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劉禪:絕不議和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殿之上。

  鬆懈了一段時日的劉禪又開始處理政務了。

  右相趙鼎立於大殿之中,向劉禪拱手說道:

  「陛下,金人提出議和,臣覺得並非不可。」

  趙鼎作為妥協派,主張先將半壁江山治理妥當,而後再逐步圖謀。

  「大人,萬萬不可議和!

  金人的議和定然心懷叵測,企圖借議和來輔助其戰爭。

  此時金國內部矛盾重重,金人議和不過是想要休養蓄力。

  待他們恢復過來,對大宋必是一場災劫啊!」

  雖然張浚此次帶著群臣逃跑了,可如今他卻是實打實的主戰派。

  而且經歷壽州城之戰後,宋軍士氣高昂,此時正是對金作戰的絕佳時機。

  「張大人,不妨先聽聽金人的條件。」

  趙鼎看向一旁的秦檜,秦檜剛剛出使金國,與金人商討了議和之事。

  「回陛下,金人確實有議和之意。

  金人使者不日即將抵達,他們提出的條件是。

  每年我朝須送給他們三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絲絹作為歲幣。

  不過他們也願意歸還河南、陝西之地。

  最後他們願意送回太上皇的靈柩和韋太后。」

  果然,第一個條件依舊是歲幣,又是要宋朝給金國交「保護費」。

  第二個則是金人所謂的「誠意」。

  只是歸還的土地乃是偽齊占領的土地,如今偽齊十萬大軍被滅,根本無法阻擋宋朝收回土地,顯然金人已經捨棄偽齊了。

  第三個是送回宋欽宗的靈柩和韋太后,韋太后是趙構的生母。

  劉禪初聞,覺得議和似乎也並非不可行。

  白白得到了兩塊領土。而且歲幣也不算過多,宋朝能夠承擔。

  就在劉禪思考之時,張浚再次否定道:

  「陛下,金人此舉實乃包藏禍心,河南和陝西兩地,歷經多年戰火,早已疲憊不堪。

  若此時將其收回,必須派遣大軍鎮守邊界,這就需要千里運糧,其間所需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巨大。

  金人這是打算消耗我們大宋的實力啊!」

  劉禪聞言皺起眉頭,看向趙鼎。

  對方雖是妥協派,但其戰略眼光還是有的。

  「陛下,張大人所言屬實。

  這兩地百姓飽受戰爭之苦,土地更是無人耕種。」

  言下之意便是這兩地收回後,需要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恢復民生。

  從長期來看此舉可行。

  但從短期來看,這就是個虧本的買賣。

  等到河南和陝西治理好了,金人內部的問題也解決了,屆時金人完全能夠繼續南下。

  到時候剛剛治理好的河南和陝西又會被金人破壞如初。

  「如此看來,自己剛剛險些被金人矇騙了。」

  劉禪頓時警覺起來。

  果然金人狼子野心。

  金朝打不動了,就提出議和,處理好國內的矛盾後再來攻打,還想要宋朝送歲幣,然後用宋朝的錢購置兵器攻打宋朝。

  朝堂上劉大復等主戰派,態度比張浚更為堅決。

  「陛下,金人的禍心不止於此,倘若朝堂真的同意議和,接收了這兩塊土地。

  那麼北方眾多淪陷的國土,難道就成金人的了嗎?

  除了河南和陝西,其他淪陷的土地就不是大宋的嗎?其他地方的百姓就不是大宋的百姓了嗎?」

  劉大復的話極具遠見。

  若大宋同意議和,那麼金人就會藉機大肆宣揚。

  屆時其他淪陷宋土的百姓就會與大宋朝廷離心離德,不再奮起反抗。

  默默地接受金人的統治。

  「絕不可議和!」

  朝堂上一個響亮的聲音響起。

  不議和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劉禪率軍「御駕親征」贏得了一場大勝仗。


  十幾萬的偽齊軍隊命喪壽州城外。

  上萬的金軍被殺,這已然打破了金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讓宋朝的軍隊知曉,金人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也會逃跑,金人和宋人一樣也會死,也會一敗塗地。

  這一戰給大宋軍隊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秦檜看到此時朝堂的反應,完全出乎了他的預料。

  他本以為會有許多人同意議和,可沒想到就連趙鼎這樣的妥協派都開始沉默了。

  同意議和的竟然只有少數。

  不是,你們這樣我還怎麼弄啊!條件不好咱們可以再商量啊!

  秦檜只感覺自己不是去了金國一個月,而是去了一個世紀,這大宋的變化也太大了吧!

  「議和是不可能議和的,淪陷的土地還是要依靠軍隊收復。

  現在還是思考一下,金人的使者要來了,我們該如何應對。」

  劉禪已經放棄議和了,此刻他根本不相信金人是真心議和。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

  宰相張浚拱手道。

  「上策是等到金人使者來到建康,直接尋個罪名當場將他們斬殺,立刻對金國宣戰。

  中策就是不要接觸金人使者,讓金人無功而返,然後岳太尉出兵攻打偽齊,收復偽齊之地。

  下策是派出大臣先穩住他們假意議和,等到他們回去時,派騎兵跟隨不宣而戰。」

  眾人思考了一下張浚的三策。

  上策幾乎可以捨棄,太過極端,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採用。

  中策和下策,實則相差不大。

  劉禪第一時間放棄了上策。

  「那就隨意找幾個人接觸他們,讓金人放鬆警惕。

  隨後讓岳飛趁機出兵,收復偽齊之地。」

  「遵命!」

  商議完畢後,接下來便開始執行了。

  大家對於這個決定都很滿意,除了一人,那就是秦檜。

  秦檜是最希望議和的,畢竟議和一事由他負責,若是成功,他將成為大宋最大的權臣。

  可是這才一個多月,朝堂的風氣就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還有那群驕傲的文官為何突然對趙構言聽計從了。

  以前這群文官不是更希望議和嗎?

  秦檜不明白,著實不明白。

  (這裡補充一下,歷史上趙構做出的決定和劉禪恰恰相反,趙構對議和極為推崇,讓秦檜主導議和,僅僅幾年就將自己從趙構變成了完顏構。

  因為金人的要求是讓宋作為下邦稱臣,對於如此屈辱的條件,其他皇帝定然不會應允。

  可趙構,不,完顏構竟然同意了。

  最後百姓群情激憤,完顏構根本不理會,毅然向金人稱臣。)

  所以劉禪今日的決定徹底改變了南宋未來的走向。

  .....

  趙鼎雖是妥協派,但其處理後勤的能力遠超張浚等人。

  很快,糧食便從江南等富庶之地源源不斷地運至岳飛手中。

  這一次岳飛得到了劉禪的絕對信任和朝廷的全力支持。

  不再是孤軍作戰。

  整個南宋逐漸轉變為一台戰爭機器。

  無數工匠開始日夜不停地打造鎧甲武器。

  只是百姓的日子依舊艱難。

  然而百姓卻並未因此抱怨,如今他們跟著修繕,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萬一真的收復了失地呢?

  萬一真的打敗了金人呢?

  壽州城一戰的收穫不在於殲滅了多少金人,而是給予了前線的將士和後方居民勝利的信心。

  整個大宋因這一戰,驅散了過去的陰霾。

  反觀金國這邊,皇權更迭帶來的矛盾愈發凸顯。

章節目錄