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觀人如照鏡也
「好,士元若是能請來賢士,不必他到此,我當親自去拜訪!」劉備忙躬身行大禮,能和龐統、徐庶這些人為友,又備受推崇,想來這個諸葛孔明也是才學出眾之人。
龐統忙柔聲解釋道:「孔明他乃是徐州人士,尚且年輕,卻已是博學多才,只是他未必願意出仕,此前荊州已請了幾次,都被婉拒。」
「水鏡先生,與吾家長者,都對他極為讚賞,常以家學授之,黃承彥先生更是將女嫁之,為荊襄一段佳話,孔明學成之後,常多思大略,身在山中居住,卻也知曉天下大勢,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好為梁父吟……」
周不疑插嘴道:「我也寫過《舅母吟》,以紀念舅母之恩情,訴說長輩愛子侄之情誼。」
龐統看了他一眼:「嗯嗯,好。」
接著對劉備道:「他目前鍾情於山水之間,樂于田園之中,常去各處遊玩,時常不在草廬,所以不一定能遇上,我去若是不見他,則留下話與之童子,待其回家必然來新野相投。」
「所以主公不必著急。」
周不疑在一旁眨巴眨眼,心裡暗道:所以三顧茅廬就可以龐統代顧了。
「士元先生,請問孔明先生常去何處遊山玩水?」
龐統答道:「西邊。」
答完他當即就愣住了。
「哦?他去西邊?」
「西邊乃是要入川蜀之途,大路小徑無數,孔明有友人在西指引,走西川大地難道只是遊山玩水嗎?」周不疑搖頭晃腦的問道。
龐統已完全瞭然,這些年許多細緻之事都湧上心頭,他在周不疑的頭頂輕輕的敲了一下,咳嗽兩聲面色板正道:「你這小娃,人小鬼大,什麼都知道是吧。」
「那我看,孔明這尊非凡尊鳥,遲早也要落到主公這棵梧桐上,」龐統笑容更盛,心裡已全數猜透。
劉備哪裡還沒聽出來,言下之意,便是孔明其實心中也有西川之略,他比周元直走得更加實在,不疑是說出大略之後,請劉備不斷派暗探去查西川地情。
而諸葛孔明則是能夠親自走入川蜀之地,靠自己的雙目記錄大小路徑,將益州的山川河流都記在心間,如此一來,這將會是他日後攪動當世風雲、翻浪於歲月長河的底氣。
……
襄陽。
早在博望坡大捷之時,劉表就打算贈予三萬石軍糧,以表彰其大勝之功績。
但是,卻被文武阻攔了下來,他們勸說劉表,要等劉備處置完夏侯元讓之事後,再做決定。
當時所言:若是劉備斬殺夏侯惇,則引來曹操之怒火,便不能引火燒身;若是劉備歸還夏侯惇,則證明其懼怕曹操之威,便不值得將北面門戶交託於他。
而今,劉備之事跡已經傳遍了整個襄陽,文武為之譁然,志士已有無數向其投奔而去,在周邊安然駐留的隱士,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他的名字。
劉皇叔、玄德公,已經成為了荊襄的希望,聲名冠於各族名流之上。
襄陽衙署正堂之中。
劉表的神情頗為複雜,負手左右踱步,就在昨夜安睡之時,蔡夫人和他說起了近日聽到的傳聞,大意為荊州本來賢士極多,原本都不願出仕荊襄各郡,都以隱士自居。
而劉備來了之後,只是三戰得勝,又加上聲望傳揚,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大才相助。
譬如徐庶、龐統等人,都是名家師門所出,當初請了幾次都未曾請到,再說周不疑,當時也是費勁計策,從襄陽出走去投奔劉玄德。
如此看來,是隱士不滿荊襄之政,覺得不足以施展才學。
劉表聽後,安撫了許久,雖然掠過了這個話題,可是卻一夜沒怎麼入睡,心緒浮動不安。
可是,劉備在北地守荊襄之門戶,若是得勝卻不表彰恩賞,豈不是更加令人寒心。
故此陷入了兩難之境。
思緒浮動之際,卻無人可訴說。
劉表心裡也清楚,若是將此想告知蔡瑁,他定然是對劉備暗語中傷、危言聳聽,請求將之驅趕出去,所以只能叫來了蒯良、蒯越,分別詢問。
