這幾天假模假樣的,朕就能放過你嗎?」
幾句話說的威嚴而又刺耳,讓地上的朱橞先是一怔,他早猜到會是這樣,可心中還是抱有一絲幻想,總覺得他會顧念舊情,唯唯道,「臣弟該死,但如今已然知道錯了!特在此真心悔過,還求皇兄可以看在父皇面上,饒恕我這一回吧。」
「饒恕?哼,聽太子和都察院說彈劾你的奏章都撂成二尺高了,怎麼饒啊,怎麼恕啊,如若你們些王兄都學你這樣,這大明江山還不得被你們給弄垮了啊!」朱棣言辭里露出剛正不阿的架勢,更添帝王擔當的責任感,雖心裡不願,但也只能忍痛。「這裡是父皇沉寂之所,父皇在天上看著呢,他要是在世也不會饒過你的。」
朱橞聽這話音,仿佛沒有一絲人情,心底里的那一絲僥倖幻滅無存,還是到了這一步。咬了咬唇,眼神里射出一絲邪氣,起身微笑道,「皇兄所言甚是,臣弟羞愧難當,自知罪不可恕,可是如今有人比臣弟更該死,東陵驛站可是關押著一漏網逆犯,皇兄應該知道這事吧。」
一語驚動了整個廂殿的眾人,朱爽眼裡透著驚恐和慌張,朱權也是一臉的憂愁,朱棣更是臉上一驚還帶著點疑問,「逆犯?不是說抓了個盜賊嗎,什麼逆犯啊?太子,怎麼回事啊。」
原來之前太子不想事情鬧大,雖然有朱橞挑唆在前,可朱高熾監國多年,向來穩妥,他覺得如果如實稟報,到時候孝陵必定會多了一份龍顏震怒和血腥,而且朱橞也恐難再周轉得餘地。想來想去就以盜賊之名把那個徐琬給抓了起來,他也深知徐琬是文臣之後,當年全族遭到誅殺,也是個可憐的人,高熾幼時多受母親徐氏影響,興學儒家,不喜殺戮,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高熾唯唯的應了聲,退了開來,退的時候看了朱爽一眼,眼裡露出一絲明亮,暗示他懂得分寸,知道該怎麼做抉擇。
轉眼間侍衛把關了幾天的徐琬帶了進來,徐琬虛弱的跪倒在地,眼裡斜斜的望著朱橞,朱橞不予理睬,對著朱棣說道,「這就是逆犯,當年的罪臣之後,漏網之魚。」朱橞此時為了自保,想把朱棣的不滿和怒火全轉嫁給地上的少年。
「回父皇的話,此事有些誤會,他叫徐琬,是徐府世子徐欽的伴讀,也是小姨多年前在外領養的孩子,這麼些年一直在徐府,應該不是什麼逆犯。」朱高熾鼓足了勇氣說了出來,臉頰旁滲出點滴汗珠。
朱棣眼裡透著凶氣,反問朱橞道,「你是想自救吧,掰扯一個逆犯就想要將功孰過是吧,你有何憑證。」
朱橞早就將所謂證據交給了監國太子朱高熾,此時朱棣竟然不知,顯然是那朱高熾並沒有把其交給他父皇看,想不到自己的自保計劃,竟會功虧一簣,真是可笑。想來如今手頭證據全無,與其日後被貶庶人,遭人羞辱,還不如按計劃搏他一搏。轉瞬一個回頭,同時拔出藏於鞋底的匕首,扼住朱棣的頸脖,時間之短,身手之快,所有人都措手不及。朱棣也是萬萬沒想到他敢作出這樣的大逆不道之舉。
殿內諸王、太子、世子都驚呆了,可是匕首明亮鋒利,斜在朱棣的脖頸間,已經隱約有一絲血痕,沒有人敢亂動,門外的侍衛也不敢衝進來,此時殿內鴉雀無聲,安靜的仿佛空氣都凝注了一般。
朱爽看這情形,回想起仙仙的隨筆里朱棣駕崩的時日,應該去十幾年以後,壓根不是現在,看來今天也不過是虛驚一場,於是鼓足勇氣張了張口,「老十九,你這是把自己往絕路上趕啊。」
「哈哈哈哈,絕路!?反正不是一死,也是遭罪,為什麼我不能搏一搏?」
「搏什麼?你要弒君謀反嗎!原來你才是真正的逆犯啊!之前假惺惺的祭拜懺悔,原來是等這一手啊,心思可夠深的啊。」朱爽爽朗的聲音充斥整個殿內,說出了在場諸王的心聲,更是令朱棣靈驗看待這個平日裡傻傻樂呵的二哥。