蒯良主張仁政,對劉備頗有讚賞,且對其用夏侯元讓交換舊部家眷、徐庶老母的行徑,大為欽佩,於是勸說劉表加重恩賞,要報得感謝之意,以此彰顯其仁愛大度。
蒯越此刻到來,躬身而下,道:「主公。」
劉表忙說了緣由,接著問道:「文武之中,亦有人說劉玄德假仁假義、以邀買人心,實是我荊州之禍亂也,異度又如何看待此事?」
蒯越想了想,大致知曉了劉表的心思,而且也明白了他思想動搖的緣由,旋即笑道:「我聽聞觀人如照鏡,照鏡者,衣著儀表如何,鏡中所顯便是如何。」
「主公當初接納劉備,推崇其仁義,且敬佩他身為漢室宗親,力雖微薄卻從不推責,不屈不撓也,乃是當世英豪,如此看來,主公若是照鏡者,必然是儀表堂正、皇裔大氣之貌。」
「而心有鬼魅者,其容貌必是畏縮狐疑,照出來亦是此貌也。」
「至於道聽途說者,己貌尚且不全,何以鏡中出相?」
這句話,讓劉表深深吸了一口氣,大口呼出的時候,表情已經舒展了很多。
「聽君一席話,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呀。」
蒯越平靜的躬身而下:「主公謬讚。」
「好,我已明白蒯君之言,自當為劉備送去了糧食、錢帛、布匹以犒賞,絕不會落入俗言之惑,同時請蒯君為我擬公文,將此戰之佳績、將玄德公義釋元讓之事跡,傳於荊襄,彰顯我之大度。」
蒯越眼眸一抖,心中又有計量,躬身道:「我看,還可沿江傳於江東之岸,用玄德公之英豪氣概,震主江東文武,以解江夏局勢之嚴峻。」
「善。」
……
江東,吳郡。
「砰!」
治所衙署之內,木製地板鋪就的大堂古色肅穆,沿兩側油燈而入,明晃晃的燈火照亮堂上,時年二十歲的孫權一掌拍在案上。
但旋即又撫了撫灰塵,將怒氣全數拋去,平靜的道:「許都天子下詔,命我立即送質子於京都,以全承襲侯爵之禮。」
「子布先生言,我新執江東之纛,不可與許都為敵,當上書表臣。」
「卻不料,得到的除卻官位、爵位,竟還有此等兇險,我與兄長之子嗣、子侄均年幼,豈能送入虎穴之中置之不理,於心不忍也。」
「子布先生此言差異!」說話間,一道明快的聲音從外響起,堅實的腳步聲由遠及進。
孫權立刻就聽出了來人之聲。
「是公瑾!快快進來!」他高聲喊道。
龐統忙柔聲解釋道:「孔明他乃是徐州人士,尚且年輕,卻已是博學多才,只是他未必願意出仕,此前荊州已請了幾次,都被婉拒。」
「水鏡先生,與吾家長者,都對他極為讚賞,常以家學授之,黃承彥先生更是將女嫁之,為荊襄一段佳話,孔明學成之後,常多思大略,身在山中居住,卻也知曉天下大勢,常自比於管仲、樂毅,好為梁父吟……」
周不疑插嘴道:「我也寫過《舅母吟》,以紀念舅母之恩情,訴說長輩愛子侄之情誼。」
龐統看了他一眼:「嗯嗯,好。」
接著對劉備道:「他目前鍾情於山水之間,樂于田園之中,常去各處遊玩,時常不在草廬,所以不一定能遇上,我去若是不見他,則留下話與之童子,待其回家必然來新野相投。」
「所以主公不必著急。」
周不疑在一旁眨巴眨眼,心裡暗道:所以三顧茅廬就可以龐統代顧了。
「士元先生,請問孔明先生常去何處遊山玩水?」
龐統答道:「西邊。」
答完他當即就愣住了。
「哦?他去西邊?」
「西邊乃是要入川蜀之途,大路小徑無數,孔明有友人在西指引,走西川大地難道只是遊山玩水嗎?」周不疑搖頭晃腦的問道。
龐統已完全瞭然,這些年許多細緻之事都湧上心頭,他在周不疑的頭頂輕輕的敲了一下,咳嗽兩聲面色板正道:「你這小娃,人小鬼大,什麼都知道是吧。」
「那我看,孔明這尊非凡尊鳥,遲早也要落到主公這棵梧桐上,」龐統笑容更盛,心裡已全數猜透。
劉備哪裡還沒聽出來,言下之意,便是孔明其實心中也有西川之略,他比周元直走得更加實在,不疑是說出大略之後,請劉備不斷派暗探去查西川地情。