朱爽接著說道,「在場的都是咱老朱家的兄弟骨肉,父皇在世時,最重骨肉親情,當年老三那麼不知好歹,父皇也沒有殺他,只是充了軍,不得回朝而已。如今你雖然對你的皇兄動起啦刀子,可陛下仁慈,你若是及時收手,還來得及,做個庶民百姓,日子起碼還能過,要是你真一刀下去,你自己死不要緊,你谷王一脈也都別想活了,聽說你那側妃數月前剛給你們府里添了個兒子,你不想為他謀條生路嗎,真想絕了這一脈嗎?!」
朱橞此時眼睛裡有了一絲遲疑和顧慮,他忽然覺得朱爽說的甚有道理,自己死並不要緊,全府的人都跟著陪葬,太不明智了。而不遠處曾和朱橞穿一條褲子的朱高煦此時竟然一言不發,高煦心裡清楚,這時候實在不便插口,一個不甚,惹得父皇不悅,自己也再難翻身了。
相反,太子朱高熾此時卻怔怔的喊出聲來,「十九皇叔,你趕緊收手吧,不要犯傻了,或許還能求得父皇寬恕,千萬不要鑄成大錯啊!否則萬死莫贖啊,皇叔!」
「呵,你要應該盼著我下手才對啊,你是太子,我要是得手了,你就直接可以當皇帝了啊,啊?」朱橞望向太子冷笑道。「這個皇帝我早就受夠了他了,不仁不義,亂殺無辜,不念兄弟骨肉親情,他的血是冷的,他的心是黑的,這樣的人也不配當皇帝!」一語說完,只聽一聲乍響,朱橞應聲倒地,肩頭鮮血直流,顯然是中槍了,眾人轉向門外,只見一年輕統領舉著火槍瞄向殿內,槍口冒著絲絲青煙,正是那神機營的副統領宋宇風,眼裡透著一股凌厲和無垠,平靜而又淡定的臉龐上掛著一縷英姿,吹了吹槍口的煙,收下火槍,繼續佇立在一旁。
殿內朱棣攤靠在一旁,心神未定,雖說他說久經沙場的將士,但猝不及防的危險來臨,還是讓這個帝王驚魂未定,按照從前的脾性,他一定會即刻處死這個弟弟,可登基這麼些年,政權在身,勞心國事,加上徐皇后死前的再三懇求,對待宗室要以禮相待。遂喝令兩旁,「把谷王押下去,處理下傷口,嚴加看管,回宮再處置。這個年輕人也一同帶走。」
朱爽連忙搶道,「額,這年輕人就算了吧,他是被老十九誣陷的啊,乾脆放了吧。」朱高熾也在一旁拱手敲著邊腔,可朱棣無心聽進去任何進言,依舊揚了揚手,示意先這麼著,定了定心神,說道,「別說了,祭奠時辰快開始了!都別在這杵著了,先出去準備吧。」
眾王諾諾出殿,也都是露出惶惶的神情,在震驚的同時,都在心底暗自佩服老十九竟敢有如此膽量,真的去豁命一搏,各人心裡想法也是五味雜陳,褒貶不一,想來大家都在想這萬一真的殺了朱棣,那會是一個怎樣的局面。就連那朱高煦也都是內心翻騰倒海,心想,「這十九叔要真一刀下去,對他來講還真是好事,到時候局面大亂,幹掉那胖如豬一般的太子大哥,還不是輕而易舉地事,到時候皇位王權,唾手可得,真是可惜了。」
朱爽則望了眼朱權,朱權輕呼了一口氣,「真玄哪!二哥居然在危急時分能如此淡定從容,令小弟佩服啊。」
朱爽笑著呵了一聲,仰著頭得意的拉著朱權朝外殿走去。
一場紛爭過後,外面群臣還不知殿內發生了什麼事,禮部司儀照舊按例行事,祭祀一切照常進行,期間並無波瀾。諸王在朱棣的禮儀之後,按次逐一祭奠,孝陵的天空泛出碧藍,兩岸的林鳥也盡展翅飛翔,可朱棣深沉的眉眼間看出一絲不順遂。名不正言不順的他,自登基以來也是勤勤懇懇,一心為國為民,可還是不能為人理解,尤其是不能為兄弟親族理解,才是他心底里永遠的痛,他也想尊父皇之遺命,聽皇后之別言,可是真正做起來是多麼的艱難啊,他不知道未來的路還有多遠,還有多長,只是靜靜看著父皇的遺像沉思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