而諸葛孔明則是能夠親自走入川蜀之地,靠自己的雙目記錄大小路徑,將益州的山川河流都記在心間,如此一來,這將會是他日後攪動當世風雲、翻浪於歲月長河的底氣。
……
襄陽。
早在博望坡大捷之時,劉表就打算贈予三萬石軍糧,以表彰其大勝之功績。
但是,卻被文武阻攔了下來,他們勸說劉表,要等劉備處置完夏侯元讓之事後,再做決定。
當時所言:若是劉備斬殺夏侯惇,則引來曹操之怒火,便不能引火燒身;若是劉備歸還夏侯惇,則證明其懼怕曹操之威,便不值得將北面門戶交託於他。
而今,劉備之事跡已經傳遍了整個襄陽,文武為之譁然,志士已有無數向其投奔而去,在周邊安然駐留的隱士,幾乎每個人都在談論他的名字。
劉皇叔、玄德公,已經成為了荊襄的希望,聲名冠於各族名流之上。
襄陽衙署正堂之中。
劉表的神情頗為複雜,負手左右踱步,就在昨夜安睡之時,蔡夫人和他說起了近日聽到的傳聞,大意為荊州本來賢士極多,原本都不願出仕荊襄各郡,都以隱士自居。
而劉備來了之後,只是三戰得勝,又加上聲望傳揚,很快就得到了很多大才相助。
譬如徐庶、龐統等人,都是名家師門所出,當初請了幾次都未曾請到,再說周不疑,當時也是費勁計策,從襄陽出走去投奔劉玄德。
如此看來,是隱士不滿荊襄之政,覺得不足以施展才學。
劉表聽後,安撫了許久,雖然掠過了這個話題,可是卻一夜沒怎麼入睡,心緒浮動不安。
可是,劉備在北地守荊襄之門戶,若是得勝卻不表彰恩賞,豈不是更加令人寒心。
故此陷入了兩難之境。
思緒浮動之際,卻無人可訴說。
劉表心裡也清楚,若是將此想告知蔡瑁,他定然是對劉備暗語中傷、危言聳聽,請求將之驅趕出去,所以只能叫來了蒯良、蒯越,分別詢問。
蒯良主張仁政,對劉備頗有讚賞,且對其用夏侯元讓交換舊部家眷、徐庶老母的行徑,大為欽佩,於是勸說劉表加重恩賞,要報得感謝之意,以此彰顯其仁愛大度。
蒯越此刻到來,躬身而下,道:「主公。」
劉表忙說了緣由,接著問道:「文武之中,亦有人說劉玄德假仁假義、以邀買人心,實是我荊州之禍亂也,異度又如何看待此事?」
蒯越想了想,大致知曉了劉表的心思,而且也明白了他思想動搖的緣由,旋即笑道:「我聽聞觀人如照鏡,照鏡者,衣著儀表如何,鏡中所顯便是如何。」
「主公當初接納劉備,推崇其仁義,且敬佩他身為漢室宗親,力雖微薄卻從不推責,不屈不撓也,乃是當世英豪,如此看來,主公若是照鏡者,必然是儀表堂正、皇裔大氣之貌。」
「而心有鬼魅者,其容貌必是畏縮狐疑,照出來亦是此貌也。」
「至於道聽途說者,己貌尚且不全,何以鏡中出相?」
這句話,讓劉表深深吸了一口氣,大口呼出的時候,表情已經舒展了很多。
「聽君一席話,真是令人心曠神怡呀。」
蒯越平靜的躬身而下:「主公謬讚。」
「好,我已明白蒯君之言,自當為劉備送去了糧食、錢帛、布匹以犒賞,絕不會落入俗言之惑,同時請蒯君為我擬公文,將此戰之佳績、將玄德公義釋元讓之事跡,傳於荊襄,彰顯我之大度。」
蒯越眼眸一抖,心中又有計量,躬身道:「我看,還可沿江傳於江東之岸,用玄德公之英豪氣概,震主江東文武,以解江夏局勢之嚴峻。」
「善。」
……
江東,吳郡。
「砰!」
治所衙署之內,木製地板鋪就的大堂古色肅穆,沿兩側油燈而入,明晃晃的燈火照亮堂上,時年二十歲的孫權一掌拍在案上。
但旋即又撫了撫灰塵,將怒氣全數拋去,平靜的道:「許都天子下詔,命我立即送質子於京都,以全承襲侯爵之禮。」
「子布先生言,我新執江東之纛,不可與許都為敵,當上書表臣。」
「卻不料,得到的除卻官位、爵位,竟還有此等兇險,我與兄長之子嗣、子侄均年幼,豈能送入虎穴之中置之不理,於心不忍也。」
「子布先生此言差異!」說話間,一道明快的聲音從外響起,堅實的腳步聲由遠及進。
孫權立刻就聽出了來人之聲。
「是公瑾!快快進來!」他高聲